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星推薦:20年來恐龍研究的10大顛覆性發現

2020-12-22 果殼網

(文/孟溪、王維、賀一鳴、趙祺、邢立達)20多年前,《侏羅紀公園》第一次現身的時候,幾乎一切都還是新的。暢銷書作家麥可·克萊頓大膽地把他的故事建築在了當時的最新研究上:古遺傳學研究、DNA拼接復原、熱血而敏捷的恐龍,他甚至在書中加入了一段真實存在的DNA序列;而導演史匹柏的螢屏版本更是塑造了一代人對於恐龍的想像——蜥蜴般的粗糙外皮和鱗片、從棕到綠的暗淡顏色、體型驚人、製造可怕的破壞……直到今天,大部分人心目中的恐龍,依然是這樣的形象。

《侏羅紀公園》中的經典恐龍形象,霸王龍。圖片來源:io9.com

2015年,恐龍系列以《侏羅紀世界》之名重啟。諸多恐龍愛好者都對此滿懷期待,因為這些年來古生物學家們對恐龍的了解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長著絢麗的羽毛、飛翔、長有4個翅膀、像天鵝那樣把頭埋進翅膀下睡覺……想像一下這些神奇生物出現在銀幕上的場景吧——所有這些都是20年前無法想像的事情。遺憾的是,這些完全顛覆的形象都沒有出現。但這並不影響我們藉此機會,來回顧這20年來恐龍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進展。

20年來,科學家們除了化石發現外,還通過許多新方法和新技術,比如CT和同步輻射成像技術、穩定同位素學方法、複雜的生物力學方法、複雜的比較系統學方法、計算機模擬技術、骨組織學,甚至大數據的方法去研究恐龍,由此得到了很多有趣的結論。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這20年來,中國的恐龍研究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河南、湖北、山東、內蒙、新疆、甘肅,當然還有著名的遼西,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化石發現地,越來越多的突破性研究是由中國科學家做出的。為此,我們特地邀請了我們的科學顧問、著名的恐龍研究者徐星,列舉出他認為的過去20年裡關於恐龍的十大發現。

我們了解得越多,這些生物就越令人驚奇。

1. 長著羽毛的恐龍

自從1842年歐文命名「Dinosauria」(希臘語:恐怖的蜥蜴)以來,恐龍作為體覆鱗片狀皮膚的大爬蟲這一形象,就長久地固定在了從科學家到普通大眾的心中。直到1996年,中華龍鳥的發現顛覆了這一觀念。

1996年,中華龍鳥化石發現於中國遼西。得益於當地巖層絕佳的保存條件,化石上的皮膚衍生物和部分軟組織都被保存了下來,從頭至尾,一圈纖維狀的印記將一米左右的完整化石骨骼緊密包圍。這一發現震驚了學界,以至於最初的研究者甚至將其誤認為鳥類,以「中華龍鳥」命名。隨後經過骨骼特徵的細緻比較,確定這隻帶有原始絲狀羽毛的生物屬於美頜龍類。

中華龍鳥的正模標本(編號GMV 2123或NIGP 127586)與原始羽毛痕跡(中國內蒙古博物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一身絨毛讓恐龍變得溫順可愛,但對於科學研究而言,這一發現的意義遠不在於顛覆形象:鳥類的祖先確實長著原始羽毛,現代鳥類複雜的羽片可能就從這種纖維結構演化而來。這為鳥類起源於恐龍扣上了關鍵一環。關於中華龍鳥的研究仿佛一把鑰匙,開啟了尋覓更多帶羽毛恐龍的旅程。

2009年3月,中國科學家在遼寧省建昌縣發現了距今約1.6億年的「孔子天宇龍」,化石的頸部、背部、尾巴都有類似羽毛的壓痕;同年9月,在同一地區又發現了帶羽毛恐龍化石 「赫氏近鳥龍」,證明了在始祖鳥之前確有帶羽毛的恐龍——這一發現打破了以往令鳥類起源於恐龍的支持者們尷尬的「時間悖論」,成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的重要證據之一。2012年,遼西發現的華麗羽王龍,改變了科學界認為羽毛只出現在小型恐龍身上的認知,讓狂野的暴龍也長上了絲狀的羽毛。這些研究進一步證實了羽毛在恐龍中的廣泛分布,恐龍從此改變了他們最大的體貌特徵:從醜陋的鱷魚皮,變成了華麗的披毛者。

