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主要聚居在中國湘西、鄂西兩個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少數散居在四川省的酉陽、秀山、石柱、黔江和湖北宜昌地區的五峰、長陽等縣。人口835萬人(2013年統)。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通用漢語漢字,僅有湘西的保靖、龍山、泳順及鄂西的來鳳等縣少數偏僻山寨保留著土家語。土家族人民喜愛歌舞,每年農曆正月和三月是傳統的歌舞節「社巴日」。
土家族民間歌曲按土家族的傳統習慣可分為山歌、薅草鑼鼓、勞動號子、搖兒歌與兒歌、風俗歌等5種。
1、山歌:土家族山歌在語言上有土家語山歌和漢語山歌兩種;在聲腔上有高腔和平腔之分;在結構上有「一聲子」、「三聲子」、「四句頭」、「五句子」之別;在內容上有情歌、古歌、禮儀歌、生活歌、苦情歌等。土地革命時期,湘鄂西蘇區產生過大量革命山歌,在鬥爭中起過積極作用。四句歌,亦稱「四句頭」,是流傳較普遍的山歌。歌詞為7字4句,故名。湖南龍山永順等縣流行的土家語四句頭平腔山歌,音域不寬,音調多級進和三度進行。見下例: 此外,保靖縣流行的沿河腔、坡頭腔,龍山縣的洛塔山歌,鄂西鶴峰太平的茅壩山歌,皆屬於四句頭山歌。五句歌,是由一個重複的上下句中間插進一個變化句而成。其結構形態有兩種:一種是流行在保靖、永順及桑植的五句歌,變化句插在 2、3句之間;一種是流行在桑植偏遠山村的五句歌,其變化句插在3、4句之間,手法特殊,別具一格。連八句,主要流行鄂西地區。由前後若干五字句中間插入,字數規整,連說帶唱,成八句數板。音調連貫緊湊,一氣呵成。形式生動活潑,內容多表現愛情,由一或多人用高腔演唱,歌詞固定。穿歌子,又稱穿號子、穿五句,是一種結構比較複雜的高腔山歌。由「號兒」(四句頭山歌)和「歌兒」(五句子山歌)組成,「歌兒」由歌師領唱,「號兒」由眾人幫腔。演唱特點是先唱「號兒」後唱「歌兒」,再將「號兒」的1、2、4句分別插入「五句歌」中演唱。連貫緊湊,一氣呵成。形式生動活潑,內容多表現愛情,由一或多人用高腔演唱,歌詞固定。穿歌子,又稱穿號子、穿五句,是一種結構比較複雜的高腔山歌。由「號兒」(四句頭山歌)和「歌兒」(五句子山歌)組成,「歌兒」由歌師領唱,「號兒」由眾人幫腔。演唱特點是先唱「號兒」後唱「歌兒」,再將「號兒」的1、2、4句分別插入「五句歌」中演唱。
2、薅草鑼鼓:又稱薅草歌、合音鑼鼓、挖土歌等。在集體薅草、耘田或挖土時,由2人或4人在勞動隊伍前鳴鑼擊鼓歌唱。薅草歌的歌腔有 3種形式。樂段式歌腔:流行於湘西各縣。由一個上下句組成的基本曲調唱多段詞,富於朗誦性: 兩段式歌腔:流行於永順和平地區。由兩個不同曲調和節奏的樂段組成。第一段由鑼鼓引出緊打慢唱的歌腔,曲調高亢悠揚,節奏自由,旋律富於裝飾性;進入揚歌部分,節奏明快有力,曲調近似龍山坡腳的薅草歌。用多首民歌聯綴成套的歌腔:通常用5、6首至20多首歌曲組成。桑植東北部的一套曲調達24首,其名稱為「路邊黃花開」、「一樹花兒鮮」、「太陽當頂上」等。薅草歌有領唱、齊唱和4人各唱1句等唱法。伴奏樂器少則用一鑼一鼓,多則加馬鑼興、二、嗩吶等。
