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第一位田園詩人:走進五柳先生陶淵明的瀟灑人生

2020-12-26 娛樂曉談談

導語:

五柳先生陶淵明在中國古代的文壇詩人中可謂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在我國古代大多數詩人才子都以追逐官場名利,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為人生目標,所以常常我們可以在很多詩中看到詩人們為自己官場的不順利而寫下埋怨和鬱結的詩篇。

但是東晉時期陶淵明的出現,開闢了我國古代田園詩這一大詩歌領域。陶淵明作為古代隱逸詩人和不慕官場名利的代表受到許多後代詩人的追捧。

自幼愛丘山,好習儒與道

(圖一:陶淵明像)

陶淵明出生在東晉時期一個名士的家中,年幼之時他的家境並不算壞,但是後來由於父親的沒落,母親改嫁,陶淵明的家境由盛轉衰,導致陶淵明在20多歲時一直處於十分貧困的狀態。

但是家境的沒落並沒有影響到陶淵明對知識的追求和熱愛,由於其父曾經是東晉時期頗負盛名的名士,陶淵明自小受到父親的薰陶與影響,對儒家經典詩詞歌賦也有著很高的興趣。

他自幼學習儒家經典同時在魏晉南北朝那個老莊思想盛行的時代,陶淵明對於道家的思想也十分追崇。在儒學和道家思想的雙重影響下,逐漸形成了陶淵明喜愛自然山水,豁達開朗,不慕名利的思想和行為

由於受到道家思想追求自然無為而治的理念的影響,陶淵明自幼就不喜人多之處,喜歡寄情於山水,在山水間獨自一人玩耍遊歷。從他早期的性格就可以看出,他後來遠離官場,獨自一人隱居於山水是他必然的選擇。

坎坷波折的官宦生涯

由於少年時期的家道中落,在魏晉南北朝那個以九品中正之為選官標準的時代,陶淵明的官宦生涯註定坎坷波折,沒有家族背景的他,在官場中處處受人排擠,雖然滿腹才華,卻終究只能當一個無關痛癢的小官。筆者認為,陶淵明在後期逃避官場,不願為官與早期這段在官場上受人排擠的經歷,也有著脫不開的關係。

(圖二:陶淵明在田園)

後來隨著陶淵明的才華,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陶淵明在官場上也漸漸有了些名聲,於是他終於可以不用再受人的排擠,官職也逐漸上升。

快到三十歲的陶淵明終於當上了真正意義上一個有實權的官職江州祭酒,當真正接觸到官場的內部,陶淵明發現了東晉官場上那些黑暗與官員們私底下醜惡的嘴臉,他不禁生出厭惡之情,自小受到儒道思想薰陶下的他,忍受不了官場上的壓抑與黑暗,於是他辭去了官職回到家中。

回到家中之後,每日在田園之中飲酒作詩,陶淵明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快樂。但是這種快樂並不能持續很久,陶淵明貧困的家境在他做官之後才稍有改觀,但是這一次陶淵明又辭去了官職,他手頭留下的俸祿不能夠支持他生活很久。

迫於生計,再度為官

豐滿的理想終將被骨感的現實所打敗,失去了生活來源的陶淵明不得不再一次選擇做官來維持自己的生計。這一次他出任為參軍,這個參軍一當便是十餘年的時光,在這10餘年的時光裡,陶淵明寫下了幾十首關於思念田園生活的詩篇。由此可見,陶淵明此時的生活該是有多麼的矛盾,他可求著美好自由的田園生活,但是為了生計又不得不在官場上翻雲覆雨。

不為五鬥米折腰在當了十幾年的參軍之後,陶淵明被調入彭澤當縣令。此時陶淵明已經當官當得厭煩疲倦,而在他上任的三個月後,潯陽郡的都督劉雲以檢查公務為由前來勒索賄賂,類似於我們後來所說的強收"保護費"。都督劉雲告訴陶淵明,如果他不教受賄賂,那麼劉雲就會栽贓陷害於他,讓他官位不保。

一向蔑視權勢和富貴的陶淵明十分氣憤,本就早已厭倦官場的他怎麼會輕易像這種小人低頭?陶淵明一氣之下脫下官服,憤怒的說道"吾輩豈能為五鬥米折腰?"此處的五鬥米並非是指真實的五鬥大米,而是指陶淵明當時每月所拿的俸祿,大概有足夠買五鬥大米那麼多。

(圖三:陶淵明故居)

脫下官服後的陶淵明,立刻將自己的官印封好,連夜寫下了辭官書上交後,當即離開了彭澤縣。彭澤縣縣令是陶淵明人生中的擔任的最後一個官職,辭去彭澤縣縣令之後的陶淵明就此展開了自己的田園生活。

