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019香港藝術節與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聯合製作推出的更新版粵劇《百花亭贈劍》。
由2019香港藝術節與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聯合製作推出的更新版粵劇《百花亭贈劍》。
位於香港西九文化區的戲曲中心去年建成。
南都訊 記者朱蓉婷 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遊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共同主辦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上周在廣州大劇院隆重開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是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共建人文灣區」內容的具體舉措,將從2019年起,每年舉辦一屆,每屆一個主題,在香港、澳門和珠三角9市中選取一座城市承辦,以「一地為主、三地聯動」的方式開展系列活動。
適逢粵劇「申遺」成功十周年,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整合粵港澳三地文化和演藝資源,共推出100多項活動,以粵劇粵曲為代表的嶺南非遺節目是本屆藝術節的一大亮點。
本屆藝術節上的粵劇節目可謂是遍地開花,精彩紛呈,由廣州粵劇院全新創排的大型新編粵劇《十三行》,上月剛剛在江南大戲院完成展演,受到熱捧,三位梅花獎演員黎駿聲、吳非凡、陳韻紅領銜主演,不少港澳戲劇組團專程赴穗「追星」。《十三行》劇中大量嶺南風韻的特色唱段,除了運用傳統粵曲牌子旋律外,每場間場還靈活運用鹹水歌風格的旋律將場與場之間串聯起來,切合嶺南本土題材的特色。
6月2 3日,灣區大戲臺——— 《唱響大灣區》在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舉行,節目薈萃了粵港澳三地的粵劇名伶新秀和粵劇藝術團代表,穿插紅色經典劇目表演,主題曲以《步步高》為主調,為中山本土戲曲粵劇迷獻上一臺原汁原味的粵劇大餐。
接下來,廣東粵劇院出品的新編現代粵劇《風起南粵》將會巡演至肇慶、中山,該劇以創辦深圳蛇口工業區為主線,講述改革開放第一代創業者的故事。7月25至26日,另一部現代粵劇《山鄉風雲》將登陸江南大戲院,8月3日至9日,新樂府·國樂復興計劃系列巡演將在佛山、深圳、東莞、廣州展開。
據透露,今年年底廣州大劇院將上演一場「粵港澳粵劇大匯演」,為觀眾獻上由2019香港藝術節與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聯合製作推出的更新版粵劇《百花亭贈劍》。該劇由香港戲劇界翹楚毛俊輝策劃創作,突破傳統故事編寫、表演手法及舞臺製作,為這部唐滌生佳作注入新時代的藝術魅力。
本屆大灣區文化藝術節中,香港方面將舉辦「中國戲曲節2019」「大八音、說唱、廣東音樂及古腔粵曲」音樂會、中樂「領南風·香江情」嶺南民族室內樂團與竹韻小集等3項活動。香港特區政府駐粵辦經理黃遠萍透露,本次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香港會場的活動亮點在於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融合,比如以當代觀眾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對粵劇《媚香留情》進行新編,屆時將給觀眾帶來驚喜。
廣東、香港、澳門地域相近、文脈相親,以粵劇、龍舟、武術、醒獅,四大樣為代表的嶺南傳統文化,是粵港澳大灣區人民共同的文化記憶,共同的嶺南文化基因讓共建「人文灣區」有了堅實的文化和社會基礎。
「橫向比較來看,粵劇、龍舟、武術、醒獅裡,粵劇是排第一的。」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南國紅豆》執行副主編羅麗說,粵劇以粵語為主要舞臺語言,而粵語又是大灣區的共同母語,它的地緣紐帶最為緊密,是根植大灣區文化最深、也最具辨識度的。
粵劇「省港班」淵源深厚
粵劇起源於清代廣州府,至今在粵港澳及海外粵語華人圈中都具有廣泛影響,是粵港澳及海外粵語華人文化民心相同、文化認同的紐帶之一。2009年10月,粵港澳三地聯合申報的粵劇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標誌著粵劇邁進新的發展時期。
