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2年倫敦奧運會後,飛人劉翔的傳說就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今天,隨著劉翔在微博上po出新婚妻子的照片,這個名字再次佔據了各大網站的頭條,與他相關的那些關鍵詞也在搜索榜上迅速攀升。就像劉翔自己在微博中寫的那個註解——「我最愛的它和她」,當大家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她」的身上時,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它」的輝煌。
「劉翔小的時候,我是攙著他的手,帶著他走,後來我是領著他走,現在,我是跟在他後面走。」談到這份已經延續了16年的師徒情分,孫海平不僅感慨萬千:1999年3月,只有16歲,原本在上海普陀區少年體校練習跳高的劉翔來到自己門下,籍籍無名,貌不驚人,而當時孫海平手下的得意弟子陳雁浩則是亞洲跨欄之王,風華正茂,縱橫一時。但孫海平堅持認為這個瘦削的孩子日後必成大大器。「當時在選拔測試的時候,就發現劉翔表現得跟其他人不一樣。」孫海平回憶說,「其他大部分孩子,哪怕那些比他高,年齡比他大的,跨欄的時候是跳過去的,因為害怕欄架會絆倒自己,可劉翔雖然技術很青澀,但他每一欄都是跨過去的,一個跳,一個跨,反映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比賽心態。」
然而,劉翔膝蓋的傷勢,也成為上海市二少體領導躊躇的一個顧慮。「當時一個運動員名額還是很寶貴的,我於是就得寫一個詳細的招生報告,來跟領導說明劉翔的潛力。」孫海平告訴我們,「當時我雖然已經很樂觀,但也頂多感覺他能成為全國冠軍、亞洲冠軍。」在劉翔正式調入上海市田徑二隊之前,孫海平特地將他帶到華山醫院,讓著名運動醫學專家陳世益教授出面診治。那天下午,大雨傾盆,孫海平打著一把傘,在華山醫院門口等待自己的弟子出院,劉翔自己說:「一輩子都忘不了這個場景。」幸運的是,僅僅通過一個療程的注射治療,劉翔膝部的傷勢就告痊癒。
劉翔和教練孫海平在媒體公開課上(攝於2008年上海)
「1999年下半年,孫教練還送了我一雙耐克鞋。2002年的洛桑國際田徑大獎賽上,我就是穿著它,跑出了13秒12。我是一個念舊的人,直到它被穿破了,我就把它曬一曬,除除味,密封保存起來了。」劉翔告訴我們,每年春節大年初二,自己都會雷打不動地去師傅家裡拜年,他深深了解,孫海平為自己的培養和訓練付出的巨大心血和犧牲,以及背負著公眾和媒體巨大的期待和壓力,這種緊密聯結的關係早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師徒關係,而類似於父子。孫海平擁有其他田徑教練所不可比擬的權力,比如負責給劉翔挑選室友,並且能夠決定劉翔商業活動的時間安排。「(劉翔)是我親自選進來的,我對每個隊員都有很深的感情,對一個好不容易競技狀態水平能穩定在世界一流水平的運動員來說,維持這個狀態,是要花大力氣的,這個機會我是不會輕易放棄的。」孫海平這樣解釋。不過,他已經幾次考慮在愛徒退役的同時,解甲歸田,當我們詢問原因時,孫海平用了「高處不勝寒」幾個字來形容自己現在的處境。他說:「十幾年來,身體方面上的疲勞還是次要的,但心理上的壓力一直存在,我們總說,撐一撐,就從2004年雅典奧運會一直撐到了現在,積累到後來,確實讓人萌生了退休的念頭,總在想,是不是他(劉翔)退役了,我也可以休息了。」
