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撲丨日本的國技

2021-01-16 japanembassy


對於初次看相撲的人而言,一定會覺得很難理解:比賽看起來就是兩個穿著十分不雅的胖子推來推去,但為什麼日本人卻把相撲視為「國技」來推崇呢?相撲和日本文化又有哪些關聯呢?今天咱們就走進相撲的世界去看一看。



據說相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事記》(712年)、《日本書紀》(720年)中的比試力量的神話及宿禰與蹶速的天覽之賽的傳說。在古代為佔卜當年農作物的收成,有力量的男性會舉行力量間的較量,之後成為宮廷的儀式持續了約300年。儘管相撲的歷史可追溯到古代,但直到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它才成為一項職業運動。今天,人們主要在中學和大學的俱樂部以及業餘相撲協會開展這項運動,無論是在日本還是在國外,相撲作為一種觀賞性職業體育項目早已為人們熟知。


 江戶時代的相撲浮世繪


兩國國技館



相撲所包含的文化主要體現在場地、穿著和動作上。


首先說場地。相撲的賽場被稱為「土俵」,傳說是「神降臨的地方」。土俵上方垂著青赤白黑四種顏色的穗子,象徵春夏秋冬四季及上天的四大神獸,即青龍、朱雀、白虎和玄武。四色彩穗還寄託著「祈禱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土俵


接下來說穿著。相撲比賽時穿的東西稱為「回(廻し)」,類似兜襠布,長度一般是腰圍的7~10倍。從「回」的材質上還可以分辨出相撲的等級,排名靠前的穿絲綢製品,排名靠後的穿棉製品。由於比賽時選手僅僅下身穿「回」進行格鬥,所以能否牢牢抓住對方的「回」是就勝負的關鍵。比賽時,「回」鬆開的一方會被判輸,被認為是「不潔而敗」。


 相撲的標準比賽服裝


第三是髮髻。從髮髻的形狀可以判斷相撲的等級,而相撲身上那種獨特的香味,正是髮油的氣味。正因為相撲的髮髻如此重要,於是就有了專門為相撲選手們打理髮髻的師傅,被稱為「床山」。目前,相撲界有「床山」53人,分別位居五等到特等共6個級別。


至於動作,門道就更多了。比如相撲獲勝後接受裁判頒發的獎金時,選手會凌空連劈三次「手刀」(左右中),以向「決定勝負的三位神明」致意。還有撒鹽,相撲在入土俵的時候會在上面撒鹽,因為在日本人的觀念中,撒鹽是可以驅邪的。再比如「塵手水」,選手蹲踞在兩側,雙手合擊後水平向兩邊伸展,手掌向上翻,展示給對手看,以表示自己沒有攜帶武器。動作只是形式,但傳遞的是相撲純真的心性——一場純粹的比賽才更有觀賞價值。


 比賽前往場地裡撒鹽



日本相撲界是不折不扣的「階級社會」,從上往下的稱號依次為橫綱、大關、關脅、小結、前頭,都是相撲界的主要力士。「前頭」之後稱為「十兩」,日本相撲協會為十兩級別以上的力士提供月俸,橫綱是282萬日元,十兩103萬日元,不到十兩級別的力士沒有月俸,只能從前輩那裡拿些零用錢激勵自己。


橫綱作為相撲的最高稱號,一旦晉升就不會再降級,此外,橫綱在賽場內外,都必須要保持高雅的品格和氣質,因為這代表了相撲界獨一無二的至尊地位。


 弓取式



相撲對決並不是只靠蠻力,而是有很多技巧的,如傳統「四十八手」,1955年改為「技麻利」七十手,而現在又改為八十手,並不是簡簡單單的兩個胖子在互相推搡。「寄切」、「釣出」、「突張」、「控手」、「押出」都是基本技巧。因此,相撲比賽除了要有好的體格,還要有很靈活的頭腦,因為技巧對勝負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在比賽中小個子戰勝巨人也不足為奇。


 訓練技法的相撲選手



相撲的勝負判定很簡單: 在土俵內,選手只有兩隻腳掌允許著地,除此之外身體的任何部分一旦觸及土俵即為輸,即使是身體觸碰到土俵上撒的砂,也同樣會被視為失利。另外,足部跨出土俵外也算輸。


