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西醫的利弊與發展

2020-12-19 看言值

新冠疫情爆發後,全國中醫藥系統抽掉了3200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進駐了金銀潭醫院、雷神山醫院、江夏方艙醫院等患者密集的醫院,在醫護人員的努力下,高效的控制住了疫情,根據《央視新聞》的報導,由輕症轉為重症的轉化率只有2%左右。除此之外,全國多地的中醫團隊都在疫情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治癒率多在90%以上。可以說,這次疫情中,中醫用事實表明中醫治療是有效的。

在此之前,無論國內還是國際上,都充斥著對中醫的不信任,很多人認為相較於中醫,西醫更加可靠值得信賴,今天我就想和大家探討一下中醫與西醫的差別與各自的優劣。

(一)西醫的優點

自從西方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技術的發展極大地形塑了人們的認知觀,「科學」成為了近現代最重要的理念之一,「是否科學」往往成為了「是否正確」的代名詞。正是在在這種背景下,西醫逐漸推廣開來,西醫採用的治療理念正是「科學」的,西醫大量藉助高科技儀器,力求對每一次治療給出一個清晰明確的科學解釋,當我們生病後,西醫可以給出明確的病因,比如感染了什麼細菌,然後給出對應的可以殺滅這種細菌的藥物進行治療,整個治療過程都是清晰的,可重複的,是科學的。正是基於這種情況,很多人認為西醫是可靠地,值得信賴的。

(二)中醫的缺點

上述西醫的優點正是中醫的缺點,與西醫不同,中醫的治療往往無法給出像西醫一樣精確的認知,傳統的中醫主要依靠經驗的積累,中醫對於人體病因的闡述方式相較於西醫,會讓部分人覺得更加抽象、含糊,比如「氣」「經絡」等概念,這樣的描述往往因為無法得到現代科學的解釋,而讓患者產生不安感,因此,中醫治療往往被認為是不科學的,很多人因此而對中醫有一種不信任感。

(三)西醫的缺點

相較於優點,西醫的缺點更加不易被察覺,很多人只是模糊的感覺以西醫為主的現代醫療系統似乎有哪裡不對勁,比如,為什麼感覺現在生病的人越來越多?為什麼看病越來越麻煩?負擔越來越大?絕大多數人會將看病難歸咎於社會福利的缺失,醫療保障的不足等政策性原因,很少有人會去思考這種現象背後的基礎科學原理。

在我看來,這種現象的根源在於西醫「機械的」「分割的」的醫療理念。前面說到西醫的優點在於清晰的認知,為了更加清晰的對人體各部分進行研究與治療,西醫進一步細化,出現了種類繁多的科室,這些科室之間分工明確,互相獨立。從社會分工的角度而言,這可能更符合「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的流行理念。但是從我們患者的角度而言,這無疑增加了患者的負擔,當我們感覺身體不適之後,首先陷入的第一個難題往往是不知道去哪個科室,這些科室在名稱上往往互有交集,缺乏相關知識的普通患者往往只是感覺身體不適,無法確切的知道自己到底哪裡出了問題,該去什麼科室。其次,由於不同科室之間互相獨立,而我們的身體各部分並不是互相獨立的,身體不適的症狀往往不局限於醫院劃定好的科室管轄範圍,這就為患者增加了很大的負擔,我們可能需要去不同的科室看自己不同的症狀,不同科室基於自己業務範圍開出對症的藥,然而最後,我們可能會拿到多種不同的藥物,一方面,這樣的情況大大增加了我們的負擔,另一方面,同時服用不同的藥物是否可能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我們也不得而知,甚至醫生也無法確切的知道,因為他們各司其職,對其他科室的診療缺乏足夠的了解。

回到醫學本身,我認為,西醫治療的最大弊端就在於將人體這一完整的有機生命體當做無機的機器進行分割的、機械的治療。從科學的角度,我們可以說西醫治療是清晰、高效的,但是從生命的角度而言,我認為西醫是簡單、粗暴的。西醫的治療理念是直接的思維方式,如果發現體內有病菌,就把能殺滅這種病菌的藥物注入體內;如果發現體內長了腫瘤,就開膛破肚把腫瘤割掉。這種治療方式,在消除病症方面確實高效,一刀下去,腫瘤就沒有了。但同時,缺點也非常明顯,第一,西醫治療往往伴隨著很強的副作用和其他傷害,比如女性的乳腺切除手術,雖然腫瘤被切除了,但是,同時帶給患者的精神與身體上的痛苦是終身的,難以彌合的,不僅如此,即使遭受了這樣重大的損失,切除手術還無法保證腫瘤不再復發與擴散。第二,西醫的局部治療往往帶來其他局部受損,甚至整體受損的結果,典型的如放療、化療,當醫生藉助儀器與藥物,強行殺滅體內的病菌與癌細胞等致病因子的同時,我們的身體整體同樣遭受了重大的打擊與創傷,這種創傷有時是不可逆的。

