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全國人民都聽不懂的莆仙話,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語言

2020-12-14 看莆田

聽不懂的莆仙話,是一種什麼語言?

圖:石瞞宇

福建話曾被網友列入中國最難聽懂語言的排行版。殊不知,作為漢語七大語言之一的閩語其內部也是四分五裂的,有閩北語、閩東話、閩南語、閩中語和莆仙話。莆仙話又稱為興化話、莆田話,莆田本地人自稱本地話,主要流行於莆田市及其周邊部分鄉鎮,與其他兄弟語言無法有效溝通,福建省內部的各方言彼此間都不能有效溝通。所以其他省份的人提到的「福建話」實際上是五種語言……

曾有個老笑話,話說兩位莆田學生一起在北京上大學,有一天就著一道數學題用莆仙話討論起來,教授聽到後以為他們在吵架,就連忙跑過去說:「別吵架、別吵架,有話好好說!」因為莆仙話比較特別,所以在非莆田地區使用確實會讓人摸不著頭腦。莆仙話相對於國人最多使用的官話來說確實讓大部分人聽不懂,並且連一個字都難以抓住。那這種奇特、又小眾的語言是怎麼產生的呢?

其實,莆仙話是中國最古老的聲音之一,被喻為中古漢語的活化石。但是,隨著城市化發展,普通話的普及,莆仙話的繼承出現了斷層,城市裡聽不懂、不會講莆仙話的小孩越來越多。

莆仙話從何而來?

莆仙話作為閩語的一支,早期形成的過程和福建其它地方的閩語類似。漢武帝滅閩越國以後,福建地區逐漸受到中央的直接管轄。南徵、戍守留下來的漢兵,或者早期的官員任命,使得一些中原漢人落戶閩地。那個時候,莆仙地區開始漸漸接受較大批量的漢人。此後,西晉永嘉之亂,唐末五代之間的戰亂,以及宋末南宋朝廷流亡,途徑福建期間,莆仙地域每次都會接納相當大規模因躲避戰火的南下之人。而每一次外來人口大規模的遷入,都對包括莆仙話在內的任何一支閩語產生重大的影響。這些移民的人口來源不同,遷入年代各異,所以落戶之後,各自帶來的不同方言在閩地紮根、發展,相互交融。

臺灣學者張光宇在《閩客方言史稿》中就說了,閩方言分為四個語音層次——西晉時期帶來的中原東部方言與中原西部方言,南朝時期江東地區的吳語,以及唐宋時期的長安文讀。不同時期的語音就像地質構造一般在閩地疊層,不同地域的方言在閩地有機結合,成為包括莆仙話在內的各個閩語的前身。正是因為如此,時至今日,我們依舊可以在莆仙話中捕捉到千百年前使用,但是現被廣泛棄用的詞彙。如上個世紀末,莆仙的老人們稱棉衣為「古貝衫」,稱棉布為「古貝布」,還有方言兒歌裡出現的「古貝花」、「古貝籽」等與「古貝」有關的叫法。翻閱唐宋的史料,才知道「古貝」或「古貝草」是唐宋人對棉花的稱呼。

在近代,當代漢語和外語也對莆仙話產生一些影響,如莆仙人把車輪輻條稱為「實木齒」,其實這個詞彙來自英語Spoke。清末莆仙人下南洋謀生,最早從事黃包車、苦力行業,後來逐漸壟斷自行車、摩託車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回傳了相關詞彙。

對於莆仙話的形成、獨立的過程,其實是沒有詳細歷史記錄的。可能因為福建省內山地較多,加上農耕社會時期人口流動相對較小,導致各地居民之間交流較少,經過長時間的各自演化,不僅是莆仙話與其他閩語有著根本性的分歧,其他閩語之間的差別也越來越大。此外,從現代福建的方言分布來看,福建省內的幾個大的方言分布範圍多數和宋以來形成的州府境域大體重合。農耕社會時期多數民眾外出時最多也只是到縣城、府城而已,也許福建各地的這一格局是依靠縣城或者府城的輻射漸漸形成的。

