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是什麼味?「肥」是什麼味?「五味雜陳」是種什麼體驗?

2020-12-07 鵝說APP

人食五穀,嘗五味。我若問你「五穀」是哪五穀,大多數人必定答不上來。但我若問你「五味」是哪五味,大多數人都能答出「酸甜苦辣鹹」。之所以說「答出」而並非「答對」,是因為有識之士一定會駁斥你,「辣」是一種痛覺。是什麼味道竟能替代「辣」?「辣」不用舌頭也能嘗到嗎?

「辣」主要來自於辣椒,但事情還得從「胡椒」說起。中世紀的歐洲各國紛紛通過建立貿易航線和殖民地來擴充財富,於是有了「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事件。當年哥倫布航行的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尋找歐洲人追捧的東方香料之首——胡椒。可惜他沒有達到東方,而是去了美洲,找到了辣椒。儘管他堅信自己找到的是胡椒。

-------------------------

辣椒被帶回歐洲,再傳入日本,又在明朝末年傳入中國。辣椒傳入中國有兩條路徑,一條是絲綢之路,從西亞進入新疆、甘肅、陝西等地,辣椒率先在我國西北開始栽培;另一條是經過馬六甲海峽進入我國南方,在雲南、廣西和湖南等地栽培,然後逐漸向全國擴展並風靡,如今「辣」儼然已經成為「中華第一味」。

-------------------------

不少人都知道「辣」是一種痛覺,因為即使你將它塗抹在沒有味蕾的其他部位,依舊能得到「火辣辣」的感覺。那為什麼我們會喜歡「被虐」呢?這是因為灼熱的疼痛感,會讓大腦以為有痛苦要襲來。這時人體自身就會釋放一種叫「內啡肽」的止痛物質。它被譽為人體的「天然鴉片」,持續釋放出的內啡肽會讓人有種痛並快樂的奇幻感覺。

-------------------------

目前科學界普遍認同的基礎味覺只有「酸、甜、苦、鹹、鮮」五種,它們每一種都和「辣」一樣有著自己的意味。「酸」味代表著人體所需的維生素,「甜」味代表著人體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苦」味則是讓我們遠離有毒的食物,「鹹」味代表著人體所需的鹽,「鮮」味代表必需胺基酸。

-------------------------

中國人在對很多食物做出評價時,都會用到「鮮」。不過要是問到「鮮」味究竟是什麼,可能就沒幾個人能答的上來了。雖然最早認識到「鮮」味的是中國人,但是最早製造出人工鮮味的,卻是日本人。一位叫池田菊苗的日本學者把穀氨酸從海帶的水解物中分離出來,並且發現其中的鈉鹽有增加鮮味的效果,最終發明了味精。

-------------------------

味精從日本傳入中國,並隨著中餐一起走向世界。然而就在1968年,一位美籍華人醫生在中餐館吃飯後突然出現了四肢發麻、悸動、無力等症狀,他猜測是由於中餐裡添加了味精所致。消息經媒體放大後引起軒然大波,同時誕生了「中國餐館症候群」,給美國中餐館造成了很大衝擊。老闆們只得拒絕味精,以至於味精至今也沒能翻身。

-------------------------

《脂類研究雜誌》曾刊登過美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發現了人類還有第六種味覺——肥,有中文媒體把它翻譯為「脂肪味」。「肥」味很難有準確的定義,而且如果是單純的「肥」味,可能會讓人作嘔。但當「肥」味與其他味道混搭時,會強化其他味道並產生獨特的味覺感受。就像它混雜在甜、鹹、鮮交織的紅燒肉裡,你一定會大快朵頤。

