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砂鍋居三不沾

2020-12-13 玉麗的個人世界

今天來到西四,今天我們去找一種看起來非常有食慾,吃起來非常香的,傳統好吃的食物,到底是什麼呢?走看看去。

今天我們要吃的老字號美食,我們今天要去的砂鍋居就在前面了,這個店也是總店啊,以前那是幹嘛的呢?這個店兒是乾隆六年正式開張的,其實之前都有,他是賣砂鍋白肉的,過去皇家祭天剩下的那個豬肉,基本上處理到這兒,讓他自個吃也吃不了嘛,然後就拿出來賣。菜越做越好,還有經營魯菜,最後開了一個飯莊,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砂鍋居,這就是俗稱,以前人家叫合順居,是有正式字號的,也是北京的八大居之一。

給大家扯點閒篇兒,咱們聽相聲裡面那個蒸鹿尾,並不是真的梅花鹿的尾巴,實際上是拿豬肉的下水做的,是用豬下水做成那個樣子特別像,所以叫蒸鹿尾,這個好多相聲演員都不知道,他以為真的是蒸鹿尾做的。

砂鍋白肉,酸菜粉絲墊底,鎮店名菜。肯定有看我們文章的朋友問這個砂鍋白肉和東北的酸菜白肉有什麼區別?一看這個白肉,他不帶皮,切的是薄如紙。而咱們東北的肉一般切得比較豪放,塊兒比較大。第二呢,就是小料,東北爺們一般蘸小料的話蘸蒜醬是吧?他這是拿韭菜花和著豆腐乳還有辣椒油,混的這麼一種料,直接蘸著吃的。酸菜沒有太大區別,裡面發現了蝦仁兒,這湯喝起來比較清爽。還有就是這個價格比較貴,如果是東北館子的話,我估計這菜的價格可以吃五頓。

口感上沒什麼區別,然後皇家的東西嘛做的精緻一點也是應該的,切的這麼薄。我覺得如果您吃過正宗的東北酸菜白肉的話呢,這個菜就沒有必要嘗試,如果您要是沒試過正宗的東北酸菜白肉,這菜絕對不會讓您失望。

紅燒全家福,給您說說這個菜的優點,比較捨得用料,在裡邊一共是九種材料,鮑魚,海參啊,蝦仁啊,乾貝啊,魚片兒,參片兒。但是缺點也很明顯,第一,我覺得他們家勾芡太厚了。雖然能吃到九種味兒,但是總體上醬油味蓋過了所有菜的味道,這個味道有點對不起這個價格。

這個九轉大腸也是他們這兒的推薦菜,九轉大腸本來是個山東菜魯菜。這邊做的甜味比較突出,大腸的香味完全釋放出來了,而且嚼起來不這麼費勁。為什麼叫九轉大腸呢,菜上了在菜桌上轉三圈就剩九個了,原來有16個,所以就叫九轉大腸(滑稽臉)。

三不沾,很多人很多聽過但是見過的比較少。三不沾就是不粘牙,不粘筷子,不粘盤子。現在三不沾做得好的飯館已經不多了,需要好的廚藝還有火候掌控的能力,他如果做出來不好的話,會汪油或者露糖,甚至上面會有顆粒,顆粒感很強,而且不圓,差一塊。

今天吃的這個是非常非常完美的圓,上面的弧度也非常美,雞蛋黃和糖還有澱粉三樣東西摻和在一起,放在鍋裡至少要弄十幾20分鐘才能出來,而且這個東西一定一定要用綠豆澱粉才能做出來。這個弄起來質感像果凍一樣。這個做的口味很可以。它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陸遊和唐婉發明的,還有一種說法是這是河南的一道名菜,乾隆去了以後親自嘗嘗這道菜,覺得很不錯賜名三不沾。這道菜入口非常綿軟,就是沒有牙你也能吃,入口即化,濃濃的雞蛋的味道,特別滑潤。還有一些人特別喜歡這道菜,那就是在飯店裡刷盤子的工人,因為這道菜撤了以後是不太需要刷的。

