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菜豆的病害識別與防治
菜豆常見的病害有炭疽病、銹病、灰黴病、白粉病、細菌性疫病(葉燒病)、病毒病、枯萎病、莖基腐病、根腐病等。
(1)發病症狀及發病規律 炭疽病是菜豆最常見的病害,分布廣,為害大。幼苗染病時子葉上出現紅褐色至黑色圓斑,凹陷成潰瘍狀。成株葉片上病斑多發生在葉背的葉脈上,常沿葉脈擴展成多角形小條斑,由紅褐色逐漸變為黑褐色。葉柄染病後整個葉片萎蔫。豆莢是染病的主要部位,病斑初為發白的水浸小暈斑,然後擴大成直徑4mm左右的暗褐色斑,邊緣隆起,紅褐色,中央凹陷,可穿透莢壁發展到種子上,種子受害時產生不規則潰瘍斑。當環境潮溼時,病斑上分泌出粉紅色黏液。炭疽病病原為豆刺盤菌。菌絲體附在病株殘體或採收的種子上越冬,可經風、雨、昆蟲在田間傳播。侵染的適宜溫度在17~20℃,空氣相對溼度95%以上。溫度低於13℃或高於27℃,相對溼度在92%以下時,炭疽病很少發生。
(2)防治措施
①選用抗病品種。一般蔓生品種的抗性比矮生品種強。
②種子消毒。播種前用200倍福馬林浸種半小時,也可用50%的多菌靈或福美雙可溼性粉劑按種子重的0.2%~0.4%拌種。
③農業防治。與別科蔬菜輪作2~3年;多施磷鉀肥;勤中耕,注意雨後排澇和通風排溼;蔓生品種架材用1000倍45%代森銨水溶液消毒。
④藥劑防治。發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50%多菌靈、80%炭疽福美、65%代森鋅、70%代森錳鋅等可溼性粉劑500倍液噴霧。每隔7~10天噴灑1次,連續噴2~3次。設施內種植還可在播種或移栽時用45%百菌清煙劑燻煙,每667m2用藥250g。
2.細菌性疫病
(1)發病症狀及發病規律在菜豆的整個生育期內均可發生。葉片和豆莢病斑較常見,初為暗綠色、油漬狀小斑,隨後擴大變褐乾枯,薄而半透明,周圍出現黃色暈圈,並溢出白色或淡黃色菌膿,乾燥後呈白色或黃色菌膜,嚴重時病斑相連,直至全葉破碎。幼葉感病時扭曲、皺縮、脫落。莖部潰瘍狀條斑,紅褐色,當病斑環繞一周時,植株萎蔫死亡。豆莢上病斑凹陷,由紅褐色到褐色,有淡黃色菌膿,嚴重時全莢皺縮,病斑可深及種子。病原為黃單孢桿菌屬細菌。隨病株殘體進入土壤或附在種子上越冬。借風、雨、昆蟲傳播,經氣孔、水孔或傷口侵入,是典型的高溫、高溼病。溫度在24~32℃,並且多雨、多霧、露水重的條件下容易發病,此外,施肥不足、除草不及時以及蟲害等也會誘發此病。
(2)防治措施
①選用抗病性較強的優良蔓生品種。
②與非豆科作物輪作2~3年。
③種子消毒。播種前用溫水浸種10min,也可用農用鏈黴素500倍液浸種24小時,還可用50%福美雙可溼性粉劑或敵克松原粉拌種,用藥量為種子重的0.3%左右。
④農業防治。抽蔓後及時插架或拉繩引蔓;架材輪換使用或經過消毒後使用;發現病葉,立即摘除;勤中耕、除草、殺蟲,雨後及時排水,保護地要注意通風降溫、降溼。
⑤藥劑防治。當發現病株時,可用農用鏈黴素3000~4000倍液,或401抗菌劑800倍液,或45%代森銨水劑1000倍液噴藥。10天左右噴1次,共噴2~3次。
3.枯萎病
(1)發病症狀及發病規律初發病時,根系生長不良,側根少,植株容易拔出。隨著病情的發展,主莖、側枝和葉柄內維管束變黃並逐漸轉為黑褐色,葉脈及其兩側葉片組織褪綠黃化,變為褐色,葉片易脫落,最後焦枯,自行脫落。由於大量落葉,結莢數顯著減少,而且所結的豆莢兩側縫線也逐漸變成黃褐色。發病後期,植株成片死去。菜豆枯萎病是由尖孢鐮刀菌感染引起的。病原菌絲及厚垣孢子附著在病株殘體、土壤、未腐熟的有機肥及種子上越冬。下大雨或澆大水後,病菌孢子可隨水流傳播而蔓延。發病的適宜溫度為24~28℃,空氣相對溼度70%以上。
(2)防治措施
①選用抗病品種。
②種子消毒。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拌種,用藥量為種子重的0.4%~0.5%,也可用40%福馬林300倍液浸種4h。
③農業防治。做好排水和良好通風;施足基肥,促使植株健壯,以抵抗病菌,雨後及時中耕。
④藥劑防治。當發現病株時,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或5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400倍液澆灌植株根部,保護地可用50%速克靈可溼性粉劑15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溼性粉劑1200倍液噴灑地上部,也可澆灌根部。每隔7~10天施1次藥,連續2~3次。
