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6日訊,經過24小時、1300公裡的舟車勞頓,去年11月15日被長江漁民誤捕的巨型野生中華鱘「後福」於今晨3點45分順利抵達北京的療養地--北京海洋館,開始復甦體能的療養生活。
為保證北京海洋館國寶中華鱘展缸內的其它中華鱘健康,技術人員為這尾野生中華鱘進行了藥浴殺菌,同時進行了細緻的身體檢查。
在2名潛水員的幫扶下,野生中華鱘吊裝入池,搬進了新家。
「後福」可能還不適應新環境,一入池就趴在水底一動不動。潛水員溫柔地撫摸著它的身體,幫助它找到方向感。經過長達十幾分鐘的伴遊,「後福」才慢慢適應了環境。
車廂內是一個長3.5米、寬2.2米的定製保溫水箱,內裝水體6噸,箱體內置三層保溫結構及海綿防撞層。
同行有專家及技術人員的陪護,大水箱兩側均開有觀察窗口,保溫的同時方便科研人員隨時停車觀察。
「後福」 15日8時從湖北荊州出發,乘坐特製的運輸車陸運北京海洋館。
這尾中華鱘全長3.41米,體重310公斤,是近20年來發現的個體最大的野生中華鱘。被誤捕時尾鰭、吻部等多處嚴重受傷,已經失去方向感,呈現水中側翻的失衡狀態,生命垂危。
得知這一消息後,中國水產科學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攜帶救助設備趕往現場,經過長達6個小時的運輸,野生中華鱘運抵達長江水產研究所太湖試驗場,進行全面救治。2個半月的精心治療後,鱘魚恢復了正常運動姿態,體表傷口也逐漸癒合,長江水產研究所的工作人員給它命名「後福」,希望它能健健康康、收穫幸福。
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博士介紹:「經檢測這尾野生中華鱘為雌性,懷卵量可觀,日後通過科學養殖與悉心護理,」後福「性成熟並最終實現人工繁殖是完全有可能的。全人工繁殖技術,對中華鱘保護有著重大意義,將在不損耗野生親魚資源的情況下實現大規模人工增殖放流,將來很可能徹底扭轉中華鱘瀕危的局面。」
危起偉說:「中華鱘為白堊紀殘留至今最為古老的現生魚類之一,屬於溯河洄遊性魚類,有『水中大熊貓』之稱。每年5月份左右開始聚集在長江入海口,待到7、8月份水溫升上、水量增大,受淡水的誘惑開始朔江而上,回到其出生地。中華鱘最遠可以遊到3000多公裡外的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第二年10月份左右繁殖,產後待幼魚長大到15 cm左右,又攜帶他們旅居外海。這期間它們是不進食的,身體脂肪將消耗30%以上。遊回大海後,靠進食海洋生物恢復體能,整個過程18個月左右。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在江河上遊出生,在大海裡生長,養成了身居海外不忘故鄉的習慣,所以人們稱它為『中華鱘』。
隨著野生中華鱘的整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棲息生長受到影響,特別是繁殖環境的變化,使野生中華鱘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尤其近幾十年,野生中華鱘種群數量以2倍數迅速下降,中華鱘曾經廣泛分布在黃河、珠江等河流中,目前僅在長江中有,但是每年洄遊的野生中華鱘已不足百頭,"
北京海洋館總經理胡維勇介紹了「後福」到京後的安排,「『後福』體質虛弱,需要長時間調養,身體機能才能漸漸恢復。為此,長江水產研究所和北京海洋館制定了康複方案,安排4人貼身護理,負責其飲食起居,照看野生中華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