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還有哪些短板需要補?

2020-12-15 界面新聞

記者 樊旭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張曉強日前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在制度創新、交通運輸和區域發展格局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世界級城市群發展優勢。未來要重點解決要素自由流動缺乏整體協同、珠江兩岸發展平衡不足及資源環境約束等問題。

8月29日晚,張曉強在作客央視財經頻道《中國經濟大講堂》時說,在多個經濟指標上,粵港澳大灣區已超過或接近世界三大灣區。比如,這裡密集分布著5個國際機場——廣州、香港、珠海、澳門和深圳。2017年,航空旅客客流量超過2億人次,遠遠超過了紐約,其三個機場加在一起客流量僅1億多人次。

其次,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依託港口的區域在貨運吞吐量上也具有明顯優勢。「粵港澳大灣區的貨櫃貨運量差不多每年達到8000萬,是東京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三大灣區總和的3倍多。」張曉強說,在這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已經具有和世界優秀大灣區進行比較的良好基礎。

在看到優勢的同時,粵港澳大灣區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短板。張曉強指出,首先是內地和香港的發展協同度不夠。以連接廣州、東莞、深圳和香港之間的廣深港高速鐵路為例,115公裡的內地段於2015年底建成通車,而26公裡的香港段直至2018年10月才完成建設。「由於建設速度的不一致,導致這中間的幾年都無法進行協同合作,發揮協同效應。」

其次,珠江東西兩岸的發展也存在不平衡的問題。張曉強說,大灣區的9個內地城市中,除了廣州是省會城市,珠江口東岸的深圳、東莞、惠州三市,無論從人口規模還是經濟發展總量來看,都遠遠高於珠江口西岸的中山、江門和珠海。

界面新聞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計算,2018年全年,深莞惠三市GDP總和超過3.6萬億元,而中山、江門及珠海總和則不到1萬億。從人口規模上來看,2018年,前者的常駐人口達2624萬餘,而後者僅為979萬餘。綜合來看,西岸三市在經濟總量和人口規模上都僅為東岸三市的三分之一左右,具有相當大的發展差距。

「另一個發展的不平衡則表現在資源的約束上。」張曉強指出,在珠江水系中,東江和西江的開發利用率非常失衡。

東江流域,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及廣州東部、深圳、河源、惠州、東莞等市近4000萬人的生產生活主要水源。根據張曉強提供的數據,當前,東江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38.3%,逼近國際公認的40%警戒線。而水資源總量是東江近10倍的西江水系,開發利用率只有1.3%。

為此,今年5月,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開工建設——計劃將西江優質水源引至廣州、東莞,輸送到珠江口東岸。此舉將大大緩解深莞等粵港澳大灣區東部城市缺水問題和東江水資源不堪重負的局面。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出臺後,粵港澳大灣區首個開工建設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意為粵港澳大灣區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此外,張曉強指出,還有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目標之一,但當前該地區在基礎科研的投入上還不夠充分。「廣東的研發總量居於全國第一,但如果根據研發投入的強度來看,還是低於上海和北京。」他說。

根據廣東省政府公布的數據,2018年,研發經費支出佔廣東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2.7%。同期,上海和北京的這一指標分別為3.8%和約6%。

張曉強指出,雖然廣東企業在技術創新上的作用非常突出,但省內優秀高校和國家級科研單位數量不及京滬。下一步,除了繼續發揮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優勢,還要進一步強化基礎創新能力。

他提到,鼓勵香港高校在內地開辦分校是一個可行的辦法。一方面,由於香港的辦學空間越發有限,內地能夠為其提供更多場地;另一方面,香港的大學也能為內地帶來優秀的辦學資源,從而提高內地的教學質量。

