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位高考狀元家庭背景曝光,揭露4個扎心真相:到底什麼決定孩子一生?

2021-01-16 洞見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來源:凱叔講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

7月23日開始,高考成績放榜,各省狀元也紛紛出爐。

被眾多名譽和光環裹挾著的狀元們,看起來是標準的別人家的孩子。

然而,有媒體採訪了全國68個高考狀元,發現,天才是不存在的

所謂的「神仙」一樣的孩子,都不是一鳴驚人的奇蹟,背後暴露了這四個教育真相。


王淇穎,裸分722分,今年的北京市高考狀元。


從04年到18年,承包了北京市整整11年的第一名,其中連續6年,包攬理科第一。


簡直是名校中的戰鬥機。

而今年,人大附中700分以上的學生人數更是第一,當之無愧的「海澱6小強之首」。


孟令昊,高考數學150分,語文125分、英語145分、物理98分、化學97分、地理96分。

今年山東高考改革,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拿下711分,勇奪山東高考大省的狀元。

他來自濰坊一中,這是一所山東省重點中學,國家級示範中學,全國新高考改革試點學校。

而孟令昊所在的班級,全省前50名就有3個,班主任說:

「就目前的成績看,這個班的學生,今年考上5個清華、北大沒什麼問題。」

文章開頭提到的陝西省文理雙科狀元楊思元,強宣凱都來自同一所中學。

這所出了雙黃蛋,被稱為「陝西黃埔軍校」的西安高新第一中學也是個狠角色。

中國頂尖高中50強,西安高新一中排名第8。

連續5年拿下7名狀元,連續8年保持100%學生上二本線,98%學生上重點線。

多名學生考入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國際名校……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一定要進好學校?

最高贊的回答是:為的不是名氣和光環,而是氛圍和圈子

畢業於人大附中的魏欣然說,在這兒你能感受到什麼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每次表彰的時候,數百人的學生隊伍,在講臺上扎堆,站得滿滿當當。

主持人一個個念,從國際獎項然後國內,一般省級及以下的小獎都直接忽略,因為真的念不完。

即使你進了省競賽隊,也沒有太多目中無人的資本,你身邊那個不太起眼的小女生有可能是金牌,國獎,甚至是國際賽事的大獎得主。

可不得不承認,優秀者是少數,大部分孩子還是坐在領獎臺下,膜拜著仰慕著……

但那些孩子不是自卑,而是將其視為榜樣,和同學一起,默默努力和奮進著。

好的學校是包容且多元的,你可以參加競賽、文藝、課外活動,或者主導社團、研學、志願活動,或者你只是想安靜地當一個學霸……舞臺足夠大,足以讓每個人表現出最好的自己。

鄭州第七中學,全班62個學生,其中59人高考分數超過600分,最高分694分。

而班主任在採訪時候的一句話,暴露了真相:

同班和同寢室的學生都比著學。


好的圈子很重要,尤其是對於孩子來說。

好的圈子能夠讓他們變得向上、自律、並且為目標不懈努力。

它能給孩子們開闊的視野,它讓每個孩子都能各展其長,互激互勵。

正是每個星辰的微渺閃爍,才聚集成了星光燦爛的夜空。


媒體採訪高考狀元時,發現了兩個很有趣的現象。

第一個:本以為高考狀元都是書呆子,後來發現並不是。

狀元們並不死讀書,他們平時都挺會玩的。

第二個:本以為高考狀元的爸媽都是「控制型父母」,後來發現並不是。

「你們是怎樣教育孩子的?」

「好像也沒怎麼教育啊。」

湖北省高考狀元唐楚玥不僅寫得一手好書法,更是興趣廣泛,會彈鋼琴,能演話劇,運動會200米跑還能拿第二名。

山東省高考狀元孟令昊,喜歡拉大提琴,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學習,早早就拿下了大提琴十級證書。

高中三年,他在班上都特立獨行,每天的晚自習時間他都要回家練琴,雷打不動,基本上每天最少兩個小時,高三的時候每天練三個小時。

練琴帶給他的不僅是一手才藝,更是日積月累之下的堅持與恆心,是寒冬烈暑之下在琴凳上修煉的安靜與從容。

宋慶齡曾說:

孩子們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響。

唐楚玥每天會和爸媽一起運動,每天鍛鍊三次,這樣學習會更有效率。

孟令昊的父母都是山東大學的畢業生,家庭氛圍就是民主,「爸爸媽媽特別懂我,從來都是鼓勵和引導,即便是考砸了,也都一直安慰我」。

優秀的父母都是相似的。

「神仙女兒」武亦姝當年也不是學霸,考進中學蘭生復旦的時候成績墊底。

但是進入初中後,武亦姝的成績迅速提升至年級前十名。

她爸爸每天下午4:30以後就不用手機,專心陪兩個孩子。

去年廣西高考狀元,打破高考以來的分數記錄的楊晨煜的媽媽也說過:

家長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丟一邊自己玩手機。

到底什麼是拼爹拼媽呢?