簡而言之,我認為西醫有兩個突出的缺點,一是繁雜細碎的科室分類,極大地增加了看病的困難與負擔。二是,從生命的高度而言,我認為西醫治療並未給予我們足夠的尊重與尊嚴,人體被機械、粗暴的對待,西醫像修車一樣修理人體,同時伴隨著很強的副作用。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西醫目前的治療方式與治療理念是落後的,需要被革新的,或許若干年後,我們的後代看待我們目前所謂的「先進的」「科學的」現代醫療方式,會被我們的「野蠻」與「粗暴」所震驚。

(四)中醫的優點

西醫的缺點也正是中醫的優點所在,在我看來,中醫將人體作為一個完整的有機生命體,進行更加有尊嚴的治療。具體來說,中醫的優點集中體現在兩點,第一,對人體的傷害非常小,甚至沒有。與西醫藉助藥物、儀器、手術刀對人體進行破壞性治療不同,中醫通過中草藥、針灸、拔罐等方式進行治療,這些治療方式所帶來的副作用最嚴重不過「短暫的不美觀」,比如拔罐,相較於西醫治療帶來的損傷,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中醫治療之後,帶來的往往是一個真正健康的人,而不像西醫治療那樣,為了消除某種病症,往往需要付出身體其他損傷為代價。

第二點,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在於中醫採用更加整體、更加系統化的治療方式,給予患者更加有尊嚴的治療。與西醫將人體進行區域分割的理念不同,中醫將人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進行認知與治療。人體各部分之間經過數萬年的演變協調之後,已經形成了高度的有機聯繫,這種有機聯繫既可以表現在症狀上,比如中醫通過望聞問切可以判斷整體的狀況,也可以表現在治療上,比如通過刺激穴位影響身體的局部運行,進而影響整體,達到消除病痛的目的。西方人說「一隻蝴蝶扇一扇翅膀,可能在大洋表面引起一場風暴」,中醫的治療理念正是這樣的系統論,將人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通過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收益。從醫療理念的角度而言,我認為中醫的醫療理念更加人性化,更加先進,將會是未來醫療理念的發展方向。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地比喻,如果將治療這件事比作是戰爭,那麼,西醫的治療理念就是,當發現敵軍來襲時,組織部隊正面迎戰,刺刀見紅,雖然最後打贏了戰爭,但是,同時,因為戰爭發生在本土,百姓死傷無數,一片焦土。而中醫的治療理念是,當發現敵軍來襲時,派遣部隊或者聯絡友軍包圍敵國首都,逼迫敵軍撤退,最終,未傷一人,獲得安寧。

簡而言之,在我看來,在治療理念方面,中醫是一種更加整體、更加先進,效果更優的治療,它將人體作為一個有尊嚴的生命,進行整體收益更優的治療。我認為這將是未來醫學發展的一個方向,至少是高端醫療的前進方向,個性化、人性化、整體化的治療相較於批量複製的機械化、分割化、強損傷化治療明顯更加符合社會的前進方向。

那麼,是不是西醫就一無是處呢?當然不是,前面所說的中醫的優勢集中在治療理念上,但是,在治療技術上,西醫同樣有可取之處,不可否認,「科學化」同樣將會是未來醫學的一個重要基礎,因此,我認為,未來醫學的前進方向是真正的中西醫結合,藉助西醫的儀器設備,對中醫的治療方式進行科學化的研究與認知,從更高的生命科學的角度來對人體整體進行認知與治療,簡而言之,就是對中醫的治療方式進行科學的闡釋與精進,讓中醫治療不再神秘,讓西醫治療不再粗暴,將西醫的「科學化」特徵與中醫的「人性化」特徵融為一體,這就是未來醫學的前進方向。