3、勞動號子:土家人世居武陵山區和酉水、澧水兩岸,拖木運料,撬巖抬石,行船駕舟等,在勞動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因而行船號子、拖木號子、巖工號子最為流行。行船號子主要流行於酉水、澧水流域,有湯槳號子、搖櫓號子、拉縴號子等。如酉水搖櫓號子由一人領唱,主旋律輕鬆悠揚,起伏跌宕,眾人以音程為四度的「咳哈」或「咳咳、哈」伴唱,曲調上繁下簡,旋律突出,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拖木號子以永順縣長官寨的最有代表性。分二聲號子、三聲號子、四聲號子及間接號子 4種。三聲號子是由於領唱、齊唱用三句不同曲調而得名,節奏平穩,旋律性強,四聲號子只有 8小節,領唱、合唱各有四句不同的曲調,故名。音調激越高昂,節奏短促有力,用於拖木的關鍵時刻。巖工號子以古丈縣和龍山縣流行的最具代表性。古丈縣的巖工號子有三聲、五聲兩種。龍山縣有8種之多,各有專名,如「喂喂號」、「餵羊號」、「梭羊號」等。鄂西和湘西龍山一帶,還普遍流行由幾首至20多首民歌組成的聯曲體號子。如利川石工號子由「大留郎」、「點點紅」、「海棠花」、「一枝花」等12支曲子組成。
4、搖兒歌:龍山的坡腳、保靖的普戍流行用土家語唱的搖兒歌,曲調由上、下句組成,節奏平穩。普戍縣的搖兒歌有羽調式和徵調式兩種,旋律多級進下行。來夙縣卯洞的搖兒歌與龍山縣近似,用漢語演唱。
5、兒歌:兒童們在娛樂放牧時喜唱兒歌,一種用漢語唱的兒歌是在童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音調單一,多為二聲腔;一種用土家語唱,曲調與土家族吹管樂「咚咚」的曲牌相同。
6、風俗歌:(1)哭嫁歌:土家族歷來有「歌喪哭嫁」的風俗。姑娘出嫁前夕要唱哭嫁歌,只有一個較長的樂句,曲調級進下行,句尾隨著哭聲自然向上作六度或七度大跳,反覆哭唱。來夙縣卯洞的哭嫁歌旋律性較強,節奏規整,委婉深情。唱詞多為7字1句,兩句一段,講究押韻。哭嫁歌有新娘一人哭唱和兩人哭唱兩種,亦稱「姊妹哭」。新娘先唱,陪哭人從句尾插入,一起一落,自然形成兩個聲部,是土家族民歌中少見的一種民間復調歌曲。(2)孝歌:按土家族風俗,老人死後安葬前一夜,要請人唱孝歌,用鼓伴奏,亦稱「打喪鼓」、「打夜鑼鼓」;有在祭帳前圍桌坐唱和繞棺走唱兩種形式。各地歌調、鼓點不同,內容基本一致,如「二十四孝」、「十月懷胎」以及亡者生平等,隨編隨唱。利川縣有一種八字句的孝歌,亦稱「明七暗八」,即每句只唱7字,第8字隱去,曲調為上下句式,上句落羽音,下句落徵音。鄂西的跳喪鼓已發展為歌舞活動,由歌師擊鼓領唱,2人幫腔,邊唱邊跳。(3)擺手歌:土家族在舉行大型祭祀活動中要跳擺手舞,唱擺手歌。擺手歌的內容廣泛,有民族遷徙定居、自衛抗敵、開荒生產等。各地歌腔、曲式不同,永順縣為一句式,龍山縣為上下句式,保靖縣為自由句式。此外還有一種吟誦性的自由句式流行於各縣。(4)梯瑪歌:「梯瑪」亦稱「土老司」,為宗教職業者。梯瑪歌用於驅鬼除邪等宗教活動,由梯瑪請神時唱。他一手搖銅鈴,一手舞司刀,邊唱邊舞。保靖的「遊神調」、「旱龍船調」、「送子娘娘調」皆屬於這類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