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訪月港觀窯賞瓷 海外華媒:講好「海絲」故事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海外華文媒體參觀月港船廠,駐足觀賞。 張斌 攝

中新網漳州11月24日電 (張金川 何凌霄 夏惠娟)每家每戶門前都立著一床竹蓆,不足一公裡的海岸線就有七個碼頭和七座廟……第一次來到位於福建漳州龍海市海澄鎮的月港,目睹這些民風民俗,美國《亞省時報》社長甄凱嬰驚嘆不已,「這在別處是沒見過的。」

「行進中國·海外華文媒體漳州行」11月21日至24日在漳州市舉行。連日來,來自21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家海外華文媒體代表踏訪龍海月港、南靖東溪窯址,探尋「海絲」遺蹟。

福建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和發祥地。月港,早在16世紀開始就逐漸興盛起來,一度成為外貿通商口岸,與漢唐時期的福州甘棠港、宋元時期的泉州後渚港和清代的廈門港,並稱福建古代「四大商港」。

「海外華媒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甄凱嬰表示,要講好「海絲」故事,讓更多的人了解月港,了解福建的「海絲」文化。

走進月港,也是香港中國通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爾冬強期待已久的。參觀月港「海絲館」,實地考察月港古碼頭遺址,爾冬強「非常興奮」,他說,看到古老的造船廠建築,從中可以感受到當時造船業的興旺景象。

讓爾冬強更為欣喜的是,當地政府和老百姓把這些「海絲」遺蹟保護得很好,「看著各種各樣的廟宇、古民居,這麼小的村莊也有自己的一個博物館,還有小型造船廠在造船,這些都是令我覺得很高興的一件事情。」

不只是月港,南靖東溪窯也是漳州的一處重要「海絲」遺蹟,是明朝中後期經「海上絲綢之路」出口外銷瓷的重要產地。彼時,這裡燒制的瓷器經月港輸出海外,流傳很廣,遠銷東南亞、日本、歐洲甚至非洲一帶。

在南靖東溪窯博物館裡,看到種類豐富、工藝精美的東溪瓷,中歐新聞社總編輯黃頻感慨不已,「能夠看到當時貿易的盛景。」

爾冬強也說,要把「海絲」文化發揚光大。(完)