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78年),仙遊縣爆發了由林居裔領導的福建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起義消息傳到了東京,宋太宗大為震驚,坐立不安。這場起義最後以林居裔「遂率眾降」而告終,但宋太宗在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在林居裔爆發起義的遊洋設立興化軍,以遊洋為軍治;置興化縣為首縣,以林居裔的住宅為興化縣署,劃出平海軍(今泉州市)的莆田、仙遊二縣歸興化軍管轄,以加強這一帶的統治。

此後,興化軍躋身於「八閩」,生活在興化這一地域的人們形成了名為「興化人」的人群聞名於世。作為「興化人」的標誌,莆仙話的形成並不像行政建制的調整那樣有著明確的記載,也許當年木蘭溪流域的閩語可能在此之前就與外地產生分歧,或者也可能滯後於興化軍的成立。興化軍的成立可能並不是莆仙話最終形成的根本原因,但不管怎麼說,興化軍的成立加劇了莆仙話與福建各地的閩語的差異,在這千年左右的時光中不斷演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模樣。

莆仙話現狀如何

莆仙話通行範圍主要在古代的興化府、今天莆田市境內。方言分布雖然容易受到行政區劃的影響,但是往往不和行政區劃所劃的境域完全重合。也許是因為行政區劃的微調,或者先民在遷徙的時候越界,在與莆田市交界或隔海相望的平潭、福清、永泰、德化、永春、泉港等市縣區,與莆田市相鄰的一些村落、甚至是幾乎整個鄉鎮,都對內通行莆仙話。雖然他們不時受到所在地的強勢方言影響,顯得與莆田市境內的莆仙話有著一定的差異,但是他們的口音或多或少都能在與之交界的鄉鎮的口音上找到影子,對於我們生活在本地的人而言,甚至還能有一種意外以及親切感。

莆仙話的流播遠不及於此。也許是莆仙地區的人口密度一直爆棚,人多地少的尷尬局面長期存在;也許莆仙地區歷史上遭受一些災害,使得當年一些民眾為了謀生,出門向外尋找他們心中的「人間天堂」。除了相鄰的福清、永泰境內還存在著少部分已經離莆田境界相去甚遠的「飛地」之外,莆仙地區的沿海漁民也駕船北上,漂至閩東北沿海,所以今寧德沿海各縣市區都有存在莆仙方言島的記錄。甚至繼續北上,到達浙江沿海

明清時期,福建對岸的寶島臺灣漸漸得到了開發,從今天台灣島上的冠以「興化」二字的地名(例如興化寮、興化店等)來看,無一不是莆仙人遷移寶島臺灣開荒的有力例證。近代以來,莆仙地區又有更多人下南洋謀生,使得東南亞地區也零零星星分布著不少莆仙人。只是因為莆仙人本身人口基數太少,習慣往外遷移的人可能也僅僅集中在某些特定的鄉鎮,難以在外形成規模。有些人可能已經被其它民系的人所同化,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再難找尋。而有些人仍然堅持母語,保留特色,我們還能找到他們。也許遇到他們的時候可能有著更濃厚的親切感,不過他們的莆仙話的口音可能已經產生較大變異,甚至在不就得將來也將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莆仙話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等著大家發掘,可事實上可能很多秘密還沒發掘莆仙話就慢慢走向式微了。最初由於舊時使用的一些書面語用字的讀音,僅僅用於舊式私塾裡,還沒來得及進入口語。隨著新式教育不斷興起,特別是建國後國家開始推廣普通話後,這些字音便失去了使用範圍,率先消失。已經進入口語中的文讀音,因為方言口語尚未消失,仍然發揮溝通交際作用,故還能倖免。直到不久前,許多年輕父母已經不教子女莆仙話,校園中莆仙話的聲音也漸漸消失。

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這些還會說莆仙話的人逐漸老去後,莆仙話的生命也將走向盡頭。想到這裡不免悵然。方言土語本是漢語的變體,在車馬不快的舊時代,因地理阻隔造成互通不便,因時間久遠造成各自變異,因教育普及率差造成許多民眾對共同語言一無所知。在交通便利、教育普及的的今天,不論莆仙話也好,各地的方言也罷,消失似乎成了時間問題。

莆仙話向何而去?

