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捕撈致野生魚銳減 部分種群出現滅絕跡象

2021-01-16 水產養殖網

  今年6月1日休漁期當天,南姜碼頭的漁民們在整理今夏最後一船少得可憐的海貨。記者 陸金星

  當下休漁期間,愛吃海鮮的青島人仍忘不了念叨「加吉頭,鮁魚尾,刀魚肚子,鮞魚嘴」,多少年來,這四種海魚一直是老青島人的心頭「四美」。但你可能不知道,「四美」中的加吉魚、刀魚以及對蝦、黃花魚、梭子蟹等海產品,如今已很難尋到野生品種,充斥市面上的絕大多數都是「圈養」的人工養殖貨。

  據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近日發布的資料顯示,因為過度捕撈以及海水汙染等原因,我省近海47個主要捕撈品種,已有27種過度利用,6種嚴重衰退。而在青島,膠州灣的漁獲種類也從上世紀80年代的100餘種降到了目前不足30種,部分品種甚至出現種群滅絕跡象。為了避免將來會有無魚可吃的一天,青島人不得不從現在開始行動起來:長期防汙治汙,適度休漁放流,爭取還海洋魚類一個乾淨、安全的「家」。

  ■可憐 漁民歇了船餐桌鮮味淡

  「一想到年輕時候吃的那個海貨,現在都流口水。」家住延吉路的姜先生今年48歲,在他的記憶中,二十多年前生活水平沒現在高,但一到周末餐桌上的海味卻比現在豐富:紅燜加吉魚、幹炸帶魚、海膽蒸蛋、蔥燒八帶等等,應有盡有,鮮味濃厚。「我家門口路邊市場一大早就擺滿了整筐的鮮海貨,漁民當天撈的蟹子、八帶、蝦虎啥的,煮好了咬一口都淌水,肉到了嘴裡跟要化了似的……」

  不過,這種美味姜先生已經多年未能找回。「現在餐桌上也有海鮮,但絕大多數都是養殖的,甚至還有外地運來的。越吃味道越差,品種也少了。」今年5月中旬,距離6月1日休漁還有半個月,姜先生到碼頭和市場上去採購海貨,發現市面上選來選去只有人工養殖的蛤蜊、對蝦、黃花、牙鮃、鯧魚等幾種,讓他很是失望。

  事實上,在今年休漁期之前,島城的碼頭就已陷入沉寂。來自青島市海洋與漁業局的統計顯示,島城5000多艘捕撈船中,6月1日前有一多半已提前休漁。5月29日,記者在嶗山沙子口碼頭探訪時發現,碼頭上停滿了大小漁船,不少漁船已連續幾個月沒有出海。「因為海裡面魚蝦少、柴油價格高,漁船出海根本掙不到錢。」來自四川的船老大姜師傅解釋說。

  據了解,漁民大規模提前休漁的狀況已經延續五六年,早在2005年提前休漁就已出現苗頭,到2010年勢頭更為嚴峻。沒有了捕撈船出海,市民餐桌上的鮮味自然少了很多。

  ■可嘆 渤海63種魚類,30年消亡大半

  餐桌上本地海鮮少、漁民提前休漁的背後,折射的是漁業資源日益枯竭的現實。

  據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統計,渤海魚類已經由20多年前的63種下降到現在不足30種,很多海域已經變成無魚可捕的海洋荒漠;我省近海的47個主要捕撈品種,有7種充分利用,27種過度利用,6種處於嚴重衰退,有的甚至已瀕臨滅絕。

  青島的母親灣膠州灣、煙臺的母親灣萊州灣是我省兩大海灣,其中膠州灣位於青島近岸海域,萊州灣位於渤海南部,這兩個海灣原本都有著豐富的基礎餌料,是黃渤海多種魚 、蝦、蟹類的產卵、索餌和育幼場,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但是近年來,隨著兩灣生態環境的惡化,海洋生物資源急劇衰退,優質魚蝦類已形不成漁汛。

  以膠州灣為例,20世紀80年代以來,膠州灣內漁業資源大幅度下降,主要經濟魚蝦蟹等種類,資源量逐年趨向枯竭。據山東省開展的漁業資源現狀調查顯示,上世紀80年代,膠州灣漁獲種類是109種,上世紀90年代降至 58種,減少了46.3%。就平均網獲量折算,上世紀90年代漁民的網獲量僅為上世紀80年代的10%左右,牙鮃、加吉、梭魚 、半滑舌鰨等優質魚種數量銳減,網獲量更是逐年下滑。