赫氏近鳥龍復原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 會飛的恐龍

2000年,徐星等人命名了一種「趙氏小盜龍」,推測這種恐龍可能比始祖鳥還小,樹棲。2003年,「顧氏小盜龍」這一恐龍研究史上的奇葩橫空出世。這種恐龍長有四個翅膀,且前後肢都長有適於飛行的不對稱羽毛。而它爬樹的習性將飛行起源的答案引導到了樹上——如今鳥類振翅雙翼的飛行方式很可能源於自上而下的四翼滑翔。

小盜龍的驚豔登場,喚醒了古老的「四翼猜想」,也引發了多對翅膀究竟怎麼飛的爭論,各式各樣的動力模型紛紛被提出。

趙氏小盜龍化石。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015年4月,另一種神奇的恐龍——「奇翼龍」被發現,這種神奇的生物不僅長有絲狀的羽毛,還長有像蝙蝠一樣的翅膀,研究發現它可以利用翼膜來進行飛翔。這種「怪物」刷新了我們對恐龍的認知,暗示著恐龍到鳥類的演化過程中經歷了多種多樣的飛行試驗。

奇翼龍的藝術復原圖。圖片來源:恐龍星際

3. 絢麗多彩的恐龍

2010年,中國、英國和愛爾蘭三國的科學家發現了中華龍鳥化石上的黑色素體,首次為恐龍體表顏色復原提供了科學依據。隨後近鳥龍、小盜龍等體表顏色進行復原。科學家們在這些化石中發現了兩種黑色素體,一種為真黑色素,另外一種為褐黑色素,這兩種色素均在現生鳥類的羽毛中存在。根據和現代鳥類的對比,科學家推測這些帶羽毛的恐龍和古鳥類的身體已經具有以灰色、褐色、黃色及紅色為主要色彩的基礎。根據它們的排列方式和分布疏密,研究者推測中華龍鳥從頭頂到背部為慄色,腹側偏白,並且具有一條慄色和白色環帶相間的長尾巴,活像一隻恐龍版的狐猴。這種具有開創性的方法為恐龍的真實體色提供了復原依據,恐龍從此不再是或綠或棕的醜陋傢伙。

中華龍鳥彩色版復原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而通過將小盜龍的黑色素體與現代鳥類進行對比,研究者發現小盜龍的黑素體很長、很窄,並以片狀方向排列,這是現代鳥類產生虹色光澤的幾大特徵,研究者因此推測,小盜龍具有閃爍金屬光澤的黑藍色羽毛——這與現在的烏鴉或者美洲黑羽椋鳥類似。這些研究顯示,恐龍不僅有著多彩的羽毛,還演化出不同方式來形成顏色。

小盜龍復原圖,羽毛上具有虹色光澤。圖片來源:paleogenetics.com

4. 這個恐龍不太「冷」

一隻鴨子大小的幼年傷齒龍類,以烤鴨的姿勢被保存成了化石。2004年,因為和現代鳥類睡覺的姿勢類似,這一神奇的恐龍被命名為「寐龍」。研究者認為,寐龍很可能是在睡覺過程中,死於了火山噴發產生的有毒物質,以至於完美地保持了當時的行為姿態。這種休息姿態的好處在於可以減少體溫喪失,所以寐龍的化石標本也表明,作為鳥類近親的傷齒龍類很可能是熱血動物。

