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來 新經銷
談到微商,作為「正常人」都曾嗤之以鼻過:許多微商與傳銷無異,靠拉人頭賺錢,靠壓貨收割短期利益,騙局叢生。
而相比之下,將商品踏踏實實地推銷到門店,做生動化建設,並被消費者買走,這對傳統的快消從業者而言,這似乎顯得更為真實,我們都曾不屑微商。
但事情的發展總是事與願違,這種「真實與騙局」,在2018年逐漸被打破。
2018年1月,蒙牛官方微信宣布,推出「慢燃」纖維奶昔牛奶,披上新零售的外衣,以微商形式售賣。自此蒙牛正式進軍微商。
3個月後,4月27日,飲料航母娃哈哈在杭州舉行發布會,推出「亮眼晶睛」,宣布進入微商。
同年8月,娃哈哈繼續加碼微商,推出「纖細佳人藜麥」奶昔。與此同時,達利集團推出微商項目「Frota芙羅塔」新品牌,該項目旗下的首款產品「芙小鮮蛋糕」在8月18日正式上線。
時隔1個月,蒙牛再推針對年輕女性的「美容新零食」—蒙牛凝純膠原蛋白肽晶萃,在微商渠道售賣。
隨後,9月盼盼食品發布進軍微商消息;伊利也相繼加入,推「新食機」品牌,首次入局微商;
10月,維達集團進駐微商「雲集」,聯合利華推微商新零售項目「夏士蓮雪花」。到了2019年,全球快消巨頭雀巢、廣藥王老吉,也紛紛宣布入局微商。
上述是被相關媒體公開告知的,當然,還有不少品牌在「秘密」試點。
不管結果如何,曾經我們認為很low的行業,嗤之以鼻的行業,正在被品牌商們認可,甚至重視,不斷加碼。
相信這些「高智商」的品牌決策者們,不是傻,他們一定是看到了某些東西,讓他們不願錯過。即使在入局過程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被爆料,被投訴,但這並不是妨礙,他們一次又一次,前赴後繼的推新試水。
因此,這也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微商」的魅力。即使曾被眾人詬病,但並不影響其發展。坦率地說,如今的微商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朋友圈微商,隨著拼多多、雲集的先後上市。微商已經成功冠上「社交電商」的美名。
回顧微商「洗白」的變遷史
2013年前後,微商1.0時代。彼時,微信用戶達到3億。只要是個人會發朋友圈就能把微商做起來;
2014年-2016年,微商2.0時代。野蠻生長期,此時產品質量問題大量爆出。微商開始被集體被拉黑,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網購誠信與消費者認知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網絡消費的不滿意排行中,微商佔比位居首位;
2017年以後,微商3.0時代。個人微商和團隊微商基本已經很難再存活,「品牌性微商」開始逐步嶄露頭角。
截至2017年,中國的微商從業人數已達到近2019萬人。有人對比了當年中國的總人口後發現:每69個人裡,就可能有一個是微商。
同年,微商首批「正規軍」雲集,先後和高露潔、歐萊雅、百草味、等數十家國內外一線品牌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2018年7月,拼多多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另一邊,雲集成為微信生態中估值僅次於拼多多,營收達到130億;悶聲發財的環球捕手,GMV也突破百億。
2019年5月,雲集登陸納斯達克,如今市值已超過30億美元。
或許這些,無法令我們從業者信服。「社交電商之猛,猛於虎」。一張圖,讓你看清社交電商的崛起。
從個人微商到社交電商。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與成熟,對任何行業的從業者來說,都無法避免。社交電商已經成為了主流商業形態。並在不斷侵入到人們的生活中。
看到這裡,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傳統快消實體的大佬們紛紛入局社交電商。這已經不是簡簡單單地為尋求企業經營的持續增長,將社交電商作為一個補充渠道,而是快消企業的決策者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時代的變化。
