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日休漁期當天,南姜碼頭的漁民們在整理今夏最後一船少得可憐的海貨。記者 陸金星
當下休漁期間,愛吃海鮮的青島人仍忘不了念叨「加吉頭,鮁魚尾,刀魚肚子,鮞魚嘴」,多少年來,這四種海魚一直是老青島人的心頭「四美」。但你可能不知道,「四美」中的加吉魚、刀魚以及對蝦、黃花魚、梭子蟹等海產品,如今已很難尋到野生品種,充斥市面上的絕大多數都是「圈養」的人工養殖貨。
據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近日發布的資料顯示,因為過度捕撈以及海水汙染等原因,我省近海47個主要捕撈品種,已有27種過度利用,6種嚴重衰退。而在青島,膠州灣的漁獲種類也從上世紀80年代的100餘種降到了目前不足30種,部分品種甚至出現種群滅絕跡象。為了避免將來會有無魚可吃的一天,青島人不得不從現在開始行動起來:長期防汙治汙,適度休漁放流,爭取還海洋魚類一個乾淨、安全的「家」。
■可憐 漁民歇了船餐桌鮮味淡
「一想到年輕時候吃的那個海貨,現在都流口水。」家住延吉路的姜先生今年48歲,在他的記憶中,二十多年前生活水平沒現在高,但一到周末餐桌上的海味卻比現在豐富:紅燜加吉魚、幹炸帶魚、海膽蒸蛋、蔥燒八帶等等,應有盡有,鮮味濃厚。「我家門口路邊市場一大早就擺滿了整筐的鮮海貨,漁民當天撈的蟹子、八帶、蝦虎啥的,煮好了咬一口都淌水,肉到了嘴裡跟要化了似的……」
不過,這種美味姜先生已經多年未能找回。「現在餐桌上也有海鮮,但絕大多數都是養殖的,甚至還有外地運來的。越吃味道越差,品種也少了。」今年5月中旬,距離6月1日休漁還有半個月,姜先生到碼頭和市場上去採購海貨,發現市面上選來選去只有人工養殖的蛤蜊、對蝦、黃花、牙鮃、鯧魚等幾種,讓他很是失望。
事實上,在今年休漁期之前,島城的碼頭就已陷入沉寂。來自青島市海洋與漁業局的統計顯示,島城5000多艘捕撈船中,6月1日前有一多半已提前休漁。5月29日,記者在嶗山沙子口碼頭探訪時發現,碼頭上停滿了大小漁船,不少漁船已連續幾個月沒有出海。「因為海裡面魚蝦少、柴油價格高,漁船出海根本掙不到錢。」來自四川的船老大姜師傅解釋說。
據了解,漁民大規模提前休漁的狀況已經延續五六年,早在2005年提前休漁就已出現苗頭,到2010年勢頭更為嚴峻。沒有了捕撈船出海,市民餐桌上的鮮味自然少了很多。
■可嘆 渤海63種魚類,30年消亡大半
餐桌上本地海鮮少、漁民提前休漁的背後,折射的是漁業資源日益枯竭的現實。
據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統計,渤海魚類已經由20多年前的63種下降到現在不足30種,很多海域已經變成無魚可捕的海洋荒漠;我省近海的47個主要捕撈品種,有7種充分利用,27種過度利用,6種處於嚴重衰退,有的甚至已瀕臨滅絕。
青島的母親灣膠州灣、煙臺的母親灣萊州灣是我省兩大海灣,其中膠州灣位於青島近岸海域,萊州灣位於渤海南部,這兩個海灣原本都有著豐富的基礎餌料,是黃渤海多種魚 、蝦、蟹類的產卵、索餌和育幼場,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但是近年來,隨著兩灣生態環境的惡化,海洋生物資源急劇衰退,優質魚蝦類已形不成漁汛。
以膠州灣為例,20世紀80年代以來,膠州灣內漁業資源大幅度下降,主要經濟魚蝦蟹等種類,資源量逐年趨向枯竭。據山東省開展的漁業資源現狀調查顯示,上世紀80年代,膠州灣漁獲種類是109種,上世紀90年代降至 58種,減少了46.3%。就平均網獲量折算,上世紀90年代漁民的網獲量僅為上世紀80年代的10%左右,牙鮃、加吉、梭魚 、半滑舌鰨等優質魚種數量銳減,網獲量更是逐年下滑。
青島市區的海捕海鮮,嶗山是重要來源。記者從嶗山區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嶗山沿海漁業資源素負盛名,上世紀30年代初的調查顯示,在嶗山海域春秋兩季產卵索餌的魚類有近百種,形成了豐富的水產資源。然而,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加吉、帶魚、對蝦、梭子蟹、海膽等常見漁業資源均已形不成漁汛,野生資源基本絕跡。
■可恨 汙染加惡捕,魚蝦蟹「斷子絕孫」
讓膠州灣的魚蝦蟹逐漸走上滅絕之路,幕後有兩雙巨大的「黑手」——左手是海洋汙染,右手是過度捕撈。
膠州灣成市區「排汙池」
中科院海洋所高級工程師董羅海介紹說,水域環境汙染的不斷加劇以及長期以來對漁業資源的持續高強度開發利用,導致了海洋漁業資源和水域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水域生態荒漠化現象日益嚴重,水生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
