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野生中華鱘「後福」進京 開始復甦體能療養生活

2020-12-03 北晚新視覺網

2015年11月16日訊,經過24小時、1300公裡的舟車勞頓,去年11月15日被長江漁民誤捕的巨型野生中華鱘「後福」於今晨3點45分順利抵達北京的療養地--北京海洋館,開始復甦體能的療養生活。

為保證北京海洋館國寶中華鱘展缸內的其它中華鱘健康,技術人員為這尾野生中華鱘進行了藥浴殺菌,同時進行了細緻的身體檢查。

在2名潛水員的幫扶下,野生中華鱘吊裝入池,搬進了新家。

「後福」可能還不適應新環境,一入池就趴在水底一動不動。潛水員溫柔地撫摸著它的身體,幫助它找到方向感。經過長達十幾分鐘的伴遊,「後福」才慢慢適應了環境。

車廂內是一個長3.5米、寬2.2米的定製保溫水箱,內裝水體6噸,箱體內置三層保溫結構及海綿防撞層。

同行有專家及技術人員的陪護,大水箱兩側均開有觀察窗口,保溫的同時方便科研人員隨時停車觀察。

「後福」 15日8時從湖北荊州出發,乘坐特製的運輸車陸運北京海洋館。

 

這尾中華鱘全長3.41米,體重310公斤,是近20年來發現的個體最大的野生中華鱘。被誤捕時尾鰭、吻部等多處嚴重受傷,已經失去方向感,呈現水中側翻的失衡狀態,生命垂危。

得知這一消息後,中國水產科學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攜帶救助設備趕往現場,經過長達6個小時的運輸,野生中華鱘運抵達長江水產研究所太湖試驗場,進行全面救治。2個半月的精心治療後,鱘魚恢復了正常運動姿態,體表傷口也逐漸癒合,長江水產研究所的工作人員給它命名「後福」,希望它能健健康康、收穫幸福。

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博士介紹:「經檢測這尾野生中華鱘為雌性,懷卵量可觀,日後通過科學養殖與悉心護理,」後福「性成熟並最終實現人工繁殖是完全有可能的。全人工繁殖技術,對中華鱘保護有著重大意義,將在不損耗野生親魚資源的情況下實現大規模人工增殖放流,將來很可能徹底扭轉中華鱘瀕危的局面。」

危起偉說:「中華鱘為白堊紀殘留至今最為古老的現生魚類之一,屬於溯河洄遊性魚類,有『水中大熊貓』之稱。每年5月份左右開始聚集在長江入海口,待到7、8月份水溫升上、水量增大,受淡水的誘惑開始朔江而上,回到其出生地。中華鱘最遠可以遊到3000多公裡外的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第二年10月份左右繁殖,產後待幼魚長大到15 cm左右,又攜帶他們旅居外海。這期間它們是不進食的,身體脂肪將消耗30%以上。遊回大海後,靠進食海洋生物恢復體能,整個過程18個月左右。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在江河上遊出生,在大海裡生長,養成了身居海外不忘故鄉的習慣,所以人們稱它為『中華鱘』。

隨著野生中華鱘的整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棲息生長受到影響,特別是繁殖環境的變化,使野生中華鱘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尤其近幾十年,野生中華鱘種群數量以2倍數迅速下降,中華鱘曾經廣泛分布在黃河、珠江等河流中,目前僅在長江中有,但是每年洄遊的野生中華鱘已不足百頭,"

北京海洋館總經理胡維勇介紹了「後福」到京後的安排,「『後福』體質虛弱,需要長時間調養,身體機能才能漸漸恢復。為此,長江水產研究所和北京海洋館制定了康複方案,安排4人貼身護理,負責其飲食起居,照看野生中華鱘。」

 