羅麗認為,「大灣區」這個概念聽起來很新,但實際上它有非常深厚的歷史淵源。一直以來,廣州、香港一直都是珠三角地區的核心,從1920年開始,粵劇藝人逐漸湧向廣州、香港、澳門等大城市,粵劇大老倌們常常往返三地,因很難分得清是來自哪裡的戲班,被戲迷統稱省港班。
粵劇的舞臺藝術特徵,儘管現在看來省港兩地可能會有一些地域差異,但從它的歷史發展進程而言,幾乎是完全同步的,在彼此發展的過程中溝通始終沒有中斷過。哪怕在上世紀60年代閉關以後,省港粵劇界始終有極個別的交往,例如香港的任劍輝、白雪仙也曾以私人身份到廣東來。
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以紅線女為首的廣東粵劇界就率先到香港交流演出。可以說,大灣區各地之間的這種粵劇界的文化交流在歷史上沒有斷裂過。至今,香港、澳門的廣府人都稱到廣州為「返省城」,可見其中濃厚的文化淵源。
中山大學非遺研究中心主任宋俊華說,廣州和香港兩地的八和會館,是兩地粵劇界情誼深切的見證。19世紀末,八和會館在廣州荔灣區落成,後來逐漸向香港、海外發展,香港後來也建了八和會館。過去在粵劇名伶、藝人間有一種說法,「先在廣州八和會館這邊唱好了,才能走到香港八和會館」,說明了在粵劇發展史上廣州和香港兩座城市,源和流的傳播關係。
發展到現代,香港粵劇和內地的演出往來,也從來沒有間斷過,羅麗說,內地粵劇團去香港演出非常頻繁,除了整本的劇目演出,還有折子戲專場等形式多樣。此外,還有不少演員以私人身份參加港澳兩地的民間演出活動。
一代名伶紅線女的人生軌跡,書寫了兩地粵劇界的交流史。她曾對香港留下一番發自肺腑的言辭:「香港是哺育我成長的搖籃,香港是我藝術的發祥地……那裡,深深地留著我人生路上的一行行軌跡。」
廣州紅線女藝術中心書記練行村向記者介紹,從1947年至1955年短短8年間,紅線女在香港主演了90多部電影,創立了真善美劇團,排演了粵劇《蝴蝶夫人》《清宮恨史》《昭君出塞》等優質劇目。1998年,香港臨時市政局為紅線女主辦了「銀海豔影———紅線女從影五十周年紀念展」,如今,香江岸邊的星光大道上鐫刻著紅線女和香港電影界八十多位代表人物不朽的手印。可以說,香港見證了紅線女的人生滄桑和藝途艱險,見證了紅線女由舞臺紅伶發展為銀幕明星並且雙棲雙榮的業績。
這種粵劇人員流動,從演員、劇團,逐漸延伸到學術界。羅麗介紹,最早在香港從事粵劇學術研究的學者,大部分具有海外學術背景,到了2000年以後,香港演藝學院開設粵劇表演文憑課程後,許多任職的表演老師都來自於內地,學生也來自珠三角地區的也不少。可見,這三四十年來,大灣區粵劇在人員流動上已經常態化,實際也是百餘年前粵劇人員流動的常態。
灣區粵劇交流史上的另一個標誌性事件,是2009年粵劇「申遺」成功,堪稱粵港澳三地齊心協力,保護非遺的一次合作範例。作為廣州市文研院戲劇研究室主任,羅麗也是當年申遺工作小組成員之一,她回憶道,粵劇「申遺」項目最早從2003年的粵港澳大地文化聯席會議開始啟動,當時牽頭的三個機構是廣東省文化廳、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澳門文化局,從2003年啟動到2009年「申遺」成功,2010年在廣州市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掛牌成立粵劇中國保護中心,整個過程很曲折,歷經三次才成功,但粵劇是全國地方劇種中最早成功申遺的。
香港戲曲中心落成扶助粵劇發展
近年來,粵劇在香港社會的回潮,似有越演越烈之勢。據統計,香港每年約千
餘場次粵劇演出,為推動粵劇發展,特區政府也在保育和推廣粵劇文化上做了種種努力。
去年年底,位於香港西九文化區的戲曲中心在經過了10多年的籌建後華麗開臺,這是香港首個專為粵劇而設的表演場地,是粵劇界的一大盛事。在開臺日上,香港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說:「粵劇在香港終於有了自己的家。」
投資27億的戲曲中心是一座「為戲曲而設的世界級演出場地」,坐落於西九文化區東側,建築佔地28,164平方米,包含一個可容納1,073個座位的大劇院。中心大門仿如舞臺的帷幕,步入其中猶如踏上臺板,盡覽承載了千年文化的戲曲藝術。這座特色,外觀別樹一格,以一盞傳統中國彩燈為概念,糅合了傳統與現代元素,為戲曲打造了富時代感的新形象。
雖然,粵劇早已深入香港文化的血脈,甚至在本地俚語中都能找到粵劇的蹤跡,但從未有致力於其演出、研究及發展的專屬機構。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的出現標誌著粵劇發展的裡程碑。
其實,在戲曲中心規劃以前,香港粵劇演出的大本營一直是位於北角的新光戲院,它創立於1972年,是本土戲迷和粵劇名角的聚集地,但由於長期虧損、經營困難,近年來面臨著拆院建商場的危機。當人們嘆惋老牌戲院終要「曲終人散」的時候,全新的戲曲中心落成,讓業界再次振奮。
