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咬文嚼字》編輯部和《語言文字周報》分別通過編輯部會議和主辦新聞發布會的方式編選了2019年度的網絡十大流行語。
儘管這些語言學工作者是對網絡語言的流行性、構詞法和社會影響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耗費大量時間才形成了這份榜單,但由於網絡流行語的數量過多,難免會有遺漏。於是,網際網路上還有多家媒體和公司也總結並發布了同類榜單。例如百度就將giao、奧利給、awsl(啊我死了的縮寫)也納入了年度熱詞,而原本這類熱詞在語言工作者的篩選工作中會因為含有字母不利於語文生態被排除。
目前,這些網絡用語的傳播範圍已經十分廣泛,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人際溝通還是上網都常常會遇到,甚至目前有些公眾號和媒體也會使用網絡語來拉近和讀者的距離。對於普通人來說,假如不了解網絡語的含義,甚至可能會造成溝通障礙。
而最近,從抖音這個娛樂平臺上,又有一種網絡語言正在被人們大量使用,這種流行趨勢甚至又有如之前「雨女無瓜」肆虐各大社交平臺的跡象。現在,尤其是在年輕人群體當中,都在學這個新網絡語言:「郭言郭語」的說話方式。
相信很多人目前對於「郭言郭語」還不是很了解,點開朋友圈或是微博或是聽到身邊人討論時感到茫然:到底郭言郭語是什麼意思?難道是一種比四川話更有趣的方言?郭言郭語出自哪裡?郭言郭語這個梗為什麼這麼火?如果你是資深網友,你又一定會發現「郭言郭語」出現時總會有一位披頭散髮的素顏女士一同出現,又或是有獼猴桃等物件。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了解「郭言郭語」究竟指的是什麼。
郭言郭語,指的是一種說話方式,是抖音上一名暱稱為「迷人的郭老師」的女士在自己的視頻作品和直播時說的話。她常常會說一些讓人覺得匪夷所思卻又引人發笑的話,再配上她使用的那些獨特的發音,就形成了個人風格極強的口音。經過她稱呼過的東西由於口音獨特,幾乎能讓人忘記本名是什麼。除了上面提到的「獼猴桃」被她稱作「迷糊hotel」之外,還有「酸奶蛋糕」被她稱為「宣乃腚溝」,連油炸雞米花、草莓、紅心火龍果等等也都被「重新取了名字」,這種說話方式在後來引起了網友們的模仿,並且大受歡迎。
截止1月20日下午五點,在微博熱搜上仍有大量網友以「女孩子就要郭言郭語」作為話題,希望把「迷人的郭老師」送上熱搜。
在這些言論中,「郭言郭語」的流行程度可見一斑,它與剛剛過去的「雨女無瓜」有許多相似之處,很有可能也會成為下一個紅遍街頭的網絡流行語。
這些網絡語的更新速度快,傳播速度也很快。往往是上一波「熱」詞剛出現不久就又出現了下一波新「熱」詞。這是網際網路時代的獨特現象,其中也與商業世界的營銷有關。但有一點毋庸置疑,網絡語之所以大量出現和泛濫,有一條重要原因就是那些熱衷於小眾文化、熱衷於造梗和玩梗的年輕人的存在。這些網絡語的出現與年輕人的愛好和行為密不可分。
往往能了解他人不知道的東西是有滿足感的,而在不斷湧現新梗的虛擬網絡中,天然就適合形成小眾的圈子。這些網絡語起初使用時,只會讓圈內人聽了會心一笑,而圈外人則不知所云,但隨著交流和傳播,也不排除商業的推波助瀾,這些網絡語可能因為本身的笑點、娛樂性逐漸被更多人了解和使用。
此外,在網絡語的推廣中,一些人為了達到「合群」的效果去主動學習,更是在無形中加速了網絡語的傳播。
這些偶然流行的網絡語背後,其實是有著大量語言節目在鼓勵他們生長,比如笑果文化出品的脫口秀節目《吐槽大會》。對於原本發明網絡流行語的人來說,起初往往只是為了讓一小撮人聚在一起自娛自樂,沒什麼太大的價值和目的。但隨著傳播的發展,且伴隨著目前太多新的語言類節目出現,無形中網絡語言的味兒又變了。
以《吐槽大會》為例,這檔節目作為在時下年輕人中頗具影響力的喜劇脫口秀節目,直接模仿的是李誕曾作為段子手參與製作的《今晚80後脫口秀》。後者是由東方衛視於2012年推出的電視欄目,由當時在北京小有名氣的相聲演員王自健擔任主咖,每周一期,通過脫口秀的形式,展現年輕人對社會熱點、文化事件等現實生活各方面的態度和思想。李誕曾經作為寫稿人參與其中,後來由於各方面因素的綜合考量,東方衛視於2017年停播了這檔脫口秀節目。《吐槽大會》的誕生就是李誕、王建國和池子等《今晚80後脫口秀》的幕後人員在視頻網站發展的黃金期時製作的一檔脫口秀節目。
