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誤捕巨型中華鱘 為近20年在長江發現最大個體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中華鱘放進從荊州帶來的特殊水體中。

  通訊員向軍 攝

  昨天,新洲一對漁民夫妻誤捕了一條長3.3米,重700多斤的巨型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條已經懷孕的「大魚」於昨晚被轉運到位於荊州的長江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將對其做進一步檢查、治療後放生長江。

  漁民夫妻長江誤捕「國寶」

  昨天上午11點,記者來到新洲雙柳牧鵝洲岸邊,雙柳漁業隊的漁民張錦夫婦講述了誤捕「大魚」的經過。當天上午8點多,張錦和妻子與往常一樣,在長江牧鵝洲主航道的北邊距離江邊約600米的水域,突然發現布下的3層流網有很大的動靜,收網時,網中的大魚撞破了數十米的流網,大魚拉著網跑,夫妻兩人差點被拽到江中,連鐵殼船也被拖著跑。

  漸漸地夫妻倆能看到大魚身上的花紋,憑藉多年打魚的經驗,他們驚奇地發現,這是一條巨大的長江中華鱘。兩人立即放下網,掏出電話向新洲區漁政部門匯報。很快,消息傳到湖北省和武漢市的漁政部門,他們立即出動趕到現場,在漁民的幫助下,將巨型中華鱘慢慢轉移到岸邊水域,等待長江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專家到現場。

  張錦今年33歲,在長江上捕魚已有16年。他說中華鱘是與大熊貓一樣的瀕危動物,屬於國家一級保護魚類,所以撈到它時根本不敢去繼續收網,害怕操作不當傷到這個寶貝。這條中華鱘儘管掙扎了數小時,但被1米多深的流網纏得死死的。張錦說,他們當時沒辦法解開漁網放生它。

  水產專家從荊州趕來

  昨天下午5點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專家趕到現場,他們帶來了專門給中華鱘體檢的彩超、擔架以及特殊水體和專門運輸車輛等。

  在漁民的幫助下,專家們將中華鱘緩緩拖到岸邊,將中華鱘小心翼翼地滑進擔架中。12個人慢慢抬著擔架離開江水,然後用吊車放到運輸車上。

  經現場測量,這條中華鱘身長3.3米,由於懷孕肚子特別大,武漢市漁政處的專家估計其體重超過700斤,是近20年來在長江水域發現的最大個體中華鱘。

  經過初步體檢,這條中華鱘身體有兩處陳舊傷,可能是在江中遊動時被漁船撞的,但無大礙。昨天現場轉運時,「大魚」受驚嚇和刺激,在頭部和尾巴處也造成明顯的外傷。

  專家判斷,這條巨型中華鱘年齡在15至20歲,因為中華鱘只有在性成熟時,才會遊回到它的出生地長江中產卵。

  武漢市漁政處負責人向先生說,這條誤捕的大魚被運到荊州後,將作進一步體檢、救治,檢查才能知道它懷孕多久,是否到了產卵的時候。

  中華鱘從被緩緩拉到江邊,到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專業人員從荊州趕來,足足等待6個小時。

  提前到達的武漢市漁政處和新洲區漁政所負責人為了不讓國寶受到驚嚇、拼命掙脫漁網而受傷,專門在中華鱘的尾部套上毛巾、綁上繩索後,用幾隻船護在其左右。

  誤捕珍貴水生物應立即放生

  武漢市漁政處負責人向先生稱,根據《漁業法》的規定,儘管長江水域在非休漁期可以進行合法的捕撈,但如果誤捕到包括中華鱘在內的珍貴水生物,漁民無權撈起,更不能殺掉或出售,這些都是違法行為,正確的做法是應立即放生,類似中華鱘被漁網死死纏繞住時,必須向漁政部門報告,由專業人員現場處理。

