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漢字評選,當以「疫」字為代表
文:枯木
一年一度的漢字評選,是使用漢字地區常見的歲末文化活動,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使用漢字的國家和地區,每年度都會由各地民眾根據一年內發生的國內國際大事,選定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漢字,以反映本地區全年焦點事件。
該項評選起源於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自1995年起創辦的「今年の漢字」活動,旨在向民眾傳達漢字博大精深的魅力,每年年末都會向全國徵集能夠反映出當年世相的代表性漢字,然後於每年12月12日,在京都的清水寺由森清範貫主(主持)揮毫潑墨寫下當年的獲獎漢字,並在寺中陳列一年。
自日本以後,其他使用漢字地區也陸續開始每年評選,而且此項活動影響也越來越大,關注的人們也越來越多,以至於成了流行漢字地區的年度主要活動之一。而以漢字為母語的我們以前對此關注較少,近些年一些團體和媒體才開始嘗試進行評選和推廣,雖然漢字博大精深,年度焦點很難用一個漢字概括,不過年度漢字活動,對推動漢字傳播和漢語文化的交流有著較大的促進作用,因而筆者認為還是比較有益的。
我們舉辦漢字評選,筆者建議學習日本,就是純粹的民間活動,完全沒有官方的參與,一切皆由普通民眾投票選出,無人操縱。因為這樣才能真正評選出代表年度主題、代表大多數民意的漢字,否則往往成了高大上的套路和無意義的喧囂,長此以往人們的參與度和熱情度就會下降,反而不利於文化傳播。
就拿日本來說,25年來的年度世態漢字,大多不相同,不過都能反映當年熱點和焦點。其中「金」字三度上榜,「災」字兩次出現。可以看出,每次奧運會是日本人關注度最高的運動盛會,一旦獲得好成績「金」字就會當選;而另一個「災」字,則因為日本的地理位置導致,由於日本列島恰好位於地球上四個大板塊的交界處,地質不太穩定,再加上颱風肆虐,因而頻繁發生災害,這也是日本人危機意識較強的原因之一。
那麼2020年日本年度漢字會是什麼字?我們拭目以待。不過,讓筆者猜測,「災」和「疫」兩個字可能性最大。因為2020年,新冠肺炎全世界肆虐,日本是除中國外較早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國家之一,也是疫情比較嚴重國家之一,截至12月3日,累計確診153,456人,死亡2,225例,因而年度漢字很有可能和疫情有關。
回到國內,如果我們也來評選年度漢字,那麼該是什麼字呢?筆者認為,自然以「疫」為代表。縱觀2020年,世間百態,眾彩紛呈,有喜有憂,有歡喜有苦楚,熱點事件頗多,其中代表性的諸如有新冠肺炎爆發事件以及諸多和疫情有關的事件,長江鱘魚被宣布滅絕事件,國外遏制國內企業以及「晶片」事件,原油期貨負價格及「原油寶」事件,臺灣地區選舉事件,諸多斯文掃地學術不端性侵醜聞事件,掃黑除惡貪官汙吏落馬以及冤案平反事件,資本市場造假以及整頓事件,我國航空航天航海等高科技獲得諸多驕人成果等等,都在某個時期佔據著主要焦點。
然而一年之中,波及範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對我國國民經濟和人們生活影響最為劇烈的事件,當屬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一直持續到現在,都尚未完全消失,並且是世界性的重大事件。據世界實時統計數據(Worldometers)顯示,截至當地格林威治時間(GMT)2020年12月3日6:31,全世界感染新冠肺炎病例64,845,925例,死亡1,499,357例。其中人數最多當屬美國,累計確診14,314,265例,死亡279,867例,佔到世界近五分之一,堪稱慘烈。