相關焦點

  • 「白頭一絕」—砂鍋居
    砂鍋居飯莊是創建於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的中華老字號。迄今已有274年的歷史,從而積澱了豐厚的飲食文化,記載和折射了老北京地域文化的演進、發展,裝載著清代滿族、旗人.老北京食俗風尚的事兒、市井吃喝的影兒,有王府祭祀供煮白肉、砂鍋居缸瓦市賣「神餘」的「景兒」;更有新老北京餐飲業百年發展的歷史變遷……成為京食俗文化的人文見證。民間流傳「白肉一絕」,更有乾隆皇帝親筆題贈:此乃珍饈,味之一絕。如今的砂鍋居保持傳統又砥礪創新,依舊是生意火爆、深受大家喜愛的北京老字號。
  • 它也是北京的一道風景線——老字號「砂鍋居」的味道一定要嘗嘗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老字號在慢慢褪去光彩,甚至退出舞臺,但慶幸還有一些老品牌依然亮麗奪目,比如這家已經有著274年歷史沉澱的砂鍋居。砂鍋居,北京八大居之一(當年的「八大居」如今僅存砂鍋居和同和居),開張於乾隆六年。
  • 老北京文化:砂鍋居為何營業半天就停了!同和居有哪些美味佳餚?
    砂鍋居最開始的時候被稱為「和順居」。據傳,當時清宮廷和各王府中都用全豬祭祖制度,定親王府把祭祖用過的肉都賞給了更夫們,更夫們把吃不完的肉拿到府外換錢。時間長了,更夫們不滿足於現狀,便與已退的御廚合夥,從王府裡弄來一口明代大鍋,開始經營砂鍋煮肉,並取名「和順居」。
  • 北京人愛吃的飯莊之砂鍋居
    砂鍋居飯莊位於西四南大街60號,是老北京著名的滿族特色飯莊,始建於清乾隆六年(1741),原址在西單缸瓦市清代定王府更房臨街之處。清時,宮廷和各王府中都有祭祖制度,祭品多用上等全豬製成。後來,就在定王府更房牆外正式開店經營起砂鍋煮白肉,並取名「和順居」。後遷至缸瓦市路東。因店裡使用的沙鍋煮肉。人們習慣稱為「砂鍋居」。久而久之,和順居不為人知,砂鍋居變成店名。清嘉慶年間,砂鍋居已成為北京著名的餐館,經營的風味菜餚,全以豬肉為原料。解放前砂鍋居的匾額,有三塊,左為和順居,右為砂鍋居,中間是白肉館。
  • 同和居創新綠色三不沾
    張汀「三不沾」是老字號同和居的鎮店名菜,這道菜以雞蛋黃、糖和綠豆粉為原料,攪拌後倒入熱油鍋炒制,邊炒、邊攪、邊放油,手不離鍋,勺不離火,經過三百多次的攪炒,直至狀如凝脂,形如滿月,出鍋時色澤金黃,香味撲鼻。
  • 同和居早年只是個小飯鋪,如何做出了名動京城「三不沾」?
    「八大樓」咱們以後再說,「八大居」乃是同和居、和順居(即砂鍋居)、廣和居、泰豐居、萬福居、陽春居、東興居和福興居。八大居在清中葉以後煊赫一時,譽滿京華,但在民國後期有些逐漸衰落甚至關閉,現如今只剩下同和居和砂鍋居依然開業,其他已經不復存在了。據史料記載:同和居開業於清道光二年(1822年),由一位李姓皇親和一位姓牟的山東人合營,由姓牟的任掌柜。
  • 好吃不過老北京的「三不沾」,掌握以下幾點,在家輕輕鬆鬆做
    提起老北京的「三不沾」讓人垂涎三尺,有時美食的誘惑力是十分巨大的,它常常會讓人日思夜想,有種牽掛的情懷。據傳日本天皇曾經專門派人到北京同和居購買「三不粘」,然後坐飛機帶回東京給他品嘗,而且吃得津津有味。「三不粘」據傳是有典故的,乾隆時期下江南,品嘗了桂花蛋,讚不絕口,於是賜名為「三不粘」。後來一直到了清末時期,這道小吃的做法,才由宮中流入民間的。
  • 老北京人所說「砂鍋居的買賣過午不候」,有什麼來歷?
    過去,在京城流傳著一句歇後語,叫「砂鍋居的買賣——過午不候」。這句歇後語,有著什麼樣的來歷?這句歇後語裡所指的「砂鍋居」,是京城一家老字號飯莊「砂鍋居飯莊」。砂鍋居飯莊創建於1741年,現在還處於正常營業之中。
  • 老北京的八大樓,八大居,八大碗,您都清楚麼
    咱們老北京人特別喜歡八這個數字,不信,咱們就來數數,八大樓、八大居、八大堂、八大春、八大坊、八大祥、八大胡同、八大處、八大怪,甚至吃食都有八,比如咱們點心的京八件,宴席裡的八大碗。不光這些,連親王都是八大,八大鐵帽子親王都如雷貫耳吧,是不是都是八?
  • 清代京城裡的砂鍋居飯莊有多麼任性?
    砂鍋居舊址清代京師王公階層入關後,依然保持「關外遺風」。不論宮廷、王府隔五日就有一祭。砂鍋居的這「經營一怪」,直至1937年才有了變化,實行了全天營業。從此,砂鍋居中午不摘幌子,增添了晚餐。這是後話。砂鍋居的名氣,愈來愈大,以致於禮親王府的名廚恩禧,都知曉京城有這麼一個售賣煮白肉的地方。
  • 老字號便民網點進社區,家門口吃上砂鍋居!
