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道中華料理(即日式中餐)番茄炒蛋電視教程的做法刷爆網絡,無數網友大聲疾呼:
一定是打開方式不對!
北方的朋友們大多聚焦在了這張↓照片上,並發出內心深處的質問:番茄為什麼炒完還是整塊的?!
南方的朋友們反駁道:番茄炒完就是整塊的啊!但是為什麼會勾芡?清爽的番茄炒蛋求放過!
好,我們就先暫時不聊番茄的形狀問題,這屬於「民族內部矛盾」,我們來聊聊,日式中餐「中華料理」怎麼什麼菜都勾芡……
這道中華料理番茄炒蛋的教程中,掌勺的菰田欣也師從著名的「料理鐵人」陳建一,後者是當今日本中華料理界頗有影響力的一位大廚。菰田欣也的這道菜反映了中華料理的一個突出特徵:什麼菜都能勾芡。
勾芡料理之一:中華丼(炒雜菜蓋澆飯)圖:ta-kky.com
勾芡料理之二:天津丼(蛋餅蓋澆飯)圖:blogs.yahoo.co.jp
勾芡料理之三:幹燒蝦仁。圖:blog.sina.com
「芡汁」在日語中稱為「餡」。勾芡就是用溼澱粉來收斂過多的湯汁,讓湯汁變得粘稠從而改善菜餚的色澤和味道。總體上說,中華料理中的熱菜大部分需要勾芡。日本原創的菜色幾乎都要勾芡,很多原本在中國不常勾芡的菜色,也被日本人改造成了勾芡版本(比如不幸中槍的番茄炒蛋……
勾芡料理之四:含多湯(由疙瘩湯演變而來)圖:xiguaji.com
勾芡料理之奧義:一桌「勾芡料理」。圖:postal-club.com
日本人特別偏愛芡汁?似乎不然,傳統的日本料理極少有包含勾芡這道工序的,而在日本常用於製造芡粉的土豆也是明治維新以後才廣為種植的。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中華料理離不開勾芡呢?
解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回顧一下中餐在日本的歷史。儘管中日兩國的經濟文化交往歷史悠久,但諸多因素的限制(如日本長期閉關鎖國的歷史和禁止食用畜肉的法律等等)令中餐在日本的傳播並不那麼順利,直到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才出現了第一批真正的中餐館。
明治43年由日本人開張的著名餐廳」來來軒「 圖:aiweibang.com
而中餐在日本的真正流行還要等到二戰之後。當時物資匱乏,為了用有限的食材讓顧客吃飽並節約成本,加大芡汁的分量是頗為經濟有效的做法。勾芡的菜餚還可以加入較多的湯汁,還能減輕刺激性的味道,更受喜鮮、口味清淡的日本人喜愛。從另一方面說,就像外地人一提到川菜就想到麻辣一樣,可以說,勾芡已經不僅是一種單純的烹調方法,更是在日本代表中餐的一個文化符號。
在上海並不存在的「上海風」芡汁米粉。圖:item.rakuten.co.jp
「中國名菜」芡汁醬油麵。(圖源:yaekoshimizu.seesaa.net)
節目中的番茄炒蛋怎麼做?來看看官方菜譜!
番茄切塊,蛋加入鹽、胡椒和紹興酒打散。
起鍋先將番茄炒熟,將番茄倒入蛋液中。
蛋液入油鍋後不要用力攪動,加熱至半熟後裝盤。
在高湯中加入芡粉,加熱後澆在蛋上,灑點蔥花即可。
(蔥花居然不爆香……說好的口味清淡呢……生蔥花味道多衝啊_(:зゝ∠)_
說到日式的中華料理,不得不提最讓所長覺得有意思的一點,吃什麼都就米飯……對於我們來說,很多被當做主食來吃的,日本人也會就米飯……比如,這套餃子定食……(這個絕對可以媲美郭德綱的烙餅卷饅頭就米飯(。・`ω´・)
神奇的煎餃子定食。圖:matome.naver.jp
終於知道食堂師傅每次做飯為什麼要放那麼多芡粉了……原來他們都是「中華料理」的傳人……
來來來,你力氣大你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