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我們知道,鄉村振興發展的方式有很多種。若要提升一個村落的整體素質、富村富民,單純從一個方面著手或許遠遠不夠。
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同樣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重要舉措。
如何發展?河南是農業大省,同時也是全國12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整省試點之一。今天我們帶大家走進河南幾個村莊,看這些鄉村如何通過發展村集體經濟來增收致富、獲得新生。
「築巢引鳳」,盤活閒置資產
在洛陽欒川縣的石廟鎮龍潭村,有著河南洛陽首家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
目前,合作社揭牌運營了將近一年,參與合作社的村民們全部拿到了持股分紅。變成股民的村民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在進行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探索試點的過程中,為了避免經營不善和資產的流失,防止少數人說了算,欒川縣積極引入第三方公司,對重大決策,如折股量化方案等進行第三方評估,實現了公正公開。
在這個基礎上,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資源性資產摸得一清二楚,非經營性資產篩查得明明白白,這些資產就形成了一個吸引投資,實現創業的「巢」,「築巢引鳳」,使得村級集體經濟獲得了發展。
村民常大琴說,變成股民的她,收入比以往增多了。「我們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大會小會都講過,就是把村剩餘的、閒置的資產整合起來,把能經營的都經營起來,統一划分成股權,分到村民手裡。」
村民常大琴所說的改革和「資產」,包含的內容不少,在林權方面,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農民拿到了林權證,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在承包地方面,土地確權頒了證,農民吃了「定心丸」,更加放心地流轉土地。
此外,合點並校後閒置的村小學,被外地老闆看中,投資變身成了一處農家樂。村民常娜娜就在客棧裡打工。賓館由村集體建成,村民們在這裡打工,同時可以掙到零花錢,年終的時候,每個人可以分到一些分紅。
村民杜留緒原本是龍潭村的村民,地裡的農活、外出務工的事就夠他忙的,村裡的事情從來不關心。自從加入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之後,他發現,如今村裡的各種新鮮事物越來越多,自己參與村裡事務的機會也越來越多,自己的參與意識越來越強。每項發展方向和發展思路以及發展項目,群眾都有知情權,也有表決權,杜留緒很滿意。
欒川縣石廟鎮黨委書記王躍紅提到,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並不是簡單的分光吃淨,而是要把農村的財產底子弄清,家底弄明,讓每個群眾真正知道,我們村有多少資產,有多少家底,這些家底能用來幹什麼,能夠帶來多少利益,只要把這些弄清了,群眾才會積極參與下一步的具體工作。
「借雞下蛋」,集體資產抵押貸款
摸清村級集體資產,不僅能「築巢引鳳」,還能「借雞下蛋」。
在濮陽縣大閔城村,有很多荒廢的坑塘,村支部書記鄒建明說,前段時間縣水利局的工作人員對坑塘進行了測量、登記。「這廢舊坑塘能確權、能抵押貸款,想發展集體經濟,抵押之後就能貸款了。」
測量登記的過程並不複雜。欒川縣水利局防汛辦副主任趙俊花解釋,首先由村委會提出申請,對驗收合格的小型水利設施,像橋、閘、涵、硬化渠道進行填制申請表,鄉鎮政府確認,我們對已經驗收合格的水利設施現場繪製平面圖,拍照、籤字蓋章,然後辦證確權。
大閔城村是典型的黃河灘區村,長期面臨著村集體經濟空白的窘境,測量登記後,一些廢棄的資源,如荒廢的坑塘等變身為有用的集體資產,頒證後就獲得了具備抵押的能力,從而「借」來寶貴的發展資金。
在村集體資源頒證確權以後,村委依據評估價值到市場監管局註冊了村集體公司,公司作為貸款主體到縣兩權抵押貸款服務中心進行抵押貸款,村裡的粉條廠,就這麼「借」出來了。
在「借雞生蛋」的過程中,除了「借」資金,還有「借」人。
村級集體公司作為法人,引進先進企業抱團式發展,通過職業經理人推行現代化企業管理模式,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職業經理人田志義,利用自身的優勢,讓企業提前走上正軌化道路,讓產品質量標準化。
通過抵押貸款資金和各級扶貧資金,濮陽縣40多個貧困村獲得了960萬元的貸款。
圍繞盤活集體資源做文章,形成了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資金促產業的模式,讓全縣掀起了發展集體經濟的熱潮。
通過積極進行探索實踐,抱團發展、「築巢引鳳」、「借雞下蛋」等多種發展模式,村級集體經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為鄉村在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
村村有產業,村村有集體收入,大大激發了農村的經濟活力。你get到了嗎?
文字編輯 | 跳跳
素材來源 | 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