羅麗說,一直以來香港的粵劇演出分兩大類,一種是棚戲、神功戲,尤其是一些還保存有傳統祭祀慶典習俗的村落,在香港新界地區和一些海島,比如南丫島基本每年都有搭棚演出。另一種是城市劇場演出。新光戲院過去一直是香港粵劇演出大本營,而如今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的落成,具有標誌性意義,也體現出特區政府對大灣區本土傳統文化的重視。
香港重金扶持灣區文化交流
在資金支持方面,香港政府早在2005年就成立粵劇發展基金,以資助粵劇研究、推廣和延續發展的計劃和活動,2017年,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粵劇教育及信息中心開幕,致力於推動粵劇藝術保護、教育及承傳工作,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表示,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推動粵劇發展,每年投放超過4000萬港元,以弘揚及保護這項重要文化瑰寶。
為了加深新一代青年人對粵劇藝術的認識和了解,擴大粵劇戲迷的覆蓋面,香港持續向大中小學推廣粵劇,粵劇音樂被列入新高中音樂課程,部分中學展開了正規粵劇課程試點。
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表示,大灣區不單是全球經濟發展最發達的地區也是文化交流最繁榮的平臺,文化藝術方面要發揮三地相近相親的優勢,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就是最好的開始,他強調,香港政府將致力於支持香港藝團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演出,未來五年預留1.4億萬港元,支援本地藝團和藝術家在大灣區作文化交流。
儘管粵劇有了政策的支持,在廣東和港澳地區有堅實的群眾基礎,但宋俊華也在採訪中表示,論及長遠發展,粵劇仍然存在種種困境,仍面臨著與當代城市生活脫節、人才緊缺兩大掣肘。羅麗也指出,在老一輩鐵桿觀眾群體日漸萎縮的情形下,粵劇需要培養觀眾,需要觀眾有良好的購票習慣,演出能夠依靠票房進行市場運作,才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訪談
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俊華:
粵港澳大灣區框架為非遺保護和交流創造了更好條件
南都:粵港澳大灣區框架出臺後,你認為會給灣區城市之間的非遺保護和交流帶來哪些機遇?
宋俊華: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幾樣傳統文化來看,粵港澳三地有很強的相似性,在灣區建設的背景下,這種交流、融合、發展會更加頻繁,通過大灣區的建設,我想政府也會對三地的非遺保護和交流出臺一些新的措施,創造更便利的條件,有了好的政策,就能促進三地非遺保護的融合發展。
南都:在學術方面,香港一直是粵劇研究的重鎮,內地和香港高校進行了哪些學術交流和合作?
宋俊華:中山大學一直和香港粵劇學者保持密切交流,今年我們也舉辦了兩次粵港澳三地粵劇界之間的研討會,從學術研究上看,香港粵劇學者做了很多紮實工作,尤其是對神功戲、香港粵劇戲棚、粵劇基本表演形態的研究做了很多工作,值得廣州或內地學者學習。
南都:香港粵劇界在傳承、創新方面,對內地來說有何借鑑之處?
宋俊華:在粵劇保護的基礎工作上,香港很早就開始進行粵劇的音像資料,光碟、唱片的收集整理、數字資源庫的建設,這一塊超過我們很多。另外,香港在粵劇的展示展覽、博物館建設這塊,有些地方很值得我們學習,比如香港文化博物館有一個粵劇文物館,專門陳列粵劇文物,包括昔日名伶的表演用品,文物館裡建了一個很大的粵劇戲棚,透過重構的戲棚和電腦影音媒體,生動展現粵劇藝術的歷史和特色。
南都:總體上看,目前灣區粵劇的傳承發展面臨哪些困難?
宋俊華:我個人認為,粵劇目前最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如何進一步城市化。目前一個明顯的現象是粵劇的農村演出市場在萎縮,如果現在粵劇不及時調整發展思路,對將來是很不利,很被動的。今天,粵劇如何滿足城市人的生活需求,如何融入城市生活,和當代城市相適應,是粵劇現在面臨的諸多問題的一個核心。
戲曲編劇很難留住好人才,人才緊缺是現在粵劇發展一個很大的瓶頸。
南都:由網遊改編的《決戰天策府》吸引了大量年輕人關注,也引來一些爭議。粵劇發展到底該為現代觀眾更新迭代,還是要保持傳統不變?
