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2021-01-15 三農知心人都知道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輝煌,尤其民間傳統文化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其中為廣大人民群眾熟知的俗語就是最好的證明,不僅言簡意賅,而且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像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就是這樣一句很好的俗語,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呢?

1.俗語來源

早在宋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飛禽走獸之爭。宋朝重文抑武,文官衣服上的補子以飛禽為主,武將則以走獸圖案居多,所以飛禽在古代人的心目中要遠比走獸更高級。久而久之,這種思維文化開始在民間流行,逐漸形成了飛禽走獸在人們心中優劣高下的思維定勢。所以才會有「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的說法。這句俗語從開始就一直在民間流傳,直到現在社會依然風生水起。

2.寧吃飛禽四兩

飛禽無論口感還是肉質都很可口,吃起來味道很好,這是因為飛禽是白肉,而白肉既包括雞鴨又包含了魚蝦等,脂肪含量較低,不飽和脂肪含量較高,蛋白質和營養價值普遍不低,所以古話說「吃畜肉不如吃禽肉,吃禽肉不如吃魚肉」也同此理。

3.不吃走獸半斤

走獸就是家畜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紅肉,主要包括牛羊豬,我們都知道這些都是我們吃的主食,紅肉脂肪含量高,營養價值也較白肉略低,並且不易於消化吸收,尤其是兒童和老人。

4.科學內涵

飛禽也就是白肉不飽和脂肪含量相對較高,更容易降低體內的低密度脂蛋白,以平衡高密度脂蛋白,從而起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而走獸也就是紅肉脂肪含量高不容易消化,還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這也就是寧願選擇四兩的禽肉也不要半斤的畜肉,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在沒有任何科學儀器的協助下依然能夠總結出如此深刻的道理。

通過以上的介紹想必大家對「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了其中蘊含的科學內涵,雖然在現代社會中飛禽和走獸已經成為了重點保護動物,堅決杜絕食野味,但其涵蓋的意義卻未曾改變,對比你怎麼看,歡迎大家討論交流。

