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食五穀,嘗五味。我若問你「五穀」是哪五穀,大多數人必定答不上來。但我若問你「五味」是哪五味,大多數人都能答出「酸甜苦辣鹹」。之所以說「答出」而並非「答對」,是因為有識之士一定會駁斥你,「辣」是一種痛覺。是什麼味道竟能替代「辣」?「辣」不用舌頭也能嘗到嗎?
「辣」主要來自於辣椒,但事情還得從「胡椒」說起。中世紀的歐洲各國紛紛通過建立貿易航線和殖民地來擴充財富,於是有了「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事件。當年哥倫布航行的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尋找歐洲人追捧的東方香料之首——胡椒。可惜他沒有達到東方,而是去了美洲,找到了辣椒。儘管他堅信自己找到的是胡椒。
-------------------------
辣椒被帶回歐洲,再傳入日本,又在明朝末年傳入中國。辣椒傳入中國有兩條路徑,一條是絲綢之路,從西亞進入新疆、甘肅、陝西等地,辣椒率先在我國西北開始栽培;另一條是經過馬六甲海峽進入我國南方,在雲南、廣西和湖南等地栽培,然後逐漸向全國擴展並風靡,如今「辣」儼然已經成為「中華第一味」。
-------------------------
不少人都知道「辣」是一種痛覺,因為即使你將它塗抹在沒有味蕾的其他部位,依舊能得到「火辣辣」的感覺。那為什麼我們會喜歡「被虐」呢?這是因為灼熱的疼痛感,會讓大腦以為有痛苦要襲來。這時人體自身就會釋放一種叫「內啡肽」的止痛物質。它被譽為人體的「天然鴉片」,持續釋放出的內啡肽會讓人有種痛並快樂的奇幻感覺。
-------------------------
目前科學界普遍認同的基礎味覺只有「酸、甜、苦、鹹、鮮」五種,它們每一種都和「辣」一樣有著自己的意味。「酸」味代表著人體所需的維生素,「甜」味代表著人體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苦」味則是讓我們遠離有毒的食物,「鹹」味代表著人體所需的鹽,「鮮」味代表必需胺基酸。
-------------------------
中國人在對很多食物做出評價時,都會用到「鮮」。不過要是問到「鮮」味究竟是什麼,可能就沒幾個人能答的上來了。雖然最早認識到「鮮」味的是中國人,但是最早製造出人工鮮味的,卻是日本人。一位叫池田菊苗的日本學者把穀氨酸從海帶的水解物中分離出來,並且發現其中的鈉鹽有增加鮮味的效果,最終發明了味精。
-------------------------
味精從日本傳入中國,並隨著中餐一起走向世界。然而就在1968年,一位美籍華人醫生在中餐館吃飯後突然出現了四肢發麻、悸動、無力等症狀,他猜測是由於中餐裡添加了味精所致。消息經媒體放大後引起軒然大波,同時誕生了「中國餐館症候群」,給美國中餐館造成了很大衝擊。老闆們只得拒絕味精,以至於味精至今也沒能翻身。
-------------------------
《脂類研究雜誌》曾刊登過美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發現了人類還有第六種味覺——肥,有中文媒體把它翻譯為「脂肪味」。「肥」味很難有準確的定義,而且如果是單純的「肥」味,可能會讓人作嘔。但當「肥」味與其他味道混搭時,會強化其他味道並產生獨特的味覺感受。就像它混雜在甜、鹹、鮮交織的紅燒肉裡,你一定會大快朵頤。
——本文轉載自【鵝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