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江北區五寶鎮漁民牟小平7月23日晚在長江打漁,竟然網上一條鱘魚。次日,他把網到鱘魚的消息告訴江北區農業委員會漁政科。
江北區農委漁政科工作人員呂藝超7月27日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接到漁民電話後,他們立即聯繫重慶市漁政漁港監督管理處,漁政處又聯繫了漢海海洋公園,三方聯合對鱘魚進行救助。
據重慶電視臺《天天630》報導,牟師傅7月23日晚上10點在江北區五寶鎮江段打漁,收網時覺得漁網很沉,以為網住了異物,收網後才發現竟是一條大鱘魚。他馬上就把鱘魚弄到魚艙裡餵起來,第二天凌晨報漁政。經測量,這是一條野生鱘魚,重達153公斤、體長1.97米。
江北區農委漁政科接到牟師傅電話是在7月24日凌晨5點左右。漁政科工作人員呂藝超說,「接到漁民電話後,我們立即聯繫了重慶市漁政漁港監督管理處,然後漁政處聯繫了漢海海洋公園,三方聯合對鱘魚進行了救助。」
漢海海洋公園獸醫到場後首先對鱘魚進行體表檢查。經檢查發現,鱘魚的尾鰭有受傷,且腹部有勒痕。獸醫對鱘魚受傷的尾鰭和有勒痕的腹部進行簡單處理,然後打了一針抗興奮劑的維C,以減輕鱘魚在運輸過程中的應急反應。隨後,鱘魚被送至漢海海洋公園接受觀察治療。
公開資料顯示,長江鱘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為淡水定居性魚類,是我國長江獨有的珍稀野生動物,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已有1.5億年的歷史。由於長江鱘目前已非常稀少,被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列為「十大瀕臨滅絕物種水生動物」之一。呂藝超說,目前,鱘魚的種類還在確定中。
漢海海洋公園獸醫崔太君7月27日告訴澎湃新聞,現在鱘魚生命體徵正常,受傷的尾鰭已經差不多長好,但是胸部勒痕較深,還需繼續觀察。就目前的狀況,觀察期可能會持續一到兩個月。工作人員已嘗試對鱘魚進行餵食。
崔太君說,等鱘魚可以正常進食和遊動後,海洋公園就會聯繫漁政處,然後對鱘魚進行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