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有淡水魚和鹹水魚兩大體系之分。淡水魚都在江河湖泊中生活,鹹水魚則生活在海裡。為了適應不同的生存環境,它們的器官進化出了不同的功能。
除了一些可以同時生活在鹹淡水域的魚類外,由於滲透壓的作用,一般的淡水魚是無法在海水中存活下來的。但水是相通的,那麼,江河在奔騰入海後,流水裹挾著的淡水魚們都到哪裡去了呢,它們會因適應不了海水的鹽度而喪生嗎?
為什麼淡水魚不能在海水裡生存?
魚類是通過滲透壓來調節體內的鹽和水的平衡的。魚體內組織液和血液中,含有的鹽度一般高於其生活的淡水濃度。根據滲透壓原理,可以簡單理解為,水分子從低濃度往高濃度滲透。因此,魚在淡水水域,外界的淡水會不斷地從魚體表進入體內,為了保持內外的平衡,淡水魚會通過腎臟以排尿的方式將多餘的水分排出。
地球上淡水的含鹽度約在0.4%左右,而海水的平均含鹽濃度為35‰,兩者相差甚遠。
而如果將淡水魚放入海水中,淡水魚體內鹽濃度遠遠低於海水濃度。在滲透壓的作用下,魚體內的水分會不斷地滲透到體外,最終脫水而亡。另一方面,淡水魚也不能夠通過攝入海水來補充水分。所以一般的淡水魚無法在大海中存活。
淡水魚並不會往海裡面跑
有一句老話:「活魚逆流而上,死魚隨波逐流」。
現實中,絕大多數魚類在水中遊動的時候,都是逆流而行的,不會一直隨著河水流動的方向奔向大海。
魚類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有一定棲息範圍的。它們會根據溫度,氣候,光照,營養度,地形等等環境因素,選定一處最適合自己生存,最舒適的固定地方捕食遊弋生活,而不會隨意離開。即使是跑遠了,也會再遊回來。這也是為什麼在固定的河流區段可以捕撈到同一個品種的魚類。
許多魚類性腺發育到一定階段後,在繁殖季節,它們會集群回遊到河流上遊進行產卵,這樣就可以避免小魚在還沒有孵化出來時,就被水浪衝入大海。確保衝到大海之前,就出生長成魚苗,從而能夠逆流而上,找尋自己種群的棲息場所。
但是,在江河和海水之間的交匯處,可能會有一定數量的淡水魚遊進海水裡。不過,在這個地方也沒有見淡水魚大量死亡,這是為什麼呢?在兩種水的交界處還是個緩衝區,鹽水濃度往往不太高,淡水魚勉強能適應,並無生命危險。
況且,魚類對環境的變化還是十分敏感的,如果發現周圍水的鹽度有一定程度的改變,讓自己感到不適時,就會迅速離開,朝向有利於自己生存的方向遊動,它們只會在一個對它們來說安全的範圍內活動。所以它們也一定能夠感知到海水的潛在危險,不會盲然穿越交匯區,往大海裡去。
所以,江河入海後,那些來到入海口的淡水魚,有的洄遊,有的逆流而遊返回到了江河裡,有的可以逐漸適應當下的低鹽度水體環境。
鹹淡共生的魚類
此外,還有一類魚可以同時在淡水和海水中生存。它們能在鹽度變化範圍較大的環境下生存,稱它們為「廣鹽性魚類」。它們可以通過調節自身來排出或保留鹽分,使得體內和周圍水體的鹽度能夠達到平衡,從而適應不同鹽度的水。
比如,大馬哈魚,是在江河淡水中產卵,而到海水中生長。在進入淡水前,它們會先在入海口鹹淡交匯處適應一段時間, 再逆流而上,去到淡水中產卵。大馬哈魚洄遊時十分奔波,長途跋涉,平均每晝夜前行35公裡,歷盡艱險才能回到出生地交配產卵。
而鰻鱺則相反,在海中產卵,在淡水中成長。
魚類會為了生存和繁衍下一代而奮力遷徙,並努力去適應周圍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