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位居第四 與發達國家差距縮小

2020-12-26 中投顧問

  中國工程院等機構於25日發布《2020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位居第四,屬第三陣列。

  「製造強國發展指數由規模發展、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四個分項數值構成,能綜合反映一國製造業的發展水平。」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鍾志華介紹,基於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機構的最新數據,中國工程院製造強國戰略研究課題組利用製造強國評價指標體系,對9個國家進行製造強國發展指數測算。

  「這幾年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在進步,與發達國家差距在縮小。」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說,自2012年至2019年,中國、美國、德國等5個國家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呈現增長態勢,中國增長最為明顯,增長數值為18.53個點。

  《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美國、德國、日本等9個國家製造強國發展指數排名及所處陣列相較2018年均未發生變化。美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持續高於各國,處於第一陣列,綜合優勢突出;德國、日本穩居第二陣列,相對優勢明顯;中國、韓國、法國、英國處於第三陣列,中國居前。

  作為「製造強國戰略」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製造業重點領域技術創新綠皮書——技術路線圖(2019)》顯示,預計到2025年,通信設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輸變電裝備、紡織技術與裝備、家用電器五個優先發展方向將整體步入世界領先行列,成為技術創新的引導者。

相關焦點

  • 韓國是發達國家,當地農村發展如何?和韓劇不一樣,與日本有差距
    發達國家又稱為已開發國家和先進國家,指的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水平都比較高,生活水準比較高的國家,所以又有高經濟開發的國家。這類國家的的普遍特徵都是人類發展指數,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工業化水準和生活品質都比較高。
  • 全球製造業強國口碑榜:德國蟬聯第一,日本第八、中國無緣前十
    最近四十年來,中國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和世界地位,社會發展和經濟是有目共睹的,短短幾十年來,就從一個農業國家搖身一變成為世界第一製造強國,經濟也躍升為世界第二,雖然在各方面與美國和歐美強國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是差距已經在不斷縮小,用不了多少時間也能躋身為世界強國之列。
  • 中國經濟世界第二,遠超日本新加坡,為何還不是發達國家?
    從過去的落後大國到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創造出了令其他國家無法企及的經濟神話。目前我國的經濟已經遠超英法日等發達國家,那為什麼仍然不屬於發達國家呢?說起亞洲的發達國家,目前只有4個,分別是日本、韓國、新加坡和以色列,而我國現階段仍然是發展中國家。
  • 文化影響力指數世界排名:美國居首 中國第七(附表)
    評價結果顯示,不同國家的文化影響力指數的差距非常大。當然,由於有些國家和年份缺少統計數據,特別缺少文化產業數據,這種評價只有參考意義。1、文化影響力指數的世界排名2005年,文化影響力指數位居世界前10名的國家是: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中國、加拿大、日本、比利時(表4-24)。
  • 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 英媒評述:中美GDP差距進一步縮小
    參考消息網12月7日報導 英國《泰晤士報》網站12月5日發表該報編輯菲利普·阿爾德裡克的文章稱,中美GDP差距進一步縮小。全文摘編如下:大約11個月前,所有關於中國的議論都是關於所謂「經濟放緩」的。如今,中國正在走出新冠疫情的陰影。
  • 聚焦「交通強國」核心資產 券商發布智聯中國指數
    據了解,券商也在積極地按照國家長期發展戰略來備戰業務,具有代表性的是國金證券與萬得於近期完成研發編制「國金智聯中國100指數」,其所聚焦的核心主題概念,正契合《綱要》所要求的建設發展戰略布局,目前該指數已在Wind系統正式上線面向全市場展示。
  • 上海首進「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五強 與新加坡差距縮小
    9月12日,由英國智庫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共同編制的第2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報告顯示,全球前10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為: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上海、東京、雪梨、北京、蘇黎世、法蘭克福。本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共有100個金融中心進入榜單。
  • 西班牙智庫發布「全球存在指數」 中國排行第五
    【西班牙皇家埃爾卡諾研究所網站7月20日報導】題:衰落的沒有倒下,新興的沒有崛起  西班牙皇家埃爾卡諾研究所公布了其評出的2011年「全球存在指數」,該指數用來衡量各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地位。除綜合國力外,「全球存在指數」還包括了各國在經濟、軍事、科學、社會和文化等領域內的影響力。這是該研究所公布的第二期「全球存在指數」。