總面積388平方公裡的膠州灣,不但在過去的50年間萎縮了100餘平方公裡,而且成了承載市區汙水的大水池。據統計,僅膠州灣東部年排放陸源汙水就達1.5億噸,再加上膠州灣北部、西部,年排放陸源汙水總量超過2億噸。《2009年青島市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膠州灣沿岸排汙口數量較多,陸源入海汙染物量較大 。2009年夏季,膠州灣輕度、中度和嚴重汙染海域面積分別佔總面積的21.7%、21.5% 和14.3% ,受汙染海域面積較2008年增加12.0%。
過度捕撈「子孫一窩端」
除了海洋汙染,過度捕撈也是導致漁業資源銳減的禍端。青島市海洋與漁業局海洋行政執法支隊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大馬力漁船在捕撈船中佔據的比重越來越大,漁民捕撈作業方式也由過去的「貼底拖」升級為「變水層拖網」,既可以貼底,又可以上升。這種「掃蕩式」捕撈法讓所有魚群,包括個頭較小的魚子魚孫都「難逃一劫」,由此導致了經濟魚類資源急劇衰退,加之海洋資源的再生能力遠遠低於捕撈量,傳統經濟魚類已形不成魚汛,尚存品種也呈小型化、低齡化趨勢。
此外,休漁期間部分不法捕撈船違規作業,濫捕魚子魚孫,也加劇了部分漁業品種的「滅門」風險。
「舉個例子,以前海捕刀魚很常見,這幾年青島市面上的本地刀魚卻很少見到了。」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王印庚介紹說,青島近海是刀魚的產卵場和索餌場,上世紀60年代,刀魚的成熟期在二至三齡,體長40釐米,而今,刀魚為了保護其種群,一般在一齡30釐米時便「被迫」產卵。在這種情況下,刀魚不但越長越小,連「種」都很難保住,青島這塊刀魚的「風水寶地」,如今已成刀魚的「屠場」。
■出路 為大海療傷,需一劑猛藥
面對日益衰竭的海洋漁業資源,青島市有關部門也開始採取各種補救措施,伏季休漁、增殖放流,讓大海休養生息並為其「補血」就是其中一種;然而有專家表示,這種「收了種,種了收」的模式歸根結底治標不治本,為脆弱的大海療傷還尚需一劑猛藥,那就是——防汙治汙。
休漁,讓大海休養生息
從6月1日起,青島進入一年一度的伏季休漁期,全市五千餘艘捕撈船全部停止出海作業。一周後,2010年漁業增殖放流行動在浮山灣啟動,5.6億單元的魚蝦蟹陸續投放大海。
據山東省海洋捕撈生產管理站站長王熙傑介紹,1995年起國家開始實施的海洋伏季休漁制度,目的是保護海洋漁業資源、轉變漁業發展方式。經過這些年的伏季休漁,不少已經枯竭的漁業資源品種特別是增殖放流品種得到了較明顯的恢復,海蜇、對蝦、梭子蟹、魷魚、帶魚產量明顯增加。
放流,給魚子魚孫活路
增殖放流是增加海洋漁業資源的另一措施。據漁民宋敘民介紹,每年9月1日開海後的頭半個月是漁民最幸福的時候,因為經過三個月的休漁期海裡資源最為豐富,出海作業網貨量最高。「其實多數捕撈上來的魚蝦蟹都是三個月前放流的,每年放一季捕一季。」不過,老宋也擔心:如果哪年漁業部門不放流了,大海裡還有東西可捕嗎?
治汙,還魚蝦乾淨的家
宋敘民的擔心也在駐青海洋研究院所的專家中引發共鳴。中科院海洋所董羅海等專家表示,海洋和陸地相比更為脆弱,這種收了種,種了收的陸上作業方式對海洋而言並不是治本之策。治本之策還在於治理汙染、清潔海洋生態環境,還魚們蝦們一個乾淨的「家」。
據悉,青島已在不斷立法加強海洋環境保護。2009年,青島市實施監測的重點排汙口數量由2008年的4個增加到10個;今年5月份起實施的《青島市海洋環境保護規定》規定,流入膠州灣的海泊河、李村河、板橋坊河、婁山河等河道內部不得新建排汙口,已建的排汙口應當按照規定標準排放;用海單位或個人在海域內傾倒生活垃圾、廢棄物的,將被處以3萬元以下罰款。
■連結 這些餐桌海味多是人工養殖
據海洋部門統計,在膠州灣內棲息繁殖的海洋生物達300餘種,主要漁業品種有近200種,常見的有加吉、牙鮃、高眼鰈、木葉鰈、舌鰨、鮐魚、鰳魚、帶魚、小黃魚等等。但隨著生長環境的惡化,黃渤海不少常見漁業品種已形不成漁汛,瀕臨種群消失。其中,青島近海內被納入我省資源嚴重利用或衰退名單的主要漁業品種也有20餘種,包括加吉、鮃鰈類魚、舌鰨、鼓眼魚、海膽、金烏賊、黃花魚等20餘種。
海洋資源的日益銳減,對愛吃海鮮的青島市民來說是一大損失,對漁業生產和出口大市青島來說也是個挑戰。近年來,為了保障市民餐桌的海鮮供應量,相關部門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主要的一項,就是大力發展漁業人工養殖。
在青島的郊區縣市,人工養殖業得到迅速發展。對蝦、牙鮃、鱸魚、海參、鮑魚、蛤蜊、扇貝、梭子蟹等漁業品種,養殖規模和產量較大,已成為市場供應的大頭。據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黃聿頌介紹,目前市民餐桌上的海味,60%都已不是漁民乘風破浪從大海裡捕撈的「生猛海鮮」,而是來自漁家的養殖產品。
文/記者 陳浩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