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100」系列思考之五十七
「我孩子專注力不好,怎麼培養啊?」
這是一個家長常說的高頻句子。
很多家長和專家把這歸因於手機電腦等多媒體帶來的危害,
事實真的如此嗎?
暈博士曾寫過一篇文章專門探索專注力問題(見文末推薦閱讀)。
但好象沒有說透,這裡索性再囉嗦幾句。
羅永浩(羅胖)曾到朋友家做客,
朋友的孩子在寫作業。
看到這個孩子一邊做作業,一邊放著一部電影,一邊跟同學在聊天。
手機、電腦、iPad,三頭開火。
羅胖說,這能行嗎?
孩子的爸卻說,你甭管他,這孩子是學霸,學習成績好著呢,他們這一代人就這樣,他就能做到。
這件事兒讓羅胖思考很多:
是不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專心寫作業,已經不適應這些數字原著民了?
暈博士一直強調:對學習來說,一直專注力高度集中,不但無法做到,有時還對學習起反作用。
暈博士曾讓學生做一個試驗(已經知道答案的可以繞過)。
「請大家注意力高度緊張,不要跑神,注意聽我說:三點水加一個來去的來,讀淶lai,那麼,三點水加一個來去的去呢?」
「讀qu?」有的孩子遲疑地說。
更多的學生們說,「真的不知道啊。」
「那是法律的法啊!」這時,孩子們總是一臉尷尬。
你會說這是腦筋急轉彎,那可以用另一個例子來測試。
給學生一張有方格的低,讓他們寫一個「暈博士」的「暈」字。
要求慢寫,寫滿格,注意力關注到第一個筆畫,連續寫20個。
結果是:當學生們寫不到10個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寫的不是「暈」了,越看越不像,真的「暈」了,簡直不認識這個字了。
其實,這是顯意識與潛意識不同的參與造成的不同結果。背後的學習心理學原理不在這裡講,只是應該明白的是,學習有時並不是注意力越專注越好。
那是不是我的孩子學習也可以效仿這個學霸了:寫著作業,看著電影,聊著天?
當然不是,每個孩子的情況是要具體分析的。
但高強度、強刺激、多通道、快節奏的信息輸入,已經成為今天這個資訊時代學習的重要特徵。
羅胖講到了另一個案例,也讓他驚奇不已。
在他們的APP上,有的用戶說,你們為什麼不開發那種叫倍速播放的功能。用加一倍的速度去聽,十分鐘的課五分鐘幹完,那是多高的效率。
於是他們開發了倍速,然後又有用戶說了,倍速怎麼可以,為什麼沒有三倍速?
三倍速試聽一下,很多人聽不出說話者原來到底在說什麼了。
後來羅胖遇到一個很有名的用戶,他說什麼三倍速,我是用五倍速聽。
試一下五倍速聽,簡直就是噪音。
羅胖說你怎麼可能聽這樣的音頻。
這個用戶說你不要著急,人的體驗能力,分辨力是可以訓練的,他說你從一倍速到1.5倍速,你也得適應一個星期,但是很快,你就會到兩倍速然後一點一點去增加,你的耳朵是能被訓練出來的。
更重要的是,他下面一個結論,把人驚著了:一旦訓練出來,你可以聽高倍的,你就再也退不回去了。
試想,當別人聽一篇10分鐘的英語錄音時,你已經聽了五篇了。效率如何能比呢?
想在這個學習時間碎片、信息誘惑處處存在的時代,想要保持學霸的地位,就不是拼IQ、不是拼學習時間、甚至不是拼專注力
而是拼誰能找到符合這個時代的學習方式。
推薦閱讀: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其實這是個偽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