  漁民張錦夫妻昨天的行動值得提倡,撞壞的100多米漁網,國家會給予補償,對於幫助保護、運輸中華鱘的村民,漁政部門也將給予適當的酬勞。

  實習生祝龍 記者湯華明

相關焦點

  • 新洲漁民長江中誤捕巨型中華鱘 3.3米長700餘斤重
    新洲漁民長江中誤捕巨型中華鱘 3.3米長700餘斤重  圖為:中華鱘頭部有明顯傷痕。(視界網曾吉清 王東升 攝)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揭明玥 通訊員王東升)昨日上午,新洲區雙柳街一漁民在長江打魚時,意外捕獲一條約700斤重的中華鱘。因其身體有多處傷痕,已被送至長江水產研究所治療。  34歲的漁民張錦說,昨日上午9時許,他在長江新洲牧鵝洲附近張網捕魚時,突然發現在離岸400米處的漁網中有很大動靜。他趕緊過去查看,發現網中有一條罕見的大魚。
  • 湖北漁民捕獲長3.3米重700斤中華鱘(圖)
    [摘要]湖北漁民在長江打魚時,意外捕獲一條約700斤重的中華鱘。中華鱘在漁網中掙扎時,鼻子受了輕傷,且尾部有舊患,它身上有多處黑色斑點,應患有內傷。這是近20年來該區發現的最大一條中華鱘。這條已經懷孕的「大魚」於昨晚被轉運到位於荊州的長江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將對其做進一步檢查、治療後放生長江。漁民夫妻長江誤捕「國寶」昨天上午11點,記者來到新洲雙柳牧鵝洲岸邊,雙柳漁業隊的漁民張錦夫婦講述了誤捕「大魚」的經過。
  • 湖北漁民捕獲長3.3米重700斤中華鱘(組圖)( 1 / 4 )
    3.3米,重700多斤的巨型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條已經懷孕的「大魚」於昨晚被轉運到位於荊州的長江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將對其做進一步檢查、治療後放生長江。剛才還暴跳如雷的中華鱘,工作人員為他體檢時顯得還是很溫順的。佚名/東方IC中國網11月19日訊 這是一條與大熊貓一樣珍貴的「大魚」,屬國家一級保護的瀕臨滅絕動物長江中華鱘,它的體長3.3米,重量達700餘斤。昨天被漁民誤捕後讓周圍數百村民目睹了這條國寶的尊容。
  • 巨型野生中華鱘「後福」進京 開始復甦體能療養生活
    2015年11月16日訊,經過24小時、1300公裡的舟車勞頓,去年11月15日被長江漁民誤捕的巨型野生中華鱘「後福」於今晨3點45分順利抵達北京的療養地--北京海洋館,開始復甦體能的療養生活。 這尾中華鱘全長3.41米,體重310公斤,是近20年來發現的個體最大的野生中華鱘。被誤捕時尾鰭、吻部等多處嚴重受傷,已經失去方向感,呈現水中側翻的失衡狀態,生命垂危。得知這一消息後,中國水產科學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攜帶救助設備趕往現場,經過長達6個小時的運輸,野生中華鱘運抵達長江水產研究所太湖試驗場,進行全面救治。
  • 白鱘滅絕、中華鱘長江鱘極危: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
    在多年監測無果的情況下,近兩年來,他和團隊開始按IUCN評估模型研究白鱘現狀,得出的結論是:白鱘可能已於2005年至2010年間滅絕,且可能早在1993年就已功能性滅絕,即自然種群無法進行繁殖活動。白鱘滅絕的結論,主要基於現場調查和白鱘誤捕記錄的理論推導。
  • 700尾中華鱘放歸長江,該如何保護「水中大熊貓」
    中華鱘在淡水魚類中個體最大、壽命最長——成魚可以輕鬆長到兩米多長,體重達250公斤以上;其壽命比普通魚類長很多,與人的正常壽命相差無幾。中華鱘出生在長江,在嬰兒時期就順江而下出海遠行,但在十幾歲成年後,它又能準確無誤地在茫茫大海中找到長江口,逆江而上完成種群代代延續。
  • 武漢漁民在長江意外捕獲中華鱘 種群半年來零產卵
    來自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的消息稱,本月15日上午,武漢市新洲區雙柳街一漁民在長江打魚時,意外捕獲一條長達3.3米,重達620多斤的中華鱘。   據34歲的漁民張錦說,昨日上午9時許,他在長江新洲牧鵝洲附近張網捕魚時,突然發現在離岸400米處的漁網中有很大動靜。他趕緊過去查看,發現網中有一條罕見的大魚。
  • 長江鱘、長江江豚、中華鱘,我們拿什麼來保護你
    1983年以來,國家採取禁止商業捕撈利用、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一系列保護措施來試圖挽救該物種。遺憾的是,2003年以後長江流域沒有再發現白鱘。專家認為,洄遊通道阻隔、產卵場消失、過度捕撈、航運、水汙染和餌料魚類資源下降等多重不利因素疊加影響,導致白鱘數量減少,繁殖規模下降,繁殖頻次降低,當繁殖活動停止且高齡個體逐步趨近生理壽命後,種群逐步走向衰退。
  • 宜賓漁民長江捕獲鱘魚,竟是條「混血鱘」還不能隨意放生
    長江特有魚類中,華鱘和達氏鱘都是國家保護野生魚類,禁止捕撈。近日,宜賓江安縣漁民楊永洪在長江水域作業時,就意外捕到一條長約47釐米、重275克的鱘魚。楊永洪以為誤捕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趕緊上報漁政部門。