劉翔價值
確實,美國體育媒體界有一句殘酷的諺語:「第二名就是最大的失敗者。」(The second is the first loser)對於這項發生在110米跑道上,10道跨欄之間,只需十幾秒勝負即告立判的田徑項目來說,似乎除了金牌得主,其他人都可以忽略不計。2008年8月18日上午,是劉翔職業生涯中最為沉重低落的時刻,可以容納10萬名觀眾的國家體育場和更為巨大的網際網路空間中,瀰漫著種種猜疑、指責和不解,劉翔的全球個人官方網站上,稱「這是一個令人心碎和難以置信的時刻」。但無論是對於那些發出怨言的「翔迷」還是沒有選擇續約的贊助商,劉翔卻表示「我很理解他們的選擇」。從2008年8月到2009年,劉翔因傷整整休整了398天,「從好的一面看,這是一段能夠重塑自己的時間,所謂退一步就是為了進兩步」。訓練、比賽和商業代言活動的減少,使得劉翔難得擁有了大段的空閒時間,他告訴我們,自己經常一個人待在家裡,看書,沉思,包括王小波的「時代三部曲」以及大仲馬的《基度山伯爵》。「起起伏伏,有逆境和挫折才是一個人的正常狀態,我明白,一個人,一個運動員永遠不可能一帆風順下去。」
然而,「一帆風順」卻是劉翔迄今為止揮之不去的標籤,中國體育媒體和大眾已經習慣了那個不斷製造驚喜和奇蹟,不斷粉碎世界田徑體壇「人種論」的劉翔:在不滿16歲時,他就跑出14秒19,輕鬆超越成人級運動健將標準;2000年,劉翔在上海莘莊基地戰勝陳雁浩,隨後又奪取九運會冠軍,正式成為「亞洲欄王」;2002年,大家認為他的跨欄成績會在13秒40上下的區域陷入瓶頸時,劉翔又在洛桑將個人成績達到13秒12,最終,傳奇在2004年的雅典達到高潮,同時也將故事推出了某種狹隘的窠臼——必須勝利,其他免談。
在那本《耐克——明星造市》中,唐納德·卡茨一針見血地指出,新時代體育明星的賽場價值與商業價值既密切相關,而又疏離獨立,運動員不僅要在其項目賽事中出類拔萃,還必須能夠充分展示個人技巧與性格、外形魅力,並擁有令觀眾瘋狂的「X元素」,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劉翔同時擁有12個品牌合約,然而此刻這個數字減少了大概一半,雪上加霜的是,2008至2009年之交,全球經濟形勢的頓挫,以及一些國內企業無明確品牌核心價值,盲目「搭車」奧運跟風的現狀,使得劉翔本人的商業價值似乎在一夜之間,宛如坐上了一列傾瀉而下的過山車:《福布斯》中文版發布的「2009中國名人榜」上,劉翔以1.3億元收入排在第四位。2010年的這份榜單上,劉翔的收入銳減至6460萬元。
儘管如此,負責劉翔以及中國田徑國家隊商業開發的田徑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大衛並不認可媒體坊間所謂北京奧運退賽後,劉翔商業價值大幅貶值的論調:「運動員的商業價值是由很多變量因素影響的,除了賽場成績,還包括總體經濟形勢,有無重大國際賽事等等。」用「寧缺毋濫」4個字來概括對於劉翔商業代言的選擇:「現在劉翔代言的品牌只有五六個,都是精選出來的一流國內或者國際企業,包括耐克、可口可樂、伊利以及馬上簽約的青島啤酒等等。」他告訴我們,從2003年開始,劉翔已經成為中國國家田徑隊的「造血機」,出席比賽都有不斷增高的出場費,再加上商業代言收入,他全年的醫療保健、訓練開支只相當於這個數字的13%到15%,「而且我們也有底氣跟各種高水平國際田徑賽事的主辦方協商,在滿足劉翔出場的情況下,邀請國家隊其他有潛力的青年運動員參賽」。
