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勇軍進行曲》作曲者聶耳:因只談戀愛不想結婚,錯失一生所愛

2020-12-14 記者李滿

聶耳這個名字之被世人熟知,是因為他是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

從這首曲子的激昂便可知:它的作曲者聶耳,定是一個不平凡的音樂家。真實的聶耳的確非比尋常,他曾經被稱作民國的音樂天才。

所有的天才,都會承受異於常人的磨難。擁有極高極高音樂天分的聶耳也是如此,他只活了短短23年便意外身亡了。

至今,聶耳的死依舊是個無法解答的謎案。有人說,他死於謀殺,原因是他創作了太多抗日曲目,引發了日本人的仇恨。也有人說,他是遊泳不慎導致的溺水身亡。還有人說,他的死,是他自己想不開。

認同聶耳死因的第三種說法者認為:聶耳死時,他唯一愛過的女人袁春暉剛嫁人不久。他們猜想,他很可能是因為內心受了刺激繼而自殺身亡。

只有刻骨銘心的愛戀,才會讓人生死相許。

聶耳和袁春暉相識於1928年,當時的聶耳年僅17歲,而她則剛剛16歲。當時的他已經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而外表柔美的她則恰好對音樂極其感興趣。

因為相同的愛好,他們走到了一起。閒暇時,精通樂器的聶耳和另一個夥伴吹拉彈唱,而和好友則唱歌跳舞。

在日久的接觸後,聶耳發現,這個漂亮的姑娘竟和自己擁有相同的身世:兩人的父親都是早逝,都是靠母親一人撫養長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就這樣,兩顆心很自然地越靠越近。

聶耳親暱地叫袁春暉「吹吹灰」,而她則索性叫他「聶四狗」。這兩個很無釐頭且僅屬於兩人的稱呼,也進一步拉近了兩人的距離。

那個年代的感情總是分外單純,他們一起出遊一起演出,也一起散步談心,卻並沒有任何的肢體接觸。兩個互相喜歡喜歡的人,甚至沒有捅破那層窗戶紙。可越是如此,他們的感情也越發濃烈而美好。

就在兩人認識的這年,聶耳經歷了一件事情,這件事情改變了聶耳的一生。

這年,魯迅小說裡的「人血饅頭事件」在聶耳家鄉雲南上演了。一個名叫趙瓊仙的地下黨員被槍斃後,其心臟被挖出來被愚昧百姓哄搶:因為他們覺得吃這顆心能治病。

整個事件中,年僅17歲的聶耳全程參與了,因為,這個就義的趙瓊仙,是他的老師。老師被拉去遊街時,他一直在老師後頭追著喊「老師」。

也是從此時起,尚是學生的他和魯迅當年一樣確定了一件事:要救民眾,光學音樂、醫術是沒有用的,需要做點實際的事情。

這件事情後,聶耳便樹立起了救國救民的理想。與魯迅不同的是,魯迅曾在確定理想後棄醫從文,而聶耳則決定:用音樂的方式參與救國。

聶耳樹立這個理想後,便更加發奮地學習音樂了。與此同時,他也開始深入勞苦大眾去尋找創作靈感。工人、農民、街頭藝人等等人群,都開始成為他的創作靈感。

學習之餘,聶耳也一直沒忘記經常和袁春暉出去玩。也只有在和心愛的人在一起時,他才能暫時理想放在一邊。

右立者為袁春暉(此為她寄給聶耳照)

在一次相約遊西山時,他們在一個風景極好處尋得了一條小船。在船上,袁春暉脫掉鞋襪後便將雙腳泡進水中,拍打起層層水花,邊哼著小曲。

聶耳在一旁悄悄看到胡,便調皮地把她的襪子偷偷藏了起來。

待下船時,袁春暉發現找不到鞋襪後有點不知所措,這時聶耳便故意笑著說:「吹吹灰,莫急,讓我來背你上岸去。」袁春暉雖然知道是聶耳的惡作劇,但還是依著他意,任由他將自己背上岸。

把袁春暉背在自己背上時,聶耳覺得自己背起的是一個甜蜜的負擔,這個負擔,他想要一輩子。但即便心裡這般想,他卻也並未明說。這多少因為,聶耳覺得國難當頭之際,兒女情長應該暫且放一邊。

