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發展不可缺少的人物亨利·菲爾丁,看他對人性刻畫的看法

2020-12-19 一柸浮華

關於西方文學的發展歷程,我們談論過它的起源,古希臘古羅馬的神話藝術以及中世紀的基督教文學。在這個發展歷程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的思想潮流,也正是這些不同時期的不同思想,影響著西方文學史的發展。

西方文學發展史—新古典主義時期的油畫

【ps.在西方文學發展史上,西方文學有兩大源頭:古希臘古羅馬神話的神話藝術,中世紀基督教文學以及文化理論。以及六大思潮: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文學思潮;18世紀新古典主義思潮;法國大革命前後的啟蒙主義文學思潮;19世紀初的浪漫主義文學思潮;19世紀和20世紀的現實主義文學思潮;20世紀無產階級文學思潮;20世紀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思潮。】

西方文學發展史—浪漫主義時期建築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先驅薄伽丘,文藝復興的巔峰代表莎士比亞,處於巴洛克時期的馬裡諾,以及到了十八世紀新古典主義時期的莫裡哀,這些人不是每個思想潮流時期的唯一,但是他們對各個時期所做出的貢獻卻是不可或缺的。

英國的文學家和詩人非常之多,英國文學在西方文學的歷史地位,也是眾所周知的。所以今天我們要談論的依然是一位英國作家,他也是西方文學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人物——亨利·菲爾丁,他是英國現代小說的三大奠基人之一,也是英國小說之父(其他兩位分別是理查遜和我們所熟知的荒島文學《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丹尼爾·笛福)。

亨利·菲爾丁

亨利·菲爾丁創立了現實主義文學理論,奠定了一直到19世紀末英國小說全面反映當代社會的現實主義傳統。菲爾丁在文學作品中創造人物,靠的不是想像,而是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和研究,存在於他小說中的人物,是來源於他所見到的,他周圍的,活生生的人。關於他筆下的人物,他這樣界定他們:一個普通的世俗的人,他有世俗的興趣,需要和激情,這些應該在行動中,衝突中,發展中,加以研究和描繪

《棄兒湯姆瓊斯的故事》劇照

在菲爾丁的代表作品《棄兒湯姆·瓊斯的故事》中,他所描寫的人物有將近五十個,描述了當時英國社會生活的全貌,包括對人們的心理的分析,對當時的社會黑暗與罪惡的批判,這部小說不但成就了他在英國文學史上的歷史地位,同時這部小說也代表了18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最高成就,並被譽為「18世紀英國社會的散文史詩」。拜倫也因此稱菲爾丁為Homer of Human Nature」(散文中的荷馬)

一個人物的塑造,不是僅僅只靠想像和模仿就能夠非常完美地塑造出來,人物塑造的靈魂,體現在對一個人物身上人性的刻畫,而對於人性的刻畫,我們不可能在書本上學習到並且了解透徹。

只有通過談話才能獲得對世界的真正了解,要想為人所知,就必須看看各個階層的人有哪些舉止。來吧,體驗,只有這樣才能了解人類的行為舉止,而隱居的學究,無論他的學識多麼淵博,他都是陌生的」,這是菲爾丁對於人物身上人性刻畫的理解,只有與各種各樣的人不斷的進行不同的交往和聯繫,才能把人性看得透徹。

