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樊旭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張曉強日前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在制度創新、交通運輸和區域發展格局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世界級城市群發展優勢。未來要重點解決要素自由流動缺乏整體協同、珠江兩岸發展平衡不足及資源環境約束等問題。
8月29日晚,張曉強在作客央視財經頻道《中國經濟大講堂》時說,在多個經濟指標上,粵港澳大灣區已超過或接近世界三大灣區。比如,這裡密集分布著5個國際機場——廣州、香港、珠海、澳門和深圳。2017年,航空旅客客流量超過2億人次,遠遠超過了紐約,其三個機場加在一起客流量僅1億多人次。
其次,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依託港口的區域在貨運吞吐量上也具有明顯優勢。「粵港澳大灣區的貨櫃貨運量差不多每年達到8000萬,是東京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三大灣區總和的3倍多。」張曉強說,在這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已經具有和世界優秀大灣區進行比較的良好基礎。
在看到優勢的同時,粵港澳大灣區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短板。張曉強指出,首先是內地和香港的發展協同度不夠。以連接廣州、東莞、深圳和香港之間的廣深港高速鐵路為例,115公裡的內地段於2015年底建成通車,而26公裡的香港段直至2018年10月才完成建設。「由於建設速度的不一致,導致這中間的幾年都無法進行協同合作,發揮協同效應。」
其次,珠江東西兩岸的發展也存在不平衡的問題。張曉強說,大灣區的9個內地城市中,除了廣州是省會城市,珠江口東岸的深圳、東莞、惠州三市,無論從人口規模還是經濟發展總量來看,都遠遠高於珠江口西岸的中山、江門和珠海。
界面新聞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計算,2018年全年,深莞惠三市GDP總和超過3.6萬億元,而中山、江門及珠海總和則不到1萬億。從人口規模上來看,2018年,前者的常駐人口達2624萬餘,而後者僅為979萬餘。綜合來看,西岸三市在經濟總量和人口規模上都僅為東岸三市的三分之一左右,具有相當大的發展差距。
「另一個發展的不平衡則表現在資源的約束上。」張曉強指出,在珠江水系中,東江和西江的開發利用率非常失衡。
東江流域,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及廣州東部、深圳、河源、惠州、東莞等市近4000萬人的生產生活主要水源。根據張曉強提供的數據,當前,東江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38.3%,逼近國際公認的40%警戒線。而水資源總量是東江近10倍的西江水系,開發利用率只有1.3%。
為此,今年5月,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開工建設——計劃將西江優質水源引至廣州、東莞,輸送到珠江口東岸。此舉將大大緩解深莞等粵港澳大灣區東部城市缺水問題和東江水資源不堪重負的局面。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出臺後,粵港澳大灣區首個開工建設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意為粵港澳大灣區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此外,張曉強指出,還有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目標之一,但當前該地區在基礎科研的投入上還不夠充分。「廣東的研發總量居於全國第一,但如果根據研發投入的強度來看,還是低於上海和北京。」他說。
根據廣東省政府公布的數據,2018年,研發經費支出佔廣東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2.7%。同期,上海和北京的這一指標分別為3.8%和約6%。
張曉強指出,雖然廣東企業在技術創新上的作用非常突出,但省內優秀高校和國家級科研單位數量不及京滬。下一步,除了繼續發揮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優勢,還要進一步強化基礎創新能力。
他提到,鼓勵香港高校在內地開辦分校是一個可行的辦法。一方面,由於香港的辦學空間越發有限,內地能夠為其提供更多場地;另一方面,香港的大學也能為內地帶來優秀的辦學資源,從而提高內地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