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每當聆聽到這熟悉的聲音,都不禁讓人感到熱血沸騰,這雄壯的音樂仿佛能給我們無窮的力量。說到國歌,有兩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作詞田漢、作曲聶耳,這兩個才華橫溢的名字,碰撞在一起,造就了如今的大國聲音。
永嘉路371-381號這個普通的石庫門小區,看上去依舊靜謐,不過在92年前,這裡曾經誕生了一個推動中國戲劇發展的社團「南國社」,而發起人正是田漢,這裡也曾經是田漢的居所。
田漢除了國歌詞作者這一讓人熟悉的身份,還是當時著名的劇作家、戲曲作家、電影編劇、小說家等等,與歐陽予倩、洪深共稱為中國現代劇三大奠基人。1934年,他創作了電影故事《風雲兒女》,並經夏衍改編成為了電影臺本,在劇本創作完後,田漢被國民黨當局以「宣傳赤化」的罪名逮捕入獄,在獄中,他在煙盒包裝紙上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並委託同事送出了監獄,作為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曲。
為了緬懷田漢,在義勇軍進行曲創作60周年之際,在時任上海市劇協主席的杜宣發起並籌備下,1995年12月28日,田漢銅像在長樂路、富民路的街心花園落成。
銅像高4.6米,田漢身披大衣、內著西裝,凝視遠方,而在銅像前方的碑文上,就凝刻了田漢一生的業績。田漢在獄中將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傳遞出來後,聶耳主動請纓,承擔起了作曲的任務。
在聶耳寫給他母親的家書中,曾提到他在此居住的時候,經常借用底樓一位俄籍老婦人家中的鋼琴彈奏歌曲。1935年4月15日,聶耳在快速的完成曲譜初稿後,為了躲避國民黨的追捕,暫時去日本進行躲避,在路上他堅持創作,並在定稿後郵寄回國。不過讓人可惜的是,他這次暫時出國的躲避,卻成了和祖國的永別。
1992年聶耳誕生80周年之際,我國老一輩著名雕塑家張充仁先生親自設計了這座聶耳銅像,紀念這位才華卓越的年輕人。銅像高近4米,位於淮海中路、復興西路和烏魯木齊路交匯處的聶耳音樂廣場內,聶耳敞開外衣,目光向著前面的群眾,左腳跨出,正展臂指揮歌唱。
1935年的7月17日,年僅23歲的聶耳在日本藤澤市遊泳時,不幸溺水身亡,天妒英才,讓人扼腕嘆息。歌詞和曲譜確認後,《義勇軍進行曲》由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成唱片正式發行,這座小紅樓就是當年百代唱片公司的舊址。從此「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傳遍了大江南北,並在如今唱響了全世界,每當國歌響起,都讓我們熱血沸騰。
內容來源:上海徐匯
原標題:《文史 |《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