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慶縣構皮灘鎮扶貧扶到群眾心坎上:精準「澆灌」拔「窮根」

2020-12-15 多彩貴州網

  扶貧不給力,措施不精準,「窮根」難拔除……

  如何把扶貧措施精準「澆灌」在「窮根」上?近年來,在餘慶縣構皮灘鎮扶貧實踐中,這些問題正在得到解答。

  「扶智+」: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

  6月23日,齊坡村農民夜校培訓會上,一場關於核桃掛果管護的培訓正在進行。蔡貴祥就是前來聽課的村民之一。

  「過去,我們總是找不到核桃愛落果的原因,聽了講解才知道,管護是那麼重要。」蔡貴祥說。

  「扶貧先扶智。」鎮黨委書記白萬勇告訴筆者,農民夜校建立的初衷,就是從思想上去引領村民們轉變觀念,用知識讓村民有一技之長。

  「合作社+」:從「單打獨鬥」到「抱團致富」

  太平社區經濟能人張曉姜帶頭成立綠色家園餘慶銀河專業合作社,率50戶村民實施『小塊並大塊』,建設750畝優質無公害蔬菜基地,避免了「單打獨鬥」面臨的資金、信息、技術等風險。

  合作社向農戶推廣防蟲網、安裝殺蟲燈、農家有機肥及沼液等無公害應用技術,叫響「綠色、無公害」放心蔬菜,遠銷廣東沿海一帶, 1-6月創收200餘萬元,實現了農戶、合作社雙贏。

  目前,該合作社已成為餘慶縣蔬菜產業基地建設扶貧的成功經驗典型,吸引2500多名幹部群眾慕名而來考察學習。

  「三變+」:讓「沉睡資源」變「致富源泉」

  「去年我將5畝『拋荒地』入股到茶葉合作社,年底分了2000元的紅利,在這做工一年還可掙個萬把塊錢。」在家門口給茶園鋤草的齊坡村村民朱正雲,一臉的笑容。

  像朱正雲這樣成為「股東」,又成了「上班族」的,該村還有不少。據了解,該村以「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為抓手,鼓勵農戶以土地、技術、資金入股合作社,獲得保底分紅和盈餘分紅收益,增加收入。

  「去年全村整體脫貧出列,村級集體經濟積累30萬元以上。」村主任周前林說,是「三變+」幫了大忙,讓原來的「空殼村」變成「實心村」,惜日的「拋荒地」變成「生金地」。(通訊員 夏學平)