 激戰中的相撲



相撲選手看起來粗笨,其實,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除了相撲技巧的訓練,還要學習包括思想修養、飲食、運動醫學、生理學及漢詩。因此,在日本,相撲運動員是高雅的職業,他們要具備純真、熱心、胸懷寬廣的素質和誠實果敢、謙虛的修養。


李光忠先生在《曖昧的日本人》一書中這樣描述相撲:當兩位超級胖子梳著古代的髮髻,挺胸凸肚,八面威風地登上用土袋堆築成的圓形賽臺,按照古法鞠躬行禮,伸開雙手岔開兩腿蹲下,抬起碩大的腳丫子把賽臺砸得咚咚直響,以示沒有任何武器的時候,當那位身著古代官服、精瘦如猴的神官裁判,在一旁揮動著扇子,忙碌不停地圍著兩個大胖子打轉,以一種古怪的聲音不斷地喊著雙方的姓名,為他們加油鼓勁時,觀眾的確可以充分領略到一種久違了的原始古樸的情趣和快樂。





相撲並不是隨時都有比賽,在一年當中,只有「奇數」的月份才會有比賽,即一、三、五、七、九、十一這幾個月,並且為了照顧到全國的觀眾,相撲比賽也不都是在東京舉行,而是按照一、五、九月在東京,三月在大阪、七月在名古屋、十一月在福岡這樣的順序舉行的。

2019年具體舉辦的時間和地點可參考下面的表格:



日本的國技相撲,現在大家了解了嗎?