相關焦點

  • 亨利·菲爾丁的小說理論
    亨利·菲爾丁(Henry Fielding,1707-1754),18世紀英國啟蒙主義時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戲劇家、文學理論家。他出身在英格蘭一個破落的貴族家庭。當過律師、法官。他的創作生活是以編劇開始的,主持過小劇場,先後寫了25個劇本,4部長篇小說。
  • 這才是值得我們反覆品味的文學作品,他的書,究竟深奧在何初處?
    魯迅的思想造詣令人動容首先,魯迅的作品不僅僅是一個文學作品,其實在一定意義上,他文學作品的文學價值遠遠不如思想價值。在中國的思想歷史上,魯迅有著非常重要的含金量,他是那一時間乃至歷史上都稱得上舉足輕重的一位思想家。他的思想是中西結合的思想,並且他能夠做到站在時代的高度去分析一件事。
  • 淺談殘雪創作對西方文學的借鑑和改造
    ……我認為這位詩人的文學同他的宗教結合到一塊了,可以說,他把他的宗教文學化了。偉大的西方作家都是這樣的。難得且頗有意味的是,在上個世紀 80 年代初期,殘雪在研讀西方自荷馬開始至 19世紀的經典作家及作品的同時,竟然對那些在當時中國文學評論界和讀者心目中剛剛受到關注的西方現代主義作家產生了超乎尋常的濃厚興趣。
  • 英國現代小說三大奠基人之一,亨利·菲爾丁8句名言,句句充滿哲理
    1707年4月22日,亨利·菲爾丁出生於英國,今天是他313年誕辰,讓我們一起欣賞他的八句哲理名言,感受他的文字魅力。亨利·菲爾丁出生在一個紳士家庭,青年時期就讀於英國貴族學校伊頓中學,大學生涯在荷蘭著名的萊頓大學度過。雖然出身較好,但家道中落,亨利·菲爾丁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 康熙朝青花瓷人物紋飾——人性之美,返璞歸真
    青花瓷真正燒製成功是在元朝,到了清朝,青花瓷的發展達到了巔峰時期。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都燒制出了大量精良的青花瓷作品。康熙中期的青花瓷是清朝青花瓷的巔峰時期,由於政局穩定,經濟文化發展,匠師們有了充足的條件研究青花瓷的燒制。這個時期的青花瓷和前朝相比,造型更加靈活多變,胎質更加純淨,紋飾以古樸典雅為特點。特別是對人物紋飾的表達更加繪聲繪色。
  • 金庸小說帶動中國文學「走出去」
    金庸小說的讀者基礎在其兼具「獨特性」和「普遍性」———獨特在於關乎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困惑和關懷,普遍在於對人性的觀察和刻畫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這使得語言和文化的差異無法阻止金庸小說的傳播。金庸作品的譯介和暢銷,也讓我們看到,中國文學能以想像力發出洪亮之聲,講述對世界和自我的想像。
  • 充滿人性的現代表達――評張煒長篇小說《艾約堡秘史》
    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張煒新作《艾約堡秘史》(湖南文藝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立足改革開放的滄海桑田,以其敏銳的視角、精湛的文筆,刻畫了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聚焦當今中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如何協調發展的現實。張煒敏感於時代的變化,他的每一部長篇小說幾乎都對已往和當下的時代進行著充滿思辨的審視和書寫。
  • 淺談外國小說《飄》中的人物文學素養,值得一看!
    以女主人公郝思嘉的愛情糾葛和生活遭遇為主線,著力刻畫了姿色迷人、聰明能幹的大莊園主女兒郝思嘉這一爭強好勝、貪婪冷酷、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不屈不撓進行奮爭的女性形象,並生動形象地再現了美國南部種植園經濟由興盛到崩潰。在第十二屆奧斯卡金像獎的評比中由此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獲得八項獎項。真正意義上講,電影不過是對小說的精彩章節的剪裁,而《飄》》本身的魅力絕非電影所能涵蓋的。
  • 中國文學不如西方文學?你可知歌德看到一部二流中國小說時的反應
    比如,人們的潛意識裡就會認為通俗文學不如純文學,而當代興起的網絡文學甚至不被認可為真正的文學。 「鄙視鏈」和「優劣感」幾乎是相互依存的,而部分中國人之所以會產生中國文學不如西方文學的感覺,也和現在的時代有關。中國現代文學白話文時代興起也才剛剛百年出頭而已,一切都還在摸索和模仿當中。
  • 為什麼當代中國文學陷入有高原沒高峰的略顯尷尬的境界
    此篇文章,只是針對當下的文學作品泛泛而論一下。當代文學雜誌,前兩年倒是看看,可能是雜誌變了,也可能是我變了,覺得除了作家方方等人的作品,稍微有些開頭外,其他人的作品看不下去,有一種昏昏欲睡的感覺。不過文學公眾號倒是加了幾個,方便觀察文壇動態。
