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2020各省高考成績陸續公布。
隨之而來湧入人們視線的,還有一個個高考狀元背後追夢的勵志故事。
當各大媒體、平臺都在吹爆這一屆高考狀元的勵志故事的時候,一篇名為《一個北大高考狀元的抗抑鬱史》的文章在朋友圈瘋狂轉發,點讚。
於是,多年前,一個叫遊安的高考狀元,塵封多年的高考往事浮出水面。
考進北大後,我患上了抑鬱症
「我能考上北大,一大半的功勞都要歸功於我的媽媽。」
遊安毫不掩飾的說,自己考上無數人夢寐以求的北大,主要的功勞都在自己的媽媽。
遊安的媽媽,從小對遊安的學習問題就要求十分嚴格,任何的退步在媽媽這裡,都是不被允許的。每個假期,遊安必須待在家裡,所有與學習無關的課外活動全部勒令禁止。
經過媽媽的「軍事化」嚴格管理,遊安終於不負眾望,成了當年文科高考狀元,走進了多少人心中夢寐以求的北大校園。
「高考狀元」、「北大」,這些聽起來都讓人羨慕不已的光鮮詞語,是否給遊安的未來帶去了一身榮光呢?
遊安走進北大校園後,沒有感受到任何的快樂。
相反,進入學校沒多久後,遊安就感受到了深深的自卑。
一個堂堂的文科狀元,怎麼會產生自卑感?
那是因為,在和同學的聊天過程中,遊安發現,自己除了訴說高中時期學習的痛苦,根本沒有其他話題與他人交流。
而遊安的同學,在同樣優秀成績的背後,經歷的卻不是如她一般「痛苦乏味又無趣」的高中生活。
他們看那些被遊安媽媽當做「沒用」的小說,玩那些遊安媽媽不允許遊安玩的遊戲,參加那些遊安媽媽覺得「沒必要」的課外活動......所以,他們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也有自己的思想主見。
相比遊安,除了學習,什麼都不知道的生活,遊安同學的生活豐富精彩很多。
所以,他們和遊安並沒有共同的話題,也不願意讓遊安參與到他們的社交圈。
更可怕的是,孤單的遊安竟然也說不出自己的興趣愛好到底是什麼,脫離了媽媽的管理,遊安找不到任何生活的意義,也找不到任何感興趣的事情。
在這種長期的困惑中,遊安開始迷失了自我。她甚至開始懷疑,當年自己為了考上北大,付出了那麼多的努力究竟有什麼意義?
當自卑感、無力感、渺小感、彷徨無措的感覺緊緊將遊安纏繞,她開始害怕和其他人接觸,只想躲在自己的角落裡,原地踏步停滯不前。
「我就是北大的垃圾」,遊安曾這樣評價那時候的自己,在她的心中,雖然自己頭戴「高考狀元」的光環,卻完全配不上北大的優秀。
終於,在日復一日的煎熬中,大三還未畢業那年,遊安走向了心理醫生,才知道自己患上了抑鬱症......
聽了遊安的故事,星貓園長更像看到了無數學生的縮影。
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比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走向未來的能力。
優秀的高考狀元,都有點「不務正業」
前段時間,全國各省高考狀元紛紛出爐。
翻看了這些高考狀元背後勵志的故事後,星貓園長發現,在優異成績的背後,這些高考狀元都有點「不務正業」。
以總分725分,其中,語文146分,理科數學149分,英語143分,理科綜合287分摘得「湖北理科狀元」桂冠的唐楚玥,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女孩,這兩天,她一躍成為家長圈的明星人物。
高考成績公布後,記者第一時間採訪了唐楚玥的家長,想要得知這樣一個優秀的孩子到底是如何培養出來的?
