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和居早年間只是個小飯鋪,民國初年「三不沾」名震天下,妙在哪?

2020-12-26 北晚新視覺網

我知道同和居,已經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事情了,那時它由西四南大街北口搬到了三裡河月壇南街。在附近的市政三公司上班的老媽,有時參加單位在那裡接待外地客商的活動,回來總會念叨一句:「同和居的三不沾和兩吃蝦,還是老年間的味道啊!」那種略帶惆悵的口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直到2011年,我才真正走進同和居,走進這座經歷過風風雨雨卻依舊輝煌的百年老店。

▌作者 呼延雲


劉平 攝資料圖

請來御廚做掌勺

舊京的餐飲,以「八大樓」和「八大居」最為出名。「八大樓」咱們以後再說,「八大居」乃是同和居、和順居(即砂鍋居)、廣和居、泰豐居、萬福居、陽春居、東興居和福興居。八大居在清中葉以後煊赫一時,譽滿京華,但在民國後期有些逐漸衰落甚至關閉,現如今只剩下同和居和砂鍋居依然開業,其他已經不復存在了。

據史料記載:同和居開業於清道光二年(1822年),由一位李姓皇親和一位姓牟的山東人合營,由姓牟的任掌柜。字號的意思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取「同舟共濟」和「和氣生財」之意,有的說是「同懷和悅」一詞的縮寫,無論怎樣,這個招牌把中國人骨子裡的經商之道表達得淋漓盡致:生意是要做的,錢是要賺的,但得跟合作夥伴、跟顧客共贏同惠。

同和居的早期,只是個經營大眾菜的小飯鋪,而上門的顧客也大多是普普通通的勞苦大眾,因為距離「煤門」阜成門不遠,所以有拉駱駝運煤的,還有馬販子、羊販子,到同和居多數是吃炒餅、燴餅,經濟比較寬裕的吃「小碗幹炸」,這道菜是同和居當時最有名的飯食。但這「小碗幹炸」說破了卻未免引人一笑,因為它就是北京家常的炸醬麵,何以得了這麼個聽起來格外響亮的名號?原來普通的炸醬麵,不管幾個人都吃那一大碗炸醬,面碼只有豆芽菜、黃瓜絲等一兩種。而同和居的小碗幹炸是只炸一小碗幹炸醬,夠一兩個人吃就行。別看醬是一小碗,卻格外精緻,講究不對水,用油澥,多放五花肉,多放油,醬不粘鍋,放入小碗中,醬上還要浮著一層油。而且面碼全,除了前面說的豆芽菜和黃瓜絲外,還有白菜絲、胡蘿蔔絲、菠菜、攤黃菜、香椿、青蒜、芹菜等等,遠遠比一般的炸醬麵好吃,所以在四九城就算出了名。至於更有錢的顧客,還可以點幹炸丸子、熘丸子、米粉肉、炒肉片、焦熘肉片等炒菜……不過說到底,這些跟當時北京的絕大多數小飯館比起來,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如果照這麼經營下去,斷斷不能成為後來名動京城的大飯莊。

轉折點便在民國初年來臨。

當時同和居的買賣由牟掌柜的後人牟文卿接手經營。牟文卿頭腦新,對做生意上心,又善於交際,朋友多。在他的朋友之中有一個名叫袁祥福的人,此人原本是清御膳房裡的御廚,民國成立,清帝退位後,紫禁城裡大量裁人,這位袁師傅就從御膳房裡解職回家了。他的家就在阜成門外,為了謀生,每天從城外收了菜蔬,擔到城裡來賣,路過同和居歇腳的時候隨便吃碗飯。牟文卿為人熱情、仗義,不管三教九流都能交上朋友,所以幾次攀談之後,就跟袁祥福好上了。不過一開始牟文卿只當他是個賣菜的,後來了解到此人竟是御膳房的掌勺,不免大吃一驚,就懇切地請他來同和居幫忙。袁祥福離開紫禁城後,一度心灰意冷,不想再出山,但最後被牟文卿的真誠和以禮相待所感動,欣然同意,由此也就開啟了同和居興旺紅火的新時期,而這一時期的標誌,無疑是名震天下的「三不沾」。