相關焦點

  • 老話說:「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啥意思?古人傳下的講究
    老話說:「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啥意思?古人傳下的講究現在人們非常注重飲食健康,這裡的健康不單單是食物的新鮮程度,更多的是指搭配的均衡程度。現在基本上每個家庭都能做到大魚大肉,可是大魚大肉已經不流行了,相比較而言,人們更願意吃清粥小菜,其中的道理想必不用多說,大家也知道吧。有一句老話這麼說到,「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古人何出此言呢?照理說,在當時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有的吃就已經算很不錯了,特別是有肉吃就該偷笑了,可是為什麼還會對肉進行挑三揀四呢?
  • 「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鵝肝被稱為「人體軟黃金」
    正應了那句俗話「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營養介紹】野雞肉富含蛋白質、鈣、磷、鐵、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脂肪含量低,且脂肪中所含的脂肪酸多為不飽和脂肪酸,熔點較低,易於被人體消化吸收。
  • 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浩如煙海的歷史塵埃間,我們的老祖宗總結了眾多飽含生活哲理的俗語,如「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 「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 「寧可夜宿荒墳,不可旅居古剎」 「寧娶從良女,不娶過牆妻」等等。
  • 「寧讓狗咬,別讓鵝啄,寧願窮死,不娶活漢妻」,有啥道理?
    「寧讓狗咬,別讓鵝啄,寧願窮死,不娶活漢妻」,有啥道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漢語充滿意味深長,成語更是我們漢語的精髓!所以也是我國數與眾多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俗語兒,這就屬於寧讓狗咬,別讓鵝豚寧願窮死不取活旱期。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母雞不蹄公雞鳴,三更雞叫宅不寧」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呢?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母雞不蹄公雞鳴,三更雞叫宅不寧」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呢?說起農村的俗語俗話,可能有些朋友會略知一二,因為這些俗語俗話,都是經歷了幾千年而流傳下來的。雖然有一些沒有科學考證,聽起來也像無稽之談,但有一些老話,卻也是非常有道理的,都是經過生活經驗的總結,從而得出的。那麼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句,可能第一次聽,不知道其說的是什麼,但去細細深究的話,到也能感嘆出老人們的智慧。像有句俗語叫做,「母雞不蹄公雞鳴,三更雞叫宅不寧」。
  • 農村俗語「寧娶富家奴,不娶窮家女」,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從前老人們常說「寧娶富家奴,不娶窮家女」,一句話就詮釋了從前的人們找老婆的眼光。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是否有道理呢?在舊社會,很多富裕的人家都會僱傭或者收買奴僕在家中幹活,而「丫鬟」這個職業也就因此而產生。從前的人孩子生的多,如果家裡窮根本就養不起。
  • 俗語「寧在墳頭過夜,不從空屋老宅過」,啥意思?有什麼講究嗎
    俗語「寧在墳頭過夜,不從空屋老宅過」,啥意思?有什麼講究嗎生活在農村,總能聽到身邊的老人時不時的說上幾句「順口溜」,這些「順口溜」念起來非常順口和押韻,看似粗糙實際上仔細品味一下裡面還蘊含著深厚的大道理。
  • 農村俗語「打小夫妻甜如蜜,半路配偶搭夥過」啥意思?有道理嗎?
    什麼是俗語?俗語也叫俗話,俗言,也是熟語的一種,它是流行於民間的通俗語句,帶有一定的方言性。俗語與老百姓日常生活貼得比較近,生活,工作,寫作都離不開俗語。網絡語言「大行其道」的當下,許多人對俗語不是很重視,但對老人來說,俗語卻影響著自己的一生,有些俗語雖俗,但卻十分含蓄,不乏哲理,比如說「寧吃十分虧,不使一點壞」,不僅說明了吃虧是福的道理,更告誡人們凡事都要光明磊落,不要背後傷人。那麼今天老農就繼續為大家分享以下兩則俗語,你們知道啥意思嗎?有道理沒?
  • 農村俗語:「寧做螞蟻腿,不做麻雀嘴」,是什麼意思?道理何在?
    俗語作為民間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從古至今深受農民喜愛。它言簡意賅,但是對事物的見解一針見血,能夠發人深省,搞明白它的精髓所在,會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所以農村俗語在廣大鄉村地區,通過多年口口相傳,幾乎是家喻戶曉。
  • 農村俗語:「吃貓食八十八,吃狗食九十九」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嗎
    一拍腦袋,恍然醒悟,又掉俗語的坑裡了。農村俗語頗為擅長用誇張的手法來表達一種真實有用的意圖,隨便舉個例子「野花進房,家敗人亡」,一朵花進門能讓人家敗人亡?誇張!吃貓食吃狗食能過八九十歲?誇張!但就是因為誇張,人們才更容易記住俗語中的道理,這些俗語除了誇張的手法,還有隱喻,這裡的花指的是第三者,這裡的吃貓食,吃狗食指的是吃東西的特點,吃東西像貓一樣挑剔,像狗一樣隨意。