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和普及,文化語言的大融合,有明顯地域局限性的莆仙話的傳承受到嚴重衝擊,漸漸成為一種瀕危的方言,處於消亡的邊界。

莆仙方言分為文讀和白讀文讀是讀書識字所使用的語音,白讀是平時說話時所使用的語音。目前莆仙話文讀消亡的危機較白讀更加嚴重,白讀這類生活化的語言隨著日常生活中部分莆仙人的使用,還能夠保存一代兩代。但對於文讀來講,以前莆仙的私塾先生均用文讀授課,一代一代可以流傳,而如今的學校課堂均改用普通話。

莆仙話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與莆仙文化、莆仙戲劇以及媽祖文化的研究密切相關,是一種基礎性的方言、文化研究。然而,目前莆仙話的保護與研究仍處於初級階段:一方面,莆仙話文字性語料的記載與保存不完整;另一方面,莆仙話音像資料的搜集也存在極大的空白到目前為止,莆仙話沒有統一的注音規則當作標準,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語言是文化的根。每個語言都是一個大文化,大文化裡面就是一個博物館,把博物館炸爛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個方言消毀掉了,也帶著把這個方言附帶的許多文化同時毀掉說方言是一個種族傳承祖先文化最基本的能力,放棄方言就等於放棄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莆仙話對土生土長的莆仙人來說,是最親切的溝通方式,我們在說好普通話的同時,也要會說莆仙話。莆仙話該向何而去?

