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日本一名叫山下英子的雜物管理諮詢師,出版了家庭生活類作品《斷舍離》,斷舍離這個概念得以推行。
斷舍離是一種家居整理的收納術,斷等於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等於處理掉堆放在家裡沒用的東西;離等於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清單:扔掉世上的雜物容易,難的是斷掉內心的執念
這本書中的特點在於: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斷舍離」是指:
斷 = 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舍 = 處理掉堆放在家裡沒用的東西
離 = 捨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一直都在強調要減少再減少物品。其實,斷舍離並不是建議人們去過清貧、節約的生活。可能結果是這樣子的,但斷舍離最終追求的不是這樣。
斷舍離的目的是讓我們從心理從精神上就學會捨棄一些沒必要的東西,只有這樣才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的輕鬆。
所以說成年人的生活要學會「垃圾分類」
1、物品其實是物與感情的綜合體。即便是同一件東西,自己在這件東西上賦予的感情至關重要。可包含負面感情的物品還是太過沉重了,畢竟我們沒必要給我們的人生背上如此沉重的包袱。
2、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是虛幻的,我們的心也是不斷變化的。盡情地享受與物品難能可貴的短暫相遇,這一定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幸福本身。當緣盡了,就瀟灑地放手。不僅對物品,對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這樣,這就是斷舍離的願望。
3、基本來說,讓房間亂七八糟,把屋子搞得一團亂,粗暴地隨便亂堆東西,就相當於賦予了自己否定、自卑的能量。
4、好東西都能毫不猶豫地扔掉,可就是對這些廉價的東西戀戀不捨。這就表示,自己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自我貶低。
5、具有實際價值並且仍在發揮作用的物品,其實只佔所有物品的兩成,而且,絕大多數時候光靠這20%的東西就足以應付(80%)生活了。
6、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讓人變得快活是讓一切變好的先決條件。我們很容易讓自己隨著別人的心情起伏波動,讓自己陷入別人的引力圈。其實不應該這樣,應該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裡來。
這本書也曾受到楊瀾、陳數、素黑、張怡筠、毛丹青、王人平等知名學者和媒體人認同推薦,知名身心靈作家張德芬也曾為老版《斷舍離》作序推薦。
直面物品就是直面自己。處理,取捨物品,取捨關係,不再執著於一物,不再執著於一人,人也就不會被自己的執念蒙蔽。
誠如張德芬老師在《斷舍離》序言所說: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
這本書能夠教你在做家事的過程中,思考並找到自己真正想吃的、想擁有的生活方式和空間,重塑令你舒適自在的生活風格。
作者山下英子用最直觀易懂的方式,將自己的親身經驗講述給大家,幫你把柴米油鹽的小日子也越過越輕盈。
那我們為何不現在,馬上,就用心去感受物品的存在,去思考自己和物品之間的關係,去捨棄那些自己不再使用和不再有用的物品,給自己騰挪出足夠寬敞和明亮的空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