社交電商,隱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為什麼社交電商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崛起。很多人會說,因為移動網際網路,人和人都在線上了,生活在網際網路上。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強關係,解決在消費過程中信任機制的問題。
但事實,並非如此。或者說,單一維度的解釋,很難解釋社交電商崛起背後的關鍵要素。
1. 回歸底層的消費需求層
當下已經是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消費者的確定性需求已經被很好的滿足。比如口渴喝水,買一瓶水;衣服舊了,買件新衣服。這是消費者自發、主動的需求。
隨著消費水平的提升,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錢,便開始對美好生活有了嚮往和憧憬。但此時,往往是,他是不知道買什麼的。這時的需求是潛在的,半隱半現。
我用了某款產品很好推薦給你,我已經驗證過,確實不錯,給它做了背書。出於我對你的熟悉和認識,我覺得你也很適合。如果沒有背書和推薦,很可能你根本不知道,你有這樣的需求。
回歸本質看,拼多多、雲集以及各類社交電商,帶來的是不確定需求的滿足。你不知道需要什麼,缺什麼,而社交電商,以人為推薦載體,讓不確定或潛在的需求落地。
拼多多黃錚曾說過:「沒有人為了社交買東西,只會說因為恰好人與人在社交的過程中,順便買了東西」。這句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社交能帶來商品消費的關鍵。
你有沒有注意到,我們現在很多的購買行為,更多源於熟悉的人,或者你喜歡的行業,kol的推薦,你才會購買。
「我身邊的誰誰誰在用,用得不錯,那我就買這個」。
2. 有效釋放零售邊緣的力量
到底是誰在主宰或充當社交電商裡的「推薦人」,在2017年前,微商時代,最早一批出現的是「寶媽群體」,到後來開始慢慢變得多元,線下的導購員,領域內的意見領袖,以及近兩年,社區團購的出現,門店小老闆的加入。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5000萬的寶媽,時間碎片化,在職場不受重視;另外,天貓、京東等電商的發展,導致線下的導購員受到衝擊,6000萬的導購員,其中1/3下崗,2/3上班時閒置時間長。
這兩撥人的率先試水,並取得成功,「一夜暴富」的神話,繼而帶動了越來越多的加入「推薦人」行列,推動了社交電商領域的崛起。
3. 網際網路商業基礎設施的完備
中國電商發展了十年,基礎的倉儲、物流、支付等基礎設施已經完全成熟。微信的社交生態圈,支付、小程序的成熟,讓用戶能方便、流暢地在微信裡完成交易閉環。
當然,這裡的基礎設施,不僅僅包括硬體,還有「軟體」—商業模式的標準化。比如典型的S2B2C模式,去中心化的前端和中心化的後臺。
過去電商創業者需要考慮,物流、培訓、IT、設計、內容等等,而如今平臺將這些完全打包,無需創業者費心。前端的個體,只需要通過社交,通過分享觸達到更多的群體,便可以完成交付體檢。
坦率地說,過去傳統的B2C電商,是一對多的中心化服務。消費者體驗到的是生硬的廣告、冷冰冰的詳情頁,沒有溫度,更沒有信任感。而社交電商,是多對多的去中心化服務,碎片化地連接供給和需求。消費者與推薦者之間有溫度、有信任,更有使用商品後的直觀真實體驗。
物質極大豐富帶來需求的「不確定性」,如何打動消費者成為商業的關鍵;零售邊緣的力量,以寶媽、線下導購員為代表的推薦主力軍,依賴網際網路工具被逐步釋放出來;倉儲、物流、支付以及相關工具和模式的成熟,讓社交電商的土壤更加充沛。
可以說,這三股力量共同促成了社交電商在不到6年時間,蓬勃發展。
如何抓到社交電商這顆稻草?
前段時間,與進口餅乾品牌「麥維他」高管聊天,他告訴筆者,今年4月10日,麥維他與雲集合作,僅一天時間,銷售額便突破了1200萬。可能你看不到任何「風吹草動」,但在平靜的背後,傳統快消企業的銷量正在被一步步蠶食。
社交電商對行業的滲透,已經不再是我們「正常人」所理解,只是在美妝、日化領域,大放異彩。如今越來越多的飲品、休食、調味、牛奶品牌正加入到社交電商的大潮中,開始新一輪的掘金和探索。
以拼多多、雲集為代表的社交電商上半場(1.0時代)已經結束,社交電商的下半場(2.0時代),以精細化運營、優質供應鏈為核心正緩緩而來。
社交電商的下半場,到底會怎麼樣?作為傳統快消從業者來說,該如何抓住社交電商的下一輪紅利。今晚8點,社交電商專家莊建忠將為您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