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每到傍晚,在環島路沿途的海灘上,都會出現大批的市民、遊客,大家帶著鏟子、塑料桶等工具,在灘涂上挖花蛤。那麼,市民遊客的這種休閒活動,究竟安不安全?一起來看記者的調查。
傍晚五點半,習習的海風迎面吹來,在岸邊裸露出的大片灘涂上,聚集著不少市民、遊客。大家蹲著身子,拿著鏟子、塑料桶等工具,正在撿挖灘涂上的花蛤。
我看他們都在挖,我也跟著一起玩。覺得蠻有意思的!
遊客
市民
過來玩的,順便來看一下。看別人天天來,也想來感受一下挖花蛤。
市民
挖了多久?快一個小時。對自己的收穫滿意嗎? 滿意。
隨著夕陽西下,天色也漸漸暗了下來。記者觀察發現,在距離海邊大約一公裡左右的淺灘裡,仍有上百人在撿挖花蛤,其中有不少是未成年人。而此時,這片區域的水深已經達到了50-60釐米。隨著時間的推移,海水仍在不斷上漲,不過挖花蛤的人們卻並沒有覺察到。而一旦潮水漲起來,挖花蛤的退路就會被海水淹沒,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雖然撿挖花蛤有樂趣,但也要注意人身安全。大家在享受歡樂的同時,一定要掌握好潮汐時間,不要盲目前往深海區域,特別要看管好身邊的孩子。
此外,專家還表示,適當地撿挖花蛤對海洋環境不會產生太大影響,但如果大量、破壞性地挖花蛤,就會破壞海洋生態環境,尤其是在自然保護區內,是嚴禁挖花蛤的。
另外,這海灘上的花蛤其實還有淨化海水的功能,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我們記者所做的相關試驗。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花蛤,它是一種濾食性的貝類。它可以濾食水中的浮遊植物和有機碎屑懸浮物,可以起到淨化水質,進一步減少富營養化,一些營養源會減少。另外,它可以對我們沿岸或者內灣的海水赤潮起到一種克制的作用。
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教授 柯才煥
專家表示,在花蛤喜歡食用的各種藻類中,有不少是有毒藻類。尤其在赤潮爆發時期,部分藻類還會攜帶麻痺性貝類毒素。
花蛤一旦進食這些有毒海藻後,體內的毒素會不斷積蓄。麻痺性貝類毒素不會因高溫煮沸而消除,人們進食後將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中毒情況,輕者會出現口唇麻木和刺痛、四肢肌肉麻痺等症狀,重者甚至會導致呼吸肌麻痺而死亡。因此,市民在赤潮暴發高峰期,應儘量減少撿挖和食用野生花蛤等貝類。如果誤食後出現疑似中毒症狀,應儘快就醫。
來源:特區新聞廣場
編輯:黃麗彬、羅維維、賴旭華
廈門日報社微信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