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動物植物#系列徵文
原標題:淡水魚在海水裡是不會成活的,那麼黃河水流入渤海後黃河裡的魚都哪裡去了?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絕大部分淡水魚是不可能快速適應含鹽量高的海水環境的,這是由於這些魚類長期的生活史決定的。但是題中的問題還存在一些片面性,黃河的水和一部分泥沙最終匯入渤海不假,但是水中的魚類卻並沒有隨著水流進入渤海,並且河口三角洲附近水域由於淡水的匯入含鹽度較低。這是怎麼回事呢,且看小地回答!
我們都知道,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華北平原主要的塑造者之一(約30萬平方公裡),作為世界第五長河和我國境內的第二長河,儘管河流總長約5464公裡,但是她發源和流經了我國乾旱半乾旱氣候區、暖溫帶季風氣候,據《河流泥沙公報》數據顯示,黃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約為335.5億立方米,不及長江多年平均徑流量的3.8%,可以說黃河是世界上河流最長但徑流量最小的河流。
不僅如此,黃河發源於我國地勢的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東北部,河道蜿蜒曲折先後流經了我國地勢的第二、三級階梯,並向東流入渤海,由於黃河絕大多數支流主要集中在蘭州以上河段,匯水面積較廣,黃河60%以上的徑流量來源於這些區域,而越往下遊支流越少,甚至在黃河下遊700餘公裡的範圍內河流支流數量搬著手指頭就能數出來,這也是為何黃河斷流多發生在幹流河段。

從黃河各河段的相對落差來看,落差較大的河段主要集中在上遊河段和中遊的晉陝大峽谷河段,水流湍急,特別是位於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鄉和山臨汾市吉縣壺口鎮交界的壺口瀑布,形成了「天下黃河一壺收」的壯美景象。
而黃河在流經寧夏平原、河套平原以及華北平原等區域時,由於地勢平坦河水流速很低,因此上遊河流侵蝕作用所攜帶的泥沙便在寧夏一帶沉積,而中遊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逐漸在下遊河道淤積,分別出現了「天下黃河富寧夏」以及下遊的地上懸河。不過,隨著黃河中上遊生態環境的改善,水土流失嚴重的現象正在得以遏制,目前黃河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已明顯降低,早已不是十幾年前所說的12億噸每年,而是近10年來平均泥沙輸送量約為1.6億噸,2018年由於降雨量增大,泥沙輸送量約為3.73億噸,因此大可不必擔心渤海會被黃河泥沙填滿(7.7284萬平方公裡)。
以上是從黃河的徑流量、河段落差以及河水流速等角度講到了黃河中的魚是不會被河水直接衝到渤海中的,即便是長江、亞馬遜河等水量巨大的河也不會出現這種情況,這也與魚的生活習性密切相關。
眾所周知,魚類都有比較穩定的棲息水域和逆水而行、季節性洄遊產卵等習慣,由於河道蜿蜒曲折、深淺不一,且多暗流和旋渦等,這些都是河中魚類天然的棲息環境,並不會一直隨水流而寫直奔大海,而有些魚類產卵對於水質、水溫等要求較高不得不逆流而上,洄遊到上遊環境較好的水域產卵,這也是為何截流江河建造大壩會破壞魚類的生存環境。以三峽工程為例,三峽大壩修建後直接將長江整體的生態系統被分割,一些魚類洄遊通道被阻隔,導致魚兒兩地「分居」。
而為了降低建造大壩對魚類洄遊的影響,一些國家強制要求在修建大壩的同時也必須同步修建「魚梯」,以便魚兒能夠通過「魚梯」順利回到上遊,對於保護河流整體生態環境作用巨大。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