前年高考狀元熊軒昂的採訪引發很多思考,出身優渥家庭的他說:

「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又好又厲害的那種,在大城市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

但其實教育語境下的拼爹媽不是拼資產和繼承,而是父母的眼界格局,創造的資源環境和思維方式。

拼的不是你怎麼去控制規範孩子,讓他必須怎麼怎麼樣。

而是你能不能養成好的習慣,能不能成為好的榜樣去影響孩子。

孩子不願意聽,但他喜歡模仿。

一對好父母,勝過100個好老師。


每年高考狀元曝光總會有一批人說:狀元怎麼了,還不是要給人打工,大學沒畢業當老闆的比比皆是。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有記者採訪了30年前高考狀元的對比。

陳東,當年廣東省文科狀元,入學北大。

譚志佳,廣東省狀元,出身農村,家庭年收入不到3000元。20年後,他入職香港大學醫學院,從事遺傳病理研究,改變原生家庭,實現新的階層跨越。《國際金融報》對中國A股500名上市公司做過調查,其中年薪百萬級的董事長84%有高學歷,一半以上畢業於985高校。

中國最頂級的企業家大都出自最頂尖的學校。

或許你也見過這個引起整個商界矚目的烏鎮大佬飯局照片。

劉強東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是當年宿遷的高考狀元,雷軍畢業於武漢大學,張一鳴畢業於南開大學……

還有著名的清華系網際網路圈,他們互相依託,提供幫助,共享資源,成為各個行業的佼佼者,做大做精,直到把這塊蛋糕壟斷。


但是,有些機會,在某些時候,只留給拿著這張通行證的人。

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你努力奮鬥,堅持不懈的過去。

讀書,不一定能讓你立於巔峰,但能讓你免於淪陷谷底。

而不讀書,可能輸掉的是更進一步的機會,不斷向上的力量,甚至是一生……


文中提到的這些狀元都不是來自什麼權貴之家。

譚志佳出身農村,楊晨煜來自南寧教師家庭,孟令昊來自山東知識分子家庭,家境最好的武亦姝和熊軒昂也頂多是中產家庭出生的孩子。

貴州文科狀元興義一中黃阿想

他們身後,都站著擺渡人。

孩子們總說讀書苦,讀書累,但其實父母也很不容易。

為了讓孩子走出大山,她們一刻都不敢歇腳。

這位媽媽病重得都快站不住了,卻依然堅持給孩子做了最後一頓飯。為了更好的教育條件,他們在惡劣的天氣裡也不停止奔跑。他們也不想丟下孩子去打工,只是對不起,抱起磚頭就陪不了你,放下磚頭就抱不了你。他們不怕壓力到底有多重,只怕掙錢的速度趕不上孩子成長的速度。他們不知道什麼是累是髒,只知道多搬一天,孩子又能多上一天輔導班。

特別辛苦,你無法想像。

他們不怕暴雪中飯有多涼,只擔心孩子今天穿得暖不暖吃得飽不飽,他們總說:別捨不得吃飯,錢不夠爸再給你打。

他們從來不在乎自己有多辛苦,只害怕:

對不起,孩子,讓你輸在起跑線上。


對不起,竭盡全力也給不了更好的。


對不起,爹媽會不會讓你失望?

孩子,或許父母有時過於急切,但請你多一點諒解和包容。

沒有誰比他們更捨不得你吃苦,也沒有誰比他們更明白讀書有多重要。

他們只是不想讓你長大後後悔,遺憾自己當時沒有多努力一把。

我為什麼要逼你。

為了是你可以,而不是你本可以。

哪怕不能鯉躍龍門,但最起碼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對於我們普通人家的孩子,好好讀書,考上大學,是實現逆襲的捷徑。

30年前是,今天依然是。


家有小男孩

我們為您推薦一個優質的育兒平臺

男孩派(微信號:boy666dj)

每一個男孩,都是媽媽的軟肋,也是鎧甲。

養得好聰明又紳士,養不好費心又勞神。

關於養育男孩的乾貨,這裡都有;