寐龍化石。圖片來源:sina.com.cn

2011年,美國科學家收集了分別來自坦尚尼亞和美國的11顆恐龍牙齒,並分析了牙齒釉質中的同位素C13和O18 的含量(在動物的牙釉質中,C-13和O-18豐度和溫度相關,溫度越高豐度越高),由此得出結論:成年後體長超過20米的腕龍的體溫,會穩定在38.2攝氏度,而一些小型的圓頂龍的體溫則可能降到35.7攝氏度——這樣的體溫明顯比現在鱷魚的高,但是還比鳥類低。研究人員也由此推測,那些龐然大物們的行動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緩慢。

5. 霸王龍:跑不快,撕咬能力強

關於霸王龍能跑多快,此前科學家們爭論很大。在影片《侏羅紀公園》中,霸王龍能追上汽車。2002年,一篇發表在《自然》的文章中,研究者利用數學模型,通過對短吻鱷、雞、人、鴯鶓、鴕鳥等8個物種進行分析,測量了快速奔跑(超過40千米/小時)所需要的腿部肌肉質量。最終測算,霸王龍的時速大約在18千米/小時——這一速度相當於馬拉松比賽的平均水平。

《侏羅紀世界》中女主角跑在暴龍前面。圖片來源:Jurassic World

2012年,英國研究者以電腦斷層掃描重建出了頭骨與下頜的數學模型,研究了霸王龍頭骨鬆散結構與其取食策略的關係,發現鬆散型頭骨恰好在霸王龍大強度的進食中充當了一個減震器。這個減震器能大大緩解進食活動帶來的衝擊以及肌肉骨骼的疲勞,從而使霸王龍擁有巨大的撕咬能力——數字模型顯示,成年霸王龍的臼齒的最大咬合力在3.5萬到5.7萬牛頓之間。此後還有對於霸王龍的生長速率的研究,這一系列研究更新了霸王龍這一人們最熟知的恐龍的諸多具體信息。新方法和新技術的運用讓科學家們能夠更加可信地復原滅絕動物的行為。

6. 復原恐龍蛋白結構

2005年,美國科學家從一具距今6800萬年的霸王龍化石中分離出了恐龍的軟組織。兩年後,她與哈佛醫學院的質譜分析專家合作,從這具霸王龍化石的膠原物質中分析鑑別出7個縮氨酸片段。得到的這些序列接近於雞和其他現代鳥類的相關序列,從而為鳥類演化自恐龍的觀點提供了更多線索。2009年,另外一個團隊在一個8000萬年前的鴨嘴龍標本中,也發現了保存在血管、細胞結構中,類似骨膠原質的柔韌物質。但是這一研究也頗有爭議:蛋白質保存上億年的可能性有多高?樣本是否存在汙染?同時這次發現的蛋白質序列非常短,這顯示它們攜帶的信息很少。但這些研究開創了恐龍化石中軟組織的研究。

而就在2015年6月,英國研究者從距今7500萬年的白堊紀時期的恐龍骨頭中,發現了類似紅細胞的結構和類似膠原蛋白的纖維。這一發現預示化石中有機結構的保存,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加普遍。

恐龍化石的假彩色照片,其中可以看到類似膠原蛋白纖維的結構。圖片來源:sciencemag.org

7. 腳印、糞化石等遺蹟學興起

除了恐龍化石,古生物學家們還喜歡恐龍腳印、恐龍蛋、恐龍糞便甚至是恐龍胃中沒有消化完全的食物。這些化石都屬於遺蹟化石,是恐龍在生活時期行走、繁殖、新陳代謝等行為習性留下來的證據。比如1998年,美國和加拿大的研究者發現,霸王龍的糞便化石中殘留有大量(30%-50%)骨頭碎片,這一發現不僅有助於人們了解霸王龍的食性,還有助於了解它們的消化系統——食物在霸王龍消化系統內停留的時間還不足以讓骨頭分解掉,這點和現在的蛇以及鱷魚是不同的;2005年,美國研究者發表在《科學》的一項研究中,在恐龍糞便化石中發現了很多植物內會存在的植矽體,這一發現不但證明了恐龍會吃草,還證明了禾本科植物是在白堊紀時期誕生並逐漸興盛的。

