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集市賣菜一年掙20萬?聽聽這位賣菜大伯怎麼說!

2020-12-26 三農這些事

北方的農村,一到冬天最熱鬧的就是集市了,天氣越來越冷,人們都不想出門,只有在趕集的時候才會外出。太陽才剛剛升起,集市就越來越熱鬧了。有的農民用三輪車載著自家的蔬菜,有的農民載著秋季剛收穫的五穀雜糧、乾果,特意來到集市上擺攤,希望早來搶到一個好攤位,自家的東西能多賣點。

小編走到這個菜攤前站住了,面前的這個菜,農三代的我居然不認識,這是啥菜?就是夾在大白菜和青梗菜中間的那個,像萵筍可又不是萵筍的那個菜。另外我常聽別人說在集市上賣菜一年能掙20多萬元呢,就來聽聽這位賣菜大伯怎麼說。

守攤賣菜的這位大伯,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還沒開口說話就笑個不停,你面前堆的青梗菜,也不好好整理下,胡亂地綑紮著,一點賣相都沒有,他坐的小凳子估計是新做的,看起來倒是挺新。

「這是啥菜?」我好奇的湊上去問道。蹲下來看了半天,我也沒看出來這是啥菜,我確定這菜我家沒種過。

「榨菜」大伯說,

「這是榨菜?」

「四川榨菜,就是當鹹菜的那種」

「啊!這是榨菜?榨菜不都是圓的嗎?」

「是圓的,但這個榨菜長的有點像萵筍」

沒想到現在我們這邊的農民,也開始各種嘗試,連四川的榨菜都開始自家種了。只是這種榨菜,小編真的不知道怎麼醃製,橫著切還是豎著切?