關於養育男孩的苦甜,我們都懂。

家有男孩,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

我們的故事,就開始了...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在看哦 

相關焦點

  • 68位高考狀元真實身份曝光:「最好的教育,是拼爹」
    就像2019年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的媽媽說的:「只有小時候定型,後面的路才好走。」今年重慶高考理科狀元謝欣穎,理科726分。3年前她是重慶中考狀元。被問到學習秘訣時,謝欣穎的班主任說,「她的學習習慣特別好,讓我都感覺很佩服。」為了培養謝欣穎的專注力,在她五歲起,父母就帶她練習鋼琴,最終通過了鋼琴十級考試。
  • 湖北725分高考狀元曝光,揭露扎心真相:好的教育,就是拼爹
    隨著全國各地高考成績陸續揭榜,「高考狀元」也次第出爐。湖北高考理科狀元唐楚玥,總分725分,語文更是破天荒地考了146分。一時,關於唐楚玥的信息,登上熱搜,引發關注。唐楚玥不僅是學霸,在平時的生活中更是多才多藝,經常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文體活動,彈鋼琴,練書法,演話劇。
  • 46位高考狀元的養成真相曝光:好的教育,說到底都是在「拼爹」
    可學校中總有那麼幾個學生,明明學習沒有那麼用功,偏偏每次考試都能取得好成績,甚至還能在最終的高考考場上發揮出色,一舉拿到「高考狀元」的頭彩。而仔細觀察這些高考狀元後,我們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的高考狀元都會有一個最大相同之處,那就是「拼爹」,這種「拼爹式學習」可以說從孩子小學階段就開始了。
  • 68名高考狀元身份公開後,一個北大抑鬱症狀元的故事刷爆朋友圈,點...
    這幾天,2020各省高考成績陸續公布。 隨之而來湧入人們視線的,還有一個個高考狀元背後追夢的勵志故事。 當各大媒體、平臺都在吹爆這一屆高考狀元的勵志故事的時候,一篇名為《一個北大高考狀元的抗抑鬱史》的文章在朋友圈瘋狂轉發,點讚。
  • 歷年各省高考狀元都出自什麼家庭,是教師、醫生還是什麼
    文:大學老班長前幾天各省出高考成績,被各大媒體炒的火熱,現在各省處於填報志願階段,關於高考的話題就漸漸冷了下來。人們炒的最火的,就是XX省高考狀元XX,從縣狀元到市狀元到省狀元,各個媒體為了商業利益搞採訪、搞教育。
  • 60個高考狀元背後的教育真相:父母不苟且,孩子才有詩和遠方
    能走進清華大學的課堂,都是各個城市的頂尖學霸、高考狀元。每年高考放榜之後,對於高考狀元家庭出身的研究便會層出不窮。2018年曾有一個研究所隨機調查了高考的60名狀元,來自城市的佔85%,只有15%來自農村。
  • 高考成績出爐!北大狀元揭秘:我那屆18個省狀元為什麼選擇出國?
    前幾年有個報告說,高考狀元「到大學就不行了」「成就平平「。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邀請到某屆北大高考狀元現身說法,跟大家聊聊他那一屆53個省狀元的出路。每年高考結束後,高考狀元們都能引起不少關注。讚譽者有之,不以為然者也有。其實,就像在奧運會上,即使水平幾乎一樣,冠軍得到的關注和獎勵常常遠多於亞軍,這只是個很正常的大眾心理。
  • 清華大學的食堂物價曝光!網友:這就是學霸和學渣的差距!太扎心了
    最近,網上又曝光了一組清華大學食堂的圖片,超低的物價,讓網友們豔羨不已,直呼後悔當初沒考上清華! 網上流傳的清華大學食堂物價是這樣的:
  • 江蘇最美高考女狀元:坐在4考場的第4號位,成績公布後考了444分
    很多網友紛紛表示震驚,之所以震驚,是因為這跟自己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方式不一樣,但其實近年來,國家已經開始提倡改善教育方式,不能做應試教育,要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學習應該變成一種興趣,而不應該成為一種苦差。2012年的江蘇高考女狀元,正是因為擺正了學習的態度,所以自身就對學習十分感興趣。
  • 科舉狀元的巨大成就與高考狀元的堙沒無聞
    具體而言,是由朝廷開設科目,士人自由報考,主要以考試成績決定取捨。不加讀研,共需要接受現代教育20年才能走入社會,走入社會,我們能做什麼呢?大家可以思索一下。現在看看高考最好的各省狀元們的人生答卷的成績吧!中央教科院的調查結果:「我們調查了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見《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頁)。
