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魚無法在大海生存,那被黃河衝入大海的魚類,最終何去何從?
古有詩篇記錄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倒海不復返」,從詩句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黃河流域長遠,在青海巴顏喀拉山的雅拉達澤峰發源,最終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匯流入海。
除了有著世界上最高的含沙量以外,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淡水河流之一。如果說黃河最終匯流如海,那生活在黃河中的淡水魚,是不是也一同流入大海,而淡水魚又怎麼在含鹽量甚高的大海中生存下來呢?或者去了其他的地方?它們何去何從?我們通過一種淡水魚來向大家解釋。
鱘鰉魚,一種從白堊紀生存至今的生物和種類,被堪稱水裡的活化石,與鱷魚有著同樣的名號。更為神奇的是,之所以被稱之為活化石,不僅是因為生存的年代久遠,更是在這一億年的時間當中,鱘鰉魚沒有發生任何的變化。時代在變遷,環境在變化,但鱘鰉魚卻沒有。這也使得它有著非常珍貴的科研價值。
也正是因為他沒有發生變化的性質,科學家們通過對鱘鰉魚的研究,充分了解了淡水魚。了解了淡水魚的生活習性、了解淡水魚的飲食規律等等。鱘鰉魚作為淡水魚類,性格卻兇猛殘暴,且壽命長久。
我國古代就有典籍對其有所記在,在《水經注》中,記錄了鱘鰉魚在洄遊時逆流而上,最遠可以抵達四川一帶。如果說《水經注》是我國古代的典籍著作,年代久遠,那麼在《水經注》中能出現對鱘鰉魚的記錄,對比它白堊紀出現的時代,也不足為奇。
作為一種淡水魚,在海洋中是得不到生存的,高濃度的海鹽會讓鱘鰉魚在短時間內死亡,為了生存,鱘鰉魚是永遠不會遊進大海的,即使河流將它推向大海,它也會逆流而上,一億年的時間,這種記憶已經被刻在了骨子裡。鱘鰉魚作為淡水魚會這樣選擇,其他的淡水魚也一樣,永遠不會讓自己置身海洋當中。
每年我們在電視中都能看到,大量的淡水魚逆流而上,產卵孕育後代,在返回生長環境當中。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絕不會出現任何的差池,方向也不會偏差。而作為淡水魚,和鹹水魚最大的區別就是生存的環境不一樣。
兩者若是交換生存環境,無一能夠生存下去,淡水魚無法在海洋中生成下去,鹹水魚也無法在淡水海域中生存。一旦環境發生轉轉變,都會在短時間內死亡。雖然魚類沒有科技,也沒有對淡水和海洋的相對認知,但卻能準確地區分出來,無不感嘆生命的神奇。
而在發展的過程中,所有的魚類都進化出了洄遊的技能,一旦發現環境即將發生轉變,魚群就會開始洄遊,即使逆流而上,即使千辛萬苦,哪怕是在洄遊的過程中結束自己的生命。魚群也不會停止。
正因如此,黃河雖然在最後也會匯入海洋,但是生活在黃河中的淡水魚,是不可能隨著黃河的逐流一同進入海洋的。黃河中的魚群也不會想自己自身在入海口這樣一個危險的環境。但是,總是會有意外發生。那因為意外進入入海口的淡水魚,又會何去何從?
道理很簡單,黃河的入海流,與海洋過渡,這部分的水流中沒有像海洋那樣高含量的鹽分,也足以讓淡水魚在這裡生存下去。但即使沒有到達洄遊的時間。被衝到入海口的淡水魚也能感知到環境的變化,會開啟洄遊之路,重回淡水環境。同理,海洋中的鹹水魚也是如此。
如果說淡水和鹹水是以人的認知為區分的,是以科學為基礎的。作為高等生物,人們對科學有著見解和認知,但魚沒有。憑藉著千萬年的生存,身體本能發生進化,僅為了生存下去,又一次讓人們感到了生命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