  青島市區的海捕海鮮,嶗山是重要來源。記者從嶗山區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嶗山沿海漁業資源素負盛名,上世紀30年代初的調查顯示,在嶗山海域春秋兩季產卵索餌的魚類有近百種,形成了豐富的水產資源。然而,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加吉、帶魚、對蝦、梭子蟹、海膽等常見漁業資源均已形不成漁汛,野生資源基本絕跡。



  ■可恨 汙染加惡捕,魚蝦蟹「斷子絕孫」

  讓膠州灣的魚蝦蟹逐漸走上滅絕之路,幕後有兩雙巨大的「黑手」——左手是海洋汙染,右手是過度捕撈。

  膠州灣成市區「排汙池」

  中科院海洋所高級工程師董羅海介紹說,水域環境汙染的不斷加劇以及長期以來對漁業資源的持續高強度開發利用,導致了海洋漁業資源和水域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水域生態荒漠化現象日益嚴重,水生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

  總面積388平方公裡的膠州灣,不但在過去的50年間萎縮了100餘平方公裡,而且成了承載市區汙水的大水池。據統計,僅膠州灣東部年排放陸源汙水就達1.5億噸,再加上膠州灣北部、西部,年排放陸源汙水總量超過2億噸。《2009年青島市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膠州灣沿岸排汙口數量較多,陸源入海汙染物量較大 。2009年夏季,膠州灣輕度、中度和嚴重汙染海域面積分別佔總面積的21.7%、21.5% 和14.3% ,受汙染海域面積較2008年增加12.0%。

  過度捕撈「子孫一窩端」

  除了海洋汙染,過度捕撈也是導致漁業資源銳減的禍端。青島市海洋與漁業局海洋行政執法支隊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大馬力漁船在捕撈船中佔據的比重越來越大,漁民捕撈作業方式也由過去的「貼底拖」升級為「變水層拖網」,既可以貼底,又可以上升。這種「掃蕩式」捕撈法讓所有魚群,包括個頭較小的魚子魚孫都「難逃一劫」,由此導致了經濟魚類資源急劇衰退,加之海洋資源的再生能力遠遠低於捕撈量,傳統經濟魚類已形不成魚汛,尚存品種也呈小型化、低齡化趨勢。

  此外,休漁期間部分不法捕撈船違規作業,濫捕魚子魚孫,也加劇了部分漁業品種的「滅門」風險。

  「舉個例子,以前海捕刀魚很常見,這幾年青島市面上的本地刀魚卻很少見到了。」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王印庚介紹說,青島近海是刀魚的產卵場和索餌場,上世紀60年代,刀魚的成熟期在二至三齡,體長40釐米,而今,刀魚為了保護其種群,一般在一齡30釐米時便「被迫」產卵。在這種情況下,刀魚不但越長越小,連「種」都很難保住,青島這塊刀魚的「風水寶地」,如今已成刀魚的「屠場」。

  ■出路 為大海療傷,需一劑猛藥

  面對日益衰竭的海洋漁業資源,青島市有關部門也開始採取各種補救措施,伏季休漁、增殖放流,讓大海休養生息並為其「補血」就是其中一種;然而有專家表示,這種「收了種,種了收」的模式歸根結底治標不治本,為脆弱的大海療傷還尚需一劑猛藥,那就是——防汙治汙。

  休漁,讓大海休養生息

  從6月1日起,青島進入一年一度的伏季休漁期,全市五千餘艘捕撈船全部停止出海作業。一周後,2010年漁業增殖放流行動在浮山灣啟動,5.6億單元的魚蝦蟹陸續投放大海。

  據山東省海洋捕撈生產管理站站長王熙傑介紹,1995年起國家開始實施的海洋伏季休漁制度,目的是保護海洋漁業資源、轉變漁業發展方式。經過這些年的伏季休漁,不少已經枯竭的漁業資源品種特別是增殖放流品種得到了較明顯的恢復,海蜇、對蝦、梭子蟹、魷魚、帶魚產量明顯增加。

  放流,給魚子魚孫活路

  增殖放流是增加海洋漁業資源的另一措施。據漁民宋敘民介紹,每年9月1日開海後的頭半個月是漁民最幸福的時候,因為經過三個月的休漁期海裡資源最為豐富,出海作業網貨量最高。「其實多數捕撈上來的魚蝦蟹都是三個月前放流的,每年放一季捕一季。」不過,老宋也擔心:如果哪年漁業部門不放流了,大海裡還有東西可捕嗎?

