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們認為,世界上只有兩種魚-淡水魚和海水魚,而且淡水魚是不能在海水中生活的,而海水魚也是不能在淡水中能夠生存的。那麼,就沒有例外嗎?顯然沒有這麼簡單。下面,我們就通過黃河入海帶入的魚來解讀一下「第三種魚」。
淡水魚和海水魚為什麼不能環境互換?
魚類是我們人類主要的肉食來源之一,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對於生活在大河大江大海邊的人們來說,漁業也是主要的支柱產業,而其中魚類佔主要的經濟來源。
眾所周知,淡水魚和海魚的環境是不能互換的,一旦將一方放入另一方的水域中,它們是無法存活的。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簡單的說,淡水魚不能生活在海水中,主要原因就是淡水魚不具備像海魚那樣的濾鹽系統,其次就是淡水和海水的密度不同,因此一旦淡水魚進入海水中,由於海水的密度大於淡水,魚體內的滲透壓會不斷的增加,這導致淡水魚會不停的喝水,而淡水魚又沒有海魚那樣的過濾鹽分的系統,所以,淡水魚進入海水中,會造成細胞的水分不斷的流失,最終被「渴死」。
而海水魚進入淡水中則恰恰相反,由於淡水的密度比海水要小,因此一旦海水魚進入淡水,海魚體內的滲透壓會不短的減小,同時它的濾鹽系統因為無鹽可濾,變成了只可以吸收水的系統,而且海魚體內細胞中的鹽分本身就比淡水高很多,也會導致細胞不斷的吸水,最終導致海魚被「淹死」。
既然淡水魚無法在海水中生存,那麼,黃河入海帶入的淡水魚去哪了?
眾所周知,黃河是淡水水域,而它最終都流向了大海,而在黃河中有著數不清的淡水魚,這些淡水魚按理說會有一部分會隨著黃河流入了大海。但是,事實上,淡水魚很少會順流而下,它們有著相對固定的生存區域,因此,有極少數的淡水魚會被衝到大海中。按照上面說的滲透壓的問題,跟隨黃河入海的淡水魚是不能夠生存的。這也是在入海口,經常能夠看到一些死魚的原因。
那麼,世界上只有淡水和海水兩種魚類嗎?當然不是,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除了淡水魚和海魚外的「第三種魚」-廣鹽性魚類。
廣鹽性魚類簡單的說就是能夠適應不同鹽度環境的魚類,這種魚又被稱為「洄遊性魚類」,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洄遊魚類都是廣鹽性魚類,比如海洋洄遊魚類的洄遊都是在海中完成的。
除了海洋洄遊魚類外,其他的洄遊魚類都是廣鹽性魚類,因為,這些魚類都有著從淡水到海水或者是從海水到淡水洄遊的習性。比如,鰻鱺、大馬哈魚、三文魚等等都是廣鹽性魚類,它們是可以在海水和淡水中生存的。
那麼,這些魚為什麼能夠同時適應海水和淡水呢?
之所以這些廣鹽性魚類能夠適應淡海水不同的環境,有兩個重要的因素。第一個就是這些魚類中,有些是有著適應不同環境滲透壓的能力,這是由於這些魚類滲透壓的功能不完善造成的,當這類魚從淡水進入海水後,由於體內細胞失水,它們的體重也會降低,而當到達一個臨界點時,細胞失水結束,這證明它們已經調節到了與外界一樣的滲透壓,從海水進入淡水則恰恰相反。
第二個就是一些魚類有著極強的滲透壓調節能力,它們能夠根據不同的鹽度的環境調節自身的滲透壓,從而與外界的滲透壓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在整個的調節過程中,它們的體液濃度是恆定不變的。
總結
黃河入海實際上能帶入大海的淡水魚非常的少。這是因為魚本身就喜歡逆流而上,而且它們有著相對固定的生存空間,並不會隨波逐流。所以,少量被帶入大海的淡水魚確實只有死路一條。但是,如果被衝入大海的有廣鹽性魚類的話,這些魚是不會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