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評論員 張炳劍
據北京頭條報導,3月24日,有網友發帖稱,上海市靜安區某街道路邊店鋪被整體換成了白字黑底的門市招牌。這一整改,確實讓街道「統一形象」,但氣氛似乎「凝重」了許多,被網友吐槽是「墓地風格」。 25日凌晨,上海市靜安區有關部門表示:誠懇接受網友意見,並責成有關部門整改。「經現場核實了解,因區工人文化宮在外立面整治過程中,對店招店牌設計的顏色搭配考慮不夠周全。」
類似做法顯然不是一時一地的問題,事實上,許多地方都被曝光出這種災難性的城市美學「泥石流」,甚至可以好不誇張地說,這是另一種「形象工程」,是形式主義的 「變異」。為了提升所謂的市容市貌,就不顧實際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整齊劃一」,給整條街道的門店穿上「統一服飾」,這顯然是不做調研的「拍腦殼」的決策。
事實上,通過統一招牌樣式來達到視覺上的整潔、美觀,這麼做的意義其實並不大,反而會弄巧成拙。招牌是街道「煙火人氣」的重要體現,更是一條街道、一座城市的重要標識,它在很大程度上標誌著這片區域的商業繁榮的程度,承載了其人文底蘊。一些有名的街道,比如上海南京路、廣州北京路等,都因其琳琅滿目的門店,以及錯落有致、五彩繽紛的招牌,烘託出了濃厚的商業文明。走在其間,不僅沒有給人雜亂的感覺,反而會心生一種喜愛。現在粗暴統一,反而消滅了「煙火人氣」,得不償失。
再者,如此簡單地「一刀切」,也會給商戶的經營帶來困擾。我們都知道,招牌是商業競爭的重要元素,承載著顧客對門店的定位和認知,也是商家傳遞理念的途徑。簡單統一後,無疑會降低顧客和社會對不同門店、品牌的辨識度,磨滅了商家多元化經營的特色。事實上,很多品牌老店之所以可以延綿至今,最重要的就是其具有延續而獨特的品牌標識,具體則體現在承載了其特色和底蘊的招牌之上。如果在招牌的整改中,不照顧及這種需求,而一味地粗暴統一,那麼這些百年老店的品牌發展和傳承無疑將失去支點。這明顯將破壞正常的商業發展,危害顯著。
當然,為了提升城市的市容市貌而改造店鋪招牌的做法,本身改造無可厚非,只不過需要更科學、更「接地氣」的做法。每條街、每個城市都有其不同的商業環境、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在改造時應當在充分尊重實際的前提下進行規劃和設計,做到因店制宜、因街制宜。因此,作為城市管理者,在這過程中,只需劃出底線,把住大的方向即可。而不宜也沒有必要在細枝末節上用力過重,更不該直接統一店招的顏色、字體、字號等無關緊要的內容,而要給經營戶留有充分自由發揮的空間。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讓門招牌充分展示出店鋪的個性和與城市相統一的美感。
馬克思說過,「如果形式不是內容的形式,那麼它就沒有任何價值了。」如果招牌的管理不能起到營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環境,良好的城市發展氛圍的目的,那它就是背離價值的形式主義,應該予以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