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五柳先生陶淵明在中國古代的文壇詩人中可謂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在我國古代大多數詩人才子都以追逐官場名利,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為人生目標,所以常常我們可以在很多詩中看到詩人們為自己官場的不順利而寫下埋怨和鬱結的詩篇。
但是東晉時期陶淵明的出現,開闢了我國古代田園詩這一大詩歌領域。陶淵明作為古代隱逸詩人和不慕官場名利的代表受到許多後代詩人的追捧。
自幼愛丘山,好習儒與道
陶淵明出生在東晉時期一個名士的家中,年幼之時他的家境並不算壞,但是後來由於父親的沒落,母親改嫁,陶淵明的家境由盛轉衰,導致陶淵明在20多歲時一直處於十分貧困的狀態。
但是家境的沒落並沒有影響到陶淵明對知識的追求和熱愛,由於其父曾經是東晉時期頗負盛名的名士,陶淵明自小受到父親的薰陶與影響,對儒家經典詩詞歌賦也有著很高的興趣。
他自幼學習儒家經典同時在魏晉南北朝那個老莊思想盛行的時代,陶淵明對於道家的思想也十分追崇。在儒學和道家思想的雙重影響下,逐漸形成了陶淵明喜愛自然山水,豁達開朗,不慕名利的思想和行為。
由於受到道家思想追求自然無為而治的理念的影響,陶淵明自幼就不喜人多之處,喜歡寄情於山水,在山水間獨自一人玩耍遊歷。從他早期的性格就可以看出,他後來遠離官場,獨自一人隱居於山水是他必然的選擇。
坎坷波折的官宦生涯
由於少年時期的家道中落,在魏晉南北朝那個以九品中正之為選官標準的時代,陶淵明的官宦生涯註定坎坷波折,沒有家族背景的他,在官場中處處受人排擠,雖然滿腹才華,卻終究只能當一個無關痛癢的小官。筆者認為,陶淵明在後期逃避官場,不願為官與早期這段在官場上受人排擠的經歷,也有著脫不開的關係。
後來隨著陶淵明的才華,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陶淵明在官場上也漸漸有了些名聲,於是他終於可以不用再受人的排擠,官職也逐漸上升。
快到三十歲的陶淵明終於當上了真正意義上一個有實權的官職江州祭酒,當真正接觸到官場的內部,陶淵明發現了東晉官場上那些黑暗與官員們私底下醜惡的嘴臉,他不禁生出厭惡之情,自小受到儒道思想薰陶下的他,忍受不了官場上的壓抑與黑暗,於是他辭去了官職回到家中。
回到家中之後,每日在田園之中飲酒作詩,陶淵明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快樂。但是這種快樂並不能持續很久,陶淵明貧困的家境在他做官之後才稍有改觀,但是這一次陶淵明又辭去了官職,他手頭留下的俸祿不能夠支持他生活很久。
迫於生計,再度為官
豐滿的理想終將被骨感的現實所打敗,失去了生活來源的陶淵明不得不再一次選擇做官來維持自己的生計。這一次他出任為參軍,這個參軍一當便是十餘年的時光,在這10餘年的時光裡,陶淵明寫下了幾十首關於思念田園生活的詩篇。由此可見,陶淵明此時的生活該是有多麼的矛盾,他可求著美好自由的田園生活,但是為了生計又不得不在官場上翻雲覆雨。
不為五鬥米折腰在當了十幾年的參軍之後,陶淵明被調入彭澤當縣令。此時陶淵明已經當官當得厭煩疲倦,而在他上任的三個月後,潯陽郡的都督劉雲以檢查公務為由前來勒索賄賂,類似於我們後來所說的強收"保護費"。都督劉雲告訴陶淵明,如果他不教受賄賂,那麼劉雲就會栽贓陷害於他,讓他官位不保。
一向蔑視權勢和富貴的陶淵明十分氣憤,本就早已厭倦官場的他怎麼會輕易像這種小人低頭?陶淵明一氣之下脫下官服,憤怒的說道"吾輩豈能為五鬥米折腰?"此處的五鬥米並非是指真實的五鬥大米,而是指陶淵明當時每月所拿的俸祿,大概有足夠買五鬥大米那麼多。
脫下官服後的陶淵明,立刻將自己的官印封好,連夜寫下了辭官書上交後,當即離開了彭澤縣。彭澤縣縣令是陶淵明人生中的擔任的最後一個官職,辭去彭澤縣縣令之後的陶淵明就此展開了自己的田園生活。
歸隱田園,悠然自得
無官一身輕的陶淵明將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在了山水之中。由於陶淵明十分嗜酒,他平身所存的積蓄大部分都用於了買酒當中,所以並沒有留下過多的財產,辭去官職後的他過得也是相當的貧困潦倒,但是酒卻是不能少的。據相關史書記載,陶淵明可一日不吃飯,但是絕對不能一日不喝酒。從他喜好喝酒的愛好上可以看出他一定是一個豪放豁達之人。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就是陶淵明辭去官職後真生活的最真實寫照,他雖然不會種地,沒有生活的來源,但是每日只要在山水之中,他便感到怡然自得,十分滿足,他靠著朋友們的接濟生活,每日喝著朋友們帶來的酒,卻絲毫不感到慚愧。因為在他的心中,在認識到官場的險惡與黑暗之後,他深深地覺得自己的這種生活人間理想。
身為中國田園詩的鼻祖,陶淵明大批優秀的田園詩作品都誕生在他辭官歸隱的這個時期,由此可見,人的心情與所處的環境,對他的文學創造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與那些為官場發牢騷,感嘆仕途不順利的詩篇相比陶淵明的詩讀起來,會讓每一個人感受到一種悠然自得心胸豁然開朗的愉快。
結語:
陶淵明的事跡與精神成為了後代無數在官場上鬱郁不得志的是人們的精神和心靈的港灣,他們以陶淵明的氣節和對官場的態度來寬慰自己,使魏晉南北朝以來,黑暗腐朽的官場風氣有所改觀。
陶淵明的才氣與實力,從他的詩篇中我們可以有目共睹,他本可以過上官名顯赫,榮華富貴的生活,但是他卻毅然決然地放棄,即使放棄的後果是每日食不果腹,靠朋友的施捨為生。
但是相比起榮華富貴生活所要付出的以自己的人格和氣節以代價,深受儒道思想影響的他,絕對不會捨棄自己的氣節與純真的高貴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