    昨天早上,老字號砂鍋居便民網點擺進海澱區北下關街道淨土寺社區,成了社區居民家門口的美食鋪。聞訊趕來的社區居民一早就在便民網點門口的「一米線」前排起隊,小門臉裡面的櫃檯上,則整整齊齊地碼放著近百份包裝好的餐盒。
  • 同和居早年間只是個小飯鋪,民國初年「三不沾」名震天下,妙在哪?
    我知道同和居,已經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事情了,那時它由西四南大街北口搬到了三裡河月壇南街。在附近的市政三公司上班的老媽,有時參加單位在那裡接待外地客商的活動,回來總會念叨一句:「同和居的三不沾和兩吃蝦,還是老年間的味道啊!」
  • 老字號餐企與商超合作便民升級 砂鍋居在超市發開設新檔口
    老字號餐企與商超的跨界合作已經成為趨勢,繼護國寺小吃的豆汁登上盒馬貨架後,聚德華天旗下砂鍋居、柳泉居、新川麵館也與超市發開展合作。8月10日,北青-北京頭條記者走訪超市發永定路店看到,新增設的砂鍋居檔口裡,聞名京城的砂鍋白肉、砂鍋燉吊子,砂鍋居丸子等多種砂鍋品種在這裡都能買到,此外像老北京的爆三樣、熘肝尖、燒肥腸、芥末墩,百姓愛吃的四喜丸子、糟溜魚片、素什錦,新品的菠蘿魚塊、香辣鴨翅等30多種菜品也都展示在櫃檯裡。
  • 老字號餐企與商超合作便民升級,砂鍋居在超市發開設新檔口
    8月10日,北青-北京頭條記者走訪超市發永定路店看到,新增設的砂鍋居檔口裡,聞名京城的砂鍋白肉、砂鍋燉吊子,砂鍋居丸子等多種砂鍋品種在這裡都能買到,此外像老北京的爆三樣、熘肝尖、燒肥腸、芥末墩,百姓愛吃的四喜丸子、糟溜魚片、素什錦,新品的菠蘿魚塊、香辣鴨翅等30多種菜品也都展示在櫃檯裡
  • 北京有名的300年老字號,鎮店名菜砂鍋白肉,肉薄如紙吃著過癮
    北京有名的300年老字號,鎮店名菜砂鍋白肉,肉薄如紙吃著過癮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帶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像長城、天壇、故宮等都是享譽世界的名勝古蹟,而在北京也有很多特色美食是歷史悠久的,就拿驢打滾和豌豆黃來說,在以前可是宮廷御宴小吃,深受慈谿太后的喜歡
  • 社區強化便民服務 砂鍋居推出跨區便民網點
    3月25日,北青報記者在海澱區北下關街道淨土寺社區看到,這裡的居民大包、小包往家裡拎著砂鍋白肉、幹炸小丸子、芥末墩、醬豬蹄等老字號砂鍋居外賣,購物和即將享受美食的心情洋溢言表。剛剛購買了外賣的王大媽說:「我們家以前常去外面就餐,現在防控需要也過不去,我們跟社區反映了吃不到常去的那些老字號了,這不社區就幫我們聯繫解決了。」
  • 砂鍋居廚藝進超市,老字號加速「餐超跨界」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琳)8月10日,記者在超市發永定路店看到,新增設的砂鍋居檔口裡,不少市民正在挑選砂鍋白肉、砂鍋燉吊子、砂鍋居丸子等砂鍋居地道美味。記者走訪了解到,多家老字號陸續與商超開展合作,比如老字號東來順「涮局」小店開進多家超市;聚德華天旗下老字號砂鍋居、柳泉居、新川麵館也與超市發開展合作,老字號餐企與商超的跨界合作已經成為趨勢。
  • 四九城老字號,解析老北京歷史,名人吃貨與老北京名菜
    在1912年到1926年之間,他去了廣和居65次,便宜坊5次,同和居3次,東興樓2次,而不知名的老北京小飯館兒更是不計其數,甭看魯迅是浙江人,但他經常吃的卻是一些魯菜,魯迅先生最愛的廣和居早就消失了,但在他多次光顧的同和居裡找到了這道菜,這道菜就是三不沾
  • V美食 水晶肘 三不沾 同和居經典美味綻放日壇公園
    水晶肘、芥末鴨掌、溫拌螺頭、脆皮豬手、鼎好全家福、金蒜藕丁豬頸肉,還有傳說中的三不沾——京城碩果僅存的八大居之一同和居分店,日前在日壇公園北門西側亮相,並在新年之際以各種經典美味驚豔京城老饕們的味蕾。北京是千年古都,文化底蘊深厚。比如古舊書行業,就用天幹地支代替數字給古籍善本標註顧客看不懂夥計全明白的價格。
  • 華天的包子,同和居的三不沾,同春園的松鼠桂魚,都可點外賣半成品
    其實,京蜜也和大家有同樣的苦惱,同一家的外賣連續吃了好幾天,真的累覺不愛。可就在最近幾天,京蜜有了新的發現,慶豐包子鋪、同和居等一批京城老字號店鋪推出了一些「半成品」,買回家經過簡單的加工就可以享受獨家美味,而且種類豐富,每天可以變著花樣吃。今天,京蜜就把這些值得一試的「半成品」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