但即便沒有明確關係,兩人的感情卻也完全是戀人的程度了。

在聶耳面前,袁春暉樂意做一個默默為他付出的女子。當時,她所有的樂趣幾乎全在聶耳身上。她家有一棵緬桂花樹,每到夏天,桂樹上的花就會掉滿一地。

聶耳很喜歡這種小花,袁春暉見了便將這些花撿來做成手工掛在胸前的紐扣上。聶耳每次見到她做的緬桂花手工都欣喜不已,偶爾他還會把它要過來夾進書裡做書籤。

袁春暉見聶耳喜歡,便在整個夏季都掛著一朵緬桂花在胸前。

就這樣,緬桂花慢慢成了他們兩人之間特殊的存在。時日久了之後,他和她,只要看到緬桂花,便會不自主地想起對方。

得空時,兩人總相約著一起各處玩兒。玫瑰花田便是兩人經常去玩的地兒,每次走在玫瑰花田裡,兩人總忍不住高談闊論,他們好像有永遠說不完的話兒。累了的時候,兩人就一起高歌,那是他們最快樂的時光。

慢慢地,兩人都在快樂中察覺出了自己對彼此的心思。可聶耳卻因為自己那個救國的理想,總不想面對這段感情。

所以,最初捅破這層窗戶紙的還是袁春暉。

一次為聶耳上妝時,他突然提出想讓袁春暉飾演劇中女主角四風。袁春暉聽了卻不僅不高興,還很生氣地道:「我不和你演這個隔著輩分的角色,要演就演我倆相般配的角色。」

聶耳聽到這話,立馬心下明白了什麼,隨即,他的臉便不自主地紅了。

在那個保守的年代,袁春暉這句話無疑是在告訴聶耳「自己喜歡他」,這點,敏感的聶耳心知肚明。也是從這以後,兩人之間的交往便再次進了一步:他們正式戀愛了。

兩人戀愛的消息傳遍當時他們所上的東陸預科班後,袁春暉竟成了閒言碎語的中心。因為聶耳經濟等各方麵條件並不好,很多人都覺得兩人不匹配,有人甚至公然勸說袁春暉放棄聶耳。

面對這一切,袁春暉卻不以為然。她只繼續談著她的戀愛,仿佛世人的評論都與她無關。在她心裡,只要聶耳願意永遠和她在一起,便都足夠了。

聶耳與國歌作詞者田漢

可愛情經常敗給現實,戀愛幾年後,袁春暉也深刻理解了這句話。聶耳是個事業心很強的男人,他一心想用音樂去完成救國。所以,戀愛中的聶耳經常因為事業忘了此時已分隔兩地的袁春暉。

偏偏,在異地戀期間,聶耳還屢次被傳出緋聞。他最初的被傳緋聞對象是影星王人美。因為緋聞實在有鼻子有眼,所以最後,竟連他的好友張庾候也寫信來問:「你真和王人美有了超乎友誼的好感嗎?」

收到這封信後,聶耳第一時間回信道:「我希望你有好些事不必神經過敏。老實說,我現在所愛的人只有小三暉(袁春暉)。我不管她怎樣『人小心大』,『用情不專』等語,我總覺得她也一樣地愛著我。」

這話的言外之意是,他的心裡只有袁春暉。同時,這封信也表明,異地戀期間,他也聽到了很多關於袁春暉的緋聞。

但當時的真實情況卻是:兩人都未曾有過其他人,他們心裡一直只有彼此。

袁春暉是個冰雪聰明的女子,所以,她知道要讓兩人之間的誤會解除的唯一法子便是:儘快讓兩人確定婚姻關係。

可與此同時,隨著年齡的增大,袁春暉開始不得不考慮婚姻問題了。可女子的矜持又讓她每次面對聶耳時欲言又止。夢裡,她曾無數次夢到聶耳向她求婚,可醒來,他依舊在忙他的音樂。醒來,她還得面對報紙上她心愛之人和那些明星的緋聞。

她很想聶耳和自己親口解釋什麼,可在思考問題從來只看邏輯的聶耳眼裡,不是事實的事情何須解釋呢?男人為何要為一個根本不存在的事情解釋呢?所以,袁春暉不明確問什麼,他也便從來不主動說什麼。

在注重感受的袁春暉眼裡,她開始越發覺得不安全。一個人躺在床上時,她總免不了胡思亂想。無數次,在夢裡,她夢到聶耳挽著漂亮女郎從身邊走過,對她視而不見。每次做了這樣的夢,她總會在床上呆坐很久。