  • 農村俗語「羊不姜、雞不椒、狗不蒜」是啥意思?這樣做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羊不姜、雞不椒、狗不蒜」是啥意思?這樣做有道理嗎?哈嘍,大家好,我是大廚江一舟,今天又到了和大家分享美食的時刻了,你準備好了嗎?「民以食為天」,吃飯乃是人生的頭等大事。說起吃飯,就必須有人做飯才能吃到飯。
  • 農村俗語「女人指頭短,不缺吃和穿」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衣食住行是人的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尤其是在過去那種非常貧窮的偏僻農村裡,人們世世代代更是渴望能夠過上溫飽不愁,衣食無憂的日子。為此,千百年來在農村中就會流傳著一些關於人的長相,和生活狀況相關聯的老話俗語什麼的。那麼,農村俗語「女人指頭短,不缺吃和穿」是啥意思?真的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啥意思?有道理嗎?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俗語不僅生動,而且寓意詼諧深刻,都充分反映了百姓的生活,大多數俗語都是起源於農村,因此在農村流傳著很多蘊含做人道理的俗語、諺語,經過千百年的時間沉澱,有的流逝,有的越發的凝練,一句句老話,是農民生活中智慧的結晶。比如這句:「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老祖宗說的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 農村俗語「娘家的飯香,婆家的飯長」是什麼意思?有啥道理嗎?
    摘要:農村俗語「娘家的飯香,婆家的飯長」是什麼意思?有啥道理嗎?文/農夫也瘋狂俗語是我國民間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其涉及的面非常廣,多數和天氣、地方習俗、生活等息息相關。和大部分的民間文化一樣,俗語也基本是以口頭的形式流傳,很少出現在教科書上,這也是導致很多俗語逐漸失傳的一個主要原因。在農村有不少的老人,他們對於生活中很多的事情、看法,都可以用一句俗語來簡單概括。農夫一直對於俗語比較著迷,經常把自己聽到,看到的俗語和的家分享。今天要和的家分享的俗語是「娘家的飯香,婆家的飯長」是什麼意思?有啥道理嗎?如果有不妥之處,也請大家多多包涵。
  • 雞頭、雞屁股、雞翅尖,到底哪個有「毒」不能吃?別再吃錯了
    家裡老人常說「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飛禽指的是雞鴨鵝等禽類,而走獸則指的是豬牛羊等家畜。我們現代人肚子裡的「油水」都不少,而雞肉營養價值很高,脂肪含量卻相對較低,對於現代人來說是非常健康的肉類來源。
  • 俗語「接東不接西,接西出孤叟」,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特別是俗語,更是獨樹一幟,俗語雖俗,但其中的道理卻不俗,短短一兩句,就能揭露的現實意義,引人深省回味無窮。俗語雖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更迭,但仍然日新月異,枝繁葉茂,並不斷的在去其糟粕,留其精華的中傳承中,其中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人們通過俗語能學習一些道理,來彌補自己對生活的認知,如今俗語雖依然大放異彩,但對當下年輕人來說,卻對其不屑一顧,認為這只是古人的懵懂無知,殊不知,細細品味的話,裡面的深刻含義是書本上根本無法學習到的,比如說「人有三寶,醜妻,薄地,破棉襖」,就簡潔形象的告訴我們
  • 俗語「要煙、蹭飯,其人必賤」,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俗語「要煙、蹭飯,其人必賤」,是啥意思,有道理嗎?俗語是代表著我國農村淳樸民情的,它的內容樸實無華但是句句含金量都是非常多的,我們都知道在我國上個世紀國家發展並沒有非常好的時候,很多人不僅上不起學,有很多家庭連吃頓飽飯都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在當時很多人並沒有想著能夠多有錢,他們唯一的願望就是能夠吃飽飯。
  • 俗語:寧丟錢財萬貫,不舍房屋向南,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
    俗語:寧丟錢財萬貫,不舍房屋向南,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俗語起源於古代的勞動農民,因為其富含深刻的道理,簡練的語言,十分具有傳播性,所以才能一一直流傳至今。但是有的俗語是有一定的地域性,也就是說只適合在某一個地區的情況。
  • 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裡,留下來了很多的農村俗語,這些農村俗語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而且字字珠璣,句句屬心。而這句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就很明確的說了這一點,那麼這句俗語的意思是什麼呢?
  • 俗語:「雨走一片,雹打一線,風卷一點」,啥意思?有道理嗎?
    俗語:「雨走一片,雹打一線,風卷一點」,啥意思?有道理嗎?有一位百歲老人告訴我們說:「說也奇怪,聽也奇怪,說出道理就不奇怪」,意思是說,大家對俗語的準確程度感到非常吃驚,說的人也有一知半解的,聽的人更是大惑不解,只要有人把道理說明白了,也就不感到吃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