  治汙,還魚蝦乾淨的家

  宋敘民的擔心也在駐青海洋研究院所的專家中引發共鳴。中科院海洋所董羅海等專家表示,海洋和陸地相比更為脆弱,這種收了種,種了收的陸上作業方式對海洋而言並不是治本之策。治本之策還在於治理汙染、清潔海洋生態環境,還魚們蝦們一個乾淨的「家」。

  據悉,青島已在不斷立法加強海洋環境保護。2009年,青島市實施監測的重點排汙口數量由2008年的4個增加到10個;今年5月份起實施的《青島市海洋環境保護規定》規定,流入膠州灣的海泊河、李村河、板橋坊河、婁山河等河道內部不得新建排汙口,已建的排汙口應當按照規定標準排放;用海單位或個人在海域內傾倒生活垃圾、廢棄物的,將被處以3萬元以下罰款。

  ■連結 這些餐桌海味多是人工養殖

  據海洋部門統計,在膠州灣內棲息繁殖的海洋生物達300餘種,主要漁業品種有近200種,常見的有加吉、牙鮃、高眼鰈、木葉鰈、舌鰨、鮐魚、鰳魚、帶魚、小黃魚等等。但隨著生長環境的惡化,黃渤海不少常見漁業品種已形不成漁汛,瀕臨種群消失。其中,青島近海內被納入我省資源嚴重利用或衰退名單的主要漁業品種也有20餘種,包括加吉、鮃鰈類魚、舌鰨、鼓眼魚、海膽、金烏賊、黃花魚等20餘種。

  海洋資源的日益銳減,對愛吃海鮮的青島市民來說是一大損失,對漁業生產和出口大市青島來說也是個挑戰。近年來,為了保障市民餐桌的海鮮供應量,相關部門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主要的一項,就是大力發展漁業人工養殖。

  在青島的郊區縣市,人工養殖業得到迅速發展。對蝦、牙鮃、鱸魚、海參、鮑魚、蛤蜊、扇貝、梭子蟹等漁業品種,養殖規模和產量較大,已成為市場供應的大頭。據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黃聿頌介紹,目前市民餐桌上的海味,60%都已不是漁民乘風破浪從大海裡捕撈的「生猛海鮮」,而是來自漁家的養殖產品。