這一切,恰是沉迷於音樂中的聶耳所不知道的。

關鍵時刻,聶耳的母親出現了,她對兒子說:「你們戀愛也這麼多年了,應該早點結婚了,你不著急,人家姑娘等不起啊!」可聶耳聽了卻不以為然地說:「我覺得現在挺好的,我還沒有想過結婚的事,我想等我的事業穩定了再說。」

聶母聽了喃喃道:「這麼好的姑娘,你可別錯過了,不結婚也行,我給你把婚事先定下來。」

聶耳聽了卻依舊錶示拒絕,他說:「不管怎麼樣,過早地談婚姻問題,對事業和前途肯定是會受影響的。我認為:如果結了婚,再生個小孩子,那就會陷在小家庭的圈子裡拔不出來。還談什麼遠大的志向呢?」

完了之後,聶耳還補刀道:「我是為社會而生的,我不願有任何的障礙阻止或妨害我對社會的改造,我要在這人類社會裡做出偉大的事實。」

聶母聽完後啞口無言,隨即,面對固執的兒子,她便只好嘆了口氣後道:「好,那就以後再說。」

在聶耳不肯結婚的同時,已經到了適婚年齡的袁春暉卻著急了,同樣著急的還有她的母親袁母。面對不斷上門求親的人,袁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一方面,她想女兒早嫁,可另一方面,她又知道女兒有意中人。經歷過大女兒抗婚出走的事後,她更加不敢在婚姻上貿然替女兒做主。

但不敢做主,不代表袁母不會主動幹預女兒的婚姻。眼見聶耳那邊遲遲沒動靜後,袁母便開始以自己晚景為由經常給女兒「洗腦」,她最常在女兒嘴邊說的一句話便是:「你得替媽想想,媽現在就你一個依靠,你要是飄忽不定,我這往後,可怎麼過。」

袁春暉是個孝順女兒,每次聽到母親說這番話,她心裡便心如刀割。

在聶耳的構想裡,她應該隨著他一起學習音樂然後參與救國。這也就意味著,選擇聶耳,就是選擇不安穩。可若放棄所愛,她不僅會傷了這段感情,很可能會讓聶耳從此一蹶不振。

在選擇的痛苦煎熬下,袁春暉最終選擇了「試探性分手」。這裡的試探性分手便是很長一段時間不再聯繫,她想這種方式試探聶耳並逼迫聶耳做出改變。

人說,男人的分手往往是不愛了;而女兒提分手,則往往是為了得到愛。這話,在袁春暉這裡也適應。她想用分手的方式獲得聶耳的肯定的愛,也想用這種方式逼迫聶耳為自己改變,可最終結局出乎她的所料:聶耳在知道袁春暉不理自己後,竟選擇了在原地等候。

所以,袁春暉做出這個決定後,聶耳並未採取任何行動,他只默默關注著袁春暉並等待她的歸來。這樣的聶耳是自信的,他的自信來自於她對袁春暉對自己的愛。

但當時的聶耳並不知道,女人對男人的愛,從來需要強大的安全感支撐。這就意味著:女人只有在安全夠的情況下,才會全身心的愛。若她感受不到安全感,她的心很可能一點點地死去。

與聶耳斷絕往來後,袁春暉一直沉浸在痛苦中。女人特有的敏感,讓她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度日如年。無數次,她都想主動聯繫聶耳,可當她知道若她如此很可能就會陷入更大的不安全感(沒有婚姻),她的理智又一次次制止了她。

男人總是傾向於講邏輯,而女人總是傾向於講感受。若當時的聶耳能多懂女人一點點,注意去照顧袁春暉的感受,一切的結果將不會是後來那般。

1934年,情緒已經處於崩潰邊緣的袁春暉再次知曉了他和一個知名女星的緋聞,緋聞還透露兩人已訂婚。這個消息讓袁春暉徹底崩潰了。

聶耳當然沒有和女星訂婚,實際上,根據後來他和好友張庾候的通信,他此時依舊抱定希望,覺得袁春暉會回到自己身邊,在談到她時,他說:

「我們(和袁春暉)過去的戀愛完全是建築在思想上面,我們雖然離開四五年了,雖然斷絕音信一二年了,但是,假若我們的思想仍是一致的,相互間個性的了解仍是如從前一樣的,當然,我們還有繼續戀愛下去的可能。」