相關焦點

  • 相撲力士琴光喜被曝涉黑涉賭 日本「國技」蒙羞
    有1500年歷史的相撲在日本的意義遠不止是一項運動,它號稱日本「國技」,代表著一種傳統文化,看相撲、練相撲,也是很多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然而從今年6月中旬起,相撲走到了千年等一回的史上最大危機面前,僅次於相撲最高級別「橫綱」的「大關」級相撲力士琴光喜被曝非法賭球,還跟日本黑社會組織有染,很快,從琴光喜的師傅到相撲協會理事長,先後有76名力士和師傅承認參與賭博。醜聞之下,日本廣播協會NHK也停止了對長達幾十年的大相撲巡迴賽直播。
  • 醜聞不斷的日本相撲運動,憑什麼被狂熱國民奉為日本「國技」
    文|殷九洲近日,從不缺乏關注度的日本相撲界由於第70代橫綱(相撲等級中的最高級別稱謂)日馬富士的鬥毆事件,引起了日本國內的軒然大波和各大新聞媒體連日來的競相報導。那麼日本人為何如此痴迷於相撲呢?相撲的「國技」地位是怎樣確定的呢?
  • 日本年輕人逐漸疏遠相撲 "國技"後繼無人?
    原標題:日本年輕人逐漸疏遠相撲 "國技"後繼無人? 橫綱白鵬接過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獎盃。  中新網2月11日電 據日本《朝日新聞》10日報導,相撲是日本的「國技」,言外之意這是日本獨有的競技。
  • 拜名師練日本國技 相撲場上中國第一人
    南方網訊  經常聽說扶桑武士歷盡艱難來到中原遍訪武林名師的故事,現在也有兩名中國人東渡扶桑,拜在名師門下苦練日本國技相撲。來自上海的王瑜在日本已經生活了十三年,他是中國大陸成為日本相撲力士的第一人,在日本相撲協會的力士名單裡,過去十二年內只有鳴戶部屋(「部屋」是門派的意思,類似於中國的少林派、武當派等各種派別)下屬的他,代表著中國,直到去年北京少年呂超的加入為止。這份經歷不僅對於王瑜個人,對於中國體育界也是別具意義,值得記錄的。3月6日,在春季大阪相撲賽事開始前,記者拜訪了剛剛退役不久成為領隊的王瑜。
  • 日本的「國技」柔道和相撲 是怎麼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呢
    在日本東京,古武道研究會曾立一碑,上書「拳法之流傳 自明朝人陳元贊而起」。陳元贊是大明王朝時的一位武林高手,他將中國的傳統武術傳到了日本。少年時的陳元贊曾在嵩山少林寺習武,經名僧指點,武術漸進,成為一名武林高手。後來,他東遊到日本,先後在名古屋、江戶等地傳授正宗華夏拳術,並廣收徒弟。
  • 相撲的起源,或許不在日本
    不管起源如何,如今的相撲,已經實打實是一種極具日本特色的運動項目了。相撲被稱為「日本國技」是20世紀初才開始有的提法。1909年,如今的東京著名景點、日本國內重要體育場館,兩國國技館剛剛落成。開幕儀式的致辭文中,有「相撲畢竟是日本的國技」這句話,從此以後,相撲就在越來越多的場合被稱為「國技」,兩國國技館也成了大相撲比賽的場地。和許多日本的特產一樣,相撲的起源,也不是在日本本土。
  • 很多人不知道的事,日本「國技」相撲,已經逐漸被蒙古人統治
    相撲相撲從公元七世紀開始就在日本存在了,雖然很可能是從中國漢代的角牴運動演變出來的,但是發揚光大,推廣到世界上,還是從日本開始的,這項在日本有千年歷史的運動,而且很早就被日本視作「國技」,在接見外國使臣的時候,也會進行相撲比賽的表演。
  • 魅力獨特的日本「國技」相撲
    相撲,以其獨具的魅力,越來越受到日本人民的喜愛。每年在東京和其它大城市,都要舉行六次大賽,每次大賽進行十五天,吸引著眾多的觀眾。日本天皇也是一個相撲迷,時常前往觀看東京相撲大會的比賽。相撲幾乎和日本有同樣悠久的歷史。早期的相撲比賽在神道教的寺廟中舉行,每一回合的相撲都伴隨著宗教的舞蹈動作,並有鼓聲相配合。
  • 相撲起源於蒙古,為什麼卻在日本備受推崇?
    相撲被尊稱為日本的國技,所謂國技,自然是在全國備受推崇,相撲在日本的地位就像桌球在中國的地位一樣高,全日本的民眾都或多或少的了解這項運動(當然,這項運動由於其特殊性,無法像中國的桌球一樣在基層,在全國推廣發展,無法做到全民參與)。
  • 說到日本,一定要去了解一下他們國技——相撲文化
    日本的國技相撲,它是始於日本的神道教,在千年以前,原來是為了感謝神明的一種慶典活動,以後就流傳了下來,演變為今天的相撲活動。作為一種專業競技項目,相撲也是有它的一席之地的。日本人的喜愛相撲的程度從古至今一直是長盛不衰的。相撲除了自己熱門以外,無形中也影響了其他的一些文化。
  • 日本將圍棋定為"國技" 欲在奧運期間推廣"傳統文化"
