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不給力,措施不精準,「窮根」難拔除……
如何把扶貧措施精準「澆灌」在「窮根」上?近年來,在餘慶縣構皮灘鎮扶貧實踐中,這些問題正在得到解答。
「扶智+」: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
6月23日,齊坡村農民夜校培訓會上,一場關於核桃掛果管護的培訓正在進行。蔡貴祥就是前來聽課的村民之一。
「過去,我們總是找不到核桃愛落果的原因,聽了講解才知道,管護是那麼重要。」蔡貴祥說。
「扶貧先扶智。」鎮黨委書記白萬勇告訴筆者,農民夜校建立的初衷,就是從思想上去引領村民們轉變觀念,用知識讓村民有一技之長。
「合作社+」:從「單打獨鬥」到「抱團致富」
太平社區經濟能人張曉姜帶頭成立綠色家園餘慶銀河專業合作社,率50戶村民實施『小塊並大塊』,建設750畝優質無公害蔬菜基地,避免了「單打獨鬥」面臨的資金、信息、技術等風險。
合作社向農戶推廣防蟲網、安裝殺蟲燈、農家有機肥及沼液等無公害應用技術,叫響「綠色、無公害」放心蔬菜,遠銷廣東沿海一帶, 1-6月創收200餘萬元,實現了農戶、合作社雙贏。
目前,該合作社已成為餘慶縣蔬菜產業基地建設扶貧的成功經驗典型,吸引2500多名幹部群眾慕名而來考察學習。
「三變+」:讓「沉睡資源」變「致富源泉」
「去年我將5畝『拋荒地』入股到茶葉合作社,年底分了2000元的紅利,在這做工一年還可掙個萬把塊錢。」在家門口給茶園鋤草的齊坡村村民朱正雲,一臉的笑容。
像朱正雲這樣成為「股東」,又成了「上班族」的,該村還有不少。據了解,該村以「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為抓手,鼓勵農戶以土地、技術、資金入股合作社,獲得保底分紅和盈餘分紅收益,增加收入。
「去年全村整體脫貧出列,村級集體經濟積累30萬元以上。」村主任周前林說,是「三變+」幫了大忙,讓原來的「空殼村」變成「實心村」,惜日的「拋荒地」變成「生金地」。(通訊員 夏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