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是晉代的人,在他小時候她家裡面還是比較富足的,所以有足夠的書籍去供他閱讀。陶淵明小時候非常的喜歡學習,經常到深夜了,還在那裡讀書。但是在他八歲那年他的父親去世了,所以家庭的經濟情況就逐漸的變得非常的困難。但是這並沒有改變陶淵明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業的志向,相反,他的志向更加的堅定了。雖然貧窮的家庭讓他沒有很多的書去讀,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求知若渴的心思。她經常利用空餘的時間去幫別人放牛,用勞動去換取一些食物來養活自己和他的妹妹。然後如果有多餘的錢的話,他就去借書來看。
陶淵明20歲的時候,他開始了他的求官的生涯。他經常會給一些達官貴人寫一些讚美他們的詩,用這些事來博得那些達官貴人的好感。讓他們上次給自己一個小官做,給自己一個表現的機會。他認為只要給他一點點表現的機會,他就一定會把這些機會無限的放大。他立志要做一個關心老百姓的好官,他要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美滿、富足的生活。那些達官貴人看了他的詩之後,覺得寫得很好,在很高興的時候便上給了他一些小官讓他去做。陶淵明一開始非常的高興,他也非常關愛他的老百姓。因此,他非常受到當地老百姓的愛護,很多人都稱讚他是一個好官。
然而發生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情,改變了他對官員的看法。有一天他的上級來他管轄的地方來考察,他盡心盡力地陪他的上司去考察一些民風民俗。當地的老百姓都對她的上司說她是一個非常好的官員,他的品格非常的優秀,將來一定能夠大有作為。但是他的上級人將它評定為不合格,他為此感到非常的焦慮。他去問上次為什麼只給他評定了一個不合格。他的上司並沒有回答他,而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這個時候他的一個下屬告訴他說:你的上司並不是真的認為你不合格,而是因為你沒有給他送禮物。如果你給他送禮物的話,他一定會把你評定為良好的。
陶淵明非常傷感的說:我對待老百姓一向都是一視同仁的,從來沒有向他們要過一分錢,而我自己的工資又是少的可憐,我拿什麼給我的上級呢?於是他就脫下了自己的烏紗帽,把這個官辭掉了。當地很多老百姓都出來挽留他,求他繼續當這個官,不要離開這個地方。但是陶淵明非常傷心的對他們說:不是我想離開這個地方,而是這個朝廷逼得我不得不離開這個地方。我不想因為那點少的可憐的工資而傷了自己的尊嚴。所以我不得不離開這裡。陶淵明離開了他當官的地方之後,就回到了自己的老家,開始自己種田養活自己。
在他隱居的期間,朝廷有很多次想要再次召集,他進入朝廷做官。他有幾次也答應了,但是做了不久之後又把官辭掉了,因為他實在不想和那些貪汙的人在一起。他認為和那些品德低下的人在一起會把自己也給帶壞了,他害怕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所以就寧願不做這個官也不願意和他們在一起了。陶淵明最後一次做官的時候是做的彭澤令,那一年的11月,他的妹妹死在了武昌。當時陶淵明就做了一首《歸去來兮辭》,在他完成這篇文章之後就正式的解印辭官了,開始了他隱居的生活。
此時的陶淵明,已經對政治完全的絕望了。他認為這個腐朽的朝廷已經無藥可救了,所以他乾脆就放棄了這個腐朽沒落的朝廷。而且他本人的思想也進入了成熟的時期,他現在已經不同於以前的種田的生活了。以前種田是被逼無奈,不得不種田養活自己。而現在種田只是為了接近一般農民的生活,他想體驗一下自己勞動自己收穫的感覺。以便於找到更好的創作靈感。因此,在他種田的期間,他創作了很多反映田園生活的詩歌。公元427年,陶淵明在潯陽去世了。我認為他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田園詩人,他的節操非常的高尚。他寧願不做官員,也不想委屈自己,讓自己的品德受到汙損,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