來源: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記者:程功 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國寶中華鱘家族抵京 怕其興奮三潛水員陪遊(圖)
    據專家介紹,中華鱘一路上狀態良好,一直在淺睡狀態中。不過,和人類不能長時間接受麻醉一樣,魚類接受麻醉的時間也有限度,如果時間過長,容易出現危險。所以,車隊在從荊州太湖基地出發後除了每三小時觀察鱘魚時暫時停車,其他時間都是在飛馳中度過的。  12點30分,裝載鱘魚的大卡車停在了原鯊魚館現為鱘魚館的後門外。
  • 「大頭娃娃」抬巨型中華鱘玩偶亮相北京798藝術區
    跟著音樂節拍,炫酷的大頭娃娃們環繞這條巨型中華鱘玩偶擺出各種可愛造型,引發眾人關注。這是藝術家奇蹟發起的以「保護長江母親河,拯救中華鱘」為主題的公益時尚藝術活動,她希望以波普藝術的形式呼籲公眾保護生態環境。
  • 北京海洋館中華鱘回老家
    昨日,湖北荊州,一尾小中華鱘停留在放流口,一位志願者小心翼翼上前救援(上圖)。在北京海洋館「療養」一年多的32號野生中華鱘被放歸長江(下圖)。昨日,在北京海洋館「療養」一年多的兩尾特大野生中華鱘乘車抵達長江荊州段汽渡碼頭,被放歸長江。當日,「長江珍稀水生動物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珍稀水生動物達40萬尾。
  • 媒體:中華鱘37年後或滅絕 種群已存活1.5億年
    葛洲壩截流後,產卵地變成在葛洲壩下遊,已無產卵跡象  奇蹟最終沒有發生。連續兩年的權威科考,沒有發現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的跡象。這一在地球上生活了1.5億年的古老物種,可能再過37年,就將在自然界消失。  2015年2月3日,「後福」的新聞通氣會在荊州太湖中華鱘繁育基地召開。  4個月前,這條野生中華鱘被漁民誤捕時,受傷嚴重。左側鼻孔撕裂,頭部和背部有4道裂口,腮部被漁網纏繞。如今它已全面康復。  專家給它起名「後福」,寓意「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但是,這一在地球上生活了1.5億年的古老物種,可能面臨滅絕。
  • 台州捕獲「水中大熊貓」 野生中華鱘誤闖漁網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中華鱘在2013年沒有發生自然繁殖活動,野生中華鱘種群瀕臨滅絕,近幾年我國對中華鱘採取全面保護對策,從而延緩中華鱘資源衰退進程,中華鱘物種數量才開始回升。甩動著靈活修長的身軀,用力掙脫漁民的雙手……4日下午4時10分,「水中大熊貓」——一條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迫不及待地鑽入台州玉環縣沙門鎮靈門外海域的洋面,濺起朵朵水花,似鬆了口氣般地轉悠了兩圈,最終漸行漸遠。
  • 有人叫賣「野生中華鱘」 專家稱買賣中華鱘犯法
    陳女士供圖)  紅網株洲站10月14日訊(株洲晚報見習記者 成姣蘭)日前,有市民網上發帖反映:賀家土農貿市場每天都有鱘魚賣,看著像中華鱘,攤主說是野生的中華鱘,賣這魚是不是犯法呢?    同時,市民陳女士也向反映,韶山路耀萱農貿大市場有人賣鴨嘴魚,每天早上,都有這種魚賣,一般就一條,很多人圍著看。「老闆說是湘江電打的,湘江有這樣的魚嗎?」
  • 巨型中華鱘玩偶遊進798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訊 (記者劉臻 實習生張馨心)3月30日下午3點,一條10米長的巨型中華鱘玩偶被跟著音樂節拍,炫酷的大頭娃娃們環繞這條巨型中華鱘玩偶擺出各種可愛造型,引發眾人關注。這是藝術家奇蹟發起的以「保護長江母親河,拯救中華鱘」為主題的公益時尚藝術活動,她希望以波普藝術的形式呼籲公眾保護生態環境。  這條巨型中華鱘玩偶由奇蹟與親友耗時20天設計縫製,並手工填充5立方米珍珠棉。
  • 漁民誤捕巨型中華鱘 為近20年在長江發現最大個體
    通訊員向軍 攝  昨天,新洲一對漁民夫妻誤捕了一條長3.3米,重700多斤的巨型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條已經懷孕的「大魚」於昨晚被轉運到位於荊州的長江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將對其做進一步檢查、治療後放生長江。
  • 走進長江 走近中華鱘 中華鱘保護科普宣傳月在海洋館啟動
    為響應國家生態保護號召,北京海洋館今天正式開啟「走進長江,走近中華鱘」中華鱘保護科普宣傳月活動。據悉,此次科普行動將通過探尋中華鱘的歷史蹤跡,展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的救助歷程,引領更多人了解水生動物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參與到保護瀕危水生動物中來。
  • 中華鱘,野生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如今養殖鱘已入尋常百姓餐桌
    這種動物叫中華鱘,生活在長江和海洋裡,鹹淡兩水都可以生活。野生的中華鱘與大熊貓一樣,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而養殖的則可以拿到市場上進行買賣,不少進入了尋常百姓的餐桌。這就是小編在海鮮市場發現的鮮活的中華鱘,當然是養殖的,一條重約4斤左右,攤販要價25塊錢一斤,百元左右一條。
  • 中華鱘遭遇生存危機 罪魁禍首是水利工程和汙染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生在江河,長在大海。它的繁殖能力超強,一次產卵可達30萬—130萬粒。每年夏天,這種全身黝黑,能夠長到3米多長的巨型魚類被湧入大海的江水所吸引,尋著出生時的「味道」,它們從上海崇明的江口逆流而上,溯源3000多公裡,回到長江上遊金沙江中產卵繁殖。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小鱘開始遊向大海,在海裡長大。