既然還一心想著袁春暉,那為什麼不趕緊和她結婚呢?這點,也是聶耳好友張庾候疑惑的,於是他便在信裡問:「你們真心相愛,就得趕緊把婚結了,戀愛總是要結婚的。」可聶耳卻在回信裡道:

「在從前,她和我都有著同一個戀愛觀念,至於你要鼓吹訂婚或結婚,我想還不是急於要解決的事,是不是你也希望我很快地去做『子女忠實牛馬』?」

在這之後不久,袁春暉終究沒能抵擋住母親和家人的催促匆匆與一個商人結了婚。

商人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了迎娶袁春暉的決定,袁春暉問他原因時,商人不緊不慢地說:「我已經迫不及待想把你娶回家了!」

聽到這句話的瞬間,袁春暉迅速轉身,一行清淚順著她的臉頰悄然滑落:她最想聽到的話,她等了幾年都等不來,最後竟被另一個男人如此輕易說出。

袁春暉婚後不久,聶耳終於從朋友口中得知了她嫁人的消息。在確認消息屬實後,聶耳仍舊半天未緩過神。

人世間的事就是這般造化弄人,就在錯過袁春暉後不久。聶耳的事業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他為電影《風雲兒女》改編的《義勇軍進行曲》誕生。這首傾注了聶耳心血的曲子曲調激昂,催人奮進。

1935年5月,百代公司將《義勇軍進行曲》灌成唱片,公開發行。從曲調到歌詞,每一個字、 每一個音符,都擊中當時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這首歌迅速被傳唱大江南北。

而在這不久之前,聶耳以前創作的《賣報歌》也隨著歌劇《揚子江暴風雨》的公演被傳唱開來。而他譜曲的《新的女性》組歌幾乎也在同時深入了大眾。

賣報歌

這首《新的女性》,還是聶耳在上海期間自己去走女工夜路,體會女工辛苦,寫出的「新的女性勇敢向前衝」的奮進之歌。

如聶耳所料,他終於實現了用音樂救國的偉大理想了。在那個苦難、被壓迫的年代裡,這些歌曲不僅振奮了人心,而且成為了人們前進號角一般的存在。

可以說,聶耳這個天才音樂家,是個真正意義上的熱血革命者,他的革命武器是音樂,直接作用於精神和靈魂。

1937年淞滬會戰,謝晉元帶著400餘名壯士死守四行倉庫時,每天都要帶領他們齊唱《義勇軍進行曲》;而這首歌后來也成了臺兒莊戰役時士兵每天都要集結高唱的曲子。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這首歌的特殊曲調和旋律曾振奮了一個時代。今天,作為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依舊是最讓人熱血沸騰的曲目。