名動京城「三不沾」

小時候我經常聽老媽說起「三不沾」:此物是一種以雞蛋黃為主料,佐以綠豆粉和白糖,炒成後放入白瓷盤中的甜點,一不粘牙、二不粘盤、三不粘筷,但因為沒有親眼見過、親口嘗過,所以對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食物,心中始終有一個問號,直到2011年在同和居見到,才發現它很像是一個圓形的年糕,通體金黃,盛在白色的瓷盤裡,如凝脂一般簡潔而漂亮,入口綿軟,不嚼即化,說是蛋羹卻比蛋羹香甜,說是年糕卻沒有年糕那麼黏,說是冰淇淋卻又別有一種溫潤的口感,真是奇妙極了。

據說「三不沾」本就是宮廷御膳房研製的菜品,直到袁祥福入了同和居的後廚,才算第一次將這一佳餚傳入了民間。不過筆者在《舊京人物與風情》一書中,看到一則曾經在著名飯莊承華園學徒的孫洪權先生寫的回憶錄,內中提及「三不沾」,別有一種說法。他說「三不沾」乃是由承華園創製出來的:「『三不沾』誕生的時間,約在1936年八九月份,產生的背景,是因為承華園的芙蓉雞片銷量比較大,而芙蓉雞片的原料主要是雞蛋清,每天剩下不少雞蛋黃,如何處理這些雞蛋黃就成了一個問題,開始把它加在職工的飯菜裡都不願吃。」當時在後廚看三火的一位師傅姓王,人們都叫他王胖子,山東福山皂戶頭村人,此人喜歡琢磨飲食,就想怎麼能讓這些雞蛋黃派上用場。經過他的反覆試驗,終於製作出了「三不沾」。

孫洪權回憶:「『三不沾』問世後,全體職工嘗了嘗挺好吃,馬上遇到了兩個問題,一是定性,也就是說它算點心還是算菜?說它是點心吧,它既不成塊也不分個兒,算菜吧,既不適佐酒,又不幫下飯。」大家一番探討之後,最後比照八寶飯給它定了性,放在甜菜類裡。第二個問題就是定名,從原料上看,它只是雞蛋黃、麵粉、白糖加油炒成的,從這幾樣看,寫到菜單上一個也叫不響……大家費盡心思、絞盡腦汁,怎麼都起不出一個美妙動人的名字。「最後,由包大櫃的(負責制定菜譜的)按照菜的性質,不粘盤子,不粘勺子、不粘牙的特點,拍板說,咱們也起不了好聽的名字,乾脆就叫它『三不沾』吧!這名字很新穎,容易引起顧客的興趣,大家都同意。就這樣『三不沾』就正式誕生了。」

不過此文也有令人存疑之處:一是「三不沾」的出現時間肯定早於1936年;二是這道菜雖然用料一般,但製作工藝複雜考究,不像是普通館子一位看三火的師傅能研發出來的……筆者摘錄此文,絕非質疑或推翻「三不沾」乃是由同和居創製和發揚光大的說法,只因「有此一說」,故而給讀者參考,更是希望讀者們了解:在舊時,北京的各大飯館為了招攬顧客、打響品牌,真的是創意迭出、爭奇鬥豔,以至於那個時代雖然遠去,但我們依然能領略到一股昂揚向上的精氣神兒。

名人紛紛座上客

由於同和居位於西四牌樓下面,交通便利,在清末民初離毓朗貝勒府、禮王府都很近,辛亥革命後,這裡離國務院也很近,結果這個地方一下子成了民國的官僚和清朝的遺老遺少們都鍾愛的「食堂」,每天都是高朋滿座、貴客盈門,菜品越來越精緻,口碑也越來越好。1933年,位於宣武門北半截胡同的廣和居歇業,其廚師有不少來到同和居,使得同和居菜品增加,聲望日隆。除了「三不沾」外,還有蔥燒海參、貴妃雞等名菜揚世。而醋熘魚片、銀絲卷、光緒年間工部尚書潘祖蔭(也有一說是清末遺老潘炳年)所創之「潘魚」,也都得到了食客們的交口稱讚。

生意做大了,同和居的門面也越來越講究。據著名民俗學家鄧雲鄉先生回憶,彼時同和居老店在大門口的馬頭牆上掛著「同和居飯莊」的大銅牌子,進大門一直走,再轉個彎,才到了裡面的院子,院子並不大,但正院是樓房,院內有罩棚,另外還有兩個跨院。那座樓房是木結構的,樓上為雅座,每間雅座內掛有李白、杜甫的詩詞。京城舊制,紫禁城周圍不準建造樓房,以免俯瞰內廷,而同和居的兩層小樓恰在範圍之外,十分適宜觀賞風景,所以雅座往往是座無虛席的。