而我國自2019年12月8日發現第一例病患,截至12月2日24時,全國除港澳臺外累計報告確診病例86,567例,累計治癒出院病例81667例,累計死亡病例4,634例,現有確診病例266例(其中重症病例6例)。我國港澳臺地區確診病例7,230例,其中,香港特別行政區6,499例(出院5,394例,死亡110例),澳門特別行政區46例(出院46例),臺灣地區685例(出院570例,死亡7例)。雖然我國抗擊疫情的成果顯著,迅疾有效,有目共睹,不過今冬明春,面對疫情不斷變化依然不容樂觀。
因而,回顧2020年,可以說新冠肺炎疫情貫穿了整個年度,並且對社會各方面造成極大影響,如果要用一個漢字來總結,那麼「疫」字最為適宜。也許有人認為用「災」、「病」、「疾」、「害」等也可以代替,如果其他使用漢字地區這樣選擇也就罷了,畢竟不是他們的母語,不過我們是以漢語為母語的國度,自然要講究準確性、濃縮性和概括性,因而要選出最妥當的字來表達,這就需要了解這幾個字的含義。
漢字「害」,始見於西周金文。《說文解字》:「害,傷也」,形聲字。「害」的本義一般認為是災禍,由本義引申指禍害、殘殺,還引申指有害的,「害」字還引申指發生疾病,又假借指心理產生的恐懼不安的情緒。
漢字「災」,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像著火的房屋、大洪水。《說文解字》:「天火曰烖」,象形字。本義是自然發生的火災、水災等,由此引申指各種天然災害和人為的禍患,還引申為疾病、死亡等不幸的事情,原本災字的異體字較多,如災、烖、菑、等,後來簡化方案中全部被淘汰。
漢字「病」,此字始見於戰國及以前的著作文獻,《說文解字》:「病,疾加也,從疒(nè),丙聲」,形聲字。「疒」的古字形像一個病人依靠床上的樣子,於此作為形符,表示義與病痛有關;「丙」字作這個字的聲旁,指示讀音。有人說,「丙」代表南方,代表火。人傷風感冒後,身體發燒,重者「燒得像炭火」,所以在疒字下面加丙,造出病字。不過參照更古老的文獻,病字包含多重意思,意指艱難痛苦,其中有身體疾病因素也有精神因素。
漢字「疾」,始見於商代甲骨文,產生比「病」早,其字形像人腋下中箭的樣子,為會意字。《說文解字》:「速,疾也。」「迅,疾也。」本義當為傷病、外傷,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矢能傷人,矢之去甚速,故從矢會意」,因而引申為疾病、痛苦、憎惡、痛恨的含義。
漢字「瘟」,出現較晚,形聲字。在《說文解字》中沒有收錄,其本字或為「殟」。《說文》釋「殟」云:「暴無知也」,王筠《說文解字句讀》云:「殟,蓋為中痰、中惡,卒然昏不知人也。」本義指熱病(中醫術語),即感受疫癧之氣而發生的多種流行性急性烈性傳染病的總稱,《素問·遺篇·刺法論》:「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後來引申為動物發生急性流行性傳染病的稱謂。
漢字「疫」,始見於西周金文,是會意兼形聲字,有人研究說甲骨文中「役」或「殳」就是疫字,這似乎有點牽強,目前尚未發現更早的疫字。《禮記·月令》:「果實早成,民殃於疫」,《說文解字》:「疫,民皆疾也。從疒,役省聲」,殳(shū)本意指用竹木做成稜無刃的兵器,加上「疒」旁,指人有疾病而倚箸之形,最早本義應為在服役人群當中發生的疾病,然後象兵車行動一樣的疾病流行傳播。後來指迅速爆發的流行性傳染病。
從上面可以看出,害、災、病、疾、瘟、疫等字都含有傳染性疾病的意思,不過從內涵上來講,「害」字內涵最大,包含各種有害事物;然後是「災」,含有天災病害;其次為「病」,含有精神肉體兩種病害;再次為「疾」,本意指肉體傷害;「瘟」,雖然指急性傳染病,不過包含所有動物;最後為「疫」,專指人類流行性急性傳染病。聯繫今年的新冠肺炎,因而,「疫」字最為妥帖。
當然,這只是筆者個人淺見,不代表大家的意見,如果有不同的看法,歡迎發表您的見解,您認為最能代表2020年的漢字是哪個字?敬請留言評論。最後用唐代詩人李損之的賞雪詩詞作為結尾,祝願我們國家越來越美好!人民越來越幸福!
《都堂試貢士日慶春雪》
【唐】李損之
春雪晝悠颺,飄飛試士場。
綴毫疑起草,沾字共成章。
匝地如鋪練,凝階似截肪。
鵝毛縈樹合,柳絮帶風狂。
息疫方殊慶,豐年已報祥。
應知郢上曲,高唱出東堂。
2020/12/3榆木齋