4.銹病
(1)發病症狀及發病規律 葉片先發病,有時也侵染葉柄、莖和豆莢。最初在葉背產生黃白色小斑點,逐漸變大,中央突起,最後表皮破裂,散出紅褐色粉末,植物衰老時常變成黑褐色或黑色。露水、多霧天氣及田間過溼、排水不良、低洼地塊發病嚴重。植株擁擠、徒長、透光差也能引起該病。
(2)防治措施
①選用抗病品種。一般矮生品種抗病性比蔓生品種強。
②合理密植,注意排水,通風排溼,使植株健壯生長。
③藥劑防治。發病初期用25%粉鏽寧可溼性粉劑2000~3000倍液,或50%萎鏽靈乳油800~100倍液,或2.5%敵力脫乳油4000倍液,或50%硫黃懸乳液200~300倍液,或40%敵唑酮可溼性粉劑4000倍液,或25%代森錳鋅膠懸液300倍液噴霧。每隔7~10天施1次藥,連續2~3次。
5.根腐病
(1)發病症狀及發病規律 主要表現在根部和莖基部,早期症狀不明顯,植株矮小,開花結莢後,症狀明顯,病株下部葉片枯黃,從葉片邊緣開始枯萎,但不脫落。拔出病株,可見主根上部和莖地下部變為黑褐色,病部稍凹陷,有時開裂或深入到皮層內。剖視根部,維管束呈紅褐色,病部側根少或已腐爛。當根腐爛後,植株枯萎死亡,潮溼時,病部發生粉紅色黴狀物。病菌在病殘體和肥料中越冬,通過肥料、農具、雨水及流水等傳播,高溫高溼、連作地、土壤黏重、田間積水時易發病。
(2)防治措施
①與非豆科作物進行3年以上輪作。
②農業防治。春季適當早播,使菜豆生長期避開高溫雨季,即使後期感染,也受害較輕;採用高畦深溝栽培,切忌大水漫灌,雨後及時排水,發現病株應及時拔除。
③藥劑防治。用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14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70%敵克松1500倍液噴灑植株。每隔7~10天1次,連續2~3次。如用以上藥液澆灌植株根部,防治效果更好。
6.病毒病
(1)發病症狀及發病規律初發病葉、嫩葉出現明脈,缺綠,皺縮,繼而呈花葉。花葉的綠色部分突起或凹下成袋形,葉片通常向下彎曲。有的品種葉片扭曲畸形,植株矮縮。田間主要通過蚜蟲傳播,乾旱少雨,蚜蟲泛濫時發病嚴重。
(2)防治措施
①選用抗病品種。
②加強栽培管理,苗期保證肥水供應,促進幼苗生長,提高抗病能力。
③及時防治蚜蟲,消滅病毒傳播體。
④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灑15%植病靈乳劑1000倍液,或抗毒劑1號300倍液,或83增抗劑1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噴1次,連續噴灑3~4次。
二、菜豆的蟲害識別與防治
菜豆常見的蟲害主要有蚜蟲、溫室白粉蝨、豆莢螟、豆野螟、紅蜘蛛、茶黃蟎、美洲斑潛蠅等。
1.豆莢螟
(1)為害症狀及發生規律豆莢螟屬鱗翅目螟蛾科害蟲。以幼蟲危害豆葉、花及豆莢,常卷葉為害或蛀入莢內取食幼嫩的種粒,莢內及蛀孔外堆積糞粒,受害豆莢味苦,不堪食用。初孵幼蟲蛀入嫩莢或花蕾取食,造成蕾、莢脫落,3齡以後蛀入莢內食害豆粒,豆粒吃光後又咬一較大圓孔,鑽出轉移至其他豆莢危害。1個幼蟲一生能食害豆粒4~5粒,豆莢1~3個。一般蛀莢率達14%~26%,嚴重的達60%以上。1年發生5~7代,以老熟幼蟲或蛹在寄主附近土中結繭越冬。未結莢時,卵多產於幼嫩葉柄、花柄、嫩芽及嫩葉背面,卵散產或集結成塊;結莢後,卵一般散產於豆莢上的莢毛中。幼蟲共5齡,一般以第二代危害最重。
(2)防治措施在成蟲盛發期和卵孵化高峰期,噴藥1~2次,殺滅效果最好,一旦鑽入莢中防治就比較困難。可用90%晶體敵百蟲800~1000倍液,或20%速滅殺丁4000倍液,或5%來福靈乳油3000倍液,或2.5%敵殺死乳油3000倍液,或複方菜蟲菌粉劑500倍液,或BT乳劑3000倍液,或抑太保噴施,重點是花期用藥,做到「治花不治莢」。每隔5~7天噴蕾、花1次,8~10時開花時噴施。
2.豆野螟
其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參照豆莢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