恐龍相關化石,包括:恐龍骨骼(左上)、恐龍腳印(左下)、恐龍蛋(右上)以及恐龍糞便(右下)。圖片:wiki commons/shutterstock/Xu Chaoyang/Glen Kuban

同年,中國和美國科學家在遼西地區發現的哺乳動物「強壯爬獸」胃內,找到了一具鸚鵡嘴龍幼崽骨骼,這改變了以往人們認為的,恐龍時代的哺乳類都極為弱勢的印象。此外20年來,中國乃至世界的恐龍足跡研究出現了明顯的復興,新的化石點幾乎每個月都在增加,大量的科研論文也得以發表,這些都大大擴展了我們從遺蹟學角度觀看恐龍世界的視野。

恐爪龍足跡化石(左)及復原圖(右)。圖片來源:邢立達

8. 恐龍胚胎學開創研究新領域

恐龍蛋並不少見,然而含有胚胎的恐龍蛋非常稀少。2012年,來自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和南非的研究者在南非金門高地國家公園內,發現了距今約1.9億年的恐龍蛋化石,其中的恐龍胚胎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恐龍胚胎。這個巢穴的主人是「大椎龍」,一種生活在距今2億到1.83億年的早侏羅紀時期的原蜥腳類恐龍。研究者發現,巢穴內一些接近出生的胚胎還沒有長出牙齒,這表明它們出生後沒有辦法自己覓食;另外巢穴內還發現了恐龍母親孵蛋時留下的腳印。這些發現證明,大椎龍出生後會有親代養育行為。另外研究還顯示,這些蛋巢可能會被重複使用,或者大椎龍有集體築巢的習性——這是已知最古老的棲地忠實性、繁殖集落證據。這一發現讓人們得以首次詳盡了解到恐龍演化早期的繁殖行為。

大椎龍胚胎化石。圖片來源:nationalgeographic.com

2013年,中國海峽兩岸的科學家和德國、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亞的同行們一起,在雲南的一個骨化石層內發現了含有「祿豐龍」胚胎骨的化石。經過3年的挖掘和對不同發育階段的骨骼所做的對比研究,表明這些大型恐龍的孵化時間很短,它們在蛋內的生長速度非常快,在蛋內孵化期間,它們的骨骼就已經為蛋外的危險生活做好了準備。通過紅外線光譜造影系統,研究者還在胚胎骨內發現了保存近2億年的有機殘留物「膠原蛋白」。這些研究豐富了人們對恐龍生活的整個生命過程的認知,為恐龍研究領域開拓了全新的方向。

祿豐龍胚胎復原圖(左上)以橫切面(右)。圖片來源:sciencemag.org

9. 複雜系統學方法的應用

隨著分子系統學的快速發展,系統學出現各種複雜方法,恐龍演化研究也越來越多地引入相關方法,比如用分子系統學動態同源的方法來研究獸腳類恐龍的手指同源,這使得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鳥類手指同源問題得以解決。採用比較系統學的各種方法,許多學者開始討論恐龍演化過程中,從局部結構到整個身體的演化速率。比如,2014年發表在《科學》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從恐龍向鳥類的演化過程中,存在長達5000萬年的高速演化期。它們的體重從160多千克一直銳減到0.8千克,體型也漸漸變得精緻(體長參考大腿骨的長度),而且這一過程在很多相關的類群中都持續發生。相對於其他恐龍,這些獸腳類顯示出極高的演化速率,它們到鳥類的過程並非從巨物迅速成為萌物那麼突兀。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鳥類可以算是恐龍的直系後裔了。圖片來源:foxnews.com

10. 恐龍起源與滅絕,真相日漸清晰

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地球上95%生物在此次時間中滅絕。最早的恐龍就是這樣從大滅絕之後的廢墟上演化出現的。目前已發現的早期恐龍大部分產自南美洲。其中,發現於阿根廷西北部的「月亮谷始盜龍」和「墨氏始馳龍」被認為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恐龍祖先,其生活年代大約為2.3億年前。2013年,一種發掘自非洲坦尚尼亞中三疊地層的疑似原始恐龍的標本,「帕氏尼亞薩龍」被報導,這一發現於20世紀30年代,但一直被忽視的恐龍,直到2013年才被正式描述發表。

