喬丹職業生涯有過兩次退役後復出,第二次復出是在他38歲的時候,退役的那個賽季,40歲的喬丹還能場均砍下20+6+3的數據,換做今天,喬丹也是一個妥妥的全明星級別數據;
鄧肯有19年之長的職業生涯,退役那年鄧肯剛好40歲,在馬刺的體系下,結合自己紮實的基本功和地板流打法,鄧肯場均也有8+7+2的數據,他如果去打CBA的話,這個數據起碼會來到25+10左右;
NBA現役最年長球星卡特,42歲高齡仍然沒有打算退役,韋德、諾維斯基等人都退了,卡特還想再打一年,42歲的老卡特,在老鷹場均數據是場均17分鐘得7+2+1,42歲的高齡,卻打出了個人近4年來的最好數據。
以上這幾位大神,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都打到了40歲+的年紀,並且各自都沒什麼大傷病,這是讓他們打到40歲的關鍵,卡特是沒有太嚴重的傷病,他能打,也想打;鄧肯則是找不到繼續打球的動力,他可以再繼續打,但那已經不能讓他得到快樂了;喬丹則是異類,復出是為了拯救球隊,拯救聯盟,也為了自己的生意,同樣的,他如果還想打,完全可以幹到44歲。
科比今年41歲,如果復出打CBA的話,最多能和當年的喬丹一樣有著20+的數據,可能看起來有點低,但這就是現實,這要考慮到三點:
一點是科比的傷病問題,跟腱問題是運動員最為致命的傷病,歷史上只有一個威爾金斯能延續之前的巔峰狀態,但威爾金斯只有一個,只能說是個例,科比選擇退役,絕大部分原因在於跟腱的傷病讓他失去了球場的統治力,他這種級別的球星,一旦失去了球場統治力,跟著也就失去了繼續打球的動力,這點跟鄧肯相似,也會讓自己飽受狀態下滑帶來的精神折磨。
第二點是科比已經3年沒打球了,技術雖然還在,但體能卻很難回到巔峰了,尤其是對於一個年過40歲的運動員來說,年齡和肌肉狀態的下滑就是他最致命的天敵,CBA雖不如NBA那麼競爭激烈,但那僅是針對國內球員而言的,CBA國內球員場上可以划水,但外援不可以,很多時候,外援發揮好壞能直接決定一支球隊的成敗,在CBA,一個球隊主力外援,場均要打35分鐘,甚至40分鐘的比賽時間(就像新疆的亞當斯,廣廈的福特森等人)。
CBA傳奇外援馬布裡,40歲高齡還能打,但他的數據下滑也是明顯,場均14+3+4的數據,除了本身的精神屬性之外,已經不能夠稱得上是一個頂級外援了,馬布裡沒有過大傷病,個人訓練也相當刻苦,尚且如此,更別說科比這種受過大傷,退役3年的球員了。
最後一點,現在CBA對於外援的要求不低,每一年都有不少NBA球星退役,或者老將被市場淘汰,無球可打,但最近這幾年,大牌球星加盟CBA案例越來越少,除了價格貴之外,更多的是這些球星個人競技能力已經不足以滿足如今的CBA聯賽了,就像曾經的單打王喬詹森,以他的個人能力,在CBA做到呼風喚雨不是難事吧,但現在他也只能是退役去打big3,上個賽季加盟新疆的大牌外援傑弗森,名氣很大,但也只是打了10場後背負罵名草草離隊,CBA聯賽對外援的選擇,已經不僅僅滿足球員名氣了,更加看重球員現階段的個人競技能力(性價比),科比的能力不用懷疑,但他的競技能力下滑也是不爭的事實,不然他也不會選擇提前退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