  • 中華鱘遭遇生存危機 罪魁禍首是水利工程和汙染
    「最後到達長江口的中華鱘,只佔總數的5%—10%,甚至更低,絕大多數因為被漁民誤捕、被輪船誤傷、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等各種原因而死在江中。」  連續兩年沒監測到自然產卵,「罪魁禍首」是水利工程和汙染  2014年的11月至12月,二十多位科研人員動用了所有可能的手段,包括聲吶探測、江底採卵、水下視頻。結果令人失望,直到12月10日,監測活動仍無成果。
  • > 中華鱘
    ,最新中華鱘信息,中華鱘的最近新聞資訊,中華鱘是什麼,中華鱘專題,土地資源網為您詳細報導。江西漁民誤捕中華鱘後及時放生   記者從江西省鄱陽湖漁政局獲悉,近日,江西省永修縣一漁民在鄱陽湖水域作業時,誤捕到一條83釐米長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當地漁政...
  • 捕到「中華鱘」 不想放的卻是「天敵」
    ●好心漁民:  捕到一條怪魚&nbsp當中華鱘放生  22日上午9時,江陽區漁民黃正華在長江張壩附近捕撈作業時,捕捉到了一條「怪魚」。當日中午,成都商報記者趕到黃正華家中時,黃正華已將這條「怪魚」放到了一個大盆裡。黃正華說,自己之前也從相關渠道了解到中華鱘相關信息,「這條魚就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
  • 長江白鱘滅絕了……這種「水中大熊貓」真的再也見不到了嗎?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白鱘最大體長可達7米。四川漁民有句話,叫「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指中華鱘,「象」指的就是白鱘。人們常把中華鱘比作「活化石」「長江魚王」,其實從化石記錄上白鱘比中華鱘還要古老。
  • 北京海洋館中華鱘回老家
    昨天上午,長江湖北荊州段,6萬多尾大小不一的中華鱘回到了長江母親的懷抱。加上當天在其他江段放歸的數量,昨日共有11.3萬尾中華鱘回歸長江。  40萬尾珍稀魚類「回家」  昨天上午9時30分,長江水產研究所和北京海洋館的工作人員為28號中華鱘重新在背部的骨板上安裝了覓蹤器。
  • 千島湖巨型青魚重180斤 盤點被人類活捉的大魚
    10、男子在泰國釣到150磅暹羅鯉魚一名男子日前在泰國度假時,意外釣到一條重達150磅(約68公斤)的巨暹羅鯉,這名男子足足與鯉魚僵持了近一個小時才把它釣上岸。巨暹羅鯉是現存鯉科魚類中個體最大的品種,這種罕見的巨型魚類據稱只存在於泰國境內的河流中。
  • 「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宣告滅絕
    白鱘壽命一般在30年左右,中國最後發現白鱘自然繁殖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2003年至今沒有發現白鱘,也沒有人工養殖個體存留,可以推斷其已滅絕。「白鱘作為長江一個巨型物種,就像山裡的老虎。白鱘是吃活魚的,以魚為生,長江無魚,那白鱘就很難存活。」危起偉說。
  • 重慶發現長江鱘?漁政部門:誤捕保護魚類或犯法
    從露出水面的血虛背鰭來看,李大爺一直以為這個魚是中華鱘。為了減少吊鉤對大魚的傷害,他叫來正在下遊釣魚的弟弟,一起幫忙換著把杆,這樣也使得大魚一直停留在水中。在做這些的同時,他們還第一時間聯繫了漁政部門工作人員。釣魚人李金泉說,「拉了有半個多小時,拉到這個地方才看到,他說好像是中華鱘,不是鱤魚。我說中華鱘就不要慌,讓它在水裡遊著。」
  • 台州捕獲「水中大熊貓」 野生中華鱘誤闖漁網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中華鱘在2013年沒有發生自然繁殖活動,野生中華鱘種群瀕臨滅絕,近幾年我國對中華鱘採取全面保護對策,從而延緩中華鱘資源衰退進程,中華鱘物種數量才開始回升。甩動著靈活修長的身軀,用力掙脫漁民的雙手……4日下午4時10分,「水中大熊貓」——一條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迫不及待地鑽入台州玉環縣沙門鎮靈門外海域的洋面,濺起朵朵水花,似鬆了口氣般地轉悠了兩圈,最終漸行漸遠。
  • 宜賓漁民捕獲大體型長江鱘:全長1米多重約11斤魚齡3歲
    它的身上沒有PIT晶片定位設施,腹部也沒有傷痕,初步判斷可能是此前放流的長江鱘幼體長大,也不排除為放流長江鱘所繁殖的後代  如何證明 ?  「要證明長江鱘魚確已能野外自然繁殖,必須捕獲10釐米以下的幼體。」張新才說,因為放流長江的鱘魚,個體都在10釐米以上  為何可喜 ?
  • 上月在長江下遊被誤捕的特大白鱘已被證實死亡
    上月在長江下遊被誤捕的特大白鱘已被證實死亡   2003年1月9日21:46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月9日電(記者 徐松)記者從農業部漁業局了解到,2002年12月11日在長江下遊江蘇省境內被誤捕到的特大白鱘9日早晨9點在江蘇崑山搶救無效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