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日劇的朋友,一定不會對居酒屋感到陌生。
各類職業劇都不乏發生在居酒屋裡的故事。對現代的日本人來說,居酒屋是下班之後,小酌一杯放鬆心情的地方;也是枯燥工作日裡的綠洲,可以在這裡做回自己,收拾心情面對明日的工作。
日劇《重版出來!》裡,出版社的社員一到下班就會聚集在會社樓下的居酒屋,卸下所有等級身份,做回自己
而像《深夜食堂》和《孤獨的美食家》這樣的劇,則替我們普及了,原來日本料理除了高級的壽司刺身和宅男宵夜首選的拉麵以外,還有天婦羅、燒鳥等等平民又好吃的美食。
在「禁足」在家的這段時間裡,只能望梅止渴地讀著關於居酒屋的文字,但我也因此找到不少關於居酒屋的有趣小細節,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等到可以出門的時候,我們去喝一杯吧!
01:: 專為古代「空巢青年」而生 ::
我們今天熟悉的有吃有喝的居酒屋,其實是江戶時代兩類庶民餐飲店,「煮賣茶屋」和「酒屋」的合體,而它們都興起於一場火災。
發生在1657年3月2日到4日的明歷大火,號稱江戶三大火災之一,幾乎整個東京(當時稱為江戶)都被付之一炬。大火撲滅後,來自日本各地的工人聚到了江戶進行重建工作。這群湧入江戶的新人口,自然以年輕男性居多,喝酒的地方自然必不可少,於是,可以站在酒桶邊上或者坐在裡面慢慢喝的「酒屋」(能夠坐在店裡喝酒的也叫做「居酒屋」)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同時,他們大都是在江戶租房住的單身男性,就和現代的「空巢青年」一樣,很少在家裡做飯吃,而當年也沒有外賣 app,為了滿足他們吃飯的需要,一種提供燉菜和茶水的「日式茶餐廳」——煮賣茶屋(或者簡稱「煮賣屋」)開始湧現。
逐漸地,隨著同行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酒屋們希望客人能在店裡多呆一陣;而煮賣屋也希望客人在非飯點時間也能光顧。於是,很多酒屋也開始供應下酒小菜,而煮賣茶屋也賣起了酒,變成「煮賣酒屋」。隨著酒屋的菜式越來越豐富,酒屋和煮賣屋的界限也日漸模糊,最後,它們都被統稱為居酒屋。
02:: 一杯酒可以有三種喝法 ::
既然最終被保留下來的名字是「居酒屋」,說明它的核心始終是那一杯中物。日本的居酒屋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一坐下一定要先點一杯飲料,而不是先點菜。而飲料,一般來說就是酒了。除了大家都很喜歡的啤酒、清酒和梅子酒,裝在一個附帶杯子的錐形瓶裡之外,還有一種特別的清酒喝法。
在日本有些居酒屋裡,清酒不是以一般的「瓶」或者「壺」為單位,而是以一合(180cc)為單位。而當你點「一合」清酒,店員便會真的拿出一個正方形的小盒子(稱為「木抍」),在裡面放一個小酒杯,然後往小酒杯裡斟酒,還會故意讓一部分酒從小酒杯中溢出,流到木抍中。
客人喝酒時,要先吸飲酒杯中心的清酒,喝到不容易溢出的程度後,再拿起酒杯慢慢品用。喝完杯裡的酒,再將木抍中的酒倒回杯中,將混合著木頭香氣的殘酒一飲而盡。用這樣的方法,一小杯酒,也可以喝出三種不同的味道和心情呢。
03:: 下酒小菜裡的風物誌 ::
今天,無論你在哪裡走進一家居酒屋,都總能找到標誌性的那些食物,如燒鳥等各類燒物、天婦羅等炸物、刺身或是茶泡飯和拉麵之類的主食。
所有這些,都屬於居酒屋中的標準食物,任何一家有追求的居酒屋都會供應,並且不會做得太差。而真正能見主廚的功力和店家的歷史的,卻是那一份下酒的小菜。
在客人坐下來點了酒之後,店家就會(強制)送上一份要收費(但不貴)的下酒菜。
