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輝煌,尤其民間傳統文化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其中為廣大人民群眾熟知的俗語就是最好的證明,不僅言簡意賅,而且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像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就是這樣一句很好的俗語,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呢?
1.俗語來源
早在宋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飛禽走獸之爭。宋朝重文抑武,文官衣服上的補子以飛禽為主,武將則以走獸圖案居多,所以飛禽在古代人的心目中要遠比走獸更高級。久而久之,這種思維文化開始在民間流行,逐漸形成了飛禽走獸在人們心中優劣高下的思維定勢。所以才會有「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的說法。這句俗語從開始就一直在民間流傳,直到現在社會依然風生水起。
2.寧吃飛禽四兩
飛禽無論口感還是肉質都很可口,吃起來味道很好,這是因為飛禽是白肉,而白肉既包括雞鴨又包含了魚蝦等,脂肪含量較低,不飽和脂肪含量較高,蛋白質和營養價值普遍不低,所以古話說「吃畜肉不如吃禽肉,吃禽肉不如吃魚肉」也同此理。
3.不吃走獸半斤
走獸就是家畜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紅肉,主要包括牛羊豬,我們都知道這些都是我們吃的主食,紅肉脂肪含量高,營養價值也較白肉略低,並且不易於消化吸收,尤其是兒童和老人。
4.科學內涵
飛禽也就是白肉不飽和脂肪含量相對較高,更容易降低體內的低密度脂蛋白,以平衡高密度脂蛋白,從而起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而走獸也就是紅肉脂肪含量高不容易消化,還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這也就是寧願選擇四兩的禽肉也不要半斤的畜肉,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在沒有任何科學儀器的協助下依然能夠總結出如此深刻的道理。
通過以上的介紹想必大家對「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了其中蘊含的科學內涵,雖然在現代社會中飛禽和走獸已經成為了重點保護動物,堅決杜絕食野味,但其涵蓋的意義卻未曾改變,對比你怎麼看,歡迎大家討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