相關焦點

  • 莆仙話有拼音了,想學的有福了
    莆仙話有拼音了,想學的有福了編輯:聞道 圖:石瞞宇莆仙話是中國最古老的聲音之一,現在莆田年輕一輩很多人都不會了。中國歷史上經歷了數次人口大遷移,其中有一部分中原漢人南下福建,帶來了當時的古漢語,在莆田地區生根發芽,並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莆田話。莆仙話也稱興化方言,俗稱莆田話,通用於莆田市境內。它大概是全國最特別,最難聽得懂的方言之一了,被喻為中古漢語的活化石。
  • 《莆仙方言研究》:全面系統描寫莆仙話全貌
    莆仙方言分布區域處在閩南方言和閩東方言的過渡帶,兼有閩南、閩東方言的部分特徵,又自成一格,其樣貌並非簡單的「混合」或「過渡」。結合閩南話、閩東話來探析莆仙話的特點是作者多年來的努力方向,部分成果已經專業期刊上陸續發表。其對莆仙方言「合」字句、「厄」字句的研究、對「乞」字來源和用法的研究都頗為深入,引起學界關注。
  • 憑什麼說莆仙話才是中國最難懂的方言?
    這在語言學上被稱為可懂性(intelligibility),即「一種語言或方言的使用者,在沒有先期接觸或學習的情況下,在聲音交流中對於另一種語言的理解程度」。 在排列不同方言的難度大小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在比較不同方言之間的「可懂度」。
  • 不是莆仙人卻說莆仙話!這裡曾是莆仙貨物的集散地
    不是莆仙人卻說莆仙話!這裡曾是莆仙貨物的集散地文:聞道 圖:木痴在福州永泰,一座繞水而過的千年古鎮,嵩口,這裡竟然還有10多個村落說莆仙話,鄉音未逝,莆仙人翻山越嶺,擇居於此,修建了天后宮,縱然千年已過,可那些在渡口出發的船隻,都會先拜過媽祖,祈求這一路平安。
  • 莆田歌手 發行莆仙話專輯
    N海都記者 陳盛鍾 吳智飛 馬俊傑 文/圖 海都訊 「阿舅阿姑阿叔阿嬸阿哥阿姊,親戚大世都攜來,衫穿紅紅,戴金戴銀,答個人嘴都嘻嘻……」3月28日晚,在莆田延壽路荔城友德大酒店舉行的婚禮中,莆田本土歌手陳諾現場演繹了一首莆仙話歌曲《結婚了》,讓全場嗨翻了天。
  • 消逝事物 莆仙話裡能尋跡
    雖然有時所敘說的事物已經消亡,但在語言中還會有蛛絲馬跡可循。現在通行的莆仙話中,就可以找到一些已經消逝事物的蹤跡。 「學堂邊 讀無書」 讀者吳先生昨日致電海都報新聞熱線,與記者分享了莆仙當地不少已經不見、但在方言使用上還未消逝的事物。吳先生告訴記者,礱是一種磨谷去殼的工具,一直使用到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碾米機出現後,礱才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 「打工人」用莆仙話怎麼說?
    最近「打工人」這個詞挺火的 小編就想著趁著梗還沒過氣 結合莆仙話出一期蹭熱度教學
  • 莆田系的莆仙地區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2、在莆田,有城廂區,荔城區,秀嶼區,涵江區,北岸管委會,加上仙遊縣,但莆田民間是以城裡人,界外人,山裡人,仙遊人區分自己的,雖統稱莆仙地區,但莆田和仙遊互相瞧不上彼此。3、在莆田,「摳藥膏」不是什麼藥品,其實是對莆田人在全國各地開辦民營醫院,即莆田系醫院這一行業和老闆的「總稱」。
  • 莆仙話的「行」字有五個讀音?解析《清明》中的文白異讀
    ▲b站視頻 文白異讀是莆仙話中存在的一字多音現象,文讀通常用來朗讀古詩文、文言文等 文讀與白讀反映的是莆仙方言字音多種歷史層次,文讀主要來自中古漢語,古代文人通過模仿中古漢語讀書音,進而影響了方言,形成了文讀,如莆仙話的「清」ci ng[ i ],中古擬音為 i *。
  • 又一首莆仙方言歌曲火了,莆田人都來聽一聽!
    點藍色字關注「莆田旅遊網」導語近日,一首由韓偉菁作曲,秋生、林倩倩演唱的莆仙方言歌曲《我是莆田人》火遍朋友圈。莆仙方言歌曲《我是莆田人》作詞:陳建輝作曲:韓偉菁演唱:秋生 林倩倩木蘭溪水藍,我是莆田人,荔枝甜帶紅,我是莆田人,
  • 莆仙話保留大量古漢語語法:「不」字不否定 常引起誤解