歸隱田園,悠然自得

無官一身輕的陶淵明將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在了山水之中。由於陶淵明十分嗜酒,他平身所存的積蓄大部分都用於了買酒當中,所以並沒有留下過多的財產,辭去官職後的他過得也是相當的貧困潦倒,但是酒卻是不能少的。據相關史書記載,陶淵明可一日不吃飯,但是絕對不能一日不喝酒。從他喜好喝酒的愛好上可以看出他一定是一個豪放豁達之人。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就是陶淵明辭去官職後真生活的最真實寫照,他雖然不會種地,沒有生活的來源,但是每日只要在山水之中,他便感到怡然自得,十分滿足,他靠著朋友們的接濟生活,每日喝著朋友們帶來的酒,卻絲毫不感到慚愧。因為在他的心中,在認識到官場的險惡與黑暗之後,他深深地覺得自己的這種生活人間理想。

(圖四:陶淵明採菊圖)

身為中國田園詩的鼻祖,陶淵明大批優秀的田園詩作品都誕生在他辭官歸隱的這個時期,由此可見,人的心情與所處的環境,對他的文學創造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與那些為官場發牢騷,感嘆仕途不順利的詩篇相比陶淵明的詩讀起來,會讓每一個人感受到一種悠然自得心胸豁然開朗的愉快。

結語:

陶淵明的事跡與精神成為了後代無數在官場上鬱郁不得志的是人們的精神和心靈的港灣,他們以陶淵明的氣節和對官場的態度來寬慰自己,使魏晉南北朝以來,黑暗腐朽的官場風氣有所改觀。

(圖五:陶淵明畫像)