在集市上轉到快中午了,我又來到了大伯的攤位前,我想問問大伯生意怎麼樣。

「這都快晌午了,才賣了30元錢」大伯毫不掩飾的說。

我想這都半天過去了才賣30元,是不是因為天氣冷,人們下午才出來趕集呢,可趕集的人不少呀,來來去去的這麼多人,在攤前匆匆而過,肯蹲下詢價的都沒有。

再看這位大伯,可沒有一點愁眉苦臉的表情,在我們對話的過程中,一直這麼笑著,真像撿到了大寶貝,太喜慶了。

我說大伯你坐好,我給你拍張照片吧。他連說好好好,對著我的手機笑得真燦爛。

這就是我們地地道道的農村人,也許他們並不富有,但是他們很快樂,他們每天耕種土地,嘗遍了酸甜苦辣,但面對生活,反而有一種骨子裡的篤定和從容。

看到這笑容,我心裡莫名的舒坦,我想起了兒時大人們常說的一句話:「莊稼不收年年種,小車不倒只管推。」農民過日子,要的就是這股勁兒。

農村,農民,農業,請關注我,為您分享農村身邊事,共同探討三農話題。

相關焦點

  • 在農村,賣菜越來越不賺錢,是菜價高還是菜不好吃?聽聽專家咋說
    農村有句俗話說得好:「三天不吃青,兩眼冒金星」,這裡的青指的就是蔬菜,作為一種飲食的必須品,蔬菜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佔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它本身所富含的鉀、鈣、鎂等礦物質,不僅能夠促進人體的消化,同時也具有美容養顏等功效,所以得到了無數人的喜愛。
  • 農村大媽擺攤賣菜,推出「茄子一元購」,一年收入60萬,太牛了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個農村大媽擺地攤賣菜的案例,通過「茄子一元購」,一年的收入達到60萬,比上班的兒子賺的還要多。並且王大娘覺得自己來城裡面還給兒子增加了負擔,兒子每個月要還房貸,負責母子倆的生活開支,之前王大娘自己在老家可以自給知足,一個月靠著賣菜,有時候還能留個一兩千塊錢。王大娘心裏面越想越不是滋味,這天出去買菜做晚飯,下班買菜的人挺多啊,那為什麼自己不重操舊業擺地攤賣菜呢?
  • 賣菜利潤有多大?真相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那就是永遠永遠不要在菜市場賣菜。我家就是集貿市場賣菜的,父母從事這個辛苦要命的行業20年了,我切身體會到過其中的艱辛。 賣菜利潤當然是有的,我可以跟你說我家現在一年的收入是多少。
  • 農村飯館:封村堵路後改行賣菜
    春節期間農村屠宰恢復得較晚,所以老蔣就採購了不少生鮮肉類,豬肉、羊肉、牛肉、雞、魚等樣樣俱全。還有燻雞、醬牛肉、火腿腸等各類熟食。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今年受疫情影響,當地政府對縣城和農村執行了嚴格的封城封村措施,大年初二一早就把整個縣的飯館都貼上了封條。備足了貨物的飯館無法營業,老闆們都傻了眼。「我們家飯館損失還不算什麼,因為沒有備那麼多青菜。
  • 賣菜大媽手繪菜單在網絡上爆紅,網友:被賣菜耽誤的畫家啊
    只不過這個畫展有點特別,上面全部都是一些蔬菜和動物的圖像,其實,這些畫像全部都是出自一位賣菜大媽之手,是不是有點難以置信呢?這位大媽名字叫做胡二玲,是一位蘭州人。但是呢她最近可以說是已經成為了網紅一樣的存在了。就是因為她的菜攤子和其他的很不同,走近她的店鋪總是給人一種看畫展的感覺。
  • 看到陪自己賣菜的大黃狗很困,抱在懷中,狗狗:來生還認你當主人
    在農村基本上很多人家都會養一隻狗狗在家裡,一方面是為了家裡的安全,另一方面其實也是為了陪伴。在農村很多地區的年輕人們基本上都會外出務工貼補家用,家裡面剩下的人基本上都很少,所以「土狗」就成為了大家的最愛。為什麼中華田園犬如此受歡迎呢?
  • 北京大興北臧村鎮集市關閉,菜農沒地兒賣菜?聽民意緊急增開臨時售...
    前段時間,大興區北臧村鎮原有集市臨時關閉,本地菜農銷售無門,全靠露天擺攤自產自銷堪堪維持。為此,菜農主動向鎮政府反映賣菜難問題。鎮綜合執法隊接訴即辦,立刻前往露天擺攤區域勘查,針對現有環境問題提出了「另闢市場、整體平移、有序管理」的想法。
  • 到無人售貨市場賣菜,開心
    「我家的收入主要靠賣菜。沒有這個市場前,還得到縣城。因為路遠,帶的量不多,掙的錢也少。現在就在家門口賣,還不用管,每天都能賣個幾十上百元,真的很棒!」 老楊給菜市場點讚,因為村裡解決的這件「關鍵小事」,真的辦得扎紮實實。 高增村是一個民風淳樸的侗家村寨,民族文化保存較好,底蘊深厚。
  • 大爺騎三輪車去賣菜,不料剮蹭300萬賓利,把蔥丟進豪車當賠償!
    近期,一位賣菜的老大爺在騎三輪車的時候就出了事故,不小心剮蹭到了一輛300萬的豪車,處理事故的過程也是讓人啼笑皆非。據了解,賣菜的老大爺騎著三輪車出門時,經過集市的時候發現很多攤位已經被佔了,他緊盯著腳下的攤位,想找個地方把自己的三輪車停下,方便自己把車上的蔥給賣出去,就在他奮力的蹬著自己的三輪車時,沒有注意到一側開來了一輛賓利,就這樣,硬生生地從人家賓利車的車門邊蹭了過來,剮蹭的聲音引起了很多路人的注意。
  • 草根出身的「賣菜大姐」,42歲官至副國級,晚年成為民營企業家
