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每年的六、七月老家奶奶家的苞谷就成熟了,她總會讓人捎一些給姑叔和我們每一家,而一到放假就讓我們一大家子回家,然後煮一鍋苞谷粑稀飯,是我在城裡沒吃過的味道。每逢這時,我總是把肚子吃得圓滾滾的。後來自己長大離開了家鄉,然而每逢到吃苞谷的季節時,兒時吃苞谷粑稀飯的場景總浮現在眼前,苞谷粑稀飯的味道總讓我回味無窮。今天在菜市場又看見了嫩苞谷,於是毫不猶豫的買了幾個回來。
去殼除須,用手把嫩玉米一顆顆脫下來。(老家稱為馬寶谷),然後清洗乾淨。
倒入攪拌機裡,磨成糊狀(小時候是用石磨磨細的,口感更好。
裝入一個大碗裡,打入一顆雞蛋,放少許白糖,攪拌均勻。
拿一勺大米淘洗乾淨,鍋裡加入比平時煮稀飯的水要多一些,開火煮。
直到稀飯熬好,把攪拌好的苞谷粑糊狀,用勺子一勺一勺舀入稀飯鍋裡(這時要開最小火,以免煮化苞谷糊,不易定形)直到全部舀完為止。
小火定好形後,用鍋鏟攪拌一下,再開大火煮開。
直到全部的苞谷粑浮出粥面,關火盛出。濃濃的玉米香撲鼻而來,儘管今天用料理機打的似乎沒那麼細,但味道依舊,思念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