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 鄧雅蔓)「國內的粵港澳大灣區放在雙循環格局下,主要指四大循環。」9月28日,國家發改委外經所國際合作研究室主任王海峰在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論壇(下簡稱「論壇」)上說道,粵港澳大灣區的四大循環主要包括:人員的循環、商品的循環、資金的循環和信息的循環。
這四大循環將影響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級灣區的差距,尤其是人員的循環。
「對比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和紐約灣區,我們在人員的循環、人員的自由流動方面差距最大,這是制約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一個非常核心的因素。」王海峰說道,對於粵港澳大灣區而言,人員的自由流動要比貨物、資金、技術和信息的自由流動要重要得多。
為何會如此?王海峰提出兩點:一是人員自由流動對其他流動因素的影響,比如如果沒有人員流動,那麼信息、技術等其他流動都會大打折扣;二是如果不能實現粵港澳三地人員的自由流動,香港、澳門和深圳等地特區優勢就不能充分發揮出來,比如它們之間的交通潛能粵港澳大橋等也很難發揮出來。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原副主任徐澤則在論壇中提到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建設重點。
「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統籌協調的制度體系,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實體化執行機構,必須解決具體『誰來管』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加強綜合授權改革試點。」徐澤表示,對於第二方面,他建議中央有關部門可在大灣區先行試點,將大灣區有關事項的審批權下放至廣東省或珠三角各市,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管理辦法並實行屬地化管理,然後再由中央有關部門負責政策把關和巡查監督,這樣逐步積累經驗,複製推廣。
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論壇於9月28日在廣州舉行,論壇由《經濟觀察報》主辦,以「暢通雙循環 構建新格局」為主題,主要探討了大灣區時代背景下融合與競爭的現實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