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樂寶分手蒙牛謀上市,飛鶴同期啟動上市,兩大國粉意在PK啥?
君樂寶分手蒙牛是為預謀上市?
根據公告顯示:6月30日,蒙牛與鵬海基金及君乾管理籤訂轉讓協議,蒙牛同意以45.79億元(總代價為40.11億元+蒙牛獲特別股息為5.68億元)的價格向鵬海基金及君乾管理出售石家莊君樂寶乳業有限公司(下稱「君樂寶」)51%的註冊資本。
該交易完成後,蒙牛不再擁有任何君樂寶的股權,君樂寶也不再為蒙牛旗下子公司。
對於此次出售君樂寶的原因,蒙牛給出了3點理由:
①因產品定位不同,出售君樂寶有利於公司精簡業務,優化品牌組合,使公司專注於發展核心業務及拓展明星產品,加強財務狀況和穩固市場地位。
②自2010年收購後,兩家企業獨立運作,協同有限。
③出售所得資金可用於本集團的一般營運資金及協助發展未來的投資機會。
但值得關注的是,蒙牛捨棄的君樂寶,近年來走勢趨好,2018年,君樂寶乳業對外公布企業年度業績數據,稱全年銷售收入達130億元,其中奶粉業務銷售收入5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00%,產銷量超5200萬罐,已經進入「奶粉行業第一陣營」。
除奶粉業務外,低溫酸奶銷售額同比增長14%。同時2018年君樂寶還將自建牧場拓展至10個,並且旗下17個工廠均悉數通過歐盟「BRC食物安全全球規範」認證。據了解,2019年,君樂寶奶粉的銷售目標是7500萬罐,以及加蓋2座奶粉工廠。
從2010年11月以4.692億元購入君樂寶51%的股權,到如今以總代價40.11億的價格出讓,9年間的持有讓蒙牛獲得近9倍回報,收益金額超過35億,這無疑是蒙牛在目前數筆股權投資當中最賺一次,但令人疑惑的是,捨棄了勢頭正好的君樂寶是否會對蒙牛的「雙千億計劃」產生影響。
君樂寶離開,是否會影響蒙牛「雙千億」進程?
2017年,蒙牛總裁盧敏放公開放話,未來3年要實現銷售額和市值的「雙千億」目標。但通過財報顯示,2018年蒙牛實現營收達689.77億元,而截至2019年7月2日下午4點,蒙牛市值達到1206.74億港元。顯而易見,距離所定目標,蒙牛的銷售額差得還不是一星半點。
值得一提的是,有業內人士介紹稱,如今嬰配粉銷售額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年初,嬰配粉實體銷售額下降了10%-20%,而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測算也顯示,2018年嬰配粉市場規模為1350億元,增速約為5%,增速明顯放緩。而這一變故,也意味著蒙牛靠嬰配粉業務提速這條路註定不太好走。
液態奶作為蒙牛乳製品版塊中的一員大將,但與競品伊利對比仍被拉開很遠。具體到2018年財報上,伊利液體乳產品營收656.79億元,而蒙牛液態奶僅為593.89億元。
但據食品專家朱丹蓬對媒體介紹稱,「時至今日,蒙牛的酸奶銷售已經連續13年穩坐中國市場頭把交椅,這其中,君樂寶功不可沒。」
事實上,蒙牛之所以牽手君樂寶,離不開君樂寶的一身會做酸奶的「功夫」。據了解,在雙方「聯姻」前,君樂寶擁有華北地區最大的酸奶生產基地,酸奶市場佔有率居全國第四。在其近13億的年營業額中,酸奶的貢獻高達84%。
但如今離盧敏放許下的3年之約時間越來越近,蒙牛卻在至關重要的2019年出售君樂寶,這也不僅外界好奇,蒙牛這一步究竟下的是一盤什麼棋?
另外,二者分手也引發了外界對君樂寶上市的猜想。事實上,早在2017年,就有流言稱君樂寶正在籌劃IPO事宜,但卻受到股權影響無法獨立上市。今年4月,《2019年河北省奶業振興方案》中也明確提出支持君樂寶乳業集團主板上市,拓展融資渠道。但筆者曾致電君樂寶官方,其內部相關人員表示,君樂寶是否上市會根據企業未來發展需要。
兩大國粉巨頭是否在PK上市?
有趣的是,擁有同樣期待的飛鶴今天被香港交易所掛出了IPO文件。報告顯示:飛鶴2019年第一季度收益為27.56億元,淨利潤7.71億元。
朱丹蓬表示:「飛鶴的上市預示著整個中國的乳業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飛鶴依託整個中國乳業的一個行業消費紅利,再疊加它自身全產業鏈的專業能力,以及產品創新升級的優勢,在短短的幾年之間,從去年銷量來看,飛鶴已經取得了內資奶粉排名第一,中國嬰幼兒奶粉排名第二的成績,這個成績的背後,更多的是整個中國乳業產業結構提升的一個風向標,更是整個飛鶴人努力的一個結果。
而君樂寶背負「振興河北乳業」的期望,上市或許是其壯大的必經之路。那麼在上市之路上,君樂寶與飛鶴勢必會有碰撞,是否會出現大吃小的狀況,值得外界關注。
總體而言,雖然在奶粉新政的影響下,本土嬰幼兒奶粉品牌開始回溫,但是弱勢依然存在,就目前來看,進口奶粉在我國市場仍擁有較高的佔有率。上市對於我國乳業來說,正是與進口品牌搏擊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