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芽菜種植歷史悠久,是與「涪陵榨菜」「南充冬菜」「內江大頭菜」齊名的四川四大醃菜之一,品牌價值極高。
2014年,翠屏區被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授予「中國芽菜之鄉」殊榮,而今,翠屏區幾乎整合了全市所有大型芽菜加工企業和青菜種植基地,年加工芽菜全市佔比逾90%,發展勢頭強勁。
當前,正值製作宜賓芽菜最佳原料——本地特有青菜品種「二平樁」收穫的季節,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的背景下,芽菜產業在生產加工、促農增收等方面有何亮點,又將如何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質量取勝 規範化管理是關鍵
隨著食品行業的發展,芽菜早已被引入到方便麵、罐頭、速凍食品等領域,特別是宜賓燃面、葉兒粑、燒白、幹煸四季豆的最佳佐料。
作為「中國芽菜之鄉」,翠屏區現有規模化芽菜加工企業13家,2018年,翠屏區芽菜種植面積8.2萬餘畝,預計年加工芽菜可達10萬餘噸。在產地自然環境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宜賓芽菜逐漸形成了自己「香、甜、脆、嫩、鮮」的獨特風味,備受青睞,市場空間巨大。
闖市場,關鍵靠企業,而企業在闖市場中更要靠質量取勝。
走進翠屏區宗場鎮宜賓市宜香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芽菜生產車間,控水、切條……只見10多名身著統一服裝的工人正在生產線上忙碌,在一道道必經工序後,顏色褐黃、潤澤發亮、氣味鮮香的芽菜被包裝成袋後裝箱,這些芽菜除了在本地市場銷售外,還將遠銷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湖北、雲南、貴州等地。
「現在市場上更追求質量,客戶的認同度比較高,所以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宜香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劉華說。
如何保證芽菜加工和供給質量?
劉華從原材料著手,規範化管理是關鍵。宜賓市宜香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與當地青菜種植的專業合作社籤訂了長期收購協議,要求專合社按照公司要求的《青菜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進行規範化種植。「專合社本身有自己的基地和較為完善的質量管理規程,這也是我們將原料收購瞄準專合社的主要原因。」劉華說,此外,還根據翠屏區制定的《無公害蔬菜-青菜(芽菜加工原料)生產技術規程》,對青菜的生產基地條件、栽培管理、採收管理等進行規劃化引導。
「只要農戶按照協議內容科學種植青菜,同時嚴格按照要求晾曬、研製,最終生產出來的芽菜品質就會得到控制,不像從前參差不齊。」劉華說,目前,公司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湖北、四川等地建立了長期的銷售網絡,市場穩定並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預計第一季度能實現逾400萬元的綜合產值,這些都與規範化管理密不可分。
訂單生產 富農增收有保障
隨著芽菜加工產業的發展,農民收入也隨之提升。
4月的宜賓,雨水與晴日不停交替,正逢製作宜賓芽菜的最佳原料——本地特有青菜品種「二平樁」收穫的季節。
走進翠屏區雙誼鎮羅嘴村三重組,田間地頭種滿了綠油油的青菜,行走於蜿蜒的村道,只見農戶們或三五成群忙著在地裡採收青菜,或坐在院落裡將青菜去葉剖絲,一片忙碌的圖景躍然於眼前。
今年56歲的龔顯清已經種植青菜近20年,家中田地幾乎種滿了青菜。「現在已經是進入採收季節了,用鋼絲將青菜劃製成細條之後就晾曬,晾曬好再加鹽、醃製、裝池就算是芽菜的『雛形』了,只有不酸、不臭、不爛的才能賣個好價錢!」 青菜變芽菜,前期的初加工程序龔顯清早已駕輕就熟。
羅嘴村村主任文升元介紹,芽菜的產值比油菜高,全村現有青菜種植面積約2000畝,畝產值能達到3000至4000元。
然而,由於對市場的把握不足,初加工的半成品芽菜大都隨價格走,這也導致了在供求關係中,農戶處於價格的被動接受者,如何保障農戶獲得更多收益呢?
以碎米芽菜、宜香食品、富康食品等芽菜加工企業為例,如今企業、專合社通過「訂單生產」發展農戶種植青菜,輻射帶動周邊,讓農戶從宜賓芽菜產業鏈的種植、加工、服務等環節中獲益,促進區域農戶收入的快速增長。
宗場鎮赤巖村八組農戶凌均友就是「訂單生產」的受益人和見證者。今年66歲的凌均友在家與老伴種植青菜,附近的芽菜加工企業按照「公司+村支部+基地」的模式與他籤訂協議,向他訂單式收購初加工的半成品芽菜。
「以前我們自己憑經驗加工,但現在籤訂協議後,在收購時制定了高、中、低三個標準,如果想要買個好價錢,就需要按照廠家的要求來做,最好的時候,曾經一畝的青菜加工下來我就收入了4000多元。」凌均友樂呵呵地說。
補齊短板 有的放矢提升質效
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品種資源和自然資源成就了宜賓芽菜的不可複製性。儘管如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制約芽菜產業發展的短板也相繼出現。
翠屏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宜賓芽菜的加工原料「二平樁」作為地方特有品種,成熟後的根條柔嫩而富有彈力,為宜賓芽菜最佳的原料,但歷經多年種植,性狀不夠整齊穩定,加之芽菜原料青菜種植面積雖大,但以散戶種植為主,集中連片不多,缺乏規模化的標準種植基地。
「青菜作為翠屏區的傳統農產品之一,農戶多採用傳統種植方式,基礎設施比較薄弱,科技支撐不夠,青菜品質參差不齊。」 該負責人在談及制約芽菜產業發展的短板時說,目前主要種植區域多為淺丘地區,機械化生產推行較難。
同時,該負責人還提到,除了原料種植方面存在不足以外,全區的芽菜加工企業與農戶緊密合作程度還不夠深入。
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芽菜產業發展如何在「補短板」中找準突破口?
該負責人介紹,以問題為導向,瞄準短板,才能有的放矢。「下一步急需對青菜品種進行提純復壯,有條件還可以建立專門的種植資源圃,有效提高青菜產量。同時,我們將爭取各級資金,著力打造宜賓芽菜綠色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加大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田網、渠網、路網等三網建設、地力培肥等,建立青菜生產管理檔案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該負責人表示,不僅如此,還要在全區範圍推廣採用「企業+專合社+基地+農戶」的訂單式生產方式,實現青菜集中連片種植和標準的統一,通過這些舉措,將具有傳統特色、不可複製的宜賓芽菜做大做強,促進芽菜種植、加工、文化全覆蓋農旅體驗,實現產業增值、農民增收、企業增效。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缺乏有效的行業協會帶動芽菜產業抱團發展的問題,翠屏區也「對症下藥」開出一劑「良方」。日前,該區正在積極推進成立宜賓芽菜協會,整合種植、加工和行業資源,聚力推進芽菜產業破冰攻堅。「我們將聯繫區內芽菜加工企業、專合社和家庭農場加入協會,並依法依規註冊成立宜賓市翠屏區宜賓芽菜協會,開展協會的諮詢、培訓、引導、宣傳等服務,構建宜賓芽菜產業發展共商共建平臺,推進芽菜產業制度化、規範化、長效化發展,不斷做大宜賓芽菜公共品牌。」 宜賓芽菜協會籌備組相關負責人說。(葉昌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