在王大衛看來,劉翔穩定的商業品牌價值對於中國田徑運動的整體贊助和媒體關注都具備強大的拉動性,這既根植於他自身的天賦實力,以及逐漸回升的賽場表現,也根植於他身上獨有的「X元素」:他喜歡收集變形金剛,可以在商業代言活動的拍攝中扮鬼臉,用一位耐克中國公司市場負責人的話說,劉翔的魅力可以從賽場延伸到生活的各個角落,這些都「不會遜於他奪得一個冠軍給我們的用戶傳達的力量」。而田管中心主導下的統一開發,也避免了無序與惡性競爭的弊端,王大衛介紹說,國家體育總局對於運動員商業代言收入的分配政策,已經將比例調整為運動員65%,教練員15%,地方體育局和田協各10%:「在劉翔的影響下,公眾對田徑賽事和運動員的關注度都在提高,一切原本賽場表現優異的選手,比如白雪、周春秀、邢慧娜,也都能進行商業品牌的開發與合作。」
千斤重擔,一人肩負。有趣的是,似乎這一切都沒有影響到劉翔在訓練場下那種自由、懶散而隨性的生活節奏。今年初,耐克為劉翔推出了自己的專屬產品線路和個人商標LOGO,他親手選定了產品系列的基本色調:藍、綠和黃色,劉翔對我們解釋說,這三種乍看有些突兀的顏色代表著天空、植物和大地組成的自然,而那隻突破矩形邊框斜刺上揚的翅膀是劉翔堅持做出的改動。「本來就是一個方方正正的框放在翅膀外面,但是我自己想表達一點自由自在,不受局限、束縛的感覺嘛,就變成這個樣子。」劉翔說。
從事項目與速度、技巧相關的運動員,似乎都喜歡在生活中選取另一種方式來追求速度感和操控,然而劉翔卻坦言自己暫時不需要汽車:「只是一個代步工具嘛,而且還給自己多增加了一項危險係數,父母和孫教練都會開車,學車,也許等到明年倫敦奧運會之後吧。」劉翔告訴我們:「平時在學校裡騎騎自行車,總比我跑得快吧,速度感足夠了。」也許對劉翔來說,「慢」已經是某種比「快」更加彌足珍貴的東西:他依舊每個星期堅持回家,和父親劉學根,母親吉粉花團聚一兩天,享受一下家庭之間無話不談的樂趣和母親手制的家常菜,尤其是自己百吃不厭的蔥姜爆炒膏蟹和肉圓:「最近他(劉學根)和阿姨一起,把房子花園裡的草坪都改了,自己種菜,吃起來很新鮮,也放心。」他每天都會時不時地打開自己的iPhone,光顧一下自己已經擁有2400萬「粉絲」的騰訊微博,和其他「名博」不同,劉翔微博的評論和留言的功能也全部處於開放狀態,當我們問他,這種即時性,時刻的網絡信息分享意味著什麼時,劉翔的答案是:分享與回饋所帶來的快樂,是每個人所必需的。
這些漫不經心是否會影響賽道上的專注?我們和劉翔談到了《黑客帝國動畫版》中,那部由《妖獸都市》和《獸兵衛忍風帖》之父川尻善昭指導的《世界紀錄》。我們問他,在賽道上全力衝刺時,是否會像主人公丹一樣,能夠感覺眼中的世界呈現出某種截然相反的面貌時,他表示,只有運動員能夠體會到那種速度帶來的全新興奮和刺激,特別是跑到全速時,「整個世界在你身邊靜止了,只有你一個人在欄間跨越,一種完全的自由感」。
接班人
如果稍微放寬視界,我們就會發現:「劉翔並非是一座因火山噴發而驟然在海面上出現的島嶼,在他背後,是一條金光閃閃的田徑光榮譜系。作為中國近代歷史上舉足輕重,最早受到西方舶來文明影響衝擊的上海,體育也成為現代上海值得誇耀的傳統。上海體院黨委副書記,著名田徑裁判楊培剛回憶說,從上世紀80年代的朱建華,90年代的陳雁浩,到劉翔,上海在田徑項目上的優勢源遠流長。1959年首屆全國運動會期間,由上海各大院校優秀教練員與運動員組成的上海隊就曾獲得過多項冠軍,而後華東田徑聯隊在上海的定期集訓,也為上海田徑運動的長盛不衰打下了牢固基礎。」