最後,我想對對中醫持不信任態度的人說,如果你認為中醫不科學,首先,你需要知道科學是什麼以及科學的特徵是什麼。科學只是我們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科學的發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徵,我們需要承認,人類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具有明顯的時代性特徵,原子發現之後,我們都認為原子是物質最小的組成單位,電子發現之後,我們發現即使小如原子內部也別有洞天,古人雖然沒有顯微鏡,但是他們清晰的告訴我們「一花一世界」,而現代科學正在驗證這樣的事實。這並不是說,所有流傳下來的都是正確的,科學的,但是在這次疫情中,中醫已經用客觀事實證明,中醫治療是有效地,我們不能因為現代的科技能力無法對中醫進行科學的解釋,就將其歸為「不科學」的範疇,相反,我們應該積極的去研究中醫治療的科學原理。

除了科學性的限制之外,我想還有部分人對中醫的不信任,來自於更感性的理由,中國近代的百年屈辱史,讓國人信心倍受打擊,很多人就此對傳統進行了全盤的否定,認為中國傳統的都是落後的封建糟粕,中醫也因為存在時間久遠而被歸為此類,事實上,近百年來,中國一直處於一種「文化上的矮子」的狀況,即使現在,我們在經濟和科技上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的情況下,大量國人在精神上仍舊沒有健康的站起來。部分國人極度的不自信,認為發達國家的一切都是好的,是對的,與他們不同的就是壞的、錯的,這其實是一種很不理性的認知,這次疫情中,對比中美兩國的措施與狀況,我相信很多人可以發現更多中國的優點,我更希望大家通過這次疫情可以從精神上站起來,不再一味的仰望西方,我們不能妄自尊大,認為中國的都比外國好,也不能妄自菲薄,認為中國的都不如外國的。這次疫情過後,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更加公正、客觀的看待身邊的事物,中醫與西醫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還有更多其他的方面有待我們挖掘。21世紀將是中國智慧閃耀世界的時代,我們不該浪費這樣珍貴的機會,並不是每個時代、每個國家的人都有這樣的機會,現在的歐美正在走向衰落,百年前的中國正在經歷屈辱,我們這一代中國人是被時代眷顧的寵兒,有幸見證並參與一個國家走向富強與文明,不要被偏見所禁錮和愚弄,用一個客觀的、開放的心態來欣賞這美好的時代吧。