相關焦點

  • 泉州德化古窯新生復甦「海絲」記憶
    德化位於海上絲綢之路古港泉州的北部,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輸出商品「德化瓷」就產於此地。到明清時期,德化白瓷因溫潤如玉、叩擊如磐而大量遠銷海外,被當時的歐洲譽為「中國白」。這些代表著中國白瓷最高水平的德化瓷,燒制於當地的龍窯內,而蔡徑村的月記窯就是留存至今還在使用的傳統龍窯。
  • 泉州民間收藏者的「海絲情緣」
    廖靜 攝中新網泉州5月29日電 題:泉州民間收藏者的「海絲情緣」作者 廖靜「泰興號」沉船出土的文物、印有海外文字的出口型瓷盤、各種具有海外風情的古代生活器皿……郭福榮的家,儼然就是一個縮小版博物館。一件件與中國古老「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藏品,琳琅滿目。
  • 泰國頭條新聞社:海外華媒的時代擔當
    泰國頭條新聞社:海外華媒的時代擔當
  • 福建泉州點亮唐代古城門 講古「海絲」故事
    9月29日晚,福建泉州舉行城門講古開機暨點亮泉山門儀式。圖為二十四節令鼓表演。 孫虹 攝中新網泉州9月29日電 (記者 孫虹)始建於唐朝的福建泉州「泉山門」29日晚間被「點亮」。在沉寂多年後,重新走進公眾視野的古城門,激活了「海絲」起點的城市記憶。在當晚舉行的城門講古開機暨點亮泉山門儀式上,二十四節令鼓震撼開場,凸顯出城門的古樸厚重;閩南童謠聲聲入耳,詮釋了泉州方言的獨特魅力;《泉州講古》主講人楊江東、王培煥為帶來《圓仙夢》《較角嬸》等精彩故事,博得現場觀眾陣陣喝彩。
  • 海外華媒代表探訪天津 品麻花親近食文化
    70餘位海外華文媒體代表走進天津百年老字號企業「桂發祥」 周欣嬡 攝中新網天津7月14日電 (記者 周欣嬡)2018「中國·天津華僑華人創業發展洽談會暨世界僑商項目與商品博覽會」13日至16日在天津舉行,來自63個國家和地區的千餘位嘉賓與會。
  • 海外華媒構築全球華人「文化家園」
    海外華媒構築全球華人「文化家園」 >   中新社北京9月5日電 題:海外華媒構築全球華人「文化家園」  中新社記者 張冬冬  「高科技與信息傳播使人們關注當前與未來時,多元文化中的『家國情懷』卻恰好成為滾滾紅塵紛紜繁雜的世界中的心靈棲息地……」第七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召開前夕,美國《紅杉林》雜誌總編輯呂紅撰文解讀海外華文媒體在異域文化中對「家國情懷」的堅守。
  • 人生如瓷細細品——電視劇《景德鎮》觀後
    該劇以景德鎮陶瓷文化為載體,以明朝初年景德鎮大窯頭張天三及其父兄、同行燒窯制瓷的傳奇故事為文本,生動呈現了景德鎮瓷器從元代青花到明代制瓷多元發展的歷史,描繪了一幅幅制瓷工匠弘揚傳統、海納百川、創新革新的人物群像。撥開濃重的歷史煙雲,無言的瓷語淋漓釋放蓬勃的生命力。通看全劇,觀眾對景德鎮有了更深的認識。她不僅是一個以瓷器聞名的地名,更是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
  • 千年窯火,綿延不息,瓷業英雄,永垂不朽
    「千年窯火,綿延不息;瓷業英雄,永垂不朽。」10月19日,作為2019瓷博會重要配套活動之一的督陶官唐英誕辰337周年紀念座談會、督陶官唐英紀念館開館揭牌暨景德鎮明代葫蘆窯復燒點火儀式在古窯民俗博覽區舉行,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文化文史與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修福金,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書記曹雄泰,副市長熊皓,著名歷史學家、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央視《百家講壇》主講閻崇年,國際民間藝術組織IOV全球副主席、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專家、中華海外聯誼會常務理事陳平
  • 美瓷鑑賞—均窯方耳三足爐
    是宋瓷五大名窯之一。均窯有唐均,宋均,金均,元均,明均之分。鈞瓷與其他瓷器一樣,由陶器演變而來,是對陶器的繼承和延續。根據考古發現和對現存古鈞瓷的研究,古代鈞瓷的器型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日用生活器皿類器型,另一類為陳設類器型。有的專家認為,以碗、盤、碟、爐、鼎等民間日常用器為主的俗稱民鈞。與此對應的,是以花盆、洗、尊、瓶等為主的造型,俗稱官鈞。官鈞瓷器,造型大雅,窯變美妙,被認為鈞瓷中的珍品。
  • 海外華媒走進漳州臺商投資區:訪僑村 進古廟 探臺企