相關焦點

  • 餘慶縣構皮灘鎮:搶抓時令,打好產業發展「組合拳」!
    連日來,餘慶縣構皮灘鎮搶抓時節,圍繞縣委提出的「63211」產業發展規劃抓落實,持續推進全鎮產業結構調整。 據了解,為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永興村積極宣傳動員,採取「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模式助推發展,在做好技術服務、產銷對接的同時,充分發揮大戶的示範帶動作用,帶領群眾發展高效農業。
  • 餘慶縣構皮灘鎮「三條路子」走好村集體經濟發展之路
    新華網貴州頻道8月29日電 餘慶縣構皮灘鎮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增強村級組織自我發展和自我保障能力的根本途徑,創新性探索出了三條村集體經濟發展之路,不斷拓寬了農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  利用資源優勢,發展「實業型」集體經濟。積極引導村支兩委結合自身實際,發揮資源優勢。
  • 餘慶構皮灘鎮:能人返鄉創業,助力脫貧攻堅
    「能人返鄉創業不僅帶回了資金和技術,更帶回了發展新理念、新模式、新業態」,連日來,在餘慶縣構皮灘鎮齊坡村九洞山茶園,一個個忙碌的採茶身影,一張張洋溢著滿足的笑臉,見證了能人返鄉創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變化。
  • 滁州市拔思想「窮根」引領脫貧「志」富
    近年來,滁州市緊緊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志」「智」雙扶,拔除思想「窮根」,激發了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堅定了貧困群眾的脫貧信心,開啟了扶貧扶志新模式。  文化惠民拔思想「窮根」。
  • ...幹部用真心 群眾有真情|餘慶縣花山苗族鄉回龍村駐村幹部王德福
    我叫王德福,原是餘慶縣構皮灘鎮中心校校長。因扶貧工作需要,2019年8月9日,組織上讓我到回龍村駐村開展扶貧工作。雖然我已經有五十多歲,快要退休的人了,但我堅決服從組織決定,立即前往回龍村參與扶貧攻堅工作。
  • 引來「活水」拔「窮根」——沅陵縣多措並舉打出金融扶貧「組合拳」
    拔掉「窮根」,走上「富途」,「先人一步」的沅陵縣大膽實驗,多措並舉打出金融扶貧「組合拳」,擘畫出一幅引來「活水」拔「窮根」的動人畫卷。脫貧路引來了「金鳳凰」作為建檔立卡的貧困戶,2016年底,謝紹崩申請到了一筆5萬元的小額信貸,建起了養殖牛蛙基地,日子開始慢慢有了起色。
  • 蔡宇:因戶制宜析「病因」 找準措施拔「窮根」
    蔡宇,是荊州市應急管理局派駐沙市區岑河鎮定向村的一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從2017年駐村起,他按照上級領導扶貧工作指示,嚴格遵守駐村紀律,紮實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他多次走訪定向村48戶貧困戶,根據每家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因戶制宜分析「病因」,找準措施拔「窮根」。
  • 九江湖口縣:精準幫扶挖窮根(組圖)
    4月1日,九江湖口縣城山鎮團墩村產業扶貧基地生機勃勃,農戶正在採摘蔬菜,向當地非公企業供貨。為進一步拓寬產品銷售渠道,湖口縣委統戰部和湖口縣工商聯倡導發動當地園區非公企業積極參與消費扶貧,助力貧困村甩掉「貧困帽」、挖掉窮根。
  • 用中醫之「道」拔「窮根」
    11月27日,湖南婁底市委網信辦組織十名網絡正能量骨幹和部分新聞媒體「走農村、看成效、聚力量」採訪調研,共同見證扶貧的力量。雙峰縣印塘鄉嶽家村的文風禽業農民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經濟共同體形式,採取委託、直接、勞務等三種模式,全年帶動全縣55個貧困村2118戶共4000餘貧困人口脫貧。
  • 春天種下「扶貧板慄」「扶貧茶」 產業扶貧助力老區群眾「拔窮根」
    金山網訊 人勤春早,產業扶貧是拔掉「窮根」的根本之策。
  • > 川北醫學院召開2018年精準扶貧工作推進會
    四川新聞網南充7月9日訊(張威)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關於脫貧攻堅工作的部署要求,7月5日,川北醫學院召開了2018年精準扶貧工作推進會,對精準扶貧工作進行再安排
  • 餘慶基層黨建「雙創雙帶」工程助推扶貧攻堅
    日前,餘慶縣構皮灘鎮齊坡村村民吳正國,說起住房的改善心存感激。吳正國的感激,是該縣實施基層黨建「雙創雙帶」工程助推扶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為加快扶貧攻堅力度,近年來餘慶縣深入設施以「支部創業帶富+黨員創業帶富」為主要內容的「雙創雙帶」黨建扶貧工程,促使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以嚴實的作風投入到扶貧攻堅工作中,描繪出了一幅幅基層黨建與扶貧攻堅「花開兩朵」而又「同心並蒂」的畫卷。
  • 扶貧戰線上的「拼命郎」——記餘慶縣松煙鎮扶貧工作站站長徐忠倫
    2019年9月28日,餘慶縣松煙鎮一線扶貧幹部徐忠倫因勞累過度,引發腦出血、急性胃黏膜出血等疾病,病倒在脫貧攻堅工作崗位上,經過遵義醫學院搶救,雖然病情得到了緩解,但左肢仍然處於癱瘓狀態。   今年44歲的徐忠倫是餘慶縣松煙鎮扶貧工作站的站長,主要職責是統籌全鎮脫貧攻堅工作。
  • 「菜單式扶貧」拔了老王的窮根
    幾十個扶持選項,任由老王挑選  2016年開春,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精準扶貧工作隊進駐義勒力特鎮民生嘎查,市職業教育中心副書記王文海和副校長徐建民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王志春的幫扶對子。「沒啥用,還不是走過場。」老王心裡嘀咕,壓根沒指望精準扶貧扶出什麼樣。
  • 福州開展「雙聯雙扶」 助力精準扶貧
    人民網 謝小姿攝 人民網福州10月29日電(謝小姿)29日上午,福州市政府新聞辦召開「凝聚攻堅合力 構建社會扶貧大格局——福州市「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 會上,中共福州市委市直機關工作委員會公布了福州開展「雙聯雙扶」活動,即機關黨組織聯繫貧困村黨支部、黨員聯繫貧困戶,做好扶貧、扶志工作,助力精準扶貧的工作情況。
  • 普洱:「扶貧+扶志+扶智」三扶模式 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本網訊 普洱市瀾滄縣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充分結合全縣貧困群眾脫貧發展內生動力不足,等、靠、要思想突出,主動參與脫貧致富意識不強的實際,依託「扶貧+扶志+扶智」三扶模式,開展「自強、誠信、感恩」活動,完善村規民約,建立積分扶貧激勵長效機制,持續開展「三個一」行動,培育新型農民等八項措施
  • 全員發力,精準扶貧!東港區醫保局合力脫貧攻堅,真扶貧,扶真貧
    區鎮村「三級」聯動,協同推進,精準高效東港區醫保局積極與區民政、扶貧、殘聯等有關部門單位以及各鎮街道協作配合,形成區、鎮、村「三級」聯動工作機制,不斷精簡優化貧困人口醫療保障經辦服務流程,為貧困人員開通「綠色通道」,組織發動村「兩委」成員、第一書記、駐村幹部、幫扶責任人、家庭籤約醫生等做好對貧困人口的全程「幫辦」「代辦」
  • 重慶奉節:8000餘人「下沉」一線拔「窮根」
    受訪單位供圖中新網重慶6月2日電 題:重慶奉節:8000餘人「下沉」一線拔「窮根」作者 彭國威康坪鄉大架村生活了20多年的「山頂洞人」不見了!淅淅瀝瀝的細雨中,一位頭戴鬥笠的「公路養護員」手握掃帚,正在一條蜿蜒的馬路上清掃路面。
  • 奮力書寫高質量答卷——興國縣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紀實
    興國是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重點縣、羅霄山脈集中連片特困縣。要啃下深度貧困這個硬骨頭,就不能打無準備之仗。為此,興國縣創新實施精準識別「七步法」,通過農戶申請、組級評議、組級公示等七個步驟確定貧困對象。經過詳細的摸底調查,興國縣對全縣有多少貧困戶、每戶每人致貧原因都做到了心中有數。   找準癥結把準脈,開對藥方拔「窮根」。
  • 餘慶縣:「扶貧工廠」能就業 「勤勞雙手」能致富
    近年來,餘慶縣結合縣域脫貧工作實際和貧困群眾需求,辦起了餘慶縣「扶貧工廠」,旨在幫助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眾實現就近就業,拓寬致富門路,當起「上班族」。在餘慶青松服裝有限責任公司的「扶貧工廠」車間內,百餘名工人腳踩縫紉機,手上飛針走線,正在為完成外來訂單和校服訂單,緊張忙碌著,這些工人大部分都是積善社區安置點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