儘管如此,這個籠罩在劉翔「上海飛人」耀眼光環下的傳統項目,仍然面臨著嚴重的危機:「一、二、三線運動員的理想人數比例應該是1比4比8,可現在根本達不到。」楊培剛告訴本刊記者,雖然上海田徑隊編制內的一線運動員數字能夠達到80~90人,但梯隊「斷層」的隱憂則始終揮之不去,孫海平直言,其中原因現在選材面越來越狹窄,直接導致了這個金字塔的根基——三線青少年田徑運動員招生難,人才流失。「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多數青少年又是獨生子女,父母都不希望孩子從事職業競技體育,一定要讀書上學。」
「雖然總是想退,但從中國田徑發展的現狀來看,還是有很多東西難以割捨,因為我們需要一批新的優秀的苗子頂替上來。」孫海平介紹說,現在手上有幾個上海田徑隊的青少年隊員,很有潛力,包括蒙園,以及不久前在上海市運動會上險些打破男子110米欄全國少年紀錄的謝文駿,雖然不一定能像劉翔那樣有衝擊世界冠軍的絕對把握,但「參加奧運會和國際性賽事絕對沒有問題」。為了達成這個更為艱巨的長遠目標,孫海平已經開始嘗試轉換自己的角色,把更多的具體工作交給深受自己浸淫、栽培的新一代教練。「原先孫海平的助手宋美玉,跟他學了兩年之後,現在孫海平的宏觀調控下,已經單獨成立了一個女子跨欄組。孫海平以前的弟子陳雁浩轉做教練後,現在也開始自主招生,成立了跨欄二組。還有現在孫海平身邊的兩個助手,盛越銘和曹靖,也會在他帶劉翔外出比賽時,根據他的訓練理念把隊伍抓好,幫他分憂的同時,也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楊培剛介紹說。
與人才梯隊培養難度不相上下的,是理念的更新與升級。談到與歐美先進職業田徑運動的差距時,孫海平感觸良多。「我們去過美國科羅拉多奧運會田徑集訓基地,感覺中國的硬體設備近年來已經跟他們沒有區別了,但是在軟體方面,包括訓練思維、模塊、醫護保障、技術分析等等,差距就非常明顯,思維一落後,你制訂的方案,培養出來的運動員,也都是不佔優勢的。」
最讓孫海平有切膚之痛的,無疑是劉翔2008年的受傷:「國外經驗是,一般小傷病,理療、電療、超聲波,大問題,就毫不猶豫地用外科精細手術,而我們經常只能用保守治療。2008年,劉翔受傷後,國內很多專家都說要用保守治療,結果就是。表面上,3個月以後就好了,一訓練,立刻復發,不能跑不能跳,因為4個鈣化物還在右腳跟腱上,沒有辦法。」最終,師徒兩人選擇於12月赴美,聘請美國休斯敦赫曼紀念醫院的外科醫師、曾為姚明主刀的湯姆·克萊頓醫生做了微創手術,將4塊鈣化物取了出來——今年初,克萊頓也正式成為劉翔保障團隊醫療組的一員。
在孫海平眼中,教練員是個程序設計者,而運動員則是執行程序的計算終端。以往國內田徑訓練程序設計的弊端,在於一種單一的線性思維,只能逐步訓練所需各項能力而缺乏統籌,結果顧此失彼。「田徑這個項目,影響運動員賽場表現的因素有很多,不是僅僅練一個力量,增粗肌纖維就能解決的,還要有爆發力、神經反射弧的靈敏度等等,我們以往習慣把問題割裂開,一個個地解決,然後再整合,這樣無形中走了很多彎路。」孫海平表示,「我們現在嘗試用全新的訓練手段,用一個環節同時練習這些能力,同時進行整合,單項素質並不突出的劉翔為什麼能和羅伯斯、奧利弗、杜庫雷這些頂級高手保持競爭力?就是勝在一個綜合能力。」
⊙ 本文版權歸本刊所有,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
『關於我們』
一本雜誌和他倡導的生活
微博:@三聯生活周刊
微信:lifeweek
官網:三聯生活網
購買雜誌請移步三聯生活周刊商城:
http://shop.lifeweek.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