這份下酒菜,在如東京這樣的關東地區一般叫做「お通し」,意指引導客人入座。客人坐下來點了酒,按理就需要奉上一點開胃小菜,供客人下酒,也是為主食的到來作準備。而在關西地區(例如大阪),則有一個很有趣的名字,叫「突き出し」,源於江戶時代妓女的初夜。顧名思義,在關西人看來,這碟小菜不僅可以用來下酒,還是一頓美好大餐到來前值得好好培養的「前戲」。
因為這種對下酒菜的不同定義,關東地區居酒屋的下酒菜分量較少,材料也比較平民化,主要以地方的特產為主,如北海道的松前漬、茨城縣的鮟鱇魚肝、高知縣的酒盜、福岡縣的辣明太子等等。而在關西的居酒屋,因為這份下酒菜往往被視為前菜,因此在價格和食材的豪華程度上都會比較高。
當你走進一間陌生的居酒屋,只要看看坐下時店家奉上下酒菜,就能看出這家居酒屋的淵源。
不過,如果你在日本以外走進一家居酒屋,或者走進的是中國人開的居酒屋,奉上的下酒菜更有可能是一碗毛豆
04:: 結帳不用「談錢」 ::
俗話說,談錢傷感情,不談錢更傷感情。在「不給別人添麻煩」方面鍛鍊到極致的日本人,在居酒屋的結帳方式上,想盡了各種不需要「談」也能順利結帳的方法。
在一些居酒屋裡,店家會準備好不同顏色或形狀的牌子,以100日圓為單位分隔,每當客人點菜時就把相應的價碼放在桌面上。或者將不同價碼的食物,用不同形狀的碟子來盛放。就像吃迴轉壽司,結帳時,店員只要計算桌上的牌子或碟子,明明白白,沒有任何爭論價錢的需要。
日劇《99.9 刑事專門辯護士》
而有些做得更細緻的居酒屋,尤其是在所謂的「立飲屋」(大家站在吧檯邊喝酒和吃小菜,吃完就走)中,一般桌子旁邊會放一個小碟子或者小盒子。客人選定位置,點過酒菜之後,要自覺地算好該付的錢,放入小盒子中。店員把食物拿過來的同時,會順手拿走盒子,完成結帳,期間一句話都不用「談」。
05:: 由女性打開的新空間 ::
從江戶時代誕生以來,居酒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是只有成年男性才能進入的空間。
最開始的時候,進來居酒屋喝酒吃飯的,大多是貨郎、武家雜役、馬夫、轎夫、船夫、打散工的人和低階武士。除了比較高檔的居酒屋會聘用女性服務員,一般的「良家婦女」不會進入這陽剛之地。
到了1970年代,上居酒屋的人從販夫走卒變成了上班族,然而它依然是男性之間放鬆和社交之地。下班之後到居酒屋喝一杯,固然是很多中年男人回家前鼓起勇氣的儀式。另一方面,如果一個男人下班之後居然直接回家,沒有跟上司同事或者客戶上居酒屋「應酬」,也是一個令人擔憂的信號。
直到1980年代,隨著飲料和餐點的選項越來越多元,更重要的是,允許大聲喧譁的連鎖居酒屋的出現,才讓一般的女性也開始進入居酒屋。而女性的進入,意味著居酒屋顧客群體的一次大擴展,因為除了閨蜜,女性還會帶來自己情人、丈夫或孩子。
這就讓居酒屋中的可以發生的對話,開始超越充滿「直男」色彩的工作、權力和金錢,增加了更多令人感覺柔軟的部分,讓我們在日劇裡能看到的那些溫馨的時刻成為可能。
女性的進入,讓居酒屋在日本這個等級分明的社會,成為了一個難得的「曖昧」的空間。
如今,一間間或大或小的居酒屋早已跨越國界,成行成市,成為很多地方的年輕人享受溫暖美味的食物和三五知己喝酒聚會的空間。
而異國的人們喜歡居酒屋,大概也是喜歡它相對豐富而又不失日料水準的食物、暖色調的空間、充分考慮氛圍和人的需要而準備的各種器具,以及在對各色人等的開放中暗藏著各種好玩的小規則帶來的在規矩和放鬆的之間那種微妙而剛好的氛圍吧。
真心期待,到疫情宣告結束的那一天,約上三五知己到喜歡的居酒屋,面對面地碰杯慶祝。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