民國時期,同和居接待了大量文化名人,同和居的牌匾由溥儀的弟弟溥傑題寫;錢玄同曾經在這裡率領在京門人及學術界宴請過章太炎;著名歷史學家陳垣最愛吃同和居的菜,特別是對同和居的烤饅頭情有獨鍾,認為它「比外國麵包好吃多了」;輔仁大學一些名教授如英千裡、傅雪齋、沈兼士也都是同和居的座上客……

1956年,同和居參加公私合營後,改為國營企業,又不斷發展,除了經營傳統的宮廷菜、山東菜之外,還炒制南方的海鮮菜。文史學者周簡段先生在《京華感舊錄》中回憶:1980年,同和居有三位廚師應菲律賓之邀到馬尼拉參加「北京節」活動,他們做了「三不沾」等八十多種名菜,使設有一百二十個座位的「文化廳」應接不暇,轟動海外。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西四地區的改造,同和居遷至三裡河月壇南街。

月壇一帶,向以環境靜謐而著稱,惟有月壇南街,形成了以萬方商場為中心的一個小商圈,頗為繁華熱鬧。而同和居就在萬方商場的對面,門臉雖然不算太寬敞,裝飾也略顯質樸古舊,但由溥傑題寫的招牌十分搶眼。老媽周末去單位加班時,總喜歡帶我一起去,中午我們去萬方商場,她進商場購物,我則在商場門口一個新華書店的小書亭前看書和買書,偶爾回過頭,總是能看到「同和居」的招牌,不知為什麼,那端莊古樸、蒼勁有力的三個大字總讓我肅然起敬……但也許就是因為它顯得太高高在上了,以至於我從未想過能進去吃一頓飯。