可,留下如此曠世奇作的聶耳,卻在真正達成理想後不久的幾個月便在日本神鵠沼海濱遊泳時離奇溺亡了。這年,他年僅23歲。

世人在清理聶耳的遺物時,翻出了大量夾著緬桂花的書。而緬桂花,正是袁春暉家裡的花兒,這花,也是聶耳最喜歡的花。

作家蔡仁偉在詩歌裡說:「花店不開了,花繼續開!你不在了,我也繼續愛。」這,大概是聶耳之於袁春暉。

不是所有的花開,都會結果。但所有的花開,一定都曾美麗過。因為,花開本身,就是一種美。

相關焦點

  • 紅色音符抗戰故事|聶耳與《義勇軍進行曲》
    它就是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近日,81歲高齡的向延生老人接受了記者採訪。向延生是音樂家向隅和唐榮枚之子,一直從事中國近代音樂史研究,曾編輯《聶耳全集》一書,與國歌結下不解之緣。從他的口中,我們了解到了有關《義勇軍進行曲》和它的曲作者聶耳諸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 義勇軍進行曲:不止是國歌|安娥|義勇軍進行曲|田漢|聶耳|國歌|易漱瑜
    聶耳正準備經日本去歐洲避難,聽說田漢被捕後,主動請纓,為影片主題歌譜曲。△ 聶耳與友人合影於1935年4月18日,聶耳到達東京後,很快完成曲譜定稿,並在4月末把定稿寄回上海。影片的主題歌就是《義勇軍進行曲》。這首歌被稱為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聶耳沒想到,這一曲,成為他和田漢合作的絕唱。
  • 王源首演話劇致敬聶耳 演繹《義勇軍進行曲》背後故事盪氣迴腸
    昨晚,王源在《故事裡的中國》之《國歌》中,首次挑戰話劇形式的演出,飾演《義勇軍進行曲》作曲人聶耳。故事圍繞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事關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講述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是如何誕生的。王源雖然是第一次出演話劇,不過演技和臺詞卻表現得十分自然,在前輩王洛勇面前絲毫不遜色。
  • 文史|《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
    文史 |《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 2020-07-26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劫難前完成的《義勇軍進行曲》,成為國歌的不二之選
    剛巧《北京晚報》也於12月27日刊出《〈義勇軍進行曲〉的來歷》,讀者感到和田洪所說的差異很大,便去信《北京晚報》尋求事實答案。最後,《北京晚報》編輯部致函夏衍,請他翻開記憶箱,再說前塵舊事。夏衍直接參與和領導《風雲兒女》的製作,影片中《義勇軍進行曲》的作詞人、譜曲者都是由他委派:一位是他多年的戰友田漢,一位是他提攜栽培的愛將聶耳。
  • 這就是《義勇軍進行曲》譜寫者顛沛流離的短暫一生
    第二件事是聶耳出生了,23年後他譜寫的《義勇軍進行曲》激勵了中國萬千兒女在艱難革命中奮爭、堅持,新中國成立後,這首歌成為中國人民共和國國歌。1929年10月,在一次中文話劇演出活動中,他遇見了自己的初戀女友袁春暉,這是聶耳一生中唯一愛過的女子。
  • 田漢最初將"義勇軍進行曲"寫香菸錫紙?本人記不清
    這首鼓舞中國士兵英勇抵禦外侮的《義勇軍進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而田漢就是地道長沙人——  一、 《義勇軍進行曲》歌詞最初寫在包香菸的錫紙上?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當這曲慷慨激昂的旋律奏響,每一位中國人都會不由自主以莊嚴神聖之情自動肅立,這首原名《義勇軍進行曲》的歌曲早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 聶耳遇難地日本藤澤市鵠沼海岸舉行聶耳紀念活動(圖)
    王健 攝  中新網日本藤澤7月11日電 (記者 王健)在中國國歌作曲者聶耳溺水遇難的日本藤澤市鵠沼海岸,11日下響起《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聲。  由中國駐日使館和東京都日本中國友好協會共同主辦的聶耳逝世80周年紀念活動,當天下午在這裡的聶耳紀念碑前舉行。  1935年7月17日,因躲避追捕而暫居於此的聶耳,在鵠沼海岸的海邊遊泳時溺水遇難,年僅23歲。
  • 田漢與上海及《義勇軍進行曲》
    但籌拍第一部影片《到民間去》沒有成功,所幸他口述的《湖邊春夢》由卜萬倉拍成了影片。在此期間,田漢按易淑瑜的遺願與其好友黃大琳戀愛結婚,不到半年又離了。田漢在事業、愛情皆失敗的情形下去了南京,想藉助南京方面實現自己「銀色的夢」,卻招來左傾朋友們的物議,連他的日本朋友也反對,南京方面又發生了變故,田漢一事無成地回到了上海。
  • 昆明老街上的聶耳故居,國歌創作於日本,23歲意外離世
    歷史上的昆明城南臨滇池,北接蛇山,因城形似龜,故而有著「靈龜之城」的說法。明代一位身居昆明的人,也以一身正氣和勇於擔當的精神,為老街人所敬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作為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城市,昆明成為抗戰的大後方,運輸的大動脈。
  • 「國歌」第一個聽眾是位老太太,她稱作曲者叫「起來」