  文/記者 陳浩傑

相關焦點

  • 國際期刊《科學》最新報導:中華鱘野生種群面臨滅絕 未來擔憂
    然而,由於長期過度捕撈、水質汙染、航運幹擾、江底挖沙等問題,這場儀式正在消失。2013年,在葛洲壩下唯一的自然產卵場,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的跡象不復存在。2014年的數據顯示,中華鱘的數量從70年代的一萬餘尾,銳減至40餘尾。中華鱘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因為它是白堊紀殘留下來的種類,為我國特有種,已被我國列為一類野生動物保護物種。為了保護此物種,有關部門進行了多年的繁殖、移養、放流等的研究。
  • 長江白鱘真的滅絕了?還不一定。但過度捕撈和棲息地破碎難辭其咎
    在這篇《世界最大淡水魚之一可能滅絕:拯救長江瀕危魚類刻不容緩》的論文中,專家認為,這一自古裡來生長在中國長江的特有物種已經消失了。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浙江千島湖一個學術年會上報告說,經專家組的充分評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中國特有物種 —— 長江白鱘已經滅絕。
  • 太平洋藍鰭金槍魚過度捕撈 瀕危程度堪比熊貓
    但是,由於過度捕撈,太平洋地區的金槍魚產量急劇減少,而在一些商人眼裡,稀缺的資源正式他們從市場裡撈金的大好時機。在墨西哥南部的海灣地帶,金槍魚漁場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漁民捕撈大量金槍魚幼魚,將其放入網箱養大後再高價出售。
  • 大西洋鱈魚種群正走向滅亡
    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市達爾豪西大學的漁業生物學家Jeffrey Hutchings表示:「這是我聽到的關於一種海洋魚類種群的最駭人聽聞和讓人煩惱的消息。」 大西洋鱈魚是商業性捕魚繁榮與蕭條交替循環的一個符號。在20世紀後期長達50年的大量捕撈後,加拿大的鱈魚水產業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陷入困境。漁業管理者們隨即出臺一系列禁令,並期待能夠看到鱈魚種群數量的復甦。
  • 大眼金槍魚遭過度捕撈 大西洋漁業國商討對策
    大眼金槍魚遭過度捕撈 大西洋漁業國商討對策趙曼君最新研究顯示,大眼金槍魚近年來遭到嚴重過度捕撈,資源瀕臨枯竭。【數量驟減】國際大西洋金槍魚保護委員會上周一份內部報告顯示,大眼金槍魚種群數量已減少至它歷史數量的20%以下。委員會觀察員、美國皮尤慈善基金會成員保盧斯·塔克說,委員會研究人員以非常高的確定性作出「種群數量下降」結論。
  • 捕撈技術進步,福音還是噩耗?
    多達90%以上的大型海洋魚類,包括金槍魚和馬林魚,可能將在未來半個世紀中捕撈殆盡而滅絕。在過去的50年中,世界人均海產品消費量幾乎翻了一番,從上世紀60年代的人均22磅,增長到如今的人均38磅。隨著需求的增長,過去曾經數量眾多的魚種,如大西洋鱈魚,已所剩不多,而原本就數量不多的品種則接近滅絕。這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過度捕撈。
  • 性別隨時可變,產卵後就會死亡,因謠言遭瘋狂捕撈,如今瀕臨滅絕
    隨著養殖業越來越發達,無論是淡水魚還是海魚都能很容易的在市場上買到,讓很多人以為這些魚類不存在滅絕的危險,但實際上目前有很多養殖魚類都出現了瀕臨滅絕的危險,其中就有一種叫做「鰻魚」的魚類。
  • 僅黑龍江才有,是最大淡水魚,因魚籽太出名,被瘋狂捕撈接近滅絕
    但是很多魚類也因為太好吃,或者有特殊用途,被人們無節制的捕撈,導致它們瀕臨滅絕。前幾日筆者就給大家分享了一種叫做「青海湖裸鯉」的魚類,讓大家了解了它,也知道了該如何去保護它,其實除了這種魚類之外,還有很多魚類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
  • 四分之一大西洋鯊鰩因過度捕撈麵臨滅絕(圖)
    【搜狐科學消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自然保護主義者警告說,他們在東北大西洋發現四分之一以上的鯊魚和鰩魚面臨滅絕威脅。這是由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IUCN)對這一地區作出的評估。他們發現這裡7%的物種特別危險,另外7%的物種也處於危險之中。其中面臨最大危險的物種包括鼠鯊、孔鰩、深海鯊魚和白斑角鯊。
  • 中華鱘的種群現狀是什麼樣的?
    20世紀80年代的科研捕撈指標是長江水產研究所和中華鱘研究所每年各100尾,但兩家機構每年各自能捕到五六十尾已很不錯。2000年後,兩家每年加起來也只能捕撈二三十尾。2008年,農業部組織專家論證,估算繁殖群體不足200尾,野生種群岌岌可危,科研捕撈就此叫停。
  • 它是世上最大的淡水魚,已存地球2億年,因過度捕撈,現已滅絕
