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汀
「三不沾」是老字號同和居的鎮店名菜,這道菜以雞蛋黃、糖和綠豆粉為原料,攪拌後倒入熱油鍋炒制,邊炒、邊攪、邊放油,手不離鍋,勺不離火,經過三百多次的攪炒,直至狀如凝脂,形如滿月,出鍋時色澤金黃,香味撲鼻。吃時一不沾盤、二不沾匙、三不沾牙,故名三不沾。自民國初年叫響以來,三不沾的做法一直沒變過。近來同和居什剎海分店對這道菜予以創新,推出加了蔬菜汁的綠色三不沾,味道還是那個味道,只是外觀由「一輪滿月」變成了「一片荷葉」。店家說,這是為了跟荷花市場的風景相合。
誕生於1822年的同和居,位居舊京八大居之首,以魯菜聞名京城。同和居初建時,只是一家經營家常菜的小店。民國初年,掌柜牟文卿三顧茅廬,請來曾在御膳房供職的袁祥福幫忙,袁大廚施展平生所學,憑三不沾等宮廷菜使同和居躋身京城名店。
說到這裡,不能不提同和居的另一道名菜:糟溜魚片。據說明朝隆慶年間,兵部尚書郭忠皋回山東老家探親時帶回一名廚師。適逢穆宗皇帝為寵妃做壽,經郭尚書力薦,這位山東廚師得以主持御宴。廚師傾盡全力使御宴一掃舊顏,滿朝文武無不開懷。數年後,廚師告老還鄉。一日穆宗不思飲食,單念那山東廚師做的糟溜魚片,皇后娘娘即派半副鑾駕趕往廚師家鄉,將他召進宮來。廚師的家鄉被後人稱為「鑾駕莊」,至今猶在。同和居的糟溜魚片得魯菜真傳,形如雪,白如玉,香味兒留於齒,回味於心。
歷經數百年變遷,如今同和居在保留傳統精髓基礎上,也在改良和創新。特別是什剎海分店,周邊來來往往的多是追求新鮮和時尚的年輕人,為了留住他們,同和居琢磨出不少外形美、意趣佳的創新菜。比如「後海藕遇」,是將竹蓀紮成藕節形狀,配上青菜枸杞,以雞湯入味,盛放在青花瓷盅內,還沒入口,已覺美不勝收。再說這道糟溜魚片,為了迎合人們清淡少油的健康需求,在油鍋裡滑過的魚片要用清水涮掉浮油,然後才澆湯,出鍋時也不再灑明油。更值得稱道的是,店裡用深海鱈魚代替多刺的河魚,添了十足的魚鮮,少了挑刺的麻煩,真可謂老菜新吃。「荷塘夜色」、「禪觀萬象」、香煎琵琶豆腐、椒麻系列……同和居的創新菜多達幾十道,每一道菜都是好吃又好看。
每年暑熱漸消、秋風送爽之際,坐在什剎海同和居古色古香的大廳,或者二樓的露天茶座,目光所及,是荷葉田田、煙波畫船,點上一道碧綠如荷的三不沾,在「荷塘夜色」中期待一段「後海藕遇」,真是別有一番滋味。
【溫馨提示】
地址:地安門西大街51-2號(什剎海荷花市場內)
電話:83289699
公交:42、107、111、108、701、623路北海北門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