始盜龍的頭顱骨模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相比恐龍起源的模糊不清,在恐龍滅絕問題上,「小行星撞擊說」顯然較為廣為人知——6500萬年,一顆直徑約10千米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撞擊所散發出的塵埃、水蒸汽等物質瀰漫於大氣層,阻隔了陽光,使食物鏈崩潰,進而導致恐龍滅絕。這20年來,科學家仍在不斷嘗試補充和完善這一假說的細節。2008年,英國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印度德幹地盾的巖石樣本得出結論:這一地帶的火山在小行星撞擊地球前25萬年,就曾劇烈噴發過,撞擊後還持續噴發了50萬年,噴出的巖漿覆蓋了240多萬平方千米地面,同時釋放出大量有害化學物質。2012年,美國和德國研究者的研究結果也證實,在小行星撞地球前,部分恐龍實際上已瀕臨滅絕,至少白堊紀晚期恐龍種群在發生劇變。在我國黑龍江流域展開的系統研究也顯示,恐龍大滅絕並非簡單的一次小行星撞擊。(編輯:wuou、花落成蝕、球藻怪 審稿:徐星)

火山噴發可能推動了恐龍的滅絕。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文章題圖:blogspot.com

相關焦點

  • 恐龍,也許並未滅絕 - 北京日報客戶端
    新華社發(儲晨攝)假如把地球46億年的歷史濃縮成24小時,那麼零時,地球形成;4時出現單細胞生物;20時30分,出現微生物,接著陸生動物出現; 22時48分左右,恐龍來了,23時40分左右消失;臨近午夜,人類出現,迄今有記錄的整個人類歷史,只有短短的幾秒……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遠遠長於人類的恐龍,一直吸引著徐星。
  • 恐龍繁衍之謎到哪找答案? 恐龍尾巴在琥珀中發現
    文·本報記者 付麗麗  隨著考古發現的日益增多,恐龍,這個與我們素未謀面的2億年前的地球霸主在人們面前逐漸變得鮮活生動起來。儘管如此,關於恐龍仍有很多待解的謎題,而恐龍究竟是如何進行「傳宗接代」的就是其中之一。
  • 「華麗羽王龍」:帶羽毛的超級恐龍
    「華麗羽王龍」的發現,使得帶羽毛恐龍的體積上限達到了過去沒有想到的程度,這顛覆了恐龍在大型化過程中羽毛會逐步退化的觀點。化石來自三隻恐龍,一隻成年的和兩隻幼年的。「每隻的具體年齡目前沒有確定,體形最大的成年恐龍與體形最小的幼年恐龍相差8歲。」研究團隊成員王爍告訴本刊記者,「最大的這隻體長大約9米,體重1.4噸。
  • 雲陽又雙叒發現恐龍新種!這裡到底還有多少秘密?
    04-15 18:03:07 來源:雲陽微發布微信公眾號 你還記得嗎去年雲陽發現新恐龍動物群命名兩個恐龍新屬種相關研究填補世界空白小編剛剛得到消息雲陽恐龍動物群又發現恐龍新種
  • 西藏昌都發現恐龍足跡群,其中一處被當地人當作英雄格薩爾王的腳印...
    解放日報 上觀新聞報導:2020年12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市發現了多處蜥腳類恐龍足跡點。本次發現增加了昌都地區的恐龍足跡數量,豐富了當地恐龍足跡類型,並擴大了西南地區恐龍的分布範圍。 足跡保存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的中侏羅統察雅群紅色泥質粉砂巖或紅色粉砂質泥巖中,含足跡地層的巖性以及原生沉積構造和無脊椎動物遺蹟,指示了濱湖相的沉積環境,說明這些恐龍曾經活躍於古昌都湖周圍。
  • 科學家顛覆性發現:這種比霸王龍更大的食肉恐龍可能生活在水中
    棘龍是一種獨特的大型獸腳類恐龍,在過去的歷史上,被認為是在水域邊緣以魚類為食的近岸生活的大型恐龍。這種恐龍比霸王龍和暴龍都要大,它們生活在白堊紀時期,距今約1.455億至6550萬年前。研究人員說,在摩洛哥東南部撒哈拉沙漠西北邊緣的距今9500萬年前的凱姆凱姆河床中發現了一條幾乎完整的亞成年棘龍尾巴。