    2020年開年不久,就有一則報導是「白鱘滅絕」,對於這種魚的滅絕感覺十分心痛。因為我小時候住長江邊,經常見到這種體型巨大的白色魚,我們四川人稱「千斤臘子(中華鱘)萬斤象(白鱘)」,到現在卻已經滅絕了。棲息於長江幹流的中下遊,也可在河口鹹淡水水域成活,早年主產於中國長江自宜賓至長江口的幹支流中,存在地球2億年了,在恐龍時代就出現了,沒想到到現在滅絕了!
  • 長江鰣魚瀕臨滅絕亟待保護
    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長江鰣魚趨於滅絕的處境令人擔憂。有關專家建議,在江西鄱陽湖和長江交匯處的湖口縣建立鰣魚保護通道和鰣魚自然保護區,以緩解長江鰣魚滅絕趨勢。    鰣魚為鯡科動物,又稱三來,三黎,時魚。主要生活於海洋,每年春夏之交由海洋進入江河繁殖。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 一份名單顯示,地球上最為獨特的鯊魚和鰩魚正瀕臨滅絕
    倫敦動物學會近日發布的一份名單顯示 132 種在生物演化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鯊魚和鰩魚正處在滅絕的邊緣,人類活動是造成這些神奇動物瀕危的原因。2007 年,倫敦動物學會於發起了一項名為「生存邊緣」(EDGE of Existence)的項目,這一項目旨在利用科學的方法識別出地球上「演化最為獨特而又瀕臨滅絕」(Evolutionarily Distinct and Globally Endangered, EDGE)的物種,並推動相關的保護行動。
  • 長江重現「神秘物種」䲘,長江所專家:種群數量正逐漸恢復
    再加上過度捕撈、棲息地生境退化等原因,䲘在多個歷史分布區絕跡,先後被湖北、湖南等地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專家說,近年來,䲘魚種群數量急劇下降。2017年發現一尾䲘魚,2020年又發現一尾,這讓科研人員們既驚訝又激動。「雖然數量可能很少,但至少表明䲘魚還有種群在。
  • 西藏發現孟加拉虎 數量太少很有可能滅絕
    而從上個世紀開始,短短100年時間內,全世界範圍內老虎數量銳減了90%,很多老虎亞種滅絕:峇里虎、爪哇虎和裏海虎,剩下的老虎亞種均處於瀕     原標題:西藏發現孟加拉虎 數量太少很有可能滅絕     亞洲是老虎的發源地,曾經在亞洲廣闊的地界上,分布著世界上絕大多數的老虎。
  • 每年全球捕撈南極磷蝦3億噸,但怎麼吃都吃不完,專家:這是地球BUG
    但是同樣的副作用也是造成了很多環境汙染,地球上很多的動物都因為人類的過度幹預而被宣布滅絕,但是在大自然中眾多生物中,好像有一個BUG的存在,那就是南極磷蝦。 南極磷蝦據統計每年被人類捕撈出大約3億噸,可是這種動物卻絲毫沒有要被滅絕的跡象,反而總是能在來年恢復到一定的種群數量,並且南極磷蝦還是包括很多動物例如企鵝、海豹、鯨魚的食物,
  • 食用魚翅使全球鯊魚種群面臨滅絕
    食用魚翅使全球鯊魚種群面臨滅絕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25日 03:03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5月底,野生救援協會和中國社會調查所(SSIC)聯合發表了一項對於中國公眾魚翅消費行為和鯊魚保護認知的調查結果,表明:魚翅被水銀汙染的程度高達70%,而且食用魚翅正使全球鯊魚種群遭遇滅頂之災。    根據報告,全球有110種鯊魚正處在瀕臨滅絕的邊緣,一些鯊魚的數量在過去50年內減少了80%。最為嚴重的,西北大西洋錘頭鯊的數量已經下降了89%,西北大西洋大白鯊的數量已經下降了79%。
  • 每年消耗幾億噸的磷蝦,沒吃滅絕,因過度捕撈和全球變暖面臨危機
    需求不斷上漲,捕撈也變得瘋狂。 自2010年以來,全球對南極磷蝦的捕撈量增長了大約40%,水產養殖每年要使用10000至15000噸磷蝦產品。 令人驚奇的是,動物和人類這麼禍禍磷蝦,磷蝦依然非常頑強,像這個吃法,它不僅沒有吃滅絕,而且在南極區域預估擁有約50億噸的生物量。
  • 流溪河裡差點滅絕的魚
    但也因此招致過度捕撈,被逼至滅絕之邊緣。昨日,海洋漁業部門在流溪河首次放生了1.5萬尾原生魚苗,希望重新恢復種群。    據介紹,光倒刺䰾喜歡棲息於多亂石而水流較湍急的江河中的中下層,尤喜在水色清澈的水域中生活。2007年,流溪河成為「光倒刺䰾」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經過多年努力,2014年成功繁育出第一批流溪河原種光倒刺䰾魚苗。
  • 在地球上活了4億年,如今生物學家宣布:鯊魚開始「功能性滅絕」
    ,則與人口密度大、治理不善和過度捕撈有關。什麼是功能性滅絕?簡單來說,就是在自然條件下,一個物種因為數量銳減,導致沒有辦法進行自然的繁衍生息,所以,因為沒有後代誕生,自然數量也就會越來越少,即使是目前還存在於地球之上,但是用不了多久,就會徹底滅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