  • 歐洲人:為何發達國家總是擔憂中國復興?
    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如今的中國都是一個實力強大的大國,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綜合實力一直在穩步提升,改革開放之後,經濟更是有了質一般的飛躍,世界也逐漸認識到了一個強大的中國,一掃百年近代史上受人欺凌的形象。
  • 全球強國: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印度2019年GDP對比
    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印度等全球強國2019年經濟表現如何?排名有什麼變化?近日,印度官方統計局公布了最新數據。據統計,2019年印度GDP總量達到了200萬億盧比,按照去年的平均匯率計算,折合2.85萬億美元,超過英法,位居全球第五。如今,印度得其所願,終於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為什麼印度可以在一年之內連續超過兩個發達國家?
  • 北師大教授華生:縮小貧富差距沒無痛藥
    目前中國收入分配改革必須走出這種似是而非的認識誤區。澄清這個誤區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找到收入分配問題真正的要害和癥結,從而找到最有效的藥方。如果原因找錯了,你開出的藥方也不可能有用。勞動者報酬佔GDP比重的高低受制於經濟發展階段,並不是越高越好。以為人為拔高這個比重就能縮小貧富差距,解決收入分配問題,更是一種錯覺。
  • 《環球時報》英文版:中國將成為領先的製造強國
    來源:中國品牌總網9月30日,《環球時報》英文版在商業(Business)版塊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為《中國將成為領先的製造強國》,聚焦9月世界經濟論壇(WEF)確定9家工廠為代表第四次工業革命(4IR)的「燈塔」工廠,對中國入選的企業代表海爾進行了深度報導
  • 共建品牌強國,人民日報社社長李寶善提出四點主張
    新中國的70年,既是一部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的歷史,也是一部中國企業蓬勃發展、民族品牌整體躍升的歷史。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幾乎什麼都不能造」,到成為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從品牌鳳毛麟角到知名品牌不斷湧現,中國製造和中國品牌的發展壯大,折射出新中國70年的偉大成就。
  • 中國居全球第四!自然指數首次聚焦AI研究產出
    12月10日出版的自然指數(Nature Index)增刊首次聚焦全球人工智慧(AI)領域的研究排名。在最新榜單中,2015~2019年,美國的AI研究產出高居榜首,英國、德國緊隨其後,中國位居第四位,但發展勢頭強勁。
  • 沈坤榮:發展差距和收入差距使經濟仍有發展空間
    中證網訊 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沈坤榮教授在22日召開的第七屆中國經濟增長與周期論壇上表示,深化改革提升增長的潛在空間,我們中國還是有空間的。中國有兩個缺點,收入差距很大,地區差距很大。我覺得這兩個不足的地方,中西部地區還是有很多的願意接納低工資的勞動者。
  • 全國各省居民收入排名:京滬首超6萬元 縮小東西部差距任重道遠
    數據顯示,去年京滬首超6萬大關,在各省中遙遙領先,浙江位居第三。從地區差異來看,東西部差距仍很大。京滬人均可支配收入首超6萬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家庭全部收入中能用於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部分,作為反映一個地區居民收入水平和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是了解居民生活變化情況的基礎。
  • 新近發布的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顯示
    本報訊 記者李治國報導:日前,華東師範大學發布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2019)顯示,在長江經濟帶各城市的協同發展能力中,上海連續5年位居榜首,龍頭作用顯著。與上年相比,各城市協同發展能力差距呈縮小趨勢。 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2019)表明,協同發展能力前十強城市依次為:上海、南京、杭州、武漢、成都、重慶、蘇州、長沙、無錫、寧波。
  • 全球製造業強國口碑榜:德國穩居第一,日本第八,中國呢?
    我國在製造業的發展從1978年以來就沒停下過速度,高速發展下的我們輕鬆拿下了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的稱號,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工廠。但即使這樣,在全球製造業強國口碑榜中,依然沒有我國的名字,事實上我國本來就不是製造業強國,目前處於一個大國向強國轉變的過程。高鐵全球第一:八縱八橫說起我國的製造業,不得不提一提我國新世紀四大發明之一的高鐵,我國的高速鐵路營業裡程很早以前就是排在全球第一了。
  • 中國智能製造的發展路徑
    智能製造是中國製造業創新發展的主要抓手,是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路徑,要堅持把智能製造作為建設製造強國的主攻方向,推進智能製造,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制定並實施中國智能製造發展戰略。要推動中國智能製造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必須把握世界技術發展趨勢,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智能製造發展戰略,特別是發展的技術路線,明確智能製造發展的戰略目標、方針和優先行動,加快推進中國製造的智能化轉型,進而實現中國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