2011年老媽過生日,我突然想到,她退休多年,應該很想嘗嘗昔日的美味,便舉家一起去了同和居。上得二層,在一個大圓桌落了座,環顧四周,無論裝修、桌椅、餐具都十分簡樸,倒頗有點兒鎖住了舊日時光的模樣。點了三不沾、醋熘魚片等名菜,入得口中,雖然好吃,但除了三不沾有一股新鮮勁兒,其他並沒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想來是平日裡膏粱吃得多了,參鮑亦覺是尋常,而老媽則興致盎然地回憶來這裡吃飯的過往,我便覺得欣慰。歸根結底,我們尋覓並探訪老字號,並不是為了吃到什麼前所未有的珍饈美味,僅僅是為了重溫或者找回一段久逝的時光。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同和居早年只是個小飯鋪,如何做出了名動京城「三不沾」?
    我知道同和居,已經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事情了,那時它由西四南大街北口搬到了三裡河月壇南街。在附近的市政三公司上班的老媽,有時參加單位在那裡接待外地客商的活動,回來總會念叨一句:「同和居的三不沾和兩吃蝦,還是老年間的味道啊!」那種略帶惆悵的口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直到2011年,我才真正走進同和居,走進這座經歷過風風雨雨卻依舊輝煌的百年老店。
  • 同和居創新綠色三不沾
    張汀「三不沾」是老字號同和居的鎮店名菜,這道菜以雞蛋黃、糖和綠豆粉為原料,攪拌後倒入熱油鍋炒制,邊炒、邊攪、邊放油,手不離鍋,勺不離火,經過三百多次的攪炒,直至狀如凝脂,形如滿月,出鍋時色澤金黃,香味撲鼻。
  • 老北京文化:砂鍋居為何營業半天就停了!同和居有哪些美味佳餚?
    相傳,砂鍋居在創建之初,宮中有官員常到此品嘗砂鍋白肉,並大為讚美,乾隆帝知道後,非常感興趣,便差人傳砂鍋居廚師入宮製作這「京都一絕」,乾隆帝吃後對砂鍋居白肉讚美有加,於是題筆賜字「此乃珍饈,味之一絕。」從此,砂鍋居在京城出了名。嘉慶年間是砂鍋居生意最為紅火的時候,曾有人專門寫詩讚美它,以「缸瓦市裡吃白肉,日頭才出已雲遲」來描述當時砂鍋居的生意盛況。
  • V美食 水晶肘 三不沾 同和居經典美味綻放日壇公園
    水晶肘、芥末鴨掌、溫拌螺頭、脆皮豬手、鼎好全家福、金蒜藕丁豬頸肉,還有傳說中的三不沾——京城碩果僅存的八大居之一同和居分店,日前在日壇公園北門西側亮相,並在新年之際以各種經典美味驚豔京城老饕們的味蕾。北京是千年古都,文化底蘊深厚。比如古舊書行業,就用天幹地支代替數字給古籍善本標註顧客看不懂夥計全明白的價格。
  • 一家小飯館如何能成為京城八大居之首?說說當年佔盡地利的同和居
    貴妃雞時至民國初年,溥儀自紫禁城搬出,一應伺候的宮女、太監、畫師、御廚中很多都流散到宮外,同和居時任掌柜的牟文卿趁此機會,聘來原御膳房的廚師袁祥福,憑著一手「三不沾」,讓同和居的名氣更上一層樓。等到1939年廣和居辦不下去了,那些掌勺的大廚們便紛紛投奔到同和居來,一下子極大地豐富了其菜式,最鼎盛的時候能做出四五百道不同的菜餚,同和居的生意越來越紅火,後來一躍成為當時京城的「八大居」之首。
  • 美食故事,美食拾遺之「不沾筷子、不沾盤子、不沾牙齒」的三不沾
    生活中,可能很多人對三不沾這種美食所知甚少,甚至還有不少人是第一次聽說,可是,這道美食存在時間不短,還曾出現在「御菜」行列。三不沾發源於河南安陽,盛行在清代乾隆年間,其主要原料是雞蛋、澱粉、白糖加水拌勻炒制而成。
  • 華天的包子,同和居的三不沾,同春園的松鼠桂魚,都可點外賣半成品
    方圓幾裡的外賣統統點了個遍,現在一到飯點心裡就犯嘀咕:有的外賣實在太油膩了,可又不能餓著肚子,真的太南了......其實,京蜜也和大家有同樣的苦惱,同一家的外賣連續吃了好幾天,真的累覺不愛。可就在最近幾天,京蜜有了新的發現,慶豐包子鋪、同和居等一批京城老字號店鋪推出了一些「半成品」,買回家經過簡單的加工就可以享受獨家美味,而且種類豐富,每天可以變著花樣吃。
  • 北京魯菜泰鬥同和居開新店 老字號還有這些新變化
    喜歡吃魯菜的朋友近日路過日壇公園北門就會有新的發現,因為魯菜泰鬥同和居日壇店開業啦。記者了解到,加上新開店,目前同和居在北京就有月壇總店、什剎海店、日壇店三家店了。資料圖,安旭東 攝自打1822年開進北京城,同和居已經有小兩百年歷史,是京城「八大居」之首、魯菜泰鬥,店裡的蔥燒遼參、同和烤鴨、銀絲卷、烤饅頭、三不沾、炸烹蝦肉等菜品都深受百姓喜愛。
  • 魯菜泰鬥同和居:吃地道魯菜 過暖心大年
    同和居是北京最早經營山東風味菜餚的中華老字號,開業於清道光二年(1822年),主營山東福山幫菜,以「同懷和悅」為意,定下同和居的字號。同和居飯莊的風味獨特,加之「同懷和悅」之意,一直是京城百姓辦喜事,吃年夜飯的首選。今年同和居飯店及同和居食府特推出了2000元左右的多款適合叔伯姐妹10人左右食用的「幸福團圓宴」年夜飯。
  • 八大堂、八大居…… 這些「榜單」名噪一時
