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菲爾丁(Henry Fielding,1707-1754),18世紀英國啟蒙主義時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戲劇家、文學理論家。他出身在英格蘭一個破落的貴族家庭。當過律師、法官。他的創作生活是以編劇開始的,主持過小劇場,先後寫了25個劇本,4部長篇小說。他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創作理論,散見於他的小說序言和小說每一卷的第一章裡,這是他的創作經驗的總結,基本上是現實主義的,但含有較濃厚的抽象人性論思想。
菲爾丁主張小說作家應該寫人性。他說:「...要作家來寫人性這樣一個廣闊的題目,卻是無論如何寫不盡的。」他還說:「人是最理想的題目……在敘述人的行動的時候,我們必須特別小心,千萬不要超出我們描寫對象的能力範圍之外。」
他還主張寫作應合情合理。他如此說道:「寫行動決不能之超出人力所及的範圍之外。」須是人力所能做的,須是合情合理的。」「只要他(作家—-按)遵守作品須能令人置信這條規則,那麼他寫得愈令讀者驚奇,就愈會引起讀者的注意,愈令讀者神往。」
菲爾丁繼承了「鏡子說」。他說:「我寫這樣一個可憐蟲,並不是要使一小撮凡夫俗子見了就認識的某某熟人,而是給千萬個藏在密室裡的人照一面鏡子,使他們能夠端詳一下自己的醜態,好努力克服。」他特別強調:我所寫的幾乎全是我所眼見的。這就強調了小說的生活來驗源、真實反映、教育作用和感覺經驗的作用。這是對現實主義理論小說的較早闡述。
菲爾丁還分析了寫小說的天才。他在《湯姆·瓊斯》中寫道:「首先,天才。你是上天的恩賜,沒有你的協助,我們逆著自然的川流掙扎是徒勞無益的。你撒下優良的種子,藝術加以培育,使臻完美。」「其次,人道。你是幾乎永遠伴隨著真正的天才的,把你全部的仁慈感帶給我們吧。」「感動人的場面沒有它是描繪不成的。」「再其次是你,學問。沒有你的幫助,天才是產生不了純粹而正確的東西的。請你也來指導我的文筆吧。」「最後是經驗。……只有通過你,人們才知道人類的性格。」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菲爾丁認為寫小說需要天才、人道、學問和經驗。其中天才是主要的方面。這反映了當時的啟蒙主義精神,也表明了英國經驗主義的影響。
他另外還指出真正可笑的事物的唯一源泉是造作。他明確地說:「真正可笑的事物的唯一源泉(在我看來)是造作。造作的產生有兩個原因:虛榮和虛偽……把造作加以揭發,可笑的事物便得顯露,而可笑的事物總會引起讀者的驚奇和快感的。」這既是反對新古典主義矯揉造作的反映,也是菲爾丁對於喜劇性效果和喜劇性對象特點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