相關焦點

  •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藍圖繪就
    新華社記者 梁 旭攝中國為什麼要建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目標是什麼?粵港澳大灣區將怎樣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為中國和世界帶來哪些利好?對此,世界充滿好奇和疑問。近日,備受矚目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發布,一一解答世界關切,引發外媒廣泛關注。這份綱領性文件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規劃。
  •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陳鴻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
    黨中央作出了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決策,廣東要抓住這一重大機遇,積極探索,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事實上,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與新型城鎮化的目標具有一致性。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將成為人居環境建設的標杆。
  • 「粵港澳大灣區在歌聲裡,迎來了最美花季……」首屆粵港澳大灣區...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由廣東省人民政府與文化和旅遊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共同主辦。這是為貫徹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國家戰略、大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建設的一大藝術盛事。 在文化中相約,在藝術中相遇,一個開放、包容、創新、協同的一流灣區,與新時代共潮而生,向全世界綻放精彩。
  • 畢節「菜籃子」直送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建設,作為廣州、畢節持續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鞏固協作成果、拓寬協作領域、豐富協作內涵的重要載體,是畢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球大市場的重要通道。這標誌著以供港澳質量安全標準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及流通服務體系正式進入實操階段。「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蔬菜銷路,提高了農戶種植的積極性。同時,也督促我們種植更加科學化和規範化。」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畢節配送中心負責人黎萬茂告訴記者,下一步,基地種植將緊盯市場需求、嚴格把控質量關,將需求大、效益好、最優質的蔬菜送往粵港澳大灣區。
  • 粵港澳大灣區「梨園花正開」
    南都訊 記者朱蓉婷 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遊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共同主辦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上周在廣州大劇院隆重開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是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共建人文灣區」內容的具體舉措,將從2019年起,每年舉辦一屆,每屆一個主題,在香港、澳門和珠三角9市中選取一座城市承辦,以「一地為主、三地聯動」的方式開展系列活動。
  • 粵港澳大灣區電網網架至2025年基本建成
    南方電網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共廣東省委十二屆十二次全會的會議精神,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優化電力化營商環境,全力支持廣東省高質量發展。預計至2025年,南方電網將投資380億元,基本建成粵港澳大灣區網架(廣東電網目標網架),為加快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雙區」建設,為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提供更強有力的電力支撐。
  • 粵港澳大灣區實現跨越式發展路徑研究
    第一,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發展所需要的金融支持與當前傳統的間接融資體系所能提供的金融支持不相適應。一方面,中國傳統的間接金融體系中,金融機構在開展業務尤其是信貸業務時普遍有著低風險偏好,十分重視抵押物的作用。而創新導向的產業多為輕資產行業,缺乏抵押品,而且企業在技術研發的前期,往往需要較高的資本投入,研究周期長,產品化的難度大,失敗率較高,經營的不確定性較大,與傳統金融風險厭惡的特性相反。
  • 粵港澳大灣區最值得投資的價值窪地在哪裡?
    但粵港澳大灣區不斷強化產業升級與人才聚集效應,利好地產發展。接下來是劃重點時間。其實大家關心的無非是4個問題:哪個城市是龍頭?重點發展的板塊有哪些?哪些區域是粵港澳合作重點?粵港澳大灣區最值得投資的價值窪地在哪裡?2哪個城市是龍頭?
  • 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城際交通網 摁下發展快速鍵
    城際鐵路「一張網」影響深遠記者:日前,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的批覆》。這對大灣區發展有何現實意義?鄧江年:《規劃》要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貼合大灣區發展當前的需要,能夠解決當前發展中遇到的一些痛點和堵點問題。
  • 羅一民: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區域各揚所長,攜手再創輝煌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成為指導粵港澳大灣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合作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在這裡,關鍵是要把握好三點:一是揚長補短,將各自的長處更加充分地發揮,同時彌補自身的不足,補齊短板;二是取長補短,相互間學習借鑑,取對方之長處,補自身之短處,使優勢更優,劣勢轉優;三是攜手共進,跨越時空距離,超越不同區域文化和發展模式,相互間多合作、多交流、多呼應、多幫助。