  • 659分高考狀元被北大拒收,只因其父「隻手遮天」斷送未來
    3年過去了,何川洋一直保持著優異的成績,成績總排名前10位。2009高考成績出來後,何川洋這個一向低調的少年,以659裸分,加20分的成績成為重慶市文科狀元。一時,這個平平無奇的少年,成了家戶喻曉的新聞人物。受到媒體的熱烈追捧,他也如願以償地得到了北京大學的錄取。看起來,夢想要在一夜之間成為現實。不過,事情總會向不可預知的方向發展。
  • 676分留守兒童考上北大,2020寒門狀元曝光:誰說窮人不出貴子?
    其實,不是寒門養不出貴子,而是窮人家的孩子逆襲需要懂得更多「世界的真相」!01比寒門更可怕的,是寒門心態知乎上有一個很扎心的問題:「讀完博士,我發現我未來的孩子依然有可能身處寒門,我該怎麼辦?」他生在河南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父親在上海一家鋼廠打工,母親則是在本地打打零工,添補家用,文化程度不高。可以說,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寒門狀元。然而,像他這樣的寒門狀元、寒門學霸,今年高考湧現得還不少。
  • 湖北725分高考狀元唐楚玥,語文成績十年難遇,「神仙」卷面曝光
    高考雖然已經過去了一月有餘,但是很多父母仍然沉浸在高考成績公布時的緊張情緒中,2020年高考也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人為江蘇狀元白湘菱難入清北惋惜,也有人為開心到劈叉的體操女孩夢想成真而感到高校,除了白湘菱,今年還有一位讓人敬佩不已的高考狀元唐楚玥。
  • 今年高考狀元的語文筆記被曝光:成績優秀的孩子,都有一個共性
    後來在採訪中我們還得知,唐楚玥除了上述榮譽還是武漢市武昌區中考第一,也就是三年以前的升學考試唐楚玥就已經是狀元了。隨著更多的人對唐楚玥產生了好奇,大家不禁想問她為什麼這麼優秀?緊接著隨著唐楚玥學習筆記的曝光,我們才發現唐楚玥的優秀的原因!
  • 夫妻聊天記錄,揭露扎心真相:「家庭主婦,是世上最危險的職業」
    在網上看到一個調解家庭糾紛的視頻。 一對年輕夫妻,妻子因為懷孕加上孩子的出生,全職在家裡帶娃。 好景不長,丈夫開始質疑妻子太能花錢:「只是在家帶帶孩子,每個要花費2000元,太鋪張浪費。」
  • 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真相:眼界低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一部耗時6年拍攝的紀錄片《出路》在網上引起了極大關注,導演鄭瓊用6年時間跟拍了3個不同階層孩子在社會上的掙扎,由於家庭環境、父母對教育看法的不同,3個孩子一出生就走在了不同的人生軌跡,3個孩子也在不同的人生軌跡上為自己尋找未來的出路。
  • 你的格局,決定了15年後孩子高考的結局
    文 | 華明玥 編輯 | 金雀兒布穀學習耗時100天研究分析找到50個高考狀元家庭的10個共同點明天就是高考了,很多才上幼兒園上小學孩子的寶爸寶媽們可能覺得與自己無關,總覺得自己的孩子離高考還遠呢。最近大家都對「起跑線」這個詞特別敏感,其實,即使十年寒窗是場馬拉松,起跑線也是存在的,那就是孩子的家庭,簡單點兒我們也可以翻譯為「父母的格局」。而真正決定高考成績的那些「功夫」,往往是在你想不到的地方——是在督促學習、追求成績之外。
  • 半數高考狀元精通樂器,是巧合還是必然?
    為什麼以前我們很少聽說高考狀元是學音樂的,而近幾年頻頻報導某某省高考狀元從小酷愛音樂、喜歡樂器。難道是傳媒通訊發達了?不是!因為以前學音樂的少,十幾年前,物質條件那麼差,有幾個普通人家的孩子有條件學音樂呢?
  • 新疆且末縣有個高考「狀元」之家 一家三子女全是狀元
    原標題:新疆且末縣有個高考「狀元」之家 一家三子女全是狀元 新疆且末縣有個高考「狀元」之家 一家三子女全是狀元 兩女兒知名高校畢業後返疆工作   一個家庭培養出一個高考狀元已是了不起的榮耀,且末縣卻有一對維吾爾族夫妻,把3個子女都培養成且末縣、乃至巴州的高考狀元,3個子女全都考進全國知名大學,其中兩個女兒畢業後,放棄內地高薪職位,回家鄉照顧父母,這在當地已傳為佳話。
  • 盤點豐城古代科舉三位狀元和當代高考五位省「狀元」
    豐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古代科舉制度下,豐城產生了三位狀元以及眾多的榜眼、探花和傳臚,鼎甲和進士數量居全省前列(進士448人)。當代恢復高考制度以來,豐城又先後有五人奪得江西省高考文(理)科「狀元」。下面掌上豐城小編將給大家一一盤點。王季友,唐代江西省首位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