  • 80後潮州籍學者發現肉食恐龍足跡,緣起於鄉間一串「雞腳印」!
    臺北市立大學榮譽教授,騰衝市琥珀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資助探險家。高中時期便創建中國大陸第一個恐龍網站。先後在加拿大艾伯塔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取得古生物學碩士、博士學位,師從古生物學家Philip J. Currie院士和徐星研究員等恐龍學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基金等項目。2016年發現全球首例琥珀中的恐龍。
  • 中國發現擁有類似蝙蝠翼膜的恐龍化石
    (觀察者網訊)觀察者網從中國科學院獲悉,2019年《自然》(Nature)以封面文章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鄒晶梅、徐星、周忠和的研究成果:侏羅紀善攀鳥龍類揭示膜質翅膀在恐龍中的演化,展示了在恐龍—鳥類演化歷程中出現大量意想不到的適應飛行的嘗試,與之對應演化出差異顯著的骨骼—表皮衍生物組合。
  • 【經濟日報】恐龍群裡的「蝙蝠俠」---中國科學院
    日前,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也介紹了一種另類的侏羅紀恐龍——「長臂渾元龍」。它雖然個頭小,體長約32釐米、體重約306克,還沒鴿子大,卻能像蝙蝠般飛行,仿若恐龍裡的「蝙蝠俠」  長臂渾元龍屬於迄今僅僅出現在中國的善攀鳥龍類,這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敏、鄒晶梅、徐星、周忠和的研究成果。他們在《自然》上的此項研究揭示了膜質翅膀在恐龍中的演化。
  • 像鳥類的祖先又不是鳥的恐龍,它的特徵和其他恐龍都不一樣!
    1922年4月25日,古生物學考察史上著名的中亞考察團來到了二連浩特西北方的一個名叫鹽池的鹹水湖邊,他們來到這裡原本是想找到古人類化石來驗證古生物學家奧斯本關於人類起源於亞洲東北部的理論,然而機緣巧合,他們並沒有找到古人類化石,卻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和哺乳動物化石。
  • 青大附中山鷹科學院60名優秀學子走進龍城 探究恐龍的奧秘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雅琴聆聽世界著名科學家帶來的前沿講座,實地參觀恐龍地質館,親自動手修復恐龍化石……這個國慶假期,青大附中山鷹科學院的小科學家們過得很充實!在國際著名恐龍專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徐星和諸城恐龍文化研究中心專家的引領下,青附學子們興致勃勃地走進了神秘的恐龍世界。
  • 那些以「中國」為名的恐龍,都長什麼樣?
    中華龍鳥雖然叫做鳥,但其實是一種美頜龍類恐龍,從胃容物的研究發現,它們會以蜥蜴或是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在標本上可以見到非常簡單的絲狀細羽,最初有觀點認為這些所謂的羽毛不過是肌肉纖維分解的痕跡,但近年隨著電子顯微鏡等科技的使用,已經確認這些毛狀構造的內部結構確實和羽毛一致,甚至還能藉由內部結構的形狀和排列來復原恐龍的顏色,正如圖片所示。
  • 長臂渾元龍:恐龍裡的「蝙蝠俠」
    最新一期的《自然》也介紹了一種另類的侏羅紀恐龍「長臂渾元龍」,它雖然個頭小,體長約32釐米、體重約306克,還沒鴿子大,卻能像蝙蝠般飛行,仿若恐龍裡的「蝙蝠俠」!長臂渾元龍屬於迄今僅僅出現在中國的善攀鳥龍類,這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敏、鄒晶梅、徐星、周忠和的研究成果,他們的此項研究揭示了膜質翅膀在恐龍中的演化。
  • 蘇格蘭現恐龍腳印 專家:越是研究天空島就越能發現更多的恐龍腳印