——本文轉載自【鵝說】APP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手機「下半場」的「真味」究竟是什麼?
    手機也終於走到了相似的位置,構成「旗艦」的因素和維度越來越多,消費者對於品質的敏感度空前。我們必須跳到一個廣泛人群的視角看待這個問題,因為普通消費者對「品質」比發燒友敏感太多,而這也早已不再是那個你可以忽略一切體驗上的不完整而愛上初代 iPhone 的年代了。
  • 「大人の味」是什麼,為什麼在日本動漫中頻頻出現
    小埋》等等,這些都是大眾最喜歡的動漫,可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在所有我們觀看的動漫中,都會出現一句日文——「大人の味」。其實「大人の味」,在《海賊王》、《火影忍者》、《乾物妹小埋》中都出現過,當然了,在這裡小九可以很負責任地說,幾乎所有的動漫中,都會出現今天的主題——「大人の味」。
  • 一口入魂,「鮮」味皆是複雜的曖昧
    袁枚在《隨園食單》裡寫:「清鮮者,真味出而俗塵無之謂也;若徒貪淡薄,則不如飲水矣。」食材再清鮮,若被粗暴對待,也會變得淡薄。我們嘗到的大多數「鮮」,其實是對真味的提煉與升華。這當中包含考究的烹飪工藝,節制的調味技巧和對食材的珍惜、忠誠與尊重。
  • 何謂「信」?什麼又是「信實」、「信德」和「信能」呢?
    「信」到底是什麼呢?「百法明門論」對「信」會做了明白的解析,它「信」是:「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 」什麼是「信」?首先以一確乎有實、有德、有能的實體,作為信仰的對象,然後對之生起「深忍」—— 深切的忍可,也就是透過深刻有力的理解後,得到生命堅定的智慧,生起不移的信心,並進而引發一股實現理想的希求與渴望,這就是「樂欲」。所以說「勝解是信因」、「樂欲為信果」,而其體性則為「心淨」,能令煩惱、汙濁的心靈,得到澄明的情淨。
  • 【聶永真】「永真急制」x「鮮乳坊」
    設計師聶永真「永真急制」X「鮮乳坊」合作擦出火花,臺灣有史以來最好的鮮乳誕生!「鮮乳坊」是去年在食安事件時,透過群眾募資的方式,由「群眾力量」而生的新創品牌,因著乳牛獸醫的身份與專業,與酪農一同從源頭控管飼養水準與提高乳品質,致力搭起生產者與消費者的橋梁,提供酪農與消費者更多元的鮮乳選擇
  • 充滿「日本味」的便當文化
    ● 提重(攜帶式多層方木盒) 「便當」這個名稱,據說源於安土桃山時代。在日本近代初葉,便當尚屬上流階層食用的奢侈品,而在賞花、賞楓等遊樂時使用的便當盒即為「提重」。提重是一種多功能便當盒,由小碟子、筷子、酒器等器皿組合而成,在有限的空間內裝滿各式各樣的料理,擺盤也非常賞心悅目。
  • 「すき焼き」的「すき」是什麼?
    大家應該都知道「すき焼き」是什麼吧?「すき焼き」指的就是壽喜燒,非常常見的一種日本美食,壽喜燒的材料主要以牛肉、青蔥、蔬菜、蒟蒻、豆腐為主,醬汁與程序,則依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配方與程序」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產品需求文檔」不是個好詞——論「需求」到底是什麼?
    那麼,我們的產品需求文檔(即PRD)中的「需求」是什麼?3.日常所用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在工作中,我們常說的如下「需求」是什麼?越成功的產品,往往就是越能實現公司與用戶互利共贏的產品,這也是為什麼《用戶體驗要要素》的戰略層就有兩點——產品目標,用戶需求。另外,「產品需求」是一個產品方案,為什麼?因為公司需要產品人提供的,就是有效的產品方案的。而產品人最大的價值,也正是找到有效的產品方案。
  • 泥煤味揭秘:威士忌界的「榴槤臭豆腐」
    不過大家對泥煤味都會有個適應過程,還真有點像村上春樹說的那樣:第一口,嚇一跳,這消毒水味什麼鬼?後來再嘗試,有了心理準備,怪怪的,但是還可以接受,似乎也不是那麼壞。之後再試,就會漸漸 get 到泥煤的那個點,覺得欲罷不能。
  • 傳說中的健身房「硬核放鬆」是種什麼體驗?