  • 廣州番禺著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商旅融合發展示範區
    12月5日,廣州番禺召開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總結大會,進一步謀劃全域旅遊發展,全面推進「旅遊+」「+旅遊」新業態發展,著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商旅融合發展示範區。會議頒發番禺區2019年全域旅遊發展扶持獎勵資金,金額逾1000萬元。
  • 粵港澳大灣區美食網——大灣網
    粵港澳大灣區美食網——大灣網大灣網是面向粵港澳大灣區開放的綜合性門戶網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個網上交流信息平臺, 旨在面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崛起,為粵港澳大灣區人們創造更優質、更便利、更親近的交流環境,從而促進粵港澳三地的人文、經濟的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個珠三角城市組成。
  • 北大教授張平:粵港澳大灣區頭部企業如何布局智慧財產權戰略
    放眼全球,粵港澳大灣區都是市場經濟最活躍的區域之一,市場經濟催生智慧財產權,解決粵港澳大灣區企業的智慧財產權需求,為企業量身定製智慧財產權發展戰略,不僅僅是企業本身需要考慮的問題,更是研究機構的職責所在。知產力大灣特邀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智慧財產權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平,就粵港澳大灣區企業的智慧財產權戰略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粵港澳大灣區的智慧財產權,有何特別之處?
  • 「一票」串城: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經濟圈」初現
    在南沙大橋之後,還有更多粵港澳「硬設施」互聯互通的「作品」會誕生。今年9月底,橫跨三城的穗莞深輕軌將開通,穗莞深輕軌自廣州新塘站引出,經由廣州、東莞、深圳一路向南輻射,止於深圳機場站並預留南延至前海。一位有中標穗莞深輕軌站臺門系統的項目經理告訴記者,此條鐵路開工近9年,他們在2016年時中標,去年9月開始進場安裝站臺門系統,目前已安裝完成,處於調試階段。
  • 粵港澳大灣區離紐約舊金山灣區還有多遠?差四個「循環」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 鄧雅蔓)「國內的粵港澳大灣區放在雙循環格局下,主要指四大循環。」9月28日,國家發改委外經所國際合作研究室主任王海峰在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論壇(下簡稱「論壇」)上說道,粵港澳大灣區的四大循環主要包括:人員的循環、商品的循環、資金的循環和信息的循環。這四大循環將影響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級灣區的差距,尤其是人員的循環。
  •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空間結構與優化路徑研究
    基於城市全要素分析,對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產業發展路徑進行時空演繹特徵分析。最後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一流城市群提出構想,並提出高質量空間優化路徑。 粵港澳大灣區打造的「1小時經濟圈」已初具雛形,以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為代表的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將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三粵港澳大灣區的差距進一步縮小,並為未來的趕超提供重要的地理空間基礎。 2.經濟空間——粵港澳大灣區呈顯著的「中心-外圍」結構 藉助粵港澳大灣區SNA中心度分析結果,不難看出粵港澳大灣區呈顯著的「中心-外圍」結構。
  • 新發展格局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11月27日,「新發展格局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2020年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智庫論壇」在華南理工大學召開。論壇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社科聯、華南理工大學聯合主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智庫與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聯合承辦。
  • 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風口在哪?
    螞蟻金服、booking.com、通用電氣醫療集團、納斯達克等多家企業機構高管和科技大咖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商業與投資機會、智慧出行、人工智慧、技術賦能醫療健康等熱點話題展開討論。與會嘉賓認為,當前中國已經從「追隨者」發展為「創新者」,技術和數字經濟成為中國和西方市場增長的催化劑。
  • 粵港澳大灣區網球友誼賽在澳門舉行
    來源:海外網海外網澳門12月12日電(記者毛磊)澳門國際文化及體育產業協會12月12日在澳門成功舉辦「粵港澳大灣區網球友誼賽」,與粵港澳大灣區各大網球協會合作,共同推廣網球運動在大灣區間的交流與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網球友誼賽」由澳門國際文化及體育產業協會、廣東省網球協會、華發體育發展有限公司、中山大學EMBA網球協會和梧州網球協會聯合主辦,旨在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網球運動發展。本次活動獲得澳門中聯辦及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共由28名業餘網球運動員組成兩隊,分別是澳門中聯辦聯隊和澳門國際文體聯隊,以雙打的形式進行友誼賽。
  • 人民日報:「補短板」需要大智慧
    補短板,和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一起,構成了今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而「補短板」這個說法,由於其廣闊的外延和豐富的內涵,常被應用在各個領域。短板一詞源於木桶效應理論,是指木桶能儲多少水,不取決於最長,而取決於最短那塊木板。從這個角度講,中央站在全局角度要求「補短板」,寓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