    它們與「堂」的最大區別在於有散座,應零點,辦宴席,但不辦堂會,俗稱「熱莊子」。清代中後期及民國年間,民間對京城餐飲老字號曾有「排名」,且被廣泛認可。既有始建於明代隆慶年間的柳泉居,也有開業於清代的都一處、砂鍋居、烤肉季、全聚德、正陽樓、東來順,還有始於民國年間的萃華樓、豐澤園等。這些老字號飯館大多恪守「勤儉誠信」的經營之道,創業者無不是從擺小攤做起,勤懇經營,方得以名揚京城。他們各有「特色招牌」,既是長久興旺經營之本,又是吸引食客主動進店光顧的利器。有的以「招牌菜」吸引食客。
  • 八大堂、八大居……這些「榜單」名噪一時
    它們與「堂」的最大區別在於有散座,應零點,辦宴席,但不辦堂會,俗稱「熱莊子」。 清代中後期及民國年間,民間對京城餐飲老字號曾有「排名」,且被廣泛認可。既有始建於明代隆慶年間的柳泉居,也有開業於清代的都一處、砂鍋居、烤肉季、全聚德、正陽樓、東來順,還有始於民國年間的萃華樓、豐澤園等。這些老字號飯館大多恪守「勤儉誠信」的經營之道,創業者無不是從擺小攤做起,勤懇經營,方得以名揚京城。他們各有「特色招牌」,既是長久興旺經營之本,又是吸引食客主動進店光顧的利器。 有的以「招牌菜」吸引食客。
  • 北京人最值得驕傲的45家老字號,你pick哪一家?
    同和居,老北京人習慣說西四的同和居。創建於道光年間,招牌菜是「三不沾」(不沾盤、不沾筷子和匙、不粘牙)。許多名人都到過這裡用餐。從清康熙年間的一家小藥房,到今天揚名海內外的現代中醫藥集團,同仁堂經歷了300多年風雨,在人們心中鑄造了一塊「金字招牌」。 [ 同和居 ]
  • 致美齋、龍泉居、玉壺春,百年前的三家北京老飯館
    另兩家,只是中等飯館和點心店,雖然說不見得完全不被人知,至少也是不易被人齒及的,那就是開設在西四牌樓路東,和名肆同和居望衡對宇的保定幫中等飯館龍泉居;和開設在西單菜市場內的常州玉壺春點心店。龍泉居開始只是一個保定幫的北方小飯鋪,當時西四牌樓一帶缺少飯館,只有一家全市聞名的同和居。
  • 新春年夜飯盤點最討彩名菜 同和居:同和酥配幸福水餃
    2016年1月15日訊,軟嫩鮮香的蔥燒海參,形如雪、白如玉的糟溜鱈魚,酸辣刺激的燴烏魚蛋湯……一提到同和居,饞蟲就被這些美食給勾起來。 同和居今年,同和居的年夜飯都有個好彩頭。這店裡的蔥燒海參也是讓不少食客讚不絕口的一道菜,烹製這道菜選用的是山東章丘大蔥蔥白中段,海參選料更加嚴格,得同時滿足不軟、不碎、富有彈性、無腐蝕、無蟲蛀、刺多且勻等多個條件,再用同和居的秘方泡發,最後由師傅精心燒制而成。這道菜的海參講究軟嫩鮮香,軟刺的周圍裹著一層薄薄的靚汁,入口即化,再佐以焦黃蔥段的濃香,爽口提味,令人難忘。
  • 宮苑雜談|民國初年故宮太和殿的三次「換匾」
    作為帝制時代中心的紫禁城太和殿,在民國初年經歷了三次易名、三次換匾,見證了近代中國的社會動蕩與政治變遷。太和殿始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奉天殿,是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之首。民國以降,隨著時局的變遷,紫禁城的功能、地位亦發生了重大的轉變。這其中,太和殿作為「紫禁城第一殿」,其作用更是在民國初短短幾年內就經歷了數次變化。與之一起變化的,還有太和殿的匾額。在民國開國的幾年間,太和殿竟經歷了多達三次「換匾」。
  • 揭秘魯菜泰鬥同和居行政總廚於曉波 綢子布上切肉動刀不留痕
    2016年2月15日訊,同和居是京城的,自打1822年開進北京城,如今已有小兩百年歷史。現在店裡的行政總廚於曉波是同和居的第五代傳人,四十多年不離廚房,身懷「絕技」,靠過人的刀功、隨心所欲的火候把控將魯菜精髓發揚光大。
  • 民間小吃桂花蛋,乾隆親嘗後成宮中名菜,另改名叫做「三不沾」
    民間小吃桂花蛋,乾隆親嘗後成宮中名菜,另改名叫做「三不沾」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是一個美食大國,有幾千年的底蘊。並且中國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飲食文化和飲食習俗,就拿南北人平常吃的主食來說。北方人喜歡吃麵,而南方人喜歡吃米。並且每個地域都產生了非常多的美食。
  • 同和居飯莊第六代傳人於曉波:做食品就是做良心
    由國務院食安辦、中央文明辦、教育部等23部門聯合主辦的主題為「尚德守法 食品安全讓生活更美好」的2019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6月18日正式啟動。圖為同和居飯莊行政總廚於曉波發言。中國經濟網記者 裴小閣/攝影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18日訊 「做食品就是做良心!」在今日在京舉辦的由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等23部門主辦,經濟日報承辦,中國經濟網執行承辦的2019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場活動上,同和居飯莊第六代傳人、行政總廚於曉波用這八個鏗鏘有力的字眼道出一名老餐飲從業者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