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文媒體參觀月港船廠,駐足觀賞。 張斌 攝
中新網漳州11月24日電 (張金川 何凌霄 夏惠娟)每家每戶門前都立著一床竹蓆,不足一公裡的海岸線就有七個碼頭和七座廟……第一次來到位於福建漳州龍海市海澄鎮的月港,目睹這些民風民俗,美國《亞省時報》社長甄凱嬰驚嘆不已,「這在別處是沒見過的。」
「行進中國·海外華文媒體漳州行」11月21日至24日在漳州市舉行。連日來,來自21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家海外華文媒體代表踏訪龍海月港、南靖東溪窯址,探尋「海絲」遺蹟。
福建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和發祥地。月港,早在16世紀開始就逐漸興盛起來,一度成為外貿通商口岸,與漢唐時期的福州甘棠港、宋元時期的泉州後渚港和清代的廈門港,並稱福建古代「四大商港」。
「海外華媒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甄凱嬰表示,要講好「海絲」故事,讓更多的人了解月港,了解福建的「海絲」文化。
走進月港,也是香港中國通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爾冬強期待已久的。參觀月港「海絲館」,實地考察月港古碼頭遺址,爾冬強「非常興奮」,他說,看到古老的造船廠建築,從中可以感受到當時造船業的興旺景象。
讓爾冬強更為欣喜的是,當地政府和老百姓把這些「海絲」遺蹟保護得很好,「看著各種各樣的廟宇、古民居,這麼小的村莊也有自己的一個博物館,還有小型造船廠在造船,這些都是令我覺得很高興的一件事情。」
不只是月港,南靖東溪窯也是漳州的一處重要「海絲」遺蹟,是明朝中後期經「海上絲綢之路」出口外銷瓷的重要產地。彼時,這裡燒制的瓷器經月港輸出海外,流傳很廣,遠銷東南亞、日本、歐洲甚至非洲一帶。
在南靖東溪窯博物館裡,看到種類豐富、工藝精美的東溪瓷,中歐新聞社總編輯黃頻感慨不已,「能夠看到當時貿易的盛景。」
爾冬強也說,要把「海絲」文化發揚光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