    2 幫你搞清楚自己是「胖」還是「腫」—— 消水腫功能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下午和晚上的時候都會驚恐地發現「媽呀腿變粗了」,明明自己沒有點奶茶和炸雞啊,怎麼回事?別慌,其實這是由於下肢的靜脈回流不好,讓下肢出現了水腫現象。
  • 日語中的「〆」「」「卍」都是什麼鬼?
    據說「〆」這個字是由漢字「卜」變形而來,也有人說「封」字簡略化後產生的字,沒有標準答案。書面信封口上的「〆」則是表示此信封已經黏死封閉好。也就是取「閉(し)め」的關閉、合上之意。而文件中的「〆切(しめきり)」即是表示截止時間,這種用法取自「締(し)め」,有關閉、結束等意思。
  • 「日本雜學」「すき焼き」的「すき」是什麼?
    日本人常說,「茶柱が立つと、今日は縁起が良い(茶梗立起,今天一定會有好運)」。這是為什麼呢?茶梗指的是茶葉的莖部。茶梗能夠「逃」過茶壺的過濾,留在茶水裡,原本就不多見,如果還能立起來,那確實是稀奇的現象。關於為什麼日本人會認為茶梗立起有好運,眾說紛紜。
  • 「澳門百老匯」舉行「地道文化美食節」 展現澳門獨有「味」力
    」,同時支持澳門特區政府旅遊局的「2018澳門美食年」計劃,匯聚各式精選美食及嶄新娛樂休閒體驗的「澳門百老匯™」,將於5月11日至27日期間隆重舉行「地道文化美食節」,為旅客及本地市民帶來千載難逢的機會,一次品嘗超過150款由本地中小餐飲老字號炮製的澳門傳統獨特、中西交融的風味美食。
  • 阿彌陀佛的無量「光」、「壽」意義是什麼?
    阿彌陀佛的「無量光」、「無量壽」,分別代表其願力所成就的光明與壽命兩種殊勝,其中「壽命」含藏著時間的特性,「光明」則含藏著空間的特性,因為眾生的有限是來自於時空的限制,而阿彌陀佛的「無量壽」豎窮三際,代表了超越時間的限制;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橫遍十方,代表了超越空間的限制。
  • 日語中的「何」讀「なん」還是「なに」?
    日語中「何」的訓讀有兩種發音,除了以上提到的「なに」之外還有「なん」。那麼你知道「何」在什麼情況下讀「なに」,又在什麼情況下讀「なん」嗎?首先給大家看一看三個帶有「何」的例句,大家可以猜一猜每句中「何」的發音。①「何人。」
  • 同樣是表示「原因」,「から」和「ので」有什麼區別?
    「ので」:較客觀、較客氣,站在客觀角度下的結論。「から」跟「ので」的差異「から」的口氣會比較理直氣壯,多用於自己覺得「理所當然」的時候,其原因多屬於個人主觀看法上的理由,比如「好きだから~」就是「因為我喜歡所以~」,因此如果用在道歉、解釋理由,這時候如果用「から」聽起來就只是個藉口而已。
  • 【日本雜學】「すき焼き」的「すき」是什麼?
    日本人常說,「茶柱が立つと、今日は縁起が良い(茶梗立起,今天一定會有好運)」。這是為什麼呢? 茶梗指的是茶葉的莖部。茶梗能夠「逃」過茶壺的過濾,留在茶水裡,原本就不多見,如果還能立起來,那確實是稀奇的現象。關於為什麼日本人會認為茶梗立起有好運,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是,茶梗立起,會令人聯想到「大黒柱が立つ(立起頂梁柱)」,因此人們認為其寓意了好兆頭。
  • 《大學》的「格物」本意,究竟是什麼意思?
    孔子那個時代之後,中國人基本上只能朦朦朧朧大概知道《大學》的輪廓,真正的內涵已經不知道,後世對《大學》的解讀與本意差的很遠,其中,就包括了對「格物」的認識。這篇我們重點與大家分享一下對「格物」的解讀。要明白「格物」是什麼意思?
  • 為什麼日本人那麼喜歡「大人の味」?
    同學們早上好~很多日語日綜日漫中都會出現一個詞「大人の味」。大人的味道?這是什麼味道?汗臭味嗎?香水味嗎?還是……前方發車預定 ( ω )?比如說「ビール」(啤酒),啤酒是百分百成年人的味道,有些未成年人裝酷或者好奇喝了,90%以上都會覺得不好喝。又比如「コーヒー」(咖啡),小時候我們不會有喝咖啡的習慣,就算有,喝的也是牛奶咖啡,長大了才真正迷上黑咖這種特別的味道,苦這種東西,真是奧妙啊。
  • 你知道「生吐司」是什麼意思嗎?
    最近一直很流行的吃「生吐司」。「生」吐司到底是什麼吐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