    閩南網3月25日訊在普通話中,「不」字一直是否定的意思,可在莆仙方言中卻有截然不同的意思。學者稱,莆仙方言作為古漢語的活化石,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的語法和詞彙,「不」字作為語首助詞,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90後的王小姐常聽長輩們用方言說「不」字,但表達的意思卻和她理解的不同,這讓她很費解。王小姐說,常常有人問起爺爺,「你要來老年會了嗎?」
  • 《莆仙方言大詞典》編撰 預計在2021年完成
    昨日,記者從莆田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獲悉,截至11月,該校《莆仙方言大詞典》編撰工作已收集1萬個左右詞條,目前正抓緊整理,同時進行注音、釋義等,預計在2021年完成。  據了解,今年3月初,《莆仙方言大詞典》編撰工作正式啟動。該項目由市政協委託莆田學院編撰,指定近年來承擔多項國家語委語言保護工程的文化與傳播學院中文系副教授黃國城主持該項目。
  • 一碗「莆仙滷麵」帶您了解莆仙美食文化與魅力
    傳承至今日的「莆仙滷麵」更是代表著莆仙地方特色風味的一種「禮食」,是莆仙地區「逢年過節、婚宴、壽宴、貴賓招待」等大小宴席必備的一道代表著莆仙特色風味的佳餚。莆仙滷麵雖說「南方出米、北方產麥」決定了南、北方人的飲食習慣,但卻絲毫不影響莆仙人對「莆仙滷麵」執著般的喜愛與深厚的感情。
  • 莆仙方言歌謠:句句瀰漫山川靈氣 字字散發泥土芬芳
    為了讓民間歌謠重新走近人們的生活,讓打著鮮活烙印的鄉土文化源遠流長,莆仙方言歌謠該怎樣唱聊以慰鄉愁?鄉音 有聲記憶老而彌篤 憶鄉愁,贊故鄉,展群藝。黃巢入莆時遂保護儒老師黃璞等居處。由莆田文史專家林成彬編寫的《中國民間歌謠集成·莆田市分卷》裡把莆田方言歌謠按照內容分為勞動歌謠、時政歌謠、儀式歌謠、愛情歌謠、生活歌謠、歷史歌謠、兒童歌謠等幾大類。林成彬介紹:「用莆仙方言和莆仙曲調演唱,有山歌調、俚歌調、戲曲調、十音八樂調等,句式有三言體、五言體、七言體等,形式上對仗工整、押韻朗朗上口,便於記憶和傳唱。」
  • 莆仙方言小品、折子戲、贊句都來了!這場文明巡演接地氣!將在全市...
    一起來感受這份光榮和夢想~莆仙方言小品、莆仙戲傳統折子戲、莆仙贊句表演、文明小戲、歌伴舞……7月11日晚,一場精神文明建設宣傳作品巡演編導:杜文廣 林莉莉表演單位:國網莆田供電公司莆仙方言小品《六斤四》莆仙方言小品《六斤四》是今年年初莆田春晚大火的節目
  • 莆仙方言「肺花大開」表示心情好 俗語寓有至理
    也許沒有人會聯想到,這個帶著器官字眼的莆仙方言詞語,所表達的意思是「高興」。像這樣的詞語或者諺語,莆仙方言中還有很多,都表達出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觀察,可以說是莆仙人民智慧的結晶。專家表示這類的方言諺語還有很多,如「雞曝腿」要「做大水」包羅了氣象、農時等天文地理常識,是古人傳下來的寶貴經驗。
  • 莆仙傳統樂器製作技藝:守藝有成,創藝有方
    莆仙傳統樂器製作。東南網出品 東南網12月16日(本網記者 梁麗萍 楊超斌)莆仙傳統樂器製作技藝是莆田音樂與莆田傳統工藝的結晶,體現了莆田人民的智慧,工藝精湛。今年10月,莆仙傳統樂器製作技藝第七代傳承人陳篙松在自家作坊「金福樂器」店對面籌辦起了一個傳統樂器展廳,供路人、學生、音樂愛好者等參觀遊覽,以主動「走出去」的姿態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莆仙傳統器樂。 記者一行來到了「金福樂器」店。走進作坊,映入眼帘的是一間放滿八角琴、伬胡等各式莆仙特色傳統樂器以及各種製作工具的小店,亂中有序,古色古香。
  • 莆田七旬老人為電影配莆仙話 練就贊句高手
    自己作詞現場喊贊說起黃添丁,上了一定年紀的莆仙人大概無人不識他。昨日上午,記者在秀嶼區笏石鎮壩津村見到了這位七旬老人。「五尺童,年青青,極活潑,蠻天真,辯善惡,有眼睛……」這是黃添丁前一晚寫下的小學生「三字經」,他用莆仙方言一口氣念完這50句,吐字清晰不加停頓。
  • 現在的月餅都弱爆了,比不上莆仙古早味的「大肉餅」
    一枚古早味的「大肉餅」,才是莆仙中秋的味道!文:聞道 圖:張穎說真的,現在市面上流行的月餅,包裝豪華,一盒子沒幾個,還不是為了面子,看了都覺得沒味;都說過中秋,吃一口咱莆仙的「老式月餅」,才有節日氣氛,這大肉餅簡單樸素,還是純手工的,大個,帶勁,真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