    眾所周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可是,你知道這首歌曲的出處嗎?圍繞這首歌曲,還有多少不為眾人所知的人和故事?這些人和故事或感人,或振奮人心,或傷感,或有趣、惹人發笑……;國民黨有幾所軍校把《義勇軍進行曲》定為隊列歌曲之必唱曲目;戴安瀾將軍的國民革命軍第200師曾將該曲定為軍歌;張學良要求所部官兵必須學會這首歌,還幾次三番強調官兵齊唱《義勇軍進行曲》的意義;淞滬會戰,堅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曾經數次高唱《義勇軍進行曲
  • 歷史今日12月4日:《義勇軍進行曲》被恢復為國歌
    聶耳在日本東京譜寫的《義勇軍進行曲》定稿手稿。  1982年12月4日下午,在莊嚴的人民大會堂裡,3000多名人大代表舉手一致通過一項決議:恢復《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下面是新華社記者採訪全國政協常委夏衍的通訊摘錄:  「《義勇軍進行曲》高昂激奮,鼓舞人心,催人前進。
  • 聶耳故居|20平的小醫館,18年的青春
    百年前,在昆明甬通街的小醫館內,一位剛出生的男嬰正在哇哇啼哭,沒有人知道待他長大成人,會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英年早逝被安葬在昆明西山,被後世稱為一代人民音樂家……他就是聶耳。曾有人言,雲南當代歷史名人中最應牢記的就是聶耳,每當國歌響起,他滿腔的愛國熱情就又引起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共鳴,今天就讓時光倒流,回到百年前那個昆明的小醫館,重新走過聶耳的一生。
  • ...演繹青年聶耳《故事裡的中國》走進國歌誕生背後不能忘卻的記憶
    為了讓講述更加立體,本次戲劇呈現採用多重「跨時空」式場景,力圖展現出《義勇軍進行曲》中那種超越時空的勇氣、鬥志和生命力。談及劇情設計,戲劇總導演田沁鑫也希望能夠用藝術方式彌補現實的缺憾:「田漢和聶耳最後一次合作是沒有見面的,我們設計了一個比較巧妙的戲劇表達,主要是表現兩個人在不同的環境裡面創作出了《義勇軍進行曲》。
  • 《義勇軍進行曲》誕生往事 建黨主題紀錄片集中播出
    原標題:毛澤東的上海足跡,《義勇軍進行曲》誕生往事,建黨主題紀錄片集中播出 「七一」到來之際,一批建黨主題紅色文化紀錄片將亮相螢屏。1935年5月,由電通公司拍攝的電影《風雲兒女》在上海金城大戲院上映,影片的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流行全國並傳遍世界,鼓舞著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紀錄片《國歌往事》走訪上海與國歌誕生相關的紀念地,通過回顧國歌詞作者田漢和曲作者聶耳的創作經歷,以及《義勇軍進行曲》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經過,講述了一段不平凡的國歌往事。
  • 委內瑞拉為什麼會把《義勇軍進行曲》吹跑調
    壹讀君覺得,反正委內瑞拉的小號手蠻拼的,但這些南美小夥子總算奏完了全曲。而網友所說的國歌「南美版」並不確切,因為不同大洲的國歌有著很明顯的特點,差別不亞於二人轉和越劇。今天,壹讀君教你分辨南美洲和亞洲國歌不同的範兒。  一般來說,歌曲的音調要根據音區來決定,國歌也不例外,起碼得保證在升國旗、奏國歌這麼莊重的場合,不會聽到一幫人破音或者唱不出聲來。
  • 《義勇軍進行曲》是中國人最喜歡聽的一首歌,聽得最多的一首歌
    中國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象徵的歌曲。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1982年1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將其正式定為國歌,2004年3月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聶耳生前用過的這把小提琴,是雲南省博物館當之無愧的「國寶」
    誰也不會想到,幾年後,他用這把小提琴演奏出《義勇軍進行曲》,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他就是聶耳。今天,聶耳的小提琴靜靜地躺在雲南省博物館「百年風雲」展廳,省博為它設立了一個專門的獨立展櫃,供來往的觀眾欣賞。
  • 《為國而歌》觀影會在聶耳故鄉舉行 再現國歌創作動人歷史
    愛國主義影片《為國而歌》由雲南省委宣傳部等單位聯合攝製,以人民音樂家聶耳的成長及創作《義勇軍進行曲》為主線,講述一群心繫祖國命運的青年用熱血和音符鼓舞世人覺醒,激勵前方戰場戰士浴血奮戰的故事。電影獻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定檔10月中旬全國上映。
  • 尋訪聶耳故居「成春堂」:笛聲化作民族魂
    可是,它卻為世人所難忘。   我也記住了它,並不遠千裡來尋訪這座院落。當然,不是為了這所院落,而是為了尋訪一個人,一個用旋律怒吼出中華民族心聲的人。他,就是著名音樂家、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曲作者聶耳。   甬道街邊的聶耳故居很平常,三間土木結構的房屋,好在是座兩層樓。嚴格地講,這不是聶家的祖業,是房東楊家的房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