但兩檔節目有一個明顯的不同,《吐槽大會》的娛樂性遠勝《今晚80後脫口秀》,後者的本意是要以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去抨擊時弊,娛樂性只是附帶的;而前者卻是完全以娛樂為主,希望達到讓年輕人喜愛的效果,它們以「吐槽文化」作為切入點,把吐槽視為一種年輕的溝通方式,在節目中追求玩「梗」,有趣和娛樂是第一追求。
李誕曾經在參加《奇葩說》時說:「我有時候沒抓住觀眾的笑點,瞬間就會感到被一種無助擊中,到底怎樣觀眾才會笑,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為了達到這一點,節目的創作團隊採用各種方式,討論語言的運用,諧音梗、典故梗、先埋梗後點破,這些語言技巧在這檔語言藝術節目中運用得爐火純青,利用或生造網絡語言當然更不在話下。
而隨著這些節目的熱播,在年輕人中,玩梗成為一種潮流,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在這種純語言藝術節目的傳播中,本質上是降低了內容成本和對讀者的腦力要求,是在用傳播速食文化的方式保持用戶黏性。只要覺得好笑就基本達到了目的,相反在記住「梗」之後是否得到什麼精神上的收穫就無所謂了。
在這種為了讓網絡語傳播而傳播的過程中,重複是慣用的行為,重複什麼不重要,關鍵是讓觀眾的心理得到滿足,讓他們感到自己參與到了這場狂歡當中。在節目裡產生新梗、讓新梗廣泛流傳就是最終目的。
網絡語言的泛濫,這些消解內容,只保留形式的新語言藝術節目也是一大推手。
假如把一些當前熱門的節目進行細緻分類會得到一些意外收穫,甚至是找到了與傳統接軌的窗口。比如剛剛,當我們將熱門的脫口秀節目《吐槽大會》歸入語言藝術節目時,很容易就會想起我國傳統中的那些語言藝術節目。
儘管在今天,我們或許會認為他們已經失去了生命力。
那些相聲、評書、講經,還有四川成都茶館裡那些擺「龍門陣」的先生。
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一般認為於清鹹豐、同治年間最終形成。是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變而來的。到了晚清年代,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主要用北京話講,各地也有以當地方言說的"方言相聲"。在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莊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表演形式有單口、對口、群口三種。
——來自百度百科
以上這些包括相聲在內的傳統語言藝術節目通常是以笑料作為表現形式,服務於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或是社會熱點,或是日常生活、家長裡短。
不同於誕生於網絡時代的新語言藝術節目,它們以新穎和年輕人作為起點;這些傳統的從業人員通常是經歷了長時間的專業訓練,除了要達到幽默的藝術效果之外,還傳承了老輩們對於承擔社會責任的價值觀。
即使在成都,以樂觀休閒文化聞名,說書人們在講笑話時也是從身邊小事發表觀點,把樂觀與現實結合。
現實的內容,跟人們有關的話題在成都的老說書人心裡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都願意相信,如果是要向大家傳遞內容,最重要的一點是經過時間的檢驗後仍然能留有痕跡,對人有用。類似成都的說書人應該可以,網絡語的流傳則有待大家反思。
而對於每個人來說,如果大家是對說話技巧感興趣,除去《吐槽大會》這類新語言藝術節目,還可以選擇的其實很多。
比如來成都一趟,去聽聽那個拍驚堂木的先生「衝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