宋俊華:從傳統角度來說,《決戰天策府》不算粵劇,但它裡面融入了粵劇的唱腔,屬於「新劇新演」,有可能引導年輕人去思考和認識粵劇。
我認為,戲曲的發展有四個方向:老劇老演、老劇新演、新劇老演、新劇新演,應追求多元化發展。總的來說,「老劇老演、新劇老演」更適應老戲迷,「老劇新演、新劇老演」更適應新戲迷。
南都:在粵劇研究方面,中大非遺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和成果是什麼?
宋俊華:廣東的粵劇研究界,過去老一輩很多都是中山大學畢業的,從本世紀初到現在,中大研究粵劇的博士生論文有七八個,每個都相當於一部專著,依然是粵劇研究的重鎮。目前,我們正在編撰《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裡面有一個《粵劇研究叢書》。此外,中大一直在參與《廣州大典》的編撰,《廣州大典》裡面有一個很大部分是對粵劇劇本的整理,中大 派 出 了 很 多學生老師到香港和海外搜集劇本,都是做實實在在的研究工作。
廣州文藝創作研究院戲劇創作研究室主任、《南國紅豆》執行副主編羅麗:
香港的粵劇現狀
能給廣東帶來許多啟發
南都:如今,香港的粵劇發展現狀如何?給我們哪些啟示?
羅麗:說到粵劇觀眾和市場,香港粵劇演出的市場化程度很高,觀眾有良好的購票習慣,因此香港粵劇演出能夠依靠票房進行市場運作。相比之下,內地很多粵劇演出並不能單靠售票的收入去支撐,一方面是粵劇的鐵桿觀眾群體在日漸萎縮,另一方面是內地粵劇觀眾的購買力始終不強。
談到粵劇觀眾群的培育,香港也是先行一步。最大的變化是,香港的年輕粵劇觀眾數量有增加,也有一些本地的年輕人願意進入這個行業。反觀廣東粵劇學校,近十多年來都面臨著招生難的問題。
在大灣區地區,粵劇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有數量龐大的私夥局。粵劇的海外傳播也依賴於私夥局這樣的組織形態。這樣便於傳播的小型機構便是粵劇民間活動的重要肌理,是地方劇種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能在不同地方生根的原因。
南都:在學術研究方面,香港學者的研究方法和興趣有何特色?
羅麗:兩地從事粵劇研究的機構和學者群有點不一樣。在2000年前後,廣東高校甚少有專攻粵劇方向的學者和研究生。華師、中大的老師主要是從古典文學、古典戲曲研究領域對粵劇研究有所涉獵。相比之下,當時內地的粵劇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文化系統的機構內,比如原來省藝術研究所的賴伯疆、謝彬籌、黃鏡明以及廣州市的一批專家。在2003年粵劇「申遺」開始,成為「非遺」的粵劇開始進入高校的學術視野,中山大學設立了非遺研究中心,華師成立了嶺南文化研究中心,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開始在不同角度關注粵劇,切入粵劇文本及歷史的諸多研究領域。
從學科上來講,內地更多是從文本和歷史切入粵劇學術研究領域的,但是香港的粵劇學術研究不一樣,他們從人類學、民族音樂學等不同領域切入,直接拓寬了粵劇學術研究的視野。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有不少香港學者參與了粵劇創編,例如簡又文為芳豔芬編寫了粵劇《萬世流芳張玉喬》。後來,黃兆漢教授在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開始了粵劇劇本的整理。此外梁沛錦教授也通過《粵劇劇目通檢》等一系列重要基礎工作。
南都:你如何看待粵劇的變革和創新?
羅麗:我十多年前就開始了粵劇電影的專題研究,從傳播媒介和技術發展角度來看粵劇是非常有意思的,也可以從側面看到粵劇這個劇種乃至廣東人的靈活多變和對科技發展的敏銳。粵劇的變革和媒介的交互發展,一直都走在全國前列。
粵劇始終是商業化程度很高的劇種,無論是百年前的流行劇目劇本選段的印刷出售和名伶灌錄唱片,還是如今粵劇界出品動畫片、聯動網路遊戲製作新劇目。在智能化時代,這幾年已有香港從業者開發了一系列粵劇網絡 遊 戲 和手機A PP,以傳播推廣粵劇文化。我相信,粵劇作為一直依舊活躍在舞臺之上的傳統文化在今天依舊有著自身新變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