    海外華媒走進漳州臺商投資區:訪僑村 進古廟 探臺企 2018-11龔雯 攝   中新網漳州11月25日電 (張金川 何凌霄 夏惠娟)作為「行進中國·海外華文媒體漳州行」的最後一站,海外華文媒體採訪團一行24日上午來到福建漳州臺商投資區參訪。
  • 「碗託」築起泉州古厝牆 曾見證「海絲」繁榮
    中新社泉州4月13日電 題:「碗託」築成泉州古厝牆 曾見證「海絲」繁榮  作者 廖靜  一個個千年古窯中殘留的原窯「碗託」壘成牆基,與泉州古紅磚厝相輝映,展現了閩南古厝獨特的建築風情;而這道獨特的「風景線」正與宋元時期泉州作為「東方第一大港」的歷史有一段不解之緣。
  • 海外華媒從業者的"百態人生"生活篇:我的青蔥歲月
    中新網北京8月17日電 題:海外華媒從業者的「百態人生」之生活篇:我的青蔥歲月  作者 王海波  編者按:海外華文媒體為僑胞們提供著祖國和居住國的各種信息,更憑藉其獨特性服務於海外華僑華人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
  • 德化存留柴燒龍窯 窯工:燒一次窯,就要掉一層皮
    日前,來自全國各地的40多家晚報記者共80多人陸續來到泉州德化,參加「行進中國 精彩故事」全國晚報總編、記者走進「世界瓷都」德化採訪活動。為期三天的採訪,中國陶瓷電商峰會、泉州「東亞文化之都」和德化「世界陶瓷之都」的魅力已成為大家談論的焦點……  借力海絲 「擦亮」德化瓷  早在宋元時期,德化陶瓷就伴隨海上絲綢之路,風靡全世界。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稱讚「德化瓷器首屈一指」,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盛讚德化「製造的碗及瓷器,既多且美」。
  • 泉州古窯「碗託」築成「奇牆」 見證海絲輝煌
    獨一無二 城東有面「碗託」牆 由東門窯遺物築成,見證海絲輝煌,至今未發掘保護位於後路的東平窯遺址附近有大量的瓷碗碎片南北二窯 見證海絲輝煌  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對外貿易上,瓷器是必不可少的貿易品。
  • 華媒走進濟南「僑夢苑」 關注海外人士「山東機會」
    華媒走進濟南「僑夢苑」 關注海外人士「山東機會」 2019-10-孫婷婷 攝   十國華文媒體走進濟南「僑夢苑」 關注海外人士「山東機會」  中新社濟南10月16日電 (孫婷婷)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吉爾吉斯斯坦等10個國家的近20位海外華文媒體負責人16日走進濟南「僑夢苑」,了解當地招商引資政策,關注華僑華人投資創業機會。
  • 德化窯-白瓷藝術
    中國瓷器藝術珍品-德化窯瓷器,是我國福建沿海地區古代外銷瓷的重要產地之一。德化窯以生產精細的白瓷著稱。產品從宋元時期就已經遠銷海外,並贏得了絕佳的讚譽。紫色百合香為您介紹德化窯-白瓷藝術,使您深入了解溫潤如玉的德化白瓷。
  • 眾籌丨明成化三秋杯,比雞缸杯更傳奇的鬥彩瓷,精巧復刻
    青花鬥彩三秋杯,現在十六鋪生活館眾籌眾籌價:480元起眾籌時間:2020年11月20日~2020年12月20日發貨時間:眾籌結束後10個工作日發貨,全國包郵細賞三秋杯精巧之美清代不同時期的鬥彩三秋杯鬥彩,即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結合。
  • 吉州窯 黑釉瓷 木葉天目盞
    其中黑釉瓷似在北宋時期才開始燒造,黑釉瓷是吉州窯開放「異彩的山花」,日本人稱之為「天目瓷」, 窯口燒制的黑瓷,因含鐵量較重和燒窯時保溫時間較長,所以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鐵結晶, 有玳瑁斑,木葉紋,剪紙貼花等,但最具藝術魅力的還是木葉天目。
  • 掌門說瓷--什麼是柴窯、氣窯、電窯,柴窯與柴燒的區別,及我們做...
    諸位好,我是老胡!感謝朋友們對上一篇文章的關注和閱讀,讓我有更大的動力來開始這篇的陳述!說實話,每個行業都會有各自的不可、不能曝光的隱私,並且一個不小心都有可能觸動到別人的利益 ,陶瓷行業也是。這也是我作為這個行業內的從業者不想去做也不想去看到的事情。
  • 康熙官窯瓷器「設計師」,呈瓷樣數百種,終於燒成絕佳的御窯瓷器
    康熙祭紅釉筆筒御窯廠瓷器「官樣」設計者說到「官樣」就不得不說其設計者--劉源,當時江西景德鎮開御窯,劉源呈瓷樣品數百種。劉源不僅善畫,其賞鑑書畫的能力可以達到鑑定古代「珍品」的水平。劉源、高士奇(高士奇曾供職南書房,是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一同為皇上鑑定書畫,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劉源的藝術造詣水平著實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