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青山、品白茶、攀陡巖、穿幽谷,泛舟茅巖河,醉享農家樂!」只要是到過永定區羅塔坪鄉水田坪村的人,都會對這裡怡人的景致和迷人的風情讚嘆不已。
水田坪村依託生態、山水、田園等資源優勢,憑藉西線旅遊發展和鄉村旅遊扶貧的契機,探索出了一條貧困山村脫貧奔小康的發展之路。
初冬時節,筆者來到水田坪村看到,村裡村容整潔、新房林立,公路沿線隨處可見景區導覽圖,水泥路、石板路延伸到每一戶農家庭院,特色農莊和農家客棧人滿為患;遠處漫山的莓茶園似一匹綠緞隨群山起伏;不知名的山花依然爛漫,愛美的女遊客們紛紛在花叢中留影,到處散發著和諧的氣息。
水田坪村支部書記田際英告訴筆者:「誰會想到我們村幾年前還是一個人均不足2300元的深度貧困村呢?這一切都得益於永定區人大和永定區供銷聯社駐村幫扶工作隊用心、用情、肯幹、實幹。」
完善設施 鄉村旅遊添基石
「現在寬敞的柏油路,通組公路聯家串戶,再也不會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了,村裡有了路燈晚上出行也很方便了。」說起村裡的變化,村主任楊春紅臉上掩飾不住的驕傲和自豪。
2017年4月,永定區人大和永定區供銷聯社駐村幫扶工作隊進駐水田坪村,工作隊經過實地調研後,立足村裡豐富的生態和旅遊文化資源,確定了「文化興村、生態美村、產業強村、旅遊名村、黨建紅村」的發展目標。
「挖窮根,首先就是要強基固本。」永定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孫仁健介紹,幫扶工作從徹底改善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入手。兩年來,駐村幫扶工作隊先後幫助村民硬化入戶公路1300米、拓寬加固村主幹道路800米,以前全村道路黑燈瞎火,群眾夜裡不敢出門,如今70多盞路燈把村子照得如同街市;以前村裡7戶村民長期居住在漏風漏雨的危房裡,還有7戶村民家處於水庫淹沒地質災害區,通過實施易地搬遷和危房改造,14戶52名村民全部安置到位,所有危房戶正在喜遷新居;佔地近2畝,投資200萬餘元新建的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已經啟用,集說事議事、便民服務、文化娛樂、商務流通、衛生醫療於一體,極大地方便了群眾辦事和學習娛樂,結束了該村活動無陣地的歷史;自來水入戶工程剛剛竣工,現在各家各戶一擰龍頭就有譁譁流水,昔日到山溝裡肩挑背馱取水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在戶外景觀檳榔谷的旁邊,水田坪村的旅遊集散中心和遊客服務中心正在建設中。
兩年間,水田坪村裡幾乎每一寸土地都發生了變化,從無人問津到聞名遐邇,水田坪村的鄉村旅遊在工作隊的幫扶下,也大有起色。
盤活資源 景區帶村促發展
讓文化生態寶藏走出大山,讓美麗鄉村建設綻放異彩,駐村幫扶工作隊依託西線區域旅遊開發建設,喚醒了鄉村的綠水青山、田園野趣,把沉睡的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在保護好轄區內檳榔谷景區生態的同時,在水田坪村加快建設以休閒度假、戶外運動、生態民宿為主的精品鄉村旅遊廊帶,打造鄉村旅遊精品富民路線,極大地豐富了鄉村旅遊的內涵。
路子對了,紅利自然來。綠色、生態成了水田坪村最響亮的品牌、最寶貴的財富、最大的後發優勢,駐村幫扶工作隊通過鼓勵村民流轉閒置房,建立創意民宿,推進「民宿+產業」理念。目前全村直接從事鄉村旅遊的人數超過400人,村民們通過辦農家樂、農家客棧、售賣土特產、手工製品等,收入明顯增加。
「過去一直守著金山銀山過苦日子,若不是發展鄉村旅遊,我做夢都沒想到能開個農家樂,一年收入10多萬呢!」談及好風景帶來的好光景,水田坪村孔門組的黨員覃貴林笑得合不攏嘴。在村裡,越來越多的農民像他一樣,沐浴旅遊扶貧的春風,搭乘鄉村旅遊發展的快車,將家門口的好山好水變為口袋裡的「真金白銀」。目前,全村已發展15家農家樂260個床位,僅2017年全村就接待遊客12000人次,僅此一項就為村民增收200萬元。
在鄉村旅遊發展的帶動下,水田坪的村容村貌和群眾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觀,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別小看這些村民,憑藉村裡的電子商務綜合服務站,攜程、去哪兒網等旅遊網站都主動聯繫村裡的民宿,各個農家客棧都有自己的微信客源。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或扎帳攀巖,或品農家飯,或在農家客棧小憩,或漫步在村間小道,盡情享受世外桃源般的農家生活。貧困農戶參與鄉村旅遊開發後,嘗到了甜頭、看到了希望,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路。
釋放潛力 發展產業勤致富
在工作隊的精準幫扶下,水田坪村產業發展風生水起。現在,山旮旯,已然成了聚寶盆。
作為張家界莓茶的原產地,羅塔坪鄉是最早種植莓茶的鄉鎮,早就發展了千畝莓茶基地。永定區供銷聯社針對該鄉村民的種植習慣和水田坪村地塊零散且有拋荒的情況,將水田坪村列為土地託管項目試點,採用聯社扶持、農民自種的託管模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土地經營規模。以每畝2000元的資金投入完成了500畝土地託管項目,採用「公司+農戶」「科技+農戶」「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模式,帯領村民組建莓茶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同時,鼓勵村民積極參與莓茶種植產業脫貧項目,培育壯大莓茶脫貧攻堅產業。據了解,去年全村種植莓茶的農戶不超10戶,今年有工作隊動員105戶村民種植莓茶350畝,其中31戶貧困戶。「按照每畝每年增收1000元來計算,每年可為村民增收35萬元左右。」駐村第一書記張獻忠對今年莓茶帶動貧困戶脫貧奔小康信心十足。
在如今的水田坪村流行一句話,只要人勤勞,不愁富裕不起來。目前,水田坪村依託山水資源發展各類產業項目近20個,全村已組建種養殖專業合作社8家,圍繞產業扶貧多渠道增加貧困農戶和村民的收入,發展家庭養殖業和基礎農業,完成油茶、水稻、玉米、蔬菜和其他農作物栽種面積1700畝,全村養有土雞2000多隻、家豬100多頭、山羊數百頭。到2017年底,全村的貧困戶由過去的57戶減少至23戶,截至目前,該村的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不足2300元上升到7438元,所有的貧困戶全部脫貧。
在水田坪村,村民的物質生活不僅發生了巨大變化,思想文化也正在悄然改變。在工作隊的幫助下,村裡在公路沿線開建了「廉文化」主題牆,開展了「星級文明戶」創建和清潔衛生、五好家庭、好媳婦、致富能人等評選活動。現在,水田坪村鄰裡團結、和睦相處,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安居樂業,呈現出一幅新農村的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