  • 中華鱘的種群現狀是什麼樣的?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野生中華鱘逐漸在長江宜昌江段形成了新的產卵場。相關科研機構開始對該江段的中華鱘自然繁殖活動展開監測。多年來,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多集中在11月中旬,少數年份會在11月下旬。20世紀80年代的科研捕撈指標是長江水產研究所和中華鱘研究所每年各100尾,但兩家機構每年各自能捕到五六十尾已很不錯。
  • 新洲漁民長江中誤捕巨型中華鱘 3.3米長700餘斤重
    新洲漁民長江中誤捕巨型中華鱘 3.3米長700餘斤重  圖為:中華鱘頭部有明顯傷痕。(視界網曾吉清 王東升 攝)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揭明玥 通訊員王東升)昨日上午,新洲區雙柳街一漁民在長江打魚時,意外捕獲一條約700斤重的中華鱘。因其身體有多處傷痕,已被送至長江水產研究所治療。  34歲的漁民張錦說,昨日上午9時許,他在長江新洲牧鵝洲附近張網捕魚時,突然發現在離岸400米處的漁網中有很大動靜。他趕緊過去查看,發現網中有一條罕見的大魚。
  • 中華第一鱘,在地球活了1.4億年,野生中華鱘恐10年內滅絕!
    這首詩是古人形容中華鱘的。   中華鱘,一個中國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它有很多稱號,如「水中活化石」、「長江的主人」、「水中大熊貓」等,或許也有人曾吃過(人工養殖),但在野生狀態下的中華鱘早已步入瀕危(極危)物種行列。
  • 國際期刊《科學》最新報導:中華鱘野生種群面臨滅絕 未來擔憂
    每年夏秋季,中華鱘從東海洄遊至四川宜賓附近水域繁衍生息,產卵後遊入大海,1600多公裡的長途跋涉,宛如一場生命的洗禮式。然而,由於長期過度捕撈、水質汙染、航運幹擾、江底挖沙等問題,這場儀式正在消失。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從1981年起就全面禁捕2020年12月4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的文章《Chinese sturgeon needs urgent rescue》稱,長江流域中華鱘繁殖種群數量逐年下降,應採取行動予以救助。
  •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新華社北京4月14日電(記者侯雪靜)14日500尾中華鱘在宜昌放歸長江,這是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成立以來連續實施的第60次中華鱘放流活動,也是我國中華鱘放流史上年齡梯隊最豐富的一次,對中華鱘野生資源具有系統性的補充作用。
  • 中華鱘
    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屬鱘形目,鱘科,鱘屬。俗稱:鰉魚、鱘魚、臘子、鱘鯊、鱣(《爾雅》)、鱣鮪(《詩經》)。英文名:Chinese sturgeon , Green sturgeon 。  瀕危等級:易危。中國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 洪水中大量鱘魚靠岸,各地頻繁有人釣獲,是中華鱘嗎?
    聯繫水產專家鑑別中華鱘骨鱗(即骨板)較少,魚頭部較為鈍短中華鱘具5縱行骨板。背部正中1行較大,背鰭前有8-14塊,背鰭後有1-2塊;體側骨板29-43塊;腹側骨板13-17塊;臀鰭前後各有1-2塊。6-9月長江裡釣起大鱘魚,就要小心了野生中華鱘在長江中出沒,具有季節性特徵可能令許多人意外的是,雖然中華鱘號稱「長江魚王」,但成年的中華鱘,絕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外海。
  • 中華鱘遭遇嚴峻種群危機
    2014年12月31日,我國水生研究的3家權威科研單位--中國水科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中科院水生所、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結束了聯合監測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活動,並遺憾再次宣布未發現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這是繼2013年首次未發現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跡象後,又一次未監測到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
  • 中華鱘首次未監測到自然繁殖 野生種群瀕臨滅絕(圖)
    中華鱘首次未監測到自然繁殖 野生種群瀕臨滅絕(圖) 2014-09-15來源:齊魯晚報網 中華鱘首次未自然繁殖!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已經存在近一億四千萬年有著「水中活華石」之稱的中華鱘遭到如此重創?近年來無論是野生動物或者是水下魚類都在減少,然而最大的罪魁禍首有可能是水質環境汙染,看來拯救中華鱘勢在必行。 jdu瀟湘晨報網  中華鱘首次未自然繁殖!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已經存在近一億四千萬年有著「水中活華石」之稱的中華鱘遭到如此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