  • 《迷霧》:這部恐怖電影刻畫人性比《釜山行》更深刻
    一段時間以來,韓國電影《釜山行》因為其新穎的題材和深刻的人性刻畫而受到影迷的熱烈追捧和討論。電影中對人在生死面前展露出來的人性的幽冥和光輝有著精彩的演繹。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釜山行》告訴了我們人性在極端情況下會是怎樣的一種形態,卻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會這樣。
  • 《街貓》:接續西方偉大文學傳統 現代的浮士德故事
    然而好景不長,開篇已經「死」去的怪老頭突然出現了,企圖毀滅這對年輕夫妻的幸福生活……在這個故事裡,拉塔布拉瓦斯基是引誘布瓦瑟諾的「魔鬼」,而布瓦瑟諾無疑就是「浮士德」,從這個角度講,這部小說是一個現代的浮士德故事,接續的是19世紀西方偉大的文學傳統。
  • 進擊的巨人:阿爾敏一句話便說中了人性
    談及這部動漫時,拋開作者是否是日本右翼分子和該漫畫對中國漫迷的精神侵略這些敏感話題,單從文學藝術去欣賞和評價它,它也有可值得借鑑的地方。它所描寫的整個故事格局大,劇情的懸念多,確是一部難得的作品。阿爾敏、艾倫與米卡莎先不管它的故事是否有著其他的寓意,從欣賞的角度去看這部動漫吧。不得不說,作者刻畫人物複雜的內心活動的功力深厚。
  • 人性不可毀滅,13位俠肝義膽的《金陵十三釵》,咋常看常新?
    作品記錄了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的慘無人性的大屠殺場景,作品沒有單單敘述大屠殺的場景和極慘烈的血腥場景,而是從人物刻畫及情節結構上做了生活化的鋪墊和技術處理,雖沒有主人公那轟轟烈烈的豪言壯語及作者的文筆還未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但故事的真實性和情感的本能表現,不能不說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是一部極受教育的好作品。
  • 刻畫小說人物中,什麼是臉譜化?並不是性格鮮明
    有很多讀者看小說,常吐槽主人公自帶主角光環,什麼傑克蘇,瑪麗蘇的一大堆。這就涉及到人物設定的原則問題。小說人物一定要鮮明。可很多寫手誤會了這條原則,小說裡的人物全是臉譜化。當然,人物設定時,我們一定要明白你要塑造一個什麼樣的性格,是大智若愚,還是古靈精怪,然後在通過場景行為體現出來。就如《射鵰英雄傳》裡的郭靖,金庸把他定為老實本分的人,而把黃蓉定為機靈刁鑽的人,這就是性格鮮明。而這種性格一定是加入了合理的情感動機,比較合乎邏輯。
  • 讀完劉慈欣的44部小說後,我想問,他距離中國主流文學很遠嗎?
    嚴肅文學作家對科學技術的描寫往往是矛盾的,他們一方面表現科技對文明社會的巨大作用, 另一方面又揭示科技發展的負面乃至破壞作用。劉慈欣的科技觀則是積極的,他說:「我是一個對科學持正面評價的人。《坍縮》中的科學家丁儀,是愛因斯坦之後,創立了統一場論的大科學家,他自信傲氣、不拘小節、直面批評官員,顯示出一個科學家率真、狂狷的性格特徵。劉慈欣創造了一種美的語言。他的敘事語言典雅、莊重而又鮮活、空靈,折射出一種西方文學的韻味。
  • 被儒家擠壓的人性:湯顯祖的《牡丹亭》中的人性覺醒和人性慾望
    人民文學出版社網絡官方平臺在2019年4月22日刊載了一篇選自木心先生的著作的文章,這篇文章來自木心的《文學回憶錄》,裡面正好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木心先生這一章要講的是中國的戲曲,所以自然而然地要講到明代歷史上最偉大的戲曲家湯顯祖。木心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還不像我們,是世界讀書日前後,而人民文學出版社選擇的時機正是衝著世界讀書日這個熱點去的。
  • 文學作品中著名的漫步
    文學作品中不乏漫步的橋段,尤其是長途漫步,主角們不是身體在路上,便是靈魂在路上。今天,我們選取了優秀的虛構與非虛構文學中的長途步行,激發你的靈感,陪伴你的宅家生活。《一個人的朝聖》——蕾秋·喬伊斯儘管主角哈羅德·弗萊的故事很感人,我們可不建議現在就冒險出遠門。
  • 中國古代文學,史書體例,史傳文學之發軔
    歷史著作要通過歷史事件的敘述,揭示某一時段社會生活的運演軌跡,藉以展示社會發展的某種規律性。很顯然,它主要是在敘述歷史事件。而文學作品則不同,它要通過人物性格的刻畫,展示某一個人或某一類人的生命過程藉以表現人生的某種意義和價值。很顯然,它主要是在刻畫人物性格。這是歷史著作與文學作品的形而上的區別。而史傳文學當然是歷史與文學的結合;不過這種結合不是機械的拼接,其中有誰主誰奴的關係問題。
  • 外國的文學發展,古羅馬文學,三
    大家好,我是羅瓊,今天帶大家探討一下古羅馬文學第三部分。賀拉斯(前65-前8)是奧古斯都時期傑出的抒情詩人、諷刺詩人和文藝評論家。他的早期作品(諷刺詩集》和(長短句集》嘲笑了羅馬社會吝嗇、貪婪、淫靡之風,宣揚中庸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