相關焦點

  • 張伯禮:50多年前,親眼見證中醫的神奇,毅然從西醫轉中醫!
    在與主持人撒貝寧的交談中,我們得知,原來張伯禮院士50多年前是學西醫的,因為親眼見證了中醫的神奇,才毅然從西醫轉中醫,而且一幹就是50多年!可以說,50多年前的那次經歷,早已在張伯禮院士心裡烙下深深的烙印,可謂五十載身體力行,推動中醫藥的發展!2018年3月,天津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舉辦第一期「天津市西醫學習中醫高級培訓班」時,還特意聘請張伯禮院士擔任班主任。
  • 一位西醫談中醫:中醫黑請閉嘴!中醫的「腎」何止是腎
    從這點來說,如何誇中醫都不為過。作為一個西醫,我必須為中醫來說兩句,很多黑中醫的,都是不認真學習和研究中醫就隨便噴的。我自己越學中醫,越覺得中醫厲害,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就已經認識到很多疾病發生的機理和規律,可以治療諸多疾病,其中還包括很多現代醫學無法治療的疾病。
  • 西醫為何難容中醫?
    這次籤名行動本身比公告的內容更讓人注意,一場關於中醫發展問題的討論再一次演化成關於「取消」和「捍衛」中醫的爭論,並將爭論由專業領域擴展到了民間。 終止這場民間爭辯的是衛生部。
  • 工作坊︱重審瘟疫和人的關係,疫情中的西醫與中醫
    終元一世,時疫伴其始終,給蒙古統治者造成重大壓力,疫情不僅關乎戰爭的成敗,更危及蒙古人在中原的統治,故而,元朝歷代統治者都極為重視醫學的發展,有元一代,中原文化衰落,唯有中醫的發展卻步入了黃金時期。中醫自創立以來,流派眾多,不同流派之間用藥治療有很大的不同,元朝用開放的胸襟允許並鼓勵各個流派的發展,為元代醫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尤其是以阿拉伯、波斯、回鶻為主的大批色目醫入華,受到蒙古統治者的器重,使他們有機會參與到中原的抗疫活動中。
  • 生病了,看中醫好?還是看西醫好?
    但是很多患者,還是不知道自己生病了,該看西醫還是看中醫好?中醫更注重整體調養,特別是對於一些功能性的疾病,有很好的調理效果,比如體質虛弱,出現頭暈、乏力、睏倦、嗜睡、氣短懶言等等,中醫採用補氣的綜合調理,能使身體機能恢復,而西醫在這方面幾乎沒有什麼很好的辦法。
  • 滬上兩大醫學院校攜手成立「中醫西醫匯聚創新研究院」
    7月4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與上海中醫藥大學共建「中醫西醫匯聚創新研究院」成立儀式暨院士論壇在上海中醫藥大學舉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與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力求在中西醫交叉匯聚、優勢互補的基礎上,以中醫知識方法、西醫知識方法互相啟迪,引領關鍵技術創新,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為解決當代醫學問題貢獻中國智慧。
  • 什麼病看中醫,什麼病看西醫?這裡都總結好了
    關於中醫和西醫之間的爭議一直都有,但大部分人對於醫學還是秉持著嚴謹推崇的態度,網上有人對中西醫之間的區別做了一個總結。1、中醫給人找健康,西醫給人找疾病。2、中醫以調理為主,西醫以對抗為主。3、中醫讓人稀裡糊塗的活;西醫讓人明明白白的死。
  • 文科生的能學的中西醫臨床醫學,是中醫,還是西醫?
    僅從中西醫臨床醫學的專業名上來看,它是中醫和西醫的結合。可是中西醫臨床專業到底是中醫,還是西醫呢?中西醫臨床專業到底是中醫,還是西醫,有必要了解這個問題嗎?當然有必要,因為這直接關係到未來的醫師資格證考取。
  • 中醫西醫誰更好呢?
    大家都知道這次疫情給我們帶來了沉痛的打擊,經過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最終戰勝了病毒,但是,在治療過程中卻再次激起了大家對中醫和西醫的激烈討論。(特別是中成藥某黃連)中醫和西醫比較由來已久,那麼中醫和西醫孰強孰弱呢?下面給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 泉邊|中醫好還是西醫好?這位濟南名醫百年前就在抗爭
    北洋政府以中西醫「致難兼採」為由,在新學制中把中醫排斥在教育系統之外,只提倡西醫。史稱「教育系統漏列中醫案」。因為中醫有「簡、便、廉」等特點,所以包括濟南在內各地民眾對此醫案抗議不絕於耳。當時西醫東進、中醫越髮式微,濟南的情景是「西醫的影響日益擴大,當時病人看西醫者比看中醫多三倍」(《20世紀濟南文史資料文庫·社會卷》)。正是在這種情況下,1922年韋繼賢考取中醫合格後便正式在濟南懸壺應診,治病救人。1929年出現了第二次中西醫之爭。
  • 中醫和西醫哪個更有效?100多年前中西醫曾有過對決,結果如何?