    經歷過上世紀「文革」時期的人們,肯定會對李素文這個名字不會陌生,她以一個「賣菜大姐」的身份,走進普通大眾的視野,而後走進北京,直到走進中南海,成為國家領導人。李素文老家是河北樂亭縣,1933年出生於遼寧瀋陽郊區的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在她小時候家裡條件很差,沒有讀完小學就輟學回家了。1956年時,已經成婚的李素文和丈夫來到瀋陽打拼。
  • 飯館賣菜,這個可以有!
    賣菜了!賣菜了!不在菜市場不在超市便利店就在飯館門口沒錯就是咱天津!寶軒漁府臺灣菜館正陽春……門口都是大廚在賣菜!這個春節不少天津人都自覺減少外出很多家庭和朋友聚會都取消了包括年夜飯在內的很多團圓餐預定都退訂了原本忙碌的餐館一下子閒了下來寶軒漁府體北店但為了應對原有的春節用餐高峰飯店年前儲備的各種蔬菜和肉食一時間無法使用飯館賣菜
  • 網際網路賣菜和實體店賣菜你看好誰?將來網際網路賣菜能取代實體店嗎
    前言在我看來網際網路賣菜就算不能吧小菜販擠垮,也會對這些菜販有一定的衝擊,畢竟網際網路賣菜確實有一定的優勢,這也和現在年輕人生活習慣有一定的關係,同時也將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大趨勢。網際網路和小菜販的區別網際網路賣菜的優點網際網路最大的優勢就是方便快捷,而是一目了然,一眼就可以看見所有菜品,而是所有的菜品不會有任何水分,更沒有不新鮮的的,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價格便宜。
  • 平臺賣菜對菜販衝擊有多大 鷸蚌相爭誰得利?菜市場的飯碗誰來端
    最近,平臺賣菜在網際網路上被炒得沸沸揚揚。其中焦點就是「社區團購」。而社區團購買賣的產品品類主要就是以蔬菜為出發點,毫無疑問賣菜的菜販和菜市場肯定是首當其衝。網際網路巨頭們眼光比較獨到,他們都看上了平臺賣菜這塊大蛋糕,誰都想來分一塊吃,在你爭我搶之間,就出現平臺補貼價格戰。於是菜販們就成了炮灰,手裡菜賣不上價錢,甚至砸在手裡。
  • 菜農用蔬菜雕刻「招財豬」喜迎豬年,網友:被賣菜埋沒的雕刻家!
    ,,而且經他手做出來的作品,每一個都栩栩如生,就像一件件藝術品一樣,很多網友戲稱:」被賣菜賣萌的雕刻家,不當雕刻家真的是虧大發了!「菜農用蔬菜雕刻「招財豬」喜迎豬年,網友:被賣菜埋沒的雕刻家!再過二十幾天,就要迎來中國一年一度的春節了,而這位菜農非常的有意思,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將自己賣的蔬菜胡蘿蔔,雕刻成了一個藝術品」富貴吉祥招財豬「他想用胡蘿蔔做出來的豬,來迎接新年的到來,也希望自己可以在新的一年裡,自己的菜攤生意興隆,家人身體健康。
  • 現在的蔬菜,價格越來越貴了,賣菜的商販賣一天菜能賺多少錢呢?
    都說城市的套路深,想回到農村那種單純的環境。城市的套路不一定深,但城市的物價肯定是高,高得有時候懷疑人生。對於那些從農村到城市生活的人來說,對城市生活最直觀的體驗源自高高在上的物價帶來的衝擊。在自家地裡只賣五毛一斤的白菜,到了城市就要賣3塊;多得沒人要,快爛在地裡的藤藤菜,在城市裡仍然能賣出高價,在城市裡做一個蔬菜販子,三兩年就可以回家娶媳婦了,他們眼裡賣菜肯定能賺很多錢。蔬菜越來越貴,我們不禁好奇,那些菜商販一天到底能賺多少錢?
  • 賣菜大嫂改做小米烙糕,過去每天只掙一百多,現在每天掙三四百塊
    大嫂原來在市場賣菜,每天凌晨三點鐘就得到批發市場去進菜,然後到早市上來賣,辛辛苦苦一天才掙一百多塊錢,現在孩子大了,上學花錢多,她覺得僅僅賣菜無法供孩子念書,有一天大嫂做了個夢,夢見自己做烙糕發了財,起來後,在家裡翻箱倒櫃還還真找到了一個烙糕鍋,大嫂想想做烙糕的程序,都還記得,原料也不是問題,她先是在家裡做,吃著味道不錯。
  • 你知道菜市場擺攤的一個月能掙多少嗎?許多人不信,但這是事實!
    偶然的一次機會,接觸到一個蹲市場賣菜的農民大哥,這位農民大哥姓姜,我們就稱呼他為姜哥吧。 姜哥也是農村人,在這市場零售蔬菜已經有10多年了,和他媳婦一起經營著這個菜攤。姜哥賣菜的地點是在遼寧一個小縣城的蔬菜早市上,小編為什麼要把地點說的這麼詳細呢?
  • 雲南農民跨國賣菜
    玉坎便是其中一員,今年是她出國賣菜的第五個年頭。 「與國內相比,緬甸那邊買菜的人多,菜價也相對高一些。」玉坎在自家田地採摘菜心時說,「家裡種的蔬菜品種不多,出國賣菜前還要進些貨,保證蔬菜的種類和數量。」如今,出國賣菜已經成為玉坎一家的主要經濟來源,每月能盈利6000多元。
  • 同樣是西紅柿,紅色和粉色啥區別,聽賣菜大媽說,別亂買了
    同樣是西紅柿,紅色和粉色啥區別,聽賣菜大媽說,別亂買了。 天氣越來越熱了,這段時間特別喜歡吃小涼菜,尤其是涼拌西紅柿,是我超級愛吃的,因為做出來酸酸甜甜的,孩子也特別喜歡,所以隔三差五的我會去集市上買一些西紅柿。這次去集市看到賣家有很多,大部分是從農村郊區過來,賣自家種的柿子。
  • 賣菜平臺三部曲:燒錢、圈地、割韭菜!
    「燒錢」大戰不知從何時起,「燒錢」似乎成了網際網路新項目的「必備」營銷方法,今年因疫情而火起來的「網際網路賣菜」也難逃這個模式。各平臺的賣菜項目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出來,如:每日優鮮、美團買菜、多多買菜、橙心優選、蘇小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