    2018年4月4日訊,(嚴玉潔)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4月3日報導,科學家近日在英國蘇格蘭天空島發現了世界最大恐龍的腳印,這些恐龍生活在距今1.7億年前。新華社圖(與本文內容無關)科學家在天空島的洩湖裡,發現了數十個早期蜥腳類恐龍的化石。這類恐龍至少長15米,重量超過10噸。與此同時,科學家們還在同一地點發現了獸腳類恐龍的腳印。
  • 古脊椎所等獲首張恐龍化石大面積微聚焦X射線螢光元素分布圖
    20年後,這種最初不受高能物理學家歡迎的同步輻射光源,開始受到實驗物理學家青睞,被用來開展其它光源無法實現的許多前沿科學研究。  2009年,美國斯坦福同步輻射光源(SLAC)的實驗室科學家尤·伯格曼(Uwe Bergmann)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地球化學教授羅伊·沃格裡烏斯(Roy A Wogelius)合作,利用SLAC的同步輻射快速掃描X射線螢光技術(SRS-XRF),對發現自德國索倫霍芬的始祖鳥化石進行初步研究,獲得了微米解析度的元素分布圖,從而開啟了利用同步輻射光源,對珍貴的鳥類和恐龍等化石標本開展無損和原位研究的序幕
  • 內蒙古發現36種恐龍,它們如何被發現的?這幾大發現堪稱世界之最
    1922年,美國紐約自然博物館成立的「中亞考察團」在二連進行考察發掘,首次發現了恐龍蛋化石,拉開了二連恐龍動物群研究的序幕。多個國家的古生物學家來到二連浩特,進行科學考察,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從1893年至今,從二連浩特發現的恐龍化石就有10餘屬種,主要代表有古似鳥龍、似雞龍、阿萊龍、鷹龍、姜氏巴克龍等等。
  • 山東諸城發現晚白堊世具有獨特坐骨的纖角龍類新屬種
    Makovicky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韓鳳祿聯合報導了在中國山東諸城庫溝地區上白堊統王氏群發現的一件纖角龍類新材料。這是徐星課題組和山東諸城恐龍研究中心合作研究發表的又一重要成果。  近些年來,中國山東諸城地區以發現大量晚白堊世恐龍化石而聞名於世,其中包含了鴨嘴龍類、角龍類和獸腳類。
  • 化石研究發現「霸屏」小恐龍
    烏比拉哈拉小恐龍的藝術渲染照 圖片來源:Paleocreations.com  據科學雜誌《白堊紀研究》日前報導,大約1.1億年前,在當今巴西東北部的一座古老潟湖沿岸,生活著一種兩足、像雞大小的白堊紀恐龍,它以狩獵昆蟲以及像青蛙和蜥蜴這樣的小型脊椎動物為生。
  • 中國最大的食肉恐龍來自山東!
    中國最大的食肉恐龍來自山東!中國作為當今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古生物學特別是恐龍的發現和研究也是名列前茅。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發現了上百種恐龍,到底誰才是中國最大的食肉恐龍呢?時間一晃就過了40年,2008年,諸城市政府邀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對諸城境內重要的恐龍化石點進行全面地勘探和發掘,深埋在地下的秘密終於要被揭開了。就在名為玉皇的化石點,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屬於大型食肉恐龍的下頜骨和牙齒化石,化石的特徵明顯屬於暴龍亞科,這一消息傳出後引起了廣泛關注,山東發現暴龍啦!
  • 「壞蛋恐龍」的足跡揭示了在澳洲發現的最大獸腳類恐龍
    據外媒CNET報導,霸王龍並不是唯一曾在地球上遊蕩的大型恐龍。新的研究通過足跡確定了在澳大利亞發現最大的肉食性恐龍,這些足跡最初是在近70年前在昆士蘭的一個煤礦中發現的。「我們見過北美發現的霸王龍足跡,以及在非洲和南美發現的大型肉食性恐龍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