    中醫是我們老祖宗傳承了幾千年的醫術,在明清之前,我們都是使用中醫治病。西醫在明末清初隨著一些傳教士來到中國,當時由於西醫的各種技術和儀器都不發達,所以並沒有在中國引起多大波瀾。一直到19世紀初,隨著各種西醫技術的傳入,西醫才開始漸漸被人所熟知,隨後在鴉片戰爭之後,一些著名的外國醫生來到中國,西醫才漸漸被人們所接受。自從西醫傳入中國以來,中醫和西醫之爭就一直沒有停止過,一直到現代,仍然有很多人在爭論,到底是西醫有效還是中醫有效。
  • 90後中醫博士:我喜歡西醫 但我更愛中醫
    趙百孝說,竇豆也是為數不多的會思考中醫傳承發展的學生,一般的學生都覺得學好知識就可以了,而竇豆則會分析中醫的現狀,考慮以後進一步的發展,也要用自己的力量去為弘揚中醫文化作貢獻。打鐵還需自身硬。趙百孝說:「在這樣的思想引導下,竇豆個人選擇也會看得更加長遠,而不是急於求成。」
  • 【健康】什麼病看中醫,什麼病看西醫?看過此文一目了然!
    頸椎病:首選中醫中醫理療是治療該病種的一大特色,配合中藥調養,更有優勢。腰椎間盤突出:首選中醫更多情況下中藥配合理療效果較好,西醫主要在疾病晚期手術治療方面有優勢。面癱:首選中醫西醫也沒有特別好的辦法,中醫針灸配合理療效果在臨床上療效更確切,一般來說治療越及時,效果越好。口腔疾病:首選西醫西醫牙科相關醫療器械完善,在手術矯形、治療等方面優勢明顯。一些非器質性病變比如口腔潰瘍、牙齦腫痛等則可選擇中醫治療。
  • 癌症治療是西醫好還是中醫好?選擇手術、放化療,還是中藥?
    其中關於中醫、西醫對癌症的治療效果,爭議頗大,有些人認為西醫對身體損傷大,有些認為中醫療效慢。 中醫西醫究竟誰治癌症好?今天我們來分析一下。 一、中醫西醫治癌症,各有優劣 從癌症的治療手段上來看,目前主要以西醫為主,但對於中西醫治療癌症的關係要辯證看待,兩者各有優勢,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們各種治療的必要性,不能互相取代,但可以很好地結合。
  • 中醫和西醫無法結合?中西醫結合是一個錯誤?
    這就像理論體系和診斷體系不同的中醫和西醫,在理論體系、診斷方法上是沒法結合的!但是雞蛋和鴨蛋孵化出的小雞和小鴨是可以關在一起養的!所以中醫和西醫的治療方法和手段可以有機的結合起來的。比如腦出血的病人通過手術度過了危險期,然後在輸液的同時,可以辨證後服用中藥、行針灸;再比如一個腫瘤病人,在放化療的同時,可以服用中藥減輕放化療反應;甚至有的感冒如果出現高熱不退,可以使用西醫退熱藥的同時辨證使用中藥,如此結合治療的例子還有很多,往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 脾-中醫藏象與西醫解剖之不同
    對於心、肝、脾、肺、腎五臟的內涵,中醫藏象是「藏居於內,象現於外」的五臟學說,中西醫角度是不同的。 中醫的臟腑≠西醫的臟器,中醫臟腑不只是形態學上的髒,更是天人合一「象」(功能)的概念,西醫臟器是解剖器官的概念,是兩套不同的理論體系。
  • 中醫的「上火」與西醫的「發炎」是一回事嗎?醫生怎麼說?
    舌頭起泡了、失眠、牙齦腫、小便黃的時候,多數人想找中醫調理,而不是西醫;那種不舒服的感受是那樣清楚,卻又說不上來哪裡有病,中醫說這就是「上火」!上火,究竟是怎麼回事?上火就是發炎嗎?為什麼多吃蔬果、多休息就能降火?吃消炎藥能不能緩解?從中醫觀點來為您解答。
  • 孩子咳嗽,看中醫還是西醫更好?網友的發言出奇一致
    新手媽媽安安就遇到這樣的困擾,於是在網上發帖救助,詢問大家是選中醫看好還是西醫更快。結果立馬引起不少人跟帖回復。@皮皮媽媽:我家孩子爺爺就是西醫,孩子咳嗽了,我也就是先觀察,沒用藥,導致咳了快一個月了吃了好多西藥也沒見好,抗生素還吃了兩星期,霧化了一個星期,昨天問其他寶媽孩子咳嗽怎麼弄,都建議我用中藥泡澡,貼肚臍,手掌心順時針推拿,白蘿蔔煮蔥,效果太好了,昨晚一夜沒咳,平時每天夜裡咳的不能睡,今天早上到現在也沒咳,所以,我還是信中醫。
  • 成都中醫應戰西醫「診脈驗孕」挑戰:首輪猜錯
    日前,成都中醫呂即來主動在微博發聲參戰,並親身實踐了「脈診驗孕」,儘管在「五選一」的挑戰中第二輪才確認出孕婦,呂依然表示,這證明中醫脈診還是有用的,並打算近日在成都舉行一場自我挑戰賽。  原應戰者諷「有意義嗎」  昨日在微博上,「成都老中醫應戰『號脈驗孕』首輪猜錯」成了「中醫診脈驗孕」話題裡的新熱點。
  • 中西醫結合死亡率0,西醫死亡率5.6%,中醫治療新冠肺炎立了大功
    就在央廣網這篇報導發出後,依然有中醫黑在繼續狡辯,他們的理由如下:針對以上三個中醫黑的問題,守一作如下答覆:1、有本事不要用西醫治療呀中西醫結合治療組死亡率0,西醫組死亡率5.6%。如果沒有中醫加入,純西醫死亡率是5.6%,中醫加入後,死亡率是0,守一就問,這死亡率從5.6%被拉回到0,是不是中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