唐楚玥的父親唐強說:「孩子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佳績,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很大關係。一定要從娃娃時期抓起,另外也要從小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興趣愛好。」
良好的學習習慣不用多說,任何一個走向成功的人,背後都有一份自律到讓人瞠目的作息時間表,當然唐楚玥也不例外。
但在學習時間之外呢?正如唐爸爸所說,注重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興趣愛好非常重要。
看看唐楚玥的課餘生活,讓很多家長都大吃一驚。學校歌詠比賽、課本劇大賽、運動會等活動,到處都可以見到她的身影。
你以為高考狀元的培養之路,應該是點燈熬油,懸梁刺股的刻苦學習,但唐楚玥的事跡告訴很多家長:真正的「狀元」不僅有獲得優異成績的能力,更有學習生活、熱愛生活的本領。
重慶理科狀元謝欣穎,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726分的好成績。
這個文靜可愛的孩子愛好非常廣泛,5歲開始學習鋼琴,還通過了十級考試。面對高考,壓力重重,但謝欣穎也有自己一套獨特的解壓方式——爬山。
「每周我都會去爬山一次,來釋放一周的壓力。」
今年湖南的高考狀元杜青雲,以718分摘下理科狀元的桂冠。
在介紹學習經驗的時候,杜青雲坦言自己日常生活中最大的興趣愛好就是閱讀,但杜青雲的「心頭大愛」可不是教科書,而是《資治通鑑》、《史記》等史學類書籍。
高考當前,當許多家長已經勒令孩子放下手中的「閒白書」的時候,杜青雲依舊堅持著自己的愛好,從未放下。
如今這個時代,早就不再是「書呆子」稱霸校園的時代了,那些真正的高考狀元,沒有一個人是靠一路傻讀書走向高光時刻的。
正如一本書上所說:「那些優異的成績可能會讓你走進優質的大學,卻無法帶給你優質的人生。」
真正能夠帶給孩子優質人生的從來都不僅僅是成績和名次。
68名高考狀元,同一種家庭教育
俗話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放在家庭教育上同樣適用。
翻看了全國68名高考狀元的優秀事跡後,發現這些優秀的孩子,他們的家庭教育方式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家長們可以學習借鑑!
1、他們熱衷的永遠都不是學習,而是思考。
比起讀死書,高考狀元們更喜歡的一件事是思考。
正如這次安徽的高考狀元所說:「我覺得學習的最高境界不是懂得多少知識,而是懂得享受學習的過程。」
深以為然,回頭想想,哪一個理科成績優秀的孩子不是熱衷於邏輯與推理?又有哪一個文科成績突出的孩子不喜歡閱讀,不善於表達?
比起學習這件事本身,培養孩子思考的能力顯得更為重要。
2、學霸背後,離不開愛的滋養。
為了監督孩子好好學習,很多家長在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歪,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丟掉了自己家長的身份。
家是講愛的地方,並非殘酷的集訓營。
但很多家長為了能更好的督促孩子學習,甘願丟掉自己家長的身份,肩負起了老師的職責,甚至變身為「教官」,除了鞭策孩子學習,不再注重其他事情,以為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成績優異的孩子。
但現實可能要讓很多家長失望了,高考狀元們在談到自己的父母時,沒有一個人稱呼自己的爸爸或者媽媽是虎媽狼爸,而是用「寬容」、「信任」、「像朋友一樣」來形容他們。
只有生活在溫馨又充滿安全感的家庭環境中,孩子才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學習,也才能更好地紓解壓力,讓自己的狀態永遠保持在最好。
3、別人家的孩子背後都站著別人家的家長。
去年,一篇《你只看到武亦姝被清華高分錄取,沒看到人家爸爸4:30關手機》的文章刷爆家長圈,點醒了無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
你只看得到武亦姝的優秀,卻沒有看到為了給女兒一個氛圍良好的家庭環境,武亦姝的爸爸這麼多年一直堅持4:30關掉手機,只為安心陪伴女兒。
試問,有多少家長能夠做到下班後就關掉手機,專心的陪伴孩子?
大部分家長只是嘴上喊著孩子「快點學習」、「多看看書」,自己手上卻一直捧著手機刷到睡覺前。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如果家長只是想著如何用局外人的身份,鞭策出來一位成績優異的孩子,那麼就算僥倖成功了,你收穫的也不是一個未來前途光明的高考狀元,而是被禁錮在高等學府中的抑鬱症患者。
星貓說
別人家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別人家的家長。
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真正的「狀元」應該是擁有思考人生能力的佼佼者,而不是一個單純的「書呆子」。
不管微信如何改版,
星貓親子家園都在這裡,按時守候!
不想錯過我們每日的精彩推送,
就將「星貓親子家園」設置為星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