陶淵明的才氣與實力,從他的詩篇中我們可以有目共睹,他本可以過上官名顯赫,榮華富貴的生活,但是他卻毅然決然地放棄,即使放棄的後果是每日食不果腹,靠朋友的施捨為生。

但是相比起榮華富貴生活所要付出的以自己的人格和氣節以代價,深受儒道思想影響的他,絕對不會捨棄自己的氣節與純真的高貴品質。

相關焦點

  • 古代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人生路有多麼坎坷?
    作者:趙心放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因家旁有五棵柳樹,亦稱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古代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如此一個響噹噹的大腕級人物,為啥他的人生之路如此坎坷呢?
  • 田園詩人陶淵明!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很多詩人以描寫田園風光而聞名,但就以這些詩人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來說,沒有一位能夠超過陶淵明的,可以這麼說,陶淵明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他對後來的田園詩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談談這位田園詩人陶淵明。
  • 走進陶淵明的內心世界,讀《五柳先生傳》
    如果將人生劃分區間的話,當走過建功立業的憧憬與摸爬滾打的錘鍊後,就會嚮往平靜安詳的田園生活;如果將人的內心世界劃分區間的話,如果有一半是追求積極入世的衝鋒陷陣,那麼另一半便是希冀福祿雙修的享受人生。說了這麼多,下面一起來讀這篇《五柳先生傳》,看看陶淵明筆下的五柳先生是個什麼樣的人,再用現代的眼光來審視一下田園真人的人生態度吧。
  • 「有位詩人自號五柳先生」
    陶淵明: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傳世。
  • 田園詩人陶淵明——田園春尚好,故人歸不歸
    中國山水田園詩歌的源頭可追憶到先秦的詩經,若談論到中國山水田園詩,陶淵明肯定是繞不過的坎。他是中國是中國文學史上堪與屈原、李白、杜甫、蘇軾比肩的偉大詩人。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
  • 《五柳先生傳》:陶淵明只是人們想像出來的,真實的樣子無人知曉
    陶淵明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田園詩人,而且他以其獨有的人格魅力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追捧,無數人都在以陶淵明的「不為五鬥米折腰」作為榜樣,雖然大部分人都不敢真的辭官歸隱,但把陶淵明作為偶像還是可以的。古代社會不像現在這樣信息發達,知識和信息的傳播主要就是靠文字,我們知道的二十四史就是了解中國歷史的主要途徑,但是我們了解陶淵明的最主要途徑,卻是通過一篇文章,那就是《五柳先生傳》。
  • 自己給自己立傳,始於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這個人就是晉朝名士陶淵明,這篇文章叫《五柳先生傳》。可以說,陶淵明開創了「自傳」這個文體,在他之後,文人群體才發現,原來還可以這樣。《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晚年作品,頗有點「蓋棺定論」的意思。提到陶淵明,首先想到的就是山水田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的一生和歸隱田園密切相關,他成年以後大概做過10年的小官,剩下的時間都在隱居。
  • 再論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非「自傳」
    內容提要:從文體上看,《五柳先生傳》一文是陶淵明模仿正史《後漢書·逸民傳》以及嵇康《聖賢高士傳》而創作的傳贊類文體,不可能是陶淵明的「自傳」,最多可以看作陶淵明之「自況」。《五柳先生傳》中的「五柳先生」是陶淵明主要以揚雄為範本,有意塑造出來的作為自己人生楷模的一個理想人格。
  • 陶淵明是個什麼樣的人,五柳先生是不是他,來看這本《塵幾錄》
    這本書要講的是東晉末年的大詩人陶淵明。為什麼書名要叫《塵幾錄》呢?塵幾,就是落滿了灰的桌子。在古代文學圈,這是一個很經典的比喻,意思是編輯校對古書這個工作,經常得在不同版本的文字中選一個正確的。這樣,必然會出現很多被淘汰的文字,這些被淘汰的字,就像桌子上的落灰一樣。這就是「塵幾」的喻義。
  • 從《五柳先生傳》看陶淵明:人生的意義什麼
    原標題:從《五柳先生傳》看陶淵明   宗白華在《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一文中說道:「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
  • 陶淵明為何自封五柳先生,讀了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陶淵明是東晉到劉宋初有名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他的詩文處處可見對田園自然風光的無限嚮往和規劃。在早期陶淵明雖曾經輾轉多個地方做過士官,但其內心仍然還是寄情於山水,要不然怎麼會有人稱他為「五柳先生呢」,來無影去無蹤,就隱匿在在蔥蔥翠翠的柳樹之中。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看過曾經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其中就有陶淵明的出現,他從不靠別人施捨,只為自己而活,別人欣賞他的才華想問他叫什麼,他自稱五柳先生。可見其對自然生活的熱愛是多麼強烈。
  • 章繼剛:嚮往更美好的生活,陶淵明田園詩的意境美
    嚮往更美好的生活,陶淵明田園詩的意境美文/章繼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家喻戶曉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東晉末期著名詩人,辭賦家,散文家,後世稱他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陶淵明一生不以進為榮,不以退為辱,代表作品有《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後人編為《陶淵明集》。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為何喜歡最愛折腰的柳樹,還寫出了《五柳...
    我們都知道,陶淵明就是那個不為五鬥米而折腰的詩人,他最終回歸田園,寫出了「悠然見南山」的詩句。在中國古代,士大夫學文與做官之間通常都是矛盾重重的。與一般人為了功名委曲求全不同,陶淵明選擇了挺直腰杆,回歸田園。
  • 中國田園詩第一人,東晉詩人陶淵明,你知道他哪一句最廣為流傳?
    ,依然會有人追尋「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羨慕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名利、寧靜超脫的心境。田園生活是我們心中的桃源,可望不可及,只因我們於紅塵滾滾中還有很多追求,太難取捨。又如何能似陶淵明他這般淡然?一切由來,皆有出處,得先了解陶淵明的生平。陶淵明,東晉詩人。
  • 陶淵明:「我拼盡全力,才過上平凡的一生」
    每每讀來,一幅曠遠遼闊的田園景觀便呈現在了我們的腦海裡。在這日新月異的時代,每個步履匆匆的人都曾不約而同地嚮往著桃花源一般的生活。然而當我們看到現實的「一地雞毛」後,誰又能夠真正瀟灑地尋找到屬於自己的世外桃源呢?喜愛陶淵明《飲酒》這首詩的人,也往往欣賞詩句背後那「不汲汲於名利,一心回歸自然」的怡然心境。
  •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五柳先生陶淵明
    陶淵明,東晉時期的偉大詩人,他是田園詩派的創始人,更是被後人仰望的「靖節先生」,陶淵明在歷史上做出了怎樣的成就呢?陶淵明的詩和辭賦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開始了田園詩的一體詩,為古典詩歌的創作開闢了新的境界,作品雖然平淡無華但是都是出自他本人的真實感受,影響了唐代詩歌的創作,可以說陶淵明的作用非同小可。陶淵明出生在一個官吏家庭,但是並沒有像想像中的那樣大富大貴,在陶淵明出生之前就已經沒落的家庭。
  • 陶淵明——東晉大詩人的瀟灑一生
    陶淵明——東晉大詩人的瀟灑一生今天我們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古代的大文豪,他就是東晉的大詩人陶淵明。相信大家一定都讀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這篇是文老是讓人覺得可以一遍一遍返回去的。讀一遍一遍的品味和琢磨,很多人都獻上那樣的生活,希望自己能夠活在那麼一個與世隔絕,無憂無慮的世界裡面。《桃花源記》這篇詩文文筆非常的清新,讓人心生嚮往。我覺得這篇文章放在古代社會裡,他們也一定是嚮往這樣的生活的。
  • 足寶堂名人故事會:關於五柳先生陶淵明的故事
    提起陶淵明,小編會想到很多,有《五柳先生傳》的幽默風趣,還有桃花源的神龍見首不見尾,有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品節,還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快活。在我心中,陶淵明是當之無愧的田園詩派的創始人;同時,他也被人譽為兩漢魏晉南北朝800年以來最傑出的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那麼,足寶堂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聊聊陶淵明的故事。
  •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寧願歸隱成田園詩派的鼻祖
    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末到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他前半生入仕為官,40歲後歸隱田園,最終成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人們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及「田園詩派之鼻祖」。田園詩人陶淵明因為陶淵明一直是半耕半作,所以田園詩就成為他的第二個創作特點。
  • 田園詩人陶淵明,為何會創作出大量「飲酒詩」?從4個角度來分析
    田園詩人陶淵明,為何會創作出大量「飲酒詩」?從4個角度來分析生活於東晉末期的陶淵明,是一位性格灑脫的大詩人、辭賦家。他之所以能成為聞名於古今的歷史名人。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他創造了「田園詩派」,以及開闢了古代文人,以「隱逸」為宗旨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