    海外網10月21日消息,當地時間20日,日本棋院修改了相關章程,將圍棋定位為「國技」,理由是「長年以來,圍棋在日本國內深受喜愛」。2021年東京奧運會期間,日本棋院還計劃將這一「傳統文化」推向世界。
  • 日本「相撲」——原始、古老又充滿趣味的運動
    不過這種刻板印象讓很多人沒辦法深入去了解相撲運動本身,以及相撲運動與日本文化相融合之後的魅力。 其實相撲被稱為"日本國技"的時間並不是很久遠。1909年,作家江見水蔭為新建造的國際館起草的致辭文中才提到這一說法:"相撲畢竟是日本的國技……"自此這個說法才逐漸流傳開來。
  • 相撲選手在日本地位多高,為什麼那麼多漂亮女性嫁給相撲選手?
    每個國家都有特色的運動,在日本相撲就是一項廣受民眾喜歡的運動。同時相撲運動員的福利與地位都比較高,很多漂亮的日本女性都喜歡嫁給相撲選手。相撲運動唐朝時,相撲傳入日本,並在日本成為一項流行的運動,可以說是日本的國技。相撲就是兩個力士赤裸上身,下身系一條兜帶互相角力的一項運動,除了需要力氣還需要推、摔、捉、拉、閃、按、絆等技巧。
  • 日本傳統文化相撲,是始於中國的
    文:讀閱評說宋朝民間流行相撲。都說相撲是日本的傳統文化。事實上,相撲產生於中國,秦漢時期叫角牴,南北朝到南宋時期叫相撲。從已出土的文物來看,中國秦漢時期的角牴形象同日本現在流行的相撲很相似。宋朝的"相撲"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相撲"發展的巔峰期。宋朝的宮廷有御用的相撲手,這些相撲手是御前衛隊左右軍士,名為「內等子」。
  • 為什麼日本女人都喜歡醜陋的相撲胖子?她們有什麼原因嗎?
    我們民族對日本最大的就是南京大屠殺,當然日本也是個奇葩民族,非常的勢力,他們婚姻的幸福指數和收入是成正比的。為什麼日本女人都喜歡醜陋的相撲胖子?她們有什麼原因嗎?在這個以瘦為美的國度,身材越好的就越受歡迎,但是日本有一群男生,越胖受到妹子的歡迎——相撲手。相撲在日本民眾心中的地位等於同富士山,可謂是日本的國粹。
  • 日本美女為何喜歡嫁給相撲選手?除了有錢,這些感受很重要
    相撲運動在日本非常的流行,深受日本群眾的喜愛,被日本人民奉為國技。其實,相撲起源於中國的秦漢時期,那時候相撲還被叫做角觝,也就是今天的摔跤。後來,在唐朝時期被日本帶回國內。經過日本不斷的發展,相撲慢慢成為了日本最為喜愛的運動之一。
  • 很多日本女人希望嫁相撲選手,為什麼相撲運動在日本如此受追捧?
    相撲選手之所以在日本那麼受追捧,一方面與日本人的文化觀念有關,另一方面就是相撲選手本身的價值。上個世紀40年代,兩枚原子彈摧毀了日本的國土,同樣了摧毀了他們的國家意識,種族優越和文化認同。潛意識裡,他們盼望著有巨大的東西來拯救自己,為自己帶來安全感。這份期盼除了表現在二次元領域,還表現在被譽為日本「國技」的相撲上。
  • 日本相撲運動員壽命很短,但是待遇極高!
    相撲是日本的國技,在日本非常火爆。相撲運動員在日本有非常高的待遇,尤其是非常受日本女孩子的喜歡,每一個相撲運動員都會娶一個非常漂亮的老婆,這也是很多人願意做相撲的原因。想當相撲運動員要求是很高的,首先你的身高體重要達標。相撲運動員都是身高馬大,比普通人要大好幾倍,身高1.9米200公斤以上的比比皆是,所以相撲運動員最大的優勢就是力量,他日常的任務就是吃飯和訓練,夥食都是以高營養的為主。
  • 日本相撲又肥又醜,日本女孩為何卻爭著下嫁,學者:誰嫁誰自豪
    如今要是提及相撲,想必大家都曉得,它是日本的一種國技,是一項專業化的比賽活動,在日本國內被稱作大相撲。實際上大相撲源自於中國,也就是類似摔跤比賽的一種活動,在春秋時期就早已出現,那個時候稱為角牴,相撲這一稱呼是在漢朝到南宋時期才出現的,現如今此項歷史悠久的活動,在日本依然存在著,並且很時興。
  • 日本相撲選手滿身贅肉,為啥漂亮的女明星還搶著要嫁?
    一位研究日本文化的學者說,一個不了解相撲文化的人是理解不了日本文化中最本真的魅力以及韻味的。儘管這種說法有失偏頗,但相撲作為日本的本土「國技」,在日本兒女們的心中是一項地位尊崇的運動。而且在了解它的過程中是很容易發現日本民族的性格以及它本源的文化。在相撲中,運動員們完全個人的力量以及學會的技法在場內肉搏,值得一提的是,這項運動是不分重量級的。據傳,這樣的規定是為了傳達給民眾們這樣一個觀念:他國是不會因為日本的國土面積小而照